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南长区历史

南长区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0 02:52:41

㈠ 无锡的发展历程

建制沿革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治今无锡城区,属会稽郡。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 无锡的标志之一 锡山 龙光塔
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无锡县城、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市、县同城分治。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至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领导。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洛社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 太湖 鼋头渚
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㈡ 无锡行政区划变迁史

答:商末(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回梅村),筑城立国,自答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治今无锡城区,属会稽郡。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时(公元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间(公元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㈢ 南长区的历史沿革

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南奔荆蛮吴地,定居梅里,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当地百姓拥戴,创立了“勾吴”古国。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无锡正式置县。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曾先后分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6月,形成南长区。

㈣ 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

(4)南长区历史扩展阅读:

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02′,东经119°33′—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

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千米;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靖江市隔江相望。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

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

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

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

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㈤ 南长街(无锡老街)的介绍。

南长街是无锡的一条老街,位于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地段。南长街内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

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街区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

区域组成。街区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

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街区

内的标志。

㈥ 无锡的历史有哪些

风景名胜
无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区可依次划分为:太湖游览区、古运河人文游览区、吴文化游览区、江阴人文景观游览区、宜兴生态园林游览区等,在这些地方,人们能感受到太湖的绝美,古运河的伟大,吴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无锡自然风光的优美、民风民俗的纯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 (明·无锡)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 (清 ·无锡)
鸿山墓群 (周·无锡)
泰伯庙和墓(明至清 ·无锡)
惠山镇祠堂(南北朝至民国·无锡)
东林书院(明至清·无锡)
昭嗣堂(明至清·无锡)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至清·无锡)
阿炳故居 (清·无锡)
荣氏梅园 (民国 ·无锡)
国山碑 (三国·宜兴)
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宜兴)
宜兴窑址 (晋至清·宜兴)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江阴)

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国家5A级景区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5A 2007

·国家4A级景区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4A 2001
无锡市灵山景区 4A 2001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4A 2001
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4A 2003
无锡市蠡园公园 4A 2005
无锡市薛福成故居 4A 2005
宜兴竹海风景区 4A 2006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2006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2006
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4A 2006
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 4A 2006

其他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无锡梅园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勃公岛等)
太湖广场
马山十八湾
龙头渚公园
雪浪山公园
古运河、南长老街
惠山古镇
东林书院
钱钟书故居
薛福成故居
钱穆故居
顾毓琇故居
崇安寺
南禅寺
长广溪湿地公园
惠山森林公园

无锡民俗
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别名梁溪、西神,简称锡。梁溪由梁溪河而得名,西神别名与惠山有关,古人把惠山称为西神山,见诸文字最早的是劳资的《枕中记》。

无锡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吴中胜地”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其风景集江、河、湖、泉、洞、园之美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无锡占有太湖风光最美的一角,太湖之滨的鼋头渚公园、蠡园、梅园、锡惠公园景色如画;古运河、东林书院、泰伯墓、庙、徐霞客故居、黄山炮台、徐悲鸿纪念馆、吴文化公园等人文景观驰名中外,令人驻足寄情,留连忘返。近年来相继建成的无锡太湖影视城“欧洲城”、“唐城”、“三国城”、“水浒城”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月亮湾度假中心、灵山景区(灵山大佛)、龙头渚公园等,又为无锡增添了一道亮丽多彩的风景线。

地理位置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临太湖,北接长江,东邻苏州,西接常州。无锡的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1°7′至32°2′,东经119°33′至120°38′。全市总面积为4650平方公里(市区16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水面面积7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5%。总人口518万人,其中汉族516.23万人,43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计1.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34%。

气候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经济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 ;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

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

㈦ 无锡的人文历史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㈧ 无锡的历史有多长

无锡作为历史古城整整已有3500多年了。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三让天下,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县城位于今崇安区(原无锡县城西门内侧),属会稽郡,自此至今2000多年之间无锡城扩建多次,但未有迁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
梅里古都 至德名邦——无锡梅村
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20日,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
骑行太湖(36张)
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出无锡县城和附近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其余乡村地区仍属无锡县,市、县同城分治(后成立锡山市后治所迁往东亭镇)。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市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滨湖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
古运河畔
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代管。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太湖广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堰桥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㈨ 无锡的历史有哪些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勾吴”国,这就是无锡建城的开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以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彪炳史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马山区、新区六个区。人口430万,市区约92万,目前发展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基础,在唐武则天时,无锡就是重要的漕运之地,在明朝,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弘治年间,无锡的手工织布业繁兴,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闻名的布码头,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后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稻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边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为皇室贡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家乡开办了中国首批民族工业,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而载人史册。到三十年代,无锡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无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绽开了“乡镇企业”这一工业新花,无锡又在中国的经济史上添上了“乡镇工业创始地区”的辉煌一笔。
无锡方言属吴方言。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无锡方言随着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无锡的标志:88米的灵山大佛、锡惠的文光塔。
无锡溪水条条,自古城南最美,据说,此河为东汉名士梁鸿所开,故无锡又称“梁溪”。
无锡市,东距上海市128公里,西离南京市183公里,沪宁铁 路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水陆空交通便捷。
无锡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锡境内地势平坦,间有低山残丘,河流湖泊纵横 交织,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㈩ 请教江苏省无锡市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

无锡(6张)
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

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
无锡
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
太湖绝佳处
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
无锡
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国函 2015 184号),同意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以原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的行政区域为梁溪区的行政区域;同意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以鸿山、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6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新吴区的行政区域,新吴区人民政府驻新安街道和风路28号。

热点内容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
中西方历史 发布:2025-07-17 21:55:02 浏览:867
师生伦理关系电影 发布:2025-07-17 21:35:16 浏览:481
赵县中学官网 发布:2025-07-17 21:35:08 浏览:260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7 21:04:53 浏览:846
初中历史必考 发布:2025-07-17 18:06:27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