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历史文化
⑴ 英国的历史文化20字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
⑵ 英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
[编辑本段]
宗教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绝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尽管当前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大约只有110万人。穆斯林是英国国内最大的非基督教团体(超过150万人),此外,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也拥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凯尔特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曾经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戏剧色彩也非常浓厚,相传圣奥古斯汀于公元597年从罗马来到英国传福音,五年之后,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都脱胎于英国的宗教历史,其中包括在英国发动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满神秘色彩的圣帕特里克,现在每年世界各地都庆祝他的节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罗宾汉传奇故事中十二世纪时的狮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馆与美术馆
当今的一代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很幸运,因为英国长期以来在不断地收集艺术品,并将其登录造册。英国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所珍藏、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文物,成为人们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一个举世罕见的宝库。英国的博物馆包括各主要的国家级收藏机构以及约1000个独立的博物馆,其中近800个博物馆由当地政府提供赞助。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的机构,几乎各种主要的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同时,其对外展示的数千件珍贵文物中还包括了来自古埃及、古亚述王国和古希腊的艺术珍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宝库。大英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和展示,并提供各种类型的参观向导服务。此外,大英博物馆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顶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去处就是国家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它包括科学博物馆及其在各个区域的分支机构、约克郡的国家铁路博物馆和设于布莱德福特的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同样收藏了大量丰富的艺术品。新建成的苏格兰博物馆致力于收藏与国家历史相关的文物,凭借其富于想象力的展品陈列很快就声名鹊起。苏格兰其它的博物馆都是专题博物馆,其中包括飞行博物馆、服装博物馆、战争博物馆以及农业博物馆等等。位于卡迪夫(CARDIFF)的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和北爱尔兰美术馆的藏品中不仅包括各种艺术精品,同时还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区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
英国的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进行收藏、展示的主题极其丰富,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个为热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机博物馆。
在英国,包括伦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彻斯特、伊普斯威奇、格兰扁和贝尔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运输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同时还展出很多二十世纪的老式汽车。不过,在英国,以令人惊叹不已的航空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数量更多。
新闻出版
英国报纸的人均销量比任何发达国家的都多。全国共有约1350种报纸,7000种周刊和杂志:《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星期日快报》、《星期日镜报》、《星期日邮报》、《人民报》、《星期日电讯报》、《观察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
通讯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体合营,世界重要通讯社之一,总部设在伦敦。(2)新闻联合社:1868年创办,由PA新闻、PA体育、PA检索和PA数据设计4家公司联合经营,专门为英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提供公关和投资信息。(3)AFX新闻有限公司:由法新社与金融时报联合经营,向欧洲的金融及企业界提供信息和服务,在欧洲12个国家、美国及日本设立分支机构,总部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无线电广播网)(BBC Network Radio)于1922年创办。
节日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1. Queen’s Birthday(女王诞辰日),每年4月21日,该节日是庆祝女王的诞辰。
12. May Day(五月节),每年5月1日,该节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3. Commonwealth Day(英联邦纪念日),每年5月24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
14. 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诞辰日),英国在6月10日或前一个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5. Michaelmas (米迦勒节),每年9月29日。
16. Hallowe’en (万圣节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们化装成鬼尽情嬉笑、玩耍、吓唬别人。
17. All Saints’Day (万圣节,或众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该节日是纪念殉教者之灵。
18. Guy Fakes Day (烟火节),时间为每年的11月5日,为纪念火药阴谋案(Gunpowder Plot)举行的群众性庆祝活动。现在此事件的历史意义已经淡忘,当晚的活动实际已变成篝火夜或烟火狂欢节。
19. Christmas Day (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是英国最大的节日。圣诞期间人们不仅能经常看到圣诞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还能吃到圣诞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圣诞布丁(Christmas Pudding),亲手装饰圣诞树,尽情欢度圣诞夜。
20. Childermas (婴儿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纪念殉教幼儿的日子,也称Holy Innocents’Day。
⑶ 英国的历史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罗马入侵
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5世纪初,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颠。盎格鲁人(Angels)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谐音England,英格兰名称的由来),即盎格鲁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语,则是继承了他们的语言而来。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直到今天,美国人还管英国人以及英裔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
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
瓦特.泰勒起义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年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 - 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为了领土扩张和王位争夺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战争结束时,英国已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专制王权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英国王位,称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越来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无视这些变化,坚持“君权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翌年1月,国王企图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
克伦威尔率领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一支骑兵队伍,新模范军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党军队。翌年,国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国王逃跑,1648年2月,王党势力乘机又挑起内战,在独立派、平等派联合打击下,王党势力复被击败,第二次内战结束,1648年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斩首。年4月,克伦威尔驱散残余议会,12月建立护国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1660年2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1689年爆发的“光荣革命”。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707与苏格兰合并。
文艺复兴
较之欧洲大陆,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间较晚。不过,经过都铎王朝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确立,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与世界文化联系的日益扩大,以及冲破罗马教廷的束缚,所有这些,都使得英国文艺复兴后来者居上。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涌现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亚、培根和哈维,是这一时期在艺术、人文和科学领域的最杰出代表。这一时期,英国的艺术、人文和科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在加强不同领域间联系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深耕着各自的园田。
工业革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喷气式发动机等等。伦敦的金融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公司来此利用英国的商业契机。二百多年来,英国的各类学校和大专院校随着该国举世瞩目的技术、工业和金融革命而发展起来。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牛津大学(1185)和剑桥大学(1209)成立的时代。
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帝国在19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镇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强化对印度的统治。1876年,保守党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使其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此外,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也扩大侵略,还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个自治领地。
世界大战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后起的美国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纪初,德国成为英国竞争对手。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积极扩充军备,尤其是海军。为对付德国,英国放弃19世纪奉行的“光辉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后,英、法、俄“三国协约”实际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英国最终击败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维护了它的制海权。战争中英帝国参战人员阵亡总数达50万以上。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也是美国的一大胜利。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丘吉尔组成战时联合内阁。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0年7-9月在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有效地打击了敌人。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战后时期
战后英国于1947年参与拟定并接受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大量援助,经济逐步复苏。与此同时,工党政府还实施一些改善劳动人民状况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由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缓慢。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79年大选后,保守党执政,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连任。撒切尔政府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政策,在振兴经济方面取得不小成绩。开始推动部分企业私有化,为了使英国经济恢复活力。
经历20世纪的非殖民化以后英国海外领地逐渐独立,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独立后与英国组成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400万常住居民举行公投,以决定苏格兰是否将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公投已尘埃落定,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英国的统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落定,“脱欧派”胜出,英国脱离欧盟。
⑷ 英国的文化
英国文化
英国人or英格兰人
英国人常说自己的国家是“四个民族,一个王国”。一个王国就是联合王国,四个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来自苏格兰、威尔士或北爱尔兰的英国公民一般都喜欢别人称之为“英国人(British)”,而不喜欢被称为“英格兰人(English)”。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
下午茶的由来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无聊,心想此时距离穿著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 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俨然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进而衍生出各种礼节,但现在形式已简化不少。虽然下午茶现在已经简单化,但是茶正确的冲泡方式、喝茶的摆设要优雅、丰盛的茶点,这三点则被视为吃茶的传统而继续流传下来。
营造全然的维多利亚式气氛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加上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的午后。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内涵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醉心于追求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精致生活品味。
维多莉亚下午茶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简朴却不寒酸,华丽却不庸俗…
虽然喝茶的时间与吃的东西(指纯英式点心)是正统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磁器、音乐、甚至好心情,则喝下午茶就显得美中不足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茶类的种类繁多,不但下午茶的花样多,选择也多,如果利用一个午后,和亲密的朋友来段午后之约,何尝不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基本礼仪
(一) 喝下午茶的最正统时间是下午四点钟 (就是一般俗称的Low Tea)
(二)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是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现在每年在白金汉宫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则仍着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伞;女性则穿白天洋装,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 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请女佣协助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茶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四 )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用三层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开回吃。至于Scone的吃法是先涂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
这是一种绅士淑女风范的礼仪,最重要是当时因茶几乎仰赖中国的输入,英国人对茶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过程难免流露出严谨的态度。甚至,为了预防茶叶被偷,还有一种上了锁的茶柜,每当下午茶时间到了,才委由女佣取钥匙开柜取茶。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标准配备器具
瓷器茶壶(两人壶、四人壶或六人壶..视招待客人的数量而定);滤匙及放过滤器的小碟子;杯具组;糖罐;奶盅瓶;三层点心盘;茶匙(茶匙正确的摆法是与杯子成45度角);七?个人点心盘;茶刀(涂奶油及果酱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鲜花;保温罩;木头拖盘(端茶品用)。另蕾丝手工刺绣桌巾或托盘垫是维多利亚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备,因为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家饰物。
喝茶的摆设要优雅
正统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为首选,或伯爵茶,不过演变至今连加味茶都有。就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来说,对于茶桌的摆饰、餐具、茶具、点心盘等都非常讲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盘?装点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壶、漏杓、三明治盘共享,将这些餐具摆在圆桌上,桌巾亦可选择刺绣或蕾丝花边,再放首优美的音乐,此时下午茶的气氛便营造出来了。
有了这些气氛更要有优美的装饰来点缀,在摆设时可利用花、漏斗、蜡烛、照片或在餐巾纸上绑上缎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装饰方式,不过现在的下午茶用具已经简化不少,很多繁冗的细节就不再那么注重了。
英国母亲节的发展
十七世纪英格兰,为表达对英国母亲们的敬意,乃订四旬斋的第四个星期日为「Mothering Sunday」,人们在这一天回家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注:四旬斋是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当时,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帮讨生活,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Mothering Sunday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为增加欢乐气氛,也发展了一种特别的蛋糕称为-mothering cake。
随着基督神在欧洲的扩散,这个节日转为对「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达人们对赋予他们生命、保护他们免於伤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谢。从此,教会的仪式便与母亲节的庆祝活动相结合,以同时传达人们对母亲与教会的感念。
英国法官发套可能会被取消
《卫报》报道说,英国传统的法官假发套可能很快将成为历史。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批准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认为,除了刑事案件之外,这种法官假发套应该被取消。文章说,这个由两千人参与的调查显示,法官和律师或将不再戴这种缘于18世纪的假发套,或是只在刑事案件的法庭上戴。
《独立报》说,目前据信有一百名手工艺者受雇于假发套的生产厂家,如果这种发套遭到取消,这些人将会失业。
大英博物馆的光荣与争议
今天(6月7日)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纪念。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但在它值得骄傲的历史中,也不乏引人争议之举,其中包括一些国家对大英博物馆某些展品的主权要求。
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1753年6月7号根据英国议会的决议而建立的。
它当时展品的中心部分是文物爱好者汉斯?斯罗恩爵士收集的7万件文物。现在,大英博物馆一共拥有7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游客。
大英博物馆从始至今一直对游客免费开放,它最初是作为一个所谓的环球博物馆建立的,其宗旨是宣传展示全球各地、各民族的文化。
它随着大英帝国的不断发展而扩大,而它本身作为教育中心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但是,在二战后,随着大英帝国的版图日渐萎缩,它目前却面临着争议。
最伟大的博物馆
一些国家,其中包括希腊与尼日利亚,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它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
此外,博物馆还面临着由职员罢工和游客数量减少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但最近几个月,大英博物馆率先发起了对伊拉克遭到破坏的博物馆的修复与支持活动,这使得它作为世界文化之友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但其工作人员依然乐观地相信,它仍然位居世界最伟大的博物馆之列。
牛津英语辞典面世75周年
今天(6月6日)是《牛津英语辞典》诞生75周年。《牛津英语辞典》是一部具有历史性的权威英语语文词典。收词44万至59万条,有"词典之王"之誉。
《牛津英语辞典》可以跟比它早150年的中国康熙辞典媲美。
《牛津英语辞典》从1857年英国语文学会提议编纂开始,到1928年完成出版,前后共耗费了71年的时间。被公认为是古今最伟大的英语辞典。
这部辞典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牛津英语辞典》主编辛普森说:"《牛津英语辞典》不但在英国,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说英语的地方都被用来界定英语语言。这也是编纂《牛津英语辞典》的目的。另外,它试图收入的英语词汇不但有现代的而且还有11世纪前诺尔曼人征服英国后的古代英语词汇。"
《牛津英语辞典》收词五十万条,例句250万句。每个词条下都包括有关词源。
辛普森说,19世纪早期,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大。这导致了1857年开始的《牛津英语辞典》编纂工作。
他说:"德国当时也开始了同样的辞典编纂工作,不过稍微早一点。德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最后于1960年完成。这一工程耗时140年。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编纂类似的辞典。"
编纂这些辞典的目的是什么?谁来使用这些用推车搬运的大部头辞典呢?
历史学家可能需要了解一个词汇在上个世纪的含义,而律师需要确定某些词汇的法律定义。
英国广播电台(BBC)也经常用到《牛津英语辞典》,查证某些单词的发音。
英国广播电台语音研究所的语言学家桑斯特说,她自己就是《牛津英语辞典》的爱好者。
桑斯特说,"我从小就一直是《牛津英语辞典》的爱好者。我找到工作后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简明牛津英语辞典》,一套两本。直到今天我还珍藏着这两本辞典。我特别喜欢查词源。而且对辞典标注的音标特别感兴趣。我经常说,如果我被困在一个孤岛上,又只能有一本书的话,那么我想要的就是《牛津英语辞典》。"
一百五十年来,《牛津英语辞典》一再修订。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20卷,收词多达59万条,有"词典之王"之盛誉。
它几乎囊括了1150年以来见于文献的所有语词。如果一个人进行校对的话,需要60年才能完成。
那么,这部学术巨著是否包括了父母亲在子女面前不愿意使用的词汇呢?
辛普森说,当然包括在内。
他说:"我们试图描写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使用哪些词汇。所以,我们找到某一个词汇,那么,不论它是现代的还是过去的,我们都会把它收进《牛津英语辞典》。"
他又说:"这些词汇可能会被标为俚语或者是粗话。也许会警告你别在正式场合使用。但是,我们发现,人们是不会随意在《牛津英语辞典》里找到个词汇就乱用的。"
《魔戒》获选英国最佳小说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项阅读评比活动揭晓,选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托尔金写的小说《魔戒》(又译《指环王》)名列榜首,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紧随其后,名列第二。
在英国全国范围进行的这次评比活动中,共有大约50万人投了票。
BBC这个名为"大阅读"的活动是在九个月前发起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阅读,当时14万人选出了英国人最喜爱的100本小说。结果在夏季的时候,这些书籍的销售量增加了九倍。
在接下来的一轮活动中,人们又从这一百本小说中选出了21本。然后每部小说由一位名人来加以诠释。
在英国人选出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中,除了英国的古典名著外,还包括美国的文学作品比如《飘》、《小妇人》、《麦田守望者》,以及儿童文学作品《柳林中的风声》、《哈利·波特》、《小熊维尼》等。
另外,根据亚马逊网络销售公司的报告,根据这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其DVD和录像带的销量也大幅上升。比如小说《不可逾越的军规》销量上升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三十年前拍摄的同名电影的DVD和录像带销量却增加了近六十倍。
BBC称,它很高兴看到观众和读者通过不同方式来选择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电影教授约翰逊却认为,影视文学作品就像是冷冻的方便食品,无法与阅读的那种"美味"相比。
⑸ 英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语言与交流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
3、在餐馆和商店中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4、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消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四季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自己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5)英国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⑹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6)英国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英国历史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变成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国内手工场也有了很大发展。
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族的势力。可那些旧的上层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导致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极力鼓吹“君权神授”的理论,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
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后,为实行其封建专制统治,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此举明显危及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国国教会和新贵族的反对。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儿子终于降临人世,这就意味着他那位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将失去继承王位的权利,而此前,那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贵族们曾寄希望于玛丽继位来改变现状。
王子的降生,使他们的愿望眼看就要泡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由英国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出面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接到邀请的威廉于1688年9月30日发表声明,要求恢复他妻子玛丽的英国王位继承权。并于12月18日率部队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管理英国,并确立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次政变也称“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对革命伴侣则称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史学家们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⑺ 英国的人文历史
风俗
送礼
在英国,送礼时最好送较轻的礼品。由于所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
赂。英国人也象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有公司标志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
饮茶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特别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爱好现煮的浓
茶,放一、二块糖或加少许凉牛奶。在乡间,盛行喝下午茶,也称为荤茶,或饱
茶。喝茶时附带吃鱼、肉等菜肴,代替正餐。英国还有五时茶,是有钱阶级妇女的社交活动,与其说饮茶,不如说约朋友下午五时茶叙,见见面,谈谈心,相当于欧洲大陆妇女们的咖啡招待会。
衣着
英国人在穿戴上比较讲究,因此在会客、拜访或参加酒会、宴会、晚会时仍要穿西服打领带。在夏天,可以不穿西服,只穿短袖衬衫,但也得打领带。不过,他们很忌讳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拜年
英格兰人新年到别人家拜访时,必须携带一块煤,并且亲手把煤放进人家的
炉子里,作为敬贺新年的礼品。同时还说一句祝福的话:“祝你家的煤炭,长燃不
息”。
⑻ 英国的古代史
1、罗马时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2)罗马入侵
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2、中古时期
(1)盎格鲁撒克逊
5世纪初,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德国易北河口附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
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直到今天,美国人还管英国人以及英裔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
(2)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
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
(3)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史称“征服者威廉”。
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
(4)瓦特.泰勒起义
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
(5)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为了领土扩张和王位争夺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8)英国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当代历史的发展:
2010年英国大选,选举结果,出现自1974年2月以来首个悬峙国会,最后保守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组建65年首个和平时期的联合政府。保守党党魁戴维·卡梅伦出任首相,自民党党魁尼克·克莱格出任副首相。卡梅伦成为英国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比布莱尔当选时更年轻5个月。
2013年2月5日,英国议会举行投票以压倒优势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国首相卡梅伦带头支持的这项法案,一直受到执政保守党党内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在下院举行的首次投票中,这项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对获得通过。
2013年5月21日,英国下议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对三读通过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承认同性婚姻。有关法案使保守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联合政府另一政党自民党和在野工党领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将移交上议院辩论,首相卡梅伦希望能尽快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统独问题举行公投,结果统一派凭借逾200万选民的支持战胜独立派获得的161万张选票,苏格兰人选择继续留在英国。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统票结束,脱欧派以51.9%的得票率获胜,英国将脱离欧盟。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宣布将于十月辞职。脱欧后,英经济、政治受到影响,将往未知方向发展。
2017年3月20日,英国将于3月29日向欧盟正式递交脱欧申请,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开始脱欧谈判。
2017年12月8日,英国与欧盟达成历史性脱欧协议。
2018年6月2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脱欧法案。
⑼ 关於英国的历史,文化,首都,城市,地理位置
欧洲大陆西部边缘及西部以外,有数千座岛,通常被叫做英吉利群岛。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叫做大不列颠,为了简单起见,简称不列颠,不过官方正式名称仍为大不列颠。它南北走向近 1000公里,东西绵延约500公里,面积大约为23万平方公里。但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整体面积也只是稍多与2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740万(1990)。
就大不列颠岛本身而言,被分为三部分,也被认为是三个国家:地处南部的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和东南部的威尔士。
英格兰是三个政治实体中最大、最发达的一部分,土地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大不列颠岛近60%;人口超过4700万,约为正个国家的85%。英格兰在大不列颠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外国人称呼整个大不列颠为“英格兰”,这种习俗也用在了对人的称呼上,占多数的英格兰人被认为等同于“英国人”。
不列颠岛从北到南超过1000公里,它那1万公里长的海岸线,使得它成为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地方离海的距离超过120公里。抛开旁边的爱尔兰不算,整个大不列颠岛根据其地形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西部和北部的高地,东南部和南部的平地,分界线大概是从西南方的Exe河入海口到英格兰东北部Tees河入海口。
据说英国人比较沉默寡言,他们不大爱谈论。当与人交谈时,私人事务如婚姻状况、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是不便问的。但是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有的时候他们为天气的发展趋势争论地非常热烈。或许这只是一种小小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却与英国多变的天气不无关系。
英国天气的变化无常是世人皆知的,即使最有经验的天气专家也很难给出可靠的天气预报。所以,英国人逐渐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可能,他们就会谈论天气情况。
英国的起源(公元前5000年—1066年)
I. 约公元前700年,克尔特人来到不列颠岛。
II. 盎格鲁—撒克逊人(公元446—871年)
1Basis of Modern English race: the Anglo-Saxons. 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奠定了英国的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人把日耳曼宗教带到了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构筑了英国的国家基础。首先,他们把国家划分为郡,郡法庭和郡法官、或行政司法长官负责执法。其次,他们设计的窄条三区轮作制延用至18世纪。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领地制。最后,他们还创立了咨议会(贤人会议),向国王提供建议,这就成为了今天尚存的枢密院的前身。
III.The Norman Conquest (1066) 诺曼征服(公元1066年)
据说,爱德华国王曾答应把英格兰王位传给诺曼底公爵威廉,但是贤人会议挑选了哈罗德为国王。公元1066年10月,在哈斯丁斯附近的激烈交锋中,威廉打败了哈罗德军队,同时哈罗德也在此战争中战死。在圣诞节加冕,成为英国国王,从此开始了诺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几乎没收了所有土地,将其分发给他的诺曼追随者。他用强有力的诺曼政府代替了软弱的萨克逊政府。于是,封建制度在英国完全建立。开放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文明和商业得到发展,引进了诺曼—法兰西文化、语言、行为规范和建筑艺术。教会与罗马的联系更为密切,教会法庭与民事法庭分离。 英国是一个集不同民族于一体的国家。许多英国人的祖先是古盎格鲁和撒克逊人。而还有一些英国人的是诺曼血统。
向近代英国的过渡(1455年-1485年)
The Wars of Rose 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是指,从1455年到1485年,以红玫瑰为象征的兰开斯特大家族和以白玫瑰为象征的约克家族之间战争的普遍接受的名称。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后代亨利都铎取得了博斯沃恩战役的胜利,建立了都铎王朝。这些战争使英国的封建主义受到致命打击,贵族阶层受到了削弱。
Elizabeth I (1558-1603) 伊莉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和外交政策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是对不同观点的妥协。她中断玛丽与罗马的关系,恢复她父亲在位时独立的英格兰教会,也就是说保持天主教教条及习俗,但不受教皇控制。她的宗教定论既不被以清教徒知名的新教极端分子所接受,也不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所接受。
近30年的时间,伊莉莎白成功挑起了两大天主教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互相斗杀,从而免于英国卷入任何主要的欧洲国的冲突。通过她从未具体化的联姻,伊莉莎白设法与法国维持友好关系,因此英国能面对来自西班牙的危险。
英国文艺复兴的五个特点:1)英国文化的复兴直接受古典作品影响不大,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受古典作品熏陶的当代欧洲人;2)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家,其社会和政治历史进程与欧洲其他国家相去甚远;3)由于14世纪伟大的天才诗人乔叟的出现,英国本国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能够在吸收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并未处于从属地位;4)英国文艺复兴文学主要是文艺方面而不是哲学的和学术方面;5)文艺复兴和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正好同步。
The Civil War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内战
战争开始于1642年8月22日,结束于1651年。最后查尔斯被处死。 英国内战又称为清教徒革命。这是议会和国王间的冲突,也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皇室传统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城市中产阶级经济利益刚好与他们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应地,皇室传统的经济利益则与圣公会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在一起。英国内战不仅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基础。英国内战通常被看作是现代世界史的开端。
1688年光荣革命
1685年查尔斯二世去世,由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詹姆斯二世从小在欧洲流亡长大,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弃个人宗教信仰统治国家。但是1688的英国已不象40年前那样能容忍天主教徒当国王了。英国政客反对詹姆斯二世,他们呼吁信奉新教的国王,奥兰治亲王威谦入侵英国夺取王位。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尔比登陆并占领伦敦。这一占领相对平静,既未流血也未处死国王,所以就称为“光荣革命”。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工业革命(1780-1830)
工业革命指的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1733年,约翰凯的飞梭;1766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詹妮纺纱机;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高效蒸汽机。
工业革命的结果
使英国在1830年成为了“世界工场”;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机械化摧毁了无法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后来形成了工会制度。
BBC是英国最大的和独立的广播公司。BBC国际广播电台用英语和其他38种语言播放全球范围的国际新闻。国营的BBC的资金来源于收视许可证的销售。
英国报纸分类:quality newspapers(高质量严肃报纸), popular newspaper(通俗报纸), and mid-market newspapers(中间市场报)。
严肃报纸面向那些想全面了解社会事物各方面信息的读者。共有5家严肃日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和4家严肃周日报(《星期日电讯报》、《星期日独立报》、《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
通俗报纸吸引那些需要娱乐性较强而又简单明了的新闻的人们。共有3家通俗日报(《每日镜报》、《晨星报》、《太阳报》)和3家通俗周日报(《世界新闻报》、《星期日镜报》、《人民报》) 英国人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摇滚和流行音乐,爵士乐,民间音乐和轻音乐。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的流行文化—披头士,出现在英国的利物浦。这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叫披头士乐队,又称甲壳虫乐队。
⑽ 谁能给我大致讲讲英国的文化和历史急!!!!!!!!!!!!!!!
英国的历史,其实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结束标志:1066年诺曼登陆)
被称为古英格兰时期
著名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头衔的人。可见此人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
当然,这个时期,还有一群传说人物:亚瑟王和他的十二圆桌骑士。如果你看过电影《亚瑟王》,会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被称为中世纪英格兰时期
鼎盛时期:爱德华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时代(1327-1377)。爱德华三世,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的国王。而他的长子也叫爱德华,史称黑太子,则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英法百年战争前期和中期,英国之所以能占据压倒性优势,这父子俩功不可没。而他俩一死,百年战争的形势马上倒转,也为后来的国内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祸根(其实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国历史上相互承接的三个王朝,实际上也可说是一个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来看看家族之争吧——英国著名的内战:玫瑰战争。旧贵族兰开斯特家族和新贵族约克家族之间的战争。这两个家族都是安茹家族爱德华三世的后代,家族标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红一白区别而已。(安茹家族的标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于英国革命,要划到中世纪还是近代史,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里权且按照史学界最传统的1688年为标志。不过应该革命大家都应该知道得够详细了,这里也不唠叨了。
1688-1914年,(结束标志:1914年一战爆发)
被称为近代不列颠联合王国时期
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日不落帝国(1837-1901)。在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在19世纪中,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英国世纪”。
1914至今
被称为后维多利亚的现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时期
日不落帝国随着英国的衰弱而逐渐瓦解,现在只空余一个“英联邦”,似乎还在追忆往昔的光辉。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兰国王世系
一,撒克逊王朝(七国时代)
西元五世纪初开始,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的统治已经日渐虚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原来生活在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也译为裘特人)纷纷涌入不列颠岛,他们在和当地罗马人和凯尔特人(称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战斗中,从六世纪初起,形成了七个部落联盟,也称七国,他们分别是麦西亚,西撒克逊(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逊(苏塞克斯),东撒克逊(伊塞克斯),东盎格鲁,肯特和诺森伯利亚。六世纪末,传教士圣奥古斯丁在肯特登陆,随后在坎特伯雷开始了传教,以后坎特伯雷成了英格兰宗教活动的中心。七世纪初,西撒克逊国王埃塞尔伯特渐渐强盛,一度控制了英格兰南部的西撒克逊、南撒克逊和肯特。七世纪中叶,东撒克逊国王雷德瓦尔德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英格兰中部地区建立了霸权,此后雷德瓦尔德帮助一个流亡王子埃德温获得了诺森伯利亚王位,而埃德温通过一系列的胜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诸王国公认为其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联盟为此后麦西亚和西塞克斯统一英格兰奠定了基础。诺森伯利亚王国此后领导着各地的撒克逊人同布立吞人作战,最终获得了对布立吞人的胜利,并统一了撒克逊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后,诺森伯利亚的霸权开始衰退,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731年到829年的一个世纪时间内,七国之间陷入混战,在混战中,麦西亚脱颖而出,至八世纪中叶,麦西亚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区,麦西亚国王奥法即位后,自称英格兰国王,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称英格兰国王的君主,我们的世系就从这位“英格兰国王”奥法开始写起。
1.奥法(757-796)麦西亚国王,东盎格鲁国王,肯特国王,布莱特瓦达。 (布莱特瓦达Bretwalda, 是当时七国时代的称号,可以译成王中之王,很类似于我们春秋时代的霸主,表示是诸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老大,这个称号不能继承,要凭实力去争取。)是被卫士谋杀的前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逊编年史里,说奥法和肯特在776年爆发战争,胜负不明,但一般认为是奥法获得了胜利,因为785年,奥法获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败了西塞克斯,此后他打败了东盎格鲁,并砍了其国王的头,794年,他获得了东盎格鲁王位。奥法还发动了多次对威尔士人的战争,并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奥法墙”(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东长城)。奥法和欧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时代的人,查理曼宫廷的编年史家写道:“他是不列颠的光荣,对付敌人的刀剑.” 奥法去世后,麦西亚霸业中落, 霸权转到了西塞克斯王国手里.所以以下的世系转入西塞克斯王国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国王,麦西亚国王, 布莱特瓦达.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逊编年史称其父名字叫埃尔蒙德,但在当时的各国王系中找不到这个人(肯特国王也叫这个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奥法以及与他结盟的西塞克斯国王贝奥提克流放到了欧洲大陆的法兰克王国, 802年贝奥提克死后, 埃格伯特经过和两位伯爵的战争,夺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尔士(英格兰西南以埃克塞特为中心的康沃尔地区),并最终将康沃尔并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击败麦西亚国王贝昂沃尔夫,此战之后,伊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鲁均承认其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征服麦西亚,(但麦西亚很快又获独立)。并迫使诺森伯利亚承认了其霸权。
3.埃塞沃尔夫(839-856)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格伯特长子,曾击败丹麦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罗马朝圣,但回国后被其长子埃塞巴尔德废黜。
4.埃塞巴尔德(856-860)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长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后,娶了他寡居的继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次子,他在位期间,丹麦人洗劫了肯特和诺森伯利亚。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埃塞沃尔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间无法有效遏制丹麦人的入侵,871年,在于丹麦人的作战中阵亡。
7.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国王, 布莱特瓦达,英格兰国王。埃塞沃尔夫四子。871年24岁的阿尔弗雷德继其阵亡的兄长为王,当时丹麦人已经占据了东盎格鲁,而肯特,诺森伯利亚和麦西亚也已相继亡国,并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区域的温切斯特。阿尔弗雷德初战丹麦人遭受惨败,阿尔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麦人退回了英格兰中部,西塞克斯赢得了5年的宝贵时间。878年,丹麦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乱,阿尔弗雷德和少数军官不得不逃进沼泽和森林里去打游击。但此后运气站到了阿尔弗雷德一边了。同年,阿尔弗雷德在伊桑顿(今埃丁顿)展开反击,大破丹麦人。此后他和已臣服于丹麦的麦西亚结盟,886年,收复了伦敦,并和丹麦首领定立了合约。《编年史》中说:“阿尔弗雷德大帝收复了伦敦,所有的不受丹麦人奴役的撒克逊人都站到了他的一边。”892年丹麦人再次入侵,经过四年的苦战,阿尔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儿子爱德华带领撒克逊了击败了丹麦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颠岛东部的丹麦法地区和欧洲大陆。击败丹麦人后,阿尔弗雷德大帝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全英格兰的国王。
8.爱德华一世(899-924)英格兰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子。爱德华一世是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和丹麦人的作战中战功赫赫。918年在将丹麦人彻底赶跑后,他在麦西亚等地取消的丹麦人的法令,重新恢复了撒克逊法。他女儿嫁给了西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三世。
9.埃塞维尔德(924)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继位16天后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被认为是英格兰第一位正式的全国性的国王。 在位期间他击败了维京人和苏格兰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异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复了被爱尔兰的都柏林国王(维京人王国)占据的诺森伯利亚。945年他和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一世签订合约。946年他被闯入其聚会的贼杀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之子。在位期间,击退了维金人的入侵。自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其子孙连续五位都是尚武的国王,打败了不断入侵的北欧人,使撒克逊人的统治在英格兰全面复兴。
13.埃德维(955-959)英格兰国王。埃德蒙一世长子。他在位期间,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的领主们拥立埃德维之弟埃德加为国王起来反叛。957年,埃德维在格罗斯特战役中被击败,被迫签订合约,将王国以泰晤士河为界分裂,埃德维占据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将北方领土交给了他弟弟。埃德维死后,埃德加重新统一了王国。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兰国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称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统治时期。英格兰行政机构趋于完善。他划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对国王负责,在郡下面设区,区下面是市。从郡、区到市有一套严密的司法系统维持治安,税收制度也得到恢复,英国文学也开始萌芽,英语开始发展成为书面语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欧的领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当先进的维护君主制统治的制度,虽然埃德加死后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设立的组织机构和英格兰文化却已根深蒂固,此后丹麦人和诺曼人的王朝均无法加以改变。 埃德加的行政组织制度,保证了此后英格兰避免了类似于欧洲大陆国家那样领主割据局面的出现。973年,埃德加在巴斯举行了加冕典礼,从而奠定了日后加冕的程序,而这次加冕标志着英格兰王国的彻底统一。
15.爱德华二世(975-978)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为“殉教者”, 978年被无神论者信徒所谋杀. 1001年被封为圣徒,称“圣爱德华”。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兰国王。埃德加之子。也称无准备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静再次被打破,大规模的入侵活动又开始了,切斯特遭到爱尔兰人的洗劫,南安普顿人则受到维京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或丹麦人的大肆屠杀。埃塞雷德面对入侵,一味赔款而不敢动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赔款数以换取短暂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缴纳了4.8万英镑的赔款(相当于当时英国大约4到5年的国民收入),但却没能阻止北欧海盗继续横行,1013年,丹麦人领袖斯韦恩将丹麦人控制的麦西亚、丹麦法及诺森伯利亚合并,并称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里去避难。(其妻爱玛是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儿)。1014年初斯韦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复位。但斯韦恩的儿子卡纽特王子继续要求获得英格兰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称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顾其父的反对,聚集了一支人马,开始和丹麦人作战,虽然敌我悬殊,但他仍然多次取胜,还解了伦敦之围,于是成为了众望所归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后,他登上英格兰王位,但数月后,不幸英年早逝,英格兰因此陷于绝望之中。英格兰教界的贵族们于是在南安普顿宣布,永远废黜埃塞雷德的后代,承认卡纽特做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孙们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逊王朝中断。
二 丹麦王朝
1 卡纽特(1016-1035),丹麦国王,挪威国王,英格兰国王。 被称为卡纽特大帝,丹麦国王斯韦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他登基后,将丹麦和英格兰的行政机构合并,1017年,他将英格兰诸王国重新分成了四个伯爵国,分别是西塞克斯伯爵国,麦西亚伯爵国,东盎格鲁伯爵国和诺森伯利亚伯爵国,为了避免诺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爱玛(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国赋税后,返回了丹麦。1020年,他将撒克逊习惯法纳入其编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纽特征服了挪威,迫使苏格兰臣服。卡纽特还将其女儿嫁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儿子亨利(日后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纽特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
2,哈罗德一世(1035-1040),英格兰国王。 卡纽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绰号是“兔子的脚”,大概是说他打猎的时候跑得快。卡纽特死后,其合法继承人是他和诺曼底的爱玛所生的儿子哈瑟卡纽特,但哈罗德趁其不在英格兰之机,抢先宣称是英格兰国王。1040年,哈罗德在哈瑟卡纽特准备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纽特(1040-1042),丹麦国王,英格兰国王,卡纽特大帝和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哈瑟是个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兰横征暴敛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请他同母异父的兄弟、在诺曼底避难的爱德华回国于他共同执政。(爱德华是爱玛与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纽特去世,爱德华继位,撒克逊王朝复辟,丹麦世系在英格兰中断。
三 撒克逊王朝(复辟)
1。 爱德华三世(1042-1066) , 英格兰国王, 埃塞雷德二世与诺曼底公主爱玛之子. 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1041年回国和哈瑟卡纽特共同执政。哈瑟卡纽特死后,1043年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1045年,爱德华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的女儿伊迪丝。1051年,戈德温受英格兰宫廷的诺曼底势力的排挤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间,诺曼底公爵威廉(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之子,爱德华三世的表兄弟)访问了英格兰,据说和爱德华三世达成了由威廉继位的协议,(爱德华三世没有子嗣)。这成了日后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温和其子哈罗德率军回到英国,并强迫爱德华三世恢复了他们的权力,从此英格兰政权落入戈德温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鲁撒克逊人国王爱德华三世去世,在弥留之际,他喃喃地说:“一个罪恶的时代即将降临”。此后爱德华三世一直是撒克逊民族情绪的化身,作为撒克逊人王族最后一位国王,成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爱德华三世被宣布为圣徒,从此圣忏悔者爱德华三世一直是英格兰王国的保护圣徒,直到百年战争时期,才被圣乔治取代。
2.哈罗德二世(1066),英格兰国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温之子。爱德华三世去世后,哈罗德声称爱德华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他。随后英格兰贤人会议批准哈罗德为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继位,激起了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苏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罗德兵败被杀,威廉一路向北残酷杀 戮,于该年圣诞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爱德华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逊王朝灭亡。
英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和法国相当。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兰国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1199)(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3约翰(1167-1216)(英格兰国王1199-1216)(“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大陆领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兰国王1216-1272) 5爱德华一世(1239-1307)(英格兰国王1272-1307) 6爱德华二世(1284-1329)(英格兰国王1307-1327)(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7爱德华三世(1312-1377)(英格兰国王1327-1377)(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长子为黑太子爱德华,次子为兰开斯特公爵约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兰国王1377-1399)(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补充一下,一般称亨利二世至约翰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为金雀花王
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兰国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1486年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兰国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结婚。由于离婚问题而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下不再注明) 3爱德华六世(1537-1553)(英格兰国王1547-1553) 4简·格雷(1537-1554)(英格兰国王1553)(萨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儿。外祖母玛丽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给诺森伯兰公爵之子达德利。诺森伯兰公爵伪造遗嘱让简·格雷继承王位。后阴谋败露,简·格雷被玛丽女王废黜,关入伦敦塔后斩首) 5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国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国王菲利佩二世结婚。由于****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 6伊丽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兰国王1558-1603)(终生未婚,去世后都铎王朝结束) -----------------------------------------------------------------------------------------
此后英格兰王室转入诺曼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