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甘肃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7-30 18:09:11

① 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

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
最佳答案
甘肃7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网络全书。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于酒泉市锁阳城镇,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在中国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北魏之前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明代始称炳灵寺。同样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 谁给我讲下甘肃文化和历史以及它的们变迁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会处。状似一柄如意,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形似“蜂腰”地段,仅25公里。甘肃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相连,南临四川,西与青海,新疆毗邻,北靠内蒙古,并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的大省。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基本涵盖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各种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峰为甘,青两省的界山祁连山主峰团结峰,海拔5547米;最低点则在陇南白龙江中游文县罐子沟,海拔550米。基本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和祁连山地。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降雨量少,大部份地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时间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时间短,气温高,秋季降温快。年均气温4度--14度之间,省内各地降水量在30—860毫米之间并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以古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秦设陇西郡,唐置陇右道,因境内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称陇西,陇右,简称甘或陇。甘肃建省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元代建立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设立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③ 甘肃省有什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

中国幅员辽阔,作为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国家,共有34个省直辖市,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各个省市之间的发展产生巨大差距,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也有至今尚未通车的贫困山区,尤其是与西北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敦煌的莫高窟、险峻重生的嘉峪关、亚洲规模最大的军马场还有各种风化的奇景等等众多不一样的景点,这些都是甘肃独有的景色,既有北方的黄沙又有南方的高山流水,更有全国最正宗的兰州拉面,都将成为甘肃将来发展的资本,随着经济转型的到来,相信甘肃会抓住这次时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摆脱垫底的头衔,相信到时候你会爱上这个令人充满惊奇的地方!

④ 甘肃都有些什么历史文化景点最有名的都有哪些

甘肃是中国的文化大省,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就太多了。来到甘肃,能够满足你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各种愿望。

简单介绍一下,因为甘肃的历史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它跨越了8000年,周、秦、汉、隋、唐,元明清,还有那些地方割据政权,少数民族政权等,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希望甘肃的深度旅游能满足您对历史文化的愿望。

⑤ 甘肃有多少历史文化

第一、天下第一大姓李氏家族。盛唐帝国的创造者李世民世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李聃的中国哲学思想和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在整个世界人文历史当中都是及其璀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对李氏家族已作报道,清楚的说明完整的李氏族谱保存在四川省双流县李德贵家。--世界上东南亚、欧美等很多国家都有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回国归宗认祖和拜祠的国际人士越来越多。据说陇西县也有一个李氏文化研究会,陇西县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李氏家族作系统的发掘研究整理。一个有着九千五百万人的同姓家族,且家史辉煌,人才辈出,分布五大洲四大洋,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文奇观,从任何角度看,它的意义远超过了秦兵马俑。四川能把一个小小的熊猫经常在国内外制造新闻,成为持续的宣传热点,使四川饮誉国内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时一个月看不到甘肃的一篇新闻报道,“审时度势”甘肃的宣传人员“要深思”。从旅游的角度看,设想国外有五分之一,国内有一半的李姓人一生中来陇西拜一次祖,再加其他游客,这个旅游的收入就十分可观。这不是空想,这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心理定式,旅游就是吸引人们存在的一种猎奇心理定势,旅游也要开发发展,现在的东西看过了,下一步又看什么。在其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李氏家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整体人才群链不亚于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主要创立的是文化思想学说——中国儒学,而李氏家族创立的是中国道教、哲学体系,创立有一套完整的国家学说和民族学说。对优秀文化的吸收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强盛,这是我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最大的道教场所四川成都的“青羊宫”是老子南下涵谷关的最后的落脚点。中国乃至世界,只有一个李白,全国纪念李白的建筑不计其数,在‘陇西布衣’的真正故乡陇西也只能找到一方碑,甘肃能不能建一个“李白原故里”,这些都是甘肃人的精神资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这些需要甘肃人乃至于外省来甘肃工作的同仁们通过努力去发掘和建树,为甘肃老百姓留下自己的政绩。屈原、司马迁、王昭君等,他们的故乡都建祠宣传,以增强地方影响力。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是我们甘肃人李冰父子建造的,李冰父子的祖籍至今无确凿的史料作定论,这个工作甘肃也应当做。(李冰父子的有关史料传说可派人到山西解州李国荣处了解,陇西、会宁等地家存李氏族谱的人也不少,实际全国各处都还有李氏族谱)。甘肃人创造了陕西前期历史的辉煌,陕西的重要名胜,主要出自秦时期和唐时期,而这些文物上并没有标注“甘肃人”。有利当地经济建设,两地争历史名人争历史名胜,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甘肃人为什么不想法自己宣传。当然陕甘在几千年历史中就本为一省。在甘肃台未通前,我把陕西台当甘肃台看,但是,我不能忘掉家乡,我们甘肃人为陕西创造了那么多辉煌,但至今连个名份都没有,我不能不为甘肃说句公道话。(《新唐书》和各部史典均有李氏籍贯记载)

⑥ 甘肃的历史是什么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

商代,居于泾河、渭河流域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周文王灭商以前,战败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扩展到密。

这一时期,甘肃境内有羌方、共、密等方国部落。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即天水地区定居下来,开始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时期,公元前688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天水麦积区南)、冀县(今甘谷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6)甘肃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孔道。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奖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省内有我国伟大艺术宝库教煌莫高窟,还有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石窟等重要文物古迹。我国新石器时代产生的实用面优美的工艺品一一甘肃彩陶,以其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著称。

位于甘南夏河县的拉卜楞寺为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位子平凉西郊的崆峒山是全国道教源地之一。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亦轰动国内外。

甘肃省出土的汉简、魏晋壁画墓也都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存。甘肃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地形复杂,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东部是土层肥厚的黄土高原,西南部是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山草原,西部是土壤肥沃的河西走廊,北部为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澳。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经甘肃。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极为有利。甘肃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全省干早缺雨,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春秋转瞬即逝。

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从西北往东南,由摄氏零下十四度递升到零上四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从祁连山向北和向白龙江流域,由摄氏十六度递升到二十六度。

年平均降雨量在三十毫米至六百毫米之间,从东南往西北递减。西北部日照充足,但春季风沙大。东南部夏季多暴雨,并有冰雹为害。甘肃地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

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糜子、谷子、高粱、黄豆、蚕豆、青稞、筱麦等二十多个品种。兰州一带盛产瓜果和水烟。

甘甫南部的高山草原所产的.河曲马”和“欧拉羊”,均以品种优良闻名全国。甘肃野生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省内出产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世界珍贵野生动物。

还有梅花鹿、麝等名贵动物以及雪豹、雪鸡、沙鸡、白唇鹿、野骆驼等稀有动物。甘肃的陇南山地,盛产三百多种中药材,是一座天然的中药材宝库。甘肃当归,数量、质最均名列全国首位。

⑦ 甘肃省有什么著名的历史文化

甘肃省有孰煌莫高窟,有几干年的历史了,洞内藏经书,精美的壁画|这些都是祖国的灿烂匮宝

⑧ 甘肃有多长的历史文化呢!

8000年。
甘肃(Gansu Province),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地处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地控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4.72%。全省总人口为2763.65万人,常住人口2553.9万人。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2014年,甘肃省GDP达6835.27亿元亿元。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甘肃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⑨ 甘肃的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时期,甘肃气候还是比较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 明,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有先民曾在甘肃活动,如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甘肃已 有千处以上。西周时期,秦人先祖定居于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后又向关中发展;秦统一全 国后,遂设立了陇西郡,筑起西起临洮、东北至陕北的秦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 战乱迭起,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广大地区,经历了前凉、后凉、 西凉等“五凉”政权。隋唐时期是陆上中西贸易丝绸之路繁荣的顶峰,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 、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 ;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创建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 规模。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治所设 张掖,除辖今日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陆上中西交通贸易有所恢复,中原同边疆的交流日益繁荣。但随着千百年来国家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和海上交通的发展,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发展已比不上过去。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从巩昌(今陇西)移至兰州,奠定今日甘肃省的格局。

1949年8月甘肃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辖 ll个分区(专区、市),73个县(区)。1950一1957年,先后成立天祝、东乡、肃北、张家川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1958一1965年,全面调整区划,大规模并县,直至1984年底,又做了个别调整。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全省设7个行政公署、2个自治州、5个省辖市,下设6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ll个市辖区、7个地辖市。

热点内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5 03:56:32 浏览:173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5 03:48:10 浏览:826
爱尔兰咖啡怎么做 发布:2025-07-15 03:14:45 浏览:753
2015师德师风讲话 发布:2025-07-15 03:05:10 浏览:597
abc教育资源网 发布:2025-07-15 03:03:47 浏览:23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2025-07-15 02:44:17 浏览:479
尹鹏老师 发布:2025-07-15 01:14:31 浏览:713
兰山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5 00:33:48 浏览:173
新登地理 发布:2025-07-14 23:28:29 浏览:368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发布:2025-07-14 23:01:45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