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通山历史

通山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0 02:58:36

A. 通山的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通山历史悠久,自乾德二年(964)南唐后主李煜置县,迄今已一千余年。通山山水毓秀,风景旖旎,英才辈出。据《通山县志》记载,通山自建县始至清末,先后考取进士31人,举人83人。民国时期,有42人考取全国各大专院校,有5人官费留学英、法、日、俄等国。这些人当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士。除此之外,活跃在通山宗教、政治、军事、文艺等方面的名人可记述者也很多,本文只能择其一二,予以记述。
蒋之奇,常州宜兴人,北宋熙宁间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弹劾某朝臣所参之事与事实不符,被贬任监道州酒税,后改任通山县令,任期著有《我爱通羊好》五言绝句十首。该组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写活了通山的山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及对通山深厚的感情,引起通山人民强烈的共鸣,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明作家陆长庚在一篇文章中说:“人物、山川相待而显。”意思是一个地方的山川可因人物而知名,而人物也可因山川而知名。通山的山水因蒋之奇的出色描绘而更加引人入胜,而蒋之奇也因对通山山水的赞叹而流芳千古。现选录《我爱通羊好》诗三首如下,以飨读者。其一:“我爱通羊好,民居山作城,眼前无俗事,枕畔有滩声。”其二:“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其三:“我爱通羊好,楼高如锦城,青山常在眼,涧水不闻声。”
张道清(1136~1207),湖北省京山县人,从少年时代起,就拜师钻研道教和医术,并云游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的名山大川。后因医好齐安郡主的疾病,受到东宫太子赵扩的常识。淳熙14年(1187),52岁的张道清离开繁华的临安,到慕名已久的九宫山创建道场。1194年赵扩即位,是为宁宗,他大力支持张道清的道教事业,使九宫山道场得以建成。1207年张道清仙逝,宁宗敕封其为“真牧真人”,遗蜕安置于九宫山真牧堂(即真君石殿),被道徒奉为九宫山祖师爷。
朱廷立(1492~1566),字子礼,号两崖,通羊镇人。1523年登进士,不久任诸暨知县,1527年任河南道御史,1529年任两淮盐政史,撰《盐政志》;1532年任四川督抚,1533年任京畿学政,1537年任南京太仆少卿,作《马政志》;1544年任都察院佥都御史,1547年任在理寺卿,1548年任工部侍郎,1549年任礼部右侍郎。不久返回故里通羊镇,在枫梓山(今凤池山)会仙崖洞(今称朱侍郎洞)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写作。所著《两崖集》有诗文各八卷,存诗近千首,存文三百余篇。卷六所记之《九宫山行》赋雄奇博大,有李白之遗风。朱廷立勤于思考,勤于写作,是通山古时不可多得的“网络全书”式的文人。其《盐政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两崖集》也极具研究价值,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

B. 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人到过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吗如果到了都干了什么

通山既是后方也是前线。日军占领城镇,抗日军民占领山头,进行了顽强抵抗。
1939年2月至10月间,据不完全统计,第三集团军对日军稍具规模的战斗6次,毙日军近1000人,这在当时是个可喜的战绩。稍后的战斗酷烈程度比之抗战初期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打出了民族精神。1939年11月中旬,九宫山守军与1000名日军作战,毙日军300人,获战马13匹。同月,驻守黄金尖的某营与500名日军缴战三天三夜,守军大部分壮烈牺牲,仅10余人突围脱险。1940年4月,一九七师与日军缴战七天七夜。1941年2月,日军步兵1000人,骑兵400余人进攻城山,守军与之血战,毙日军官兵800余人,获大炮3部,机枪5挺,战马10匹,大获全胜。同年夏,十三师与日军在雨山战,毙敌500人。国民党正规军离开通山后,拥有4000人枪的方步舟第八纵队成为通山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抗日活动中,通山涌现了许多自发抗日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徐达成,楠林桥镇人。1940年初夏,徐达成杀死一名日军,获枪一支,组成10余人的青年抗日义勇队。1942年春,徐达成等人深夜潜入日军干垅营房,得枪10支,全歼守敌。这年夏,徐带领10名青年农民,夜袭铜盆岭碉堡,全歼守敌,缴枪20余支,轻机枪一挺,山炮一门。1941年7月7日夜,楠林桥16岁的徐亚栋火烧日军弹药库,营房内的敌人全部烧死。
最出名的是许金门。许金门,本县泉港人,武艺高强。1925年加入共产党,长时间任通山游击大队长,为革命屡立战功,家喻户晓。抗日战争开始后,许金门在家乡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经常在湄港公路上伏击敌人,烧毁日军汽车数辆,炸毁日军在新桥桥头的碉堡数座。他曾跃过一丈多宽的溪涧,夺取一挺重机枪;曾单枪匹马,由向导带路,夜袭西坑潭北山头上的日军哨所,手刃十多名日军。
三、抗日中坚
中共领导的抗日运动是中华民族抗日运动的中坚力量,因为它是积极的、持久的、全民族的。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通山人民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1937年10月,曹德茂、潘际汉、黄全德受湘鄂赣特委的派遣,来通山大畈建立了中共阳通中心县委,曹德茂任书记,到年底就恢复了通山、阳新、大冶三县的党组织。
1938年1月,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在大畈建立新四军通讯处,黄全德兼任主任。1938年夏季,中共湖北省委派何功伟回鄂南恢复和发展党员,建立鄂南抗日武装。
鄂南失陷后,鄂东南特委改称通山中心县委,领导武昌、通山等10县,书记何功伟。“通山中心县委实际上类似一个特委”(何功伟:《鄂南工作形势报告》1939年)。1939年1月,雷同受中心县委指示,到通山建立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
通山党组织和新四军大畈通讯处开展了如下工作和斗争。
一是致力抗日救国运动的宣传。黄沙、大畈、宝石、板桥等地组织民众成立了抗日宣传队、民众抗日学校,公开地向全县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全民抗日,同时,配合第三厅派来的抗日宣传队开展宣传活动,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是努力发展抗日武装。
朱超游击队:朱超曾为国民党军队营长,后离开。1942年,朱超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并任队长。
石门武工队:1943年底,中共咸崇蒲县委与咸崇蒲县抗日游击队派共产党员徐国元等人到通山县石门发展武工队,队员10人,队长夏关育,指导员尹国银(新四军战士)。
高槎坪武工队:1944年3月成立,队员20余人,队长黄安加,指导员袁达厚。
龙岭武工队:建于1945年1月,队员17人,队长魏必大,指导员冯智甫。
黄沙武工队:1945年1月成立,队员30余人,阮远回任队长,兼指导员。后发展成县武工队。
阳通支队:1945年4月,王首道率“南下支队”在阳通活动,留下一个连,与县武工队合编为阳通支队。
三是在武工队的帮助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新四军、八路军筹粮筹款。1945年初,赵巍等人在梅田建立通山县民主抗日政府,还建立了中心乡抗日民主政府。
四是开展对敌作战。县武工队配合“南下支队”消灭了阮宝珊的日伪武装特务。龙岭武工队在山口铺战役中积极支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新四军给日军的打击和震动很大。新四军在晚上活动,神出鬼没,身手不凡。大畈有一连日军,被新四军活捉10个,其余的日军从此不敢出营地半步。慈口军山脑有日军的一个哨所,共8人。在一个晚上,被新四军全部捉去,新四军被百姓传颂为神兵。
四、抗日中心
1944年11月9日,“南下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的率领下,肩负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交付的重任,告别延安,开始南征,于1945年1月底与李先念同志领导的新四军会师。2月,“南下支队”会同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主力渡江南下。3月初,“南下支队”挥戈直捣通山大幕山,歼灭顽匪周九如部,俘敌400余人。“南下支队”在通山抗日游击队长朱超的配合下,又在罗城痛歼蔡明灯土匪武装。“南下支队”经杨芳进入崇阳。3月8日,王首道在崇阳成立“崇通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崇阳、通山、通城三县抗日斗争。
1945年4月初,“南下支队”主力进入湖南。4月中旬,“南下支队”在阳通武工队配合下,在黄沙消灭日伪武装特务阮宝珊部,缴枪200余枝。5月初,“南下支队”主力由平江回通山,在通山山口铺与留守军部队会合。5月6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电示,在山口铺成立湘鄂赣边区党政军组织。

C. 通山县革命烈士历史纪念馆在什么位置

湖北省通山县老烈士陵园坐落在美丽的通山县凤池山风景区山脚下,2005年开始筹划内重建,共投资2300万元容、占地面积200亩,2008年通山新烈士陵园正式破土动工。新建陵园拥有陈列区、瞻仰区、烈士纪念塔、文物展览区的烈士陵园,系统地收集保管、展出革命文物。新烈士陵园也将成为反腐倡廉,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青少年瞻仰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D. 湖北通山、通城名字的由来

通山,顾名思义,“环通皆山也”。据古文献记载:“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而名通山。

通山县历史悠久。唐尧建九州,通山地处荆、扬二州之交。春秋时属楚,秦为南郡地。汉高祖六年公南郡置江夏郡,下雉县属之。新莽改下雉为闰光县名。东汉献帝十三年复为下雉县。三国时属吴,章武之年,孙权改江夏郡置武昌郡,分下雉县置阳新县。唐太宗贞观之年公天下为十道,永兴县属江南道鄂州。南唐改差羊山镇为通羊镇。宋太祖乾德二年分永兴县置通山县,立县治所于通羊镇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九年改隶武昌府兴国州。清康熙废 三年直属武昌府辖。

辛亥革命除帝制建立民国,通山县司湖北省第一区。民国三年改属江汉道。民国下六年,废道改属省直辖。民国二十年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三界宕、张家、孙家、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1955年3月,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1971年,通山县杉木、太平、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1999年3月咸宁撤地设市,通山隶属未变至今。

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简称隽。“通城”名源向无确说。一说通城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元和五年更名为通城镇。五代杨行密,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宋神宗熙宁五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此为通城设县之始。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 。

E. 上杭圆通山历史

位于上杭珊瑚乡的圆通山,形如巨桶,旧时文人会意取名“圆桶山”,后谐音带禅意称“圆通山”,海拔1041米。明成化六年(1470),进士九一僧人在山上创业,广建寺亩。
圆通寺气势恢宏,“丹墙映碧瓦,绿树掩宫观”。远望似天府神阙,神奇动人,500余年神灯长明,一度成为杭、武、汀的佛教中心,成为释迦牟尼弟子的朝拜圣地,古时有泗洲亭、雷音寺、象坪、浇月池、拂子水、冷石泉、圆通岩等九寺八刹三十六景。建国后在山麓北侧建杨梅山水库,由于其海拔高,人称“天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清光绪六年(公元1879),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退隐到此,带发修行,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可惜“文革”期间,寺庙文物毁坏甚多,1987年光明法师募化重修,古刹重放异彩,盛时常住30余人,种植良田50多亩,粮食自给有余。他们“以农养禅,禅农并重”的经验在全省佛界推广。1998年10月,上杭旅台乡亲丘达人偕夫人丘李九妹女士朝拜圆通山,首期捐款7.2万元人民币作该寺发展佛教事业及旅游开发经费,圆通山旅游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
钟宝山的故事
钟宝山系上杭旧县人,清同治年间官拜闽浙水师提督,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屡建战功,晚年看破红尘,带发修行。
据说,钟宝山在佛堂挂出一幅精致的对联轴,亲笔书写了上联“天地有情容我老”,下联却空白,声言让后人续。钟宝山升天后,一个阳春三月云淡风轻的近午时刻,福州鼓山一位老和尚云游至圆通山,看到钟宝山上联,当即要来文房四宝,挥毫疾书下联“子孙无用惹人嫌”,并合掌朝天轻声说:“钟师兄,贫僧冒昧续联了……”而且慷慨解囊,将化缘银子百余两献上佛案说:“钟宝山非平庸之辈,当有一尊‘金身’供后人瞻仰,谨此银子充作薄资,聊表寸心。”然后走了。后人把鼓山老和尚传为菩萨显灵,说钟宝山英灵上了西天,感动了雷音寺众罗汉。
原来钟宝山家三代为官,垂青史册,遗憾的是第四代三个少爷不成器,不学无术,不忍写出下联。
清朝贡品——圆通茶
圆通山气候温和,土质优良,流水潺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盛誉佳茗——圆通茶。圆通茶用泉水烹煎或开水冲泡,百步之内可闻其香,汤色碧绿,味更醇厚,喉韵强劲,沁人心脾,药膳俱佳,有“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之功效。相传乾隆皇帝到此饱览山水田园风光后,坐下休息,有僧人把茶献上,皇上啜饮之下,连呼好茶,遂下旨,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供皇家享用。

F. 通山县的历史

  • 通山县历史悠久。唐尧建九州,通山地处荆、扬二州之交。春秋时属楚,秦为南郡地。汉高祖六年公南郡置江夏郡,下雉县属之。新莽改下雉为闰光县名。东汉献帝十三年复为下雉县。三国时属吴,章武之年,孙权改江夏郡置武昌郡,分下雉县置阳新县。唐太宗贞观之年公天下为十道,永兴县属江南道鄂州。南唐改差羊山镇为通羊镇。宋太祖乾德二年分永兴县置通山县,立县治所于通羊镇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九年改隶武昌府兴国州。清康熙废 三年直属武昌府辖。

  • 辛亥革命除帝制建立民国,通山县司湖北省第一区。民国三年改属江汉道。民国下六年,废道改属省直辖。民国二十年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 建国后,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三界宕、张家、孙家、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1955年3月,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1971年,通山县杉木、太平、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1999年3月咸宁撤地设市,通山隶属未变至今。

G. 通山特别的民风民俗

通城花鼓戏:通山采茶戏,因浓郁地方特色而广受群众喜爱,于2013年底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山县茶叶种植始于唐朝,盛于清代。每逢采茶季节,男女青年遍布茶园,放歌于碧绿丛中,这些歌始称“采茶歌”,是采 茶戏的来源。采茶歌,不仅在思想内容、文学语言等方面为采茶戏的形成开拓了道路,而且在音乐曲调方面为采茶戏奠定了基础。 例如,流传于杨芳林一带的《十二月采茶歌》就直接被引用到《送香茶》这个传统剧目中。
后来,受黄梅、武宁等地采茶戏及汉剧的影响,通山采茶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强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通山采茶戏。
通山采茶戏,分为南北两路发展传承:南路流传于富水河南岸,北路流传于富水河北岸。北腔比较粗犷,南腔较之婉转,共同 特点是锣鼓伴奏,一唱众和。
民间婚俗:民情淳厚的通山农村,昔日姑娘订婚时多以自织的土布荷包作为定情物,所以民间山歌''绣荷包''至今传唱。姑娘出嫁时必须有自织的绣花荷包、土布被褥和绣花的枕头,门帘、床帘、鞋垫等做嫁妆,以显示新媳妇的心灵手巧和聪慧能干。
农村中的荷包绣品更是讲究花样的变化,既有插针缠线的绸缎荷包,还有内装香料的真皮荷包。而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五光十色的土布荷包。这种荷包是用土布做出荷包的形状,然后用各种针法绣上图案:装上棉花-表示情意绵长;艾叶-表示爱意贞烈;桂枝-表示早生贵子;荷叶-表示家庭和睦。缝合后,再在荷包下面缀上串有苡米、莲子、香榧、铃铛的穗子,荷包上端系在绣带上,绣带上常绣有“一帆风顺”“情意深长”“万事如意”等字样。
娶亲用的花轿,有“凤辇”之称。豪华绚丽,它集中了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工艺精华。材料选用优质樟木、银杏木、椴木等长寿昂贵珍稀木材,采用浮雕、透雕、缕雕,贴金、彩描、绘画等工艺手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花轿。
通城山歌: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其唱腔丰富,通常以“打山鼓”伴唱的形式唱出来。清同治版《通山县志》载:“山壁晴光,桥间夜色,渔歌樵唱,田鼓寺钟…”,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则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们便集体劳动,通常会打鼓唱歌,以催工鼓劲。山鼓鼓音清脆,节奏缓急自由,鼓响歌起,满山鼓声满山歌,于是便激发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年代变更,代代相传,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通山山歌。建国后,通山山歌等在民间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山歌热”在通山民间经久不衰。
通山山歌的歌词具有情感纯朴、想象大胆和比喻巧妙等特点,生动传神,真切感人。“早晨露水打湿鞋,要等东边日头来…”“天道酬勤好年成,稻耘三遍谷满仓,五谷丰茂好收成…”。

H. 关于咸宁的历史

  • 西周成王(姬诵)时(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属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合东镜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称江夏郡,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西南置蒲圻县,咸先后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

  •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I. 湖北咸宁文化历史等的变迁

历史变迁:西周成王(姬诵)时(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属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合东镜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称江夏郡,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西南置蒲圻县,咸先后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文化:咸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和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在幕阜,崇阳商 代铜鼓催征越千年,羊楼茶马古道起盛唐,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向阳湖文化等交相辉映。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

J. 咸宁市历史曾用名,战国,汉朝时

西周成王(姬诵)时,咸宁地区属楚鄂王封地。
秦统一后,咸宁地区属南郡。
汉代时,咸宁地区属沙羡县。

热点内容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
中西方历史 发布:2025-07-17 21:55:02 浏览:867
师生伦理关系电影 发布:2025-07-17 21:35:16 浏览:481
赵县中学官网 发布:2025-07-17 21:35:08 浏览:260
三姓家奴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7 21:04:53 浏览:846
初中历史必考 发布:2025-07-17 18:06:27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