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物理易错点

物理易错点

发布时间: 2021-07-31 06:46:08

❶ 初中物理 易错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易错点汇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 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 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 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 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 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 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 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 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 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 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 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 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 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 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 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 cm2 = 10-4m2
21. 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 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 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 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C)
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 =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 = 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 F浮=ρg v计算。
24. 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 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 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 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 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 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 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 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 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 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 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 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 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 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 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 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
46. 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颜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 液化:雾、露、雨、白气。 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 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 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 六种物态变化:
52. 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 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 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 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 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 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 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 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 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 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 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 6J换算。
63. 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 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 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 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 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 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希望采纳

❷ 初中物理热学易错点都有哪些

1.浮冰熔化问题:
淡水中:F浮=G冰=G排水=G熔水冰熔化后水面高度不变。
盐水中:F浮=G冰=G排盐水=G熔水v水>v海水冰熔化后水面高度上升。(海平面上升)
2.为何用水取暖?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其他物质相比,在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水放出的热量多,故用水来取暖。
为何用水来散热,冷却?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其他物质相比,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吸收的热量多,故用水来散热。
3.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室温25摄氏度。
4.汽油机中:一个冲程转半圈,转两圈做功一次。
5.冰箱冷冻室在上方,汽化吸热。冷凝器中液化。
6.温度计的测温物质选择问题:
(被测物质的温度不能低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也不能高于其沸点。)
测温物质凝固点应低于被测物质温度凝固点,否则测温物质会凝固。
测温物质沸点应高于被测物质温度沸点,否则测温物质会沸腾。
7.温度、热量、内能:
三者中,温度升高,则内能一定增加,其余变化情况都不一定。
8.有如下字眼如:“初温”“末温”和“温度变化”的用比热容公式。
有如下字眼如:“燃烧”的用热值公式。
9.搞不清看不清t与t的变化量。
10.水加盐降低凝固点(海水比淡水更难结冰)。
冰加盐降低熔点(雪上撒盐使雪更易熔化)。
11.Q吸=Cm(t-t0)
Q吸:加热时间(钟表)
C:吸热能力
m:两物质质量相同(天平)
(t-t0):温度变化量(温度计)

❸ 高中物理易错点、难点总结概括

下来私聊 我给你点我自己整的东西

❹ 高中物理难点易错点总结

网络文库有许多免费的习题、总结、试卷和资料,你可以去下载,有的资料非常不错,都是网友上传的。祝你学习进步。

❺ 高一上物理易错点分析总结

1小物件不一定看作是粒子(例如:P4,5瓢虫),大对象不能被看作是必然的颗粒(火车)

2参照系不一定固定。的,但被认为是静止的物体(P25,2)

3。选择的参照不同的帧,该物体的运动可能是不同的,但它可以是在时间轴上的n秒相同的

4表示第n的第二端,SNS是指只有一个第二时间一秒是第n,n的n +1和第二同一个时间

5位移忽视的矢量的第二端,仅强调的大小疏忽的方向,例如:。单向直线运动,位移距离

6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距离(强调单向)

7。位移只与开始和结束的过程一概不管,所以周围沿位移操场跑为零。

8。打点使用定时器,功率,在打点计时器稳定性,然后在释放磁带

9。对象释放之前,对象应当计时器停在附近/> 10打点

<br的位置。采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应该被允许穿过孔,在下面

11的压力限制磁带。 “速”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统称模糊的,不同的含义,一般指的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一个识别的“速度”指的上下文。通常被称为“速度”是指超过瞬时速度(例如:早期的速度,后期速度,中速时),列通常计算平均速度

12侧重于理解速度矢量。性。易患初中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它是难以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方向是移动速度的方向,而初中学“速度”是我们正在谈论的平均利率(即距离除以时间)

13一般一般速度不速度,应紧扣解决问题的公式(如:P25,P26 6,16)

平均14率比平均水平。 /> 15大的速度的物体的速度大小

<br,其加速度不一定大;当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速度可以增大;加速度增大时,速度可能会降低。总之,有速度和加速度

16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对象的大的变化速度,这是不一定/> 17大加速

<br。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但是。一定

相同的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18的所有载体,包括加速,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方向只,这并不意味着大小;。负号表示负方向

19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对象是不是一定要做到减速(减速运动条件?)

20。轨迹位移图像不/> 21物体

<br。解决首先澄清统筹前代表什么量,是一种位移或速度,不要混淆图像位移和速度图像;。趋势在图像的外观(P22,P26 2,10)

22图像曲线的物体并不代表曲线运动

23。 VT图像看到积极的和消极的(P26,10)的坐标速度方向(即垂直轴)的转速,ST图像速度方向看线路负极(P22,4(1))的正斜率 24。上的两个图像的交点的名词图像,点不满足,但在/> 25此时速度等于

<br说。人们来到“重物下降得更快,”错误的结论空气阻力主要是由于干扰或影响

26。严格地说,只有通过重力,空气阻力的自由坠落物体时受到的影响较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近似认为自由落体

27。自由落体纪录,当自由落体实验,体重为一个“大规模,小”(如:锤)

28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时标题不突出了这一点,解决

29,当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隐含条件。自由落体是没有空气阻力理想的情况下,物体的实际运动有时会受空气阻力过大,那么你不能忽略空气阻力,和雨滴从高空,巨大阻力下落的最后阶段,不能算/> 30自由落体

<br。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通常是可取的9.8m/s2还是10m/s2,但不是常数,它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

31。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矢量类型,解决了正方向之前,先设置。

32。通常被使用在初始速度V0在正方向。而一旦发生V0正方向,然后加速运动,统一是肯定的,均匀的减速是消极的,应该注意

33时。汽车汽车刹车问题首先要确定何时停止移动时,不要盲目套用公式求解线性运动匀减速。

34。捕捉和遇到的问题。如果同一个起点,有 - 赶上(即遭遇)位移相等,如果出发点是不同的,不同的是等于位移距离,当他们赶上出发前,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两个最远的物体最近状态或等于速度。

35。使用的图像的速度,以交叉点的图像解决问题点的注意力等于该点的速度,而不是/> 36相遇

❻ 物理必修2易错点

1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的原因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4
物体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5
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这点十分重要,最易错)
6
什么运动的合成是曲线运动
这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但如若概念不熟悉,任何地方都易错。这几点就算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易错。

❼ 物理易错点,怎么提高物理成绩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份付出,就应当有几份收获。关于这一条,老狄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老道也说: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道尔顿(英国化学家)!我就不说了吧!
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问题。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熟悉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引入?它有什么用?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那些其他物理量相似或类同?与谁有联系?怎样记忆它?等等。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十一)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❽ 高一必修1物理易错点知识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3、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运动。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照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质点概念建立

2、难点:参考系选择及运动判断问题

3、疑点:质点模型确定

4、易错点: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的问题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13 第3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重视与科技、文化相渗透。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并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位移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知道时刻与、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位移的矢量性、时间与时刻的理解

2、难点:位移的方向性、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3、疑点:位置、位移的关系

4、易错点:位移的方向表示,矢量性问题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16 第4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从生活出发考察位移、路程及时间、时刻问题,从生产生活出发体会引出矢量和标量的实际意义。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教学要求:

1、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单位和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反映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3、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体会极限的数学思想。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物体运动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理解

2、难点:瞬时速度的理解

3、疑点: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关系

4、易错点:速度和速率区分、速度的矢量性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21 第3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微元思想、极限思想处于物理瞬时速度问题,从而利用时间间隔趋于零的平均速度替代瞬时速度。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节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原理。

2、会处理实验数据。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3、对于具体问题,使用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难点:打点计时器结构认识及使用、v—t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疑点:利用纸带信息求解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4、易错点:瞬时速度问题、时间间隔选取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27 第4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教材引入做一做、科技漫步等信息贴近科学、技术与社会,注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处理实际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用加速度定义式进行计算,并根据加速度与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4、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难点: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及其区别

3、疑点: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4、易错点: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31 第1题、 P.32第4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利用图象方法处理物理问题,借助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速度与时间关系。利用比值法建立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 ,从图象中得出物体运动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2、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处理规律的研究

(3)用计算机绘制速度时间图象

3、疑点:

(1)“舍掉开头-些过于密集的点子,为了便于测量,找一个点当做计时起点。”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2)“描出的几个点大致……能够全部落在直线上。”一段话的意义。

4、易错点:描点法作速度图象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问题与练习2.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1)在求瞬时速度时用了近似的方法

(2)在画速度图象时用了平圴的方法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的推导及其应用

2、难点:应用v-t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3、疑点:加速度何时为正何时为负

4、易错点:学生可能会把加速度看成等于速度图线的倾角的正切值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问题与练习 3.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1)根据速度图线与加速度公式得出速度公式体现了科学的推理方法

(2)若由加速度公式直接得出速度公式则体现了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位移公式x=vot+ at2/2.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5.能推导并掌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

6.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ot+at2/2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及其应用.

2、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时间关系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ot+at2/2及其灵活应用.

3、疑点:非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下方的面积的数值也等于位移吗?

4、易错点:汽车刹车后某一时间内位移的求解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问题与练习 3.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微元法与极限思想

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的测定重物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2、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3、疑点:各地的重力加速度为什么不同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问题与练习 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第五节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

2.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体会抽象思维、提出假说、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2.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规律的过程,体会其推理方法的奥妙,同时了解猜想的必要性,感受探究规律的几个必要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了解体会一些科学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史实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科学的方法观,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观

3.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2、难点:“观点—思考—推理—猜想—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5、知道重心的含义。

6、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2、难点:(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3、疑点:(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可能有力的作用

(2)重力是否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4、易错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和重心的含义。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57 2.(4) 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通过重心的概念渗透“等效代换”的理物方法。

第二节 弹力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限度范围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2、难点:弹力的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3、疑点:(1)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否一定会有弹力产生

(2)是否形变量越大弹力就越大

4、易错点: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60 3. 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通过归纳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学会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微小形变,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作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f=μFN。

2、难点: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F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F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疑点:(1)摩擦力的方向是否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是否一定为阻力

4、易错点: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判定摩擦力方向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65 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第四节 力的合成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共点力的合成的法则,也是一切矢量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法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而由代数的“求和”到矢量的“合成”,是对学生头脑中中已定型的数形观念的冲击。

2、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3、疑点:合力是否大于每一个分力

4、易错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67 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发现规律和获取知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以提高探索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节 力的分解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3、疑点:力的分解是否只需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行

4、易错点: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70 2.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等效替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联系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并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2、难点:

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疑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

4、易错点:

力和运动关系实际应用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75问题与练习第4题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理想实验的方法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

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

2、难点:

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

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

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

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

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

3、疑点:为什么要作a-1/m图像

4、易错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

2、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方法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理解G=mg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认识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正比性、同体性、瞬时性和矢量性)

3、疑点:

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4、易错点:受力分析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82 动力学方法测量质量

P82 问题与练习1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计算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并正确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知道物理公式既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确定物理量单位间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制

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学物理计算中都采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2、难点:

会利用物理公式得出单位之间的关系

根据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判断运算表达式是否错误

3、疑点:

4、易错点: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85 说一说

P85 问题与练习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和演示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能找出某个力对应的反作用力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难点:

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受力分析中的相互作用力问题

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否受物体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等的影响

4、易错点:拔河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88说一说:解释“掰腕子”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这里没有采用拔河的例子,是因为拔河的胜负还涉及脚与地面之间的作用力,情景比较复杂.

P88问题与练习2 、3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实验探究的方法

第六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一、教学要求:

1、能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初步掌握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求解基本思路和步骤.

3、会求解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求解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

2、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与运动情况分析

3、疑点:

4、易错点: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91问题与练习3 、4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动力学问题分类

正交分解法

第七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一、教学要求:

1、会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并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简单计算。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

1、重点: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失重问题

2、难点:

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

3、疑点:

加速度向下一定的失重吗?

4、易错点:

超重、失重时重力是否变化

三、教学资源:

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

P92例题

P94问题与练习3 、4、5

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❾ 初中物理电学都有哪些易错点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初中物理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你。

热点内容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