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丁氏历史

丁氏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07:42:09

1.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丁氏文化源远流长丁姓,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见的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一.早在东汉,《风俗通义》、《潜夫论》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内,宋朝《百家姓》、《千姓编》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通谱》均收之。近现代的《中国姓氏记编》、《中华姓符》、《中国姓氏辞典》,台湾学者王素存编着的《中华姓府》、王万邦编写的《姓氏词典》等均作为中国常见大姓收之。1921年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编)收有历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传记,1979年由叶圣陶题词的《辞源》收录历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历史来源丁姓,历史悠久,最初为爵姓。远在殷商时代,便有丁姓。据《太公金匮》载:“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这大概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明在殷商时代就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处、家世、渊源,古籍中,均“语焉不详”。故无从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这一支出自丁侯的后裔。周武王讨伐殷商时,丁候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子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嗣后,丁姓为谥姓,均有史籍明确记载。《姓苑》载:丁氏系出姜姓,其远祖为炎帝,炎帝者,少典国君长子石年是也。生长于甘肃天水郡姜水之滨,因姓姜氏,以其创耒耜,启农桑,尝百草,作医书,兴贷利,制五谷,是为神农氏。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天下,故号炎帝,初都陈,即今之河南淮阳,后迁至阜,即今之山东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长沙。历八代衰而为黄帝代。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炎帝后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夺取政权有功而受封于齐。太公望,号也。《史记》载: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于王官。据《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子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汲死后谥号为丁公,开丁姓之宗,其后遂以丁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开宗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统谱》等书均有记载。丁公伋,初发祥地为营丘,即今之山东临淄。《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嗣后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也。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故历史上名见经传的丁姓杰出人物,多是山东人氏。如: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封侯拜将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复、丁礼,楚霸王项羽麾下,窘逐刘邦的大将丁固都是山东人氏,为丁氏写下了不少光荣史页。这支丁氏,是齐太公嫡裔,以谥为姓,源出姜氏,血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第三支丁氏为孙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丁为氏。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历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在其生活的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其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吉雅谟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丁”为氏。第六支,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2. 丁氏一族的起源

丁姓 -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丁姓 - 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丁姓 - 各支始祖 丁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军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尚敏:字育声,自公迁湘谱载一代重其初也又推公所从出自琨后公发源豫章历十一代至公详载淌晰不忘本也。元配:李氏,公迁湘住白毛滩,越一岁又居裴家坡丁家埔,三年仍迁是地,因名丁家洵卽丁公亲也,而白毛滩流弓滩,卽时若公手序,所谓先人舍舟登岸处也,夫妇生殁未详,相傅葬裴家坡,坐北朝南,因先人未及立碑,不敢妄载,放老谦缺,今遵三次续修详之。尚敏长子:丁清,生殁未详,葬裴家坡,坐北朝南。为湘裴家坡丁家埔丁氏始祖。

丁详:丁尚敏之子,字瑞徵,元时居江西捡州府监川县,公细高尚其志,长休,国恩授泰政大夫年老致仕归家居鸿桥茅田坐享九年而卒。元配:刘氏,名坤顅,系出彭城克相其夫年七十而卒,诰赠宜人,夫妇俱葬云溪九曲仑。生子四:成功;成名;成迈;成沅;成迈沅三公未及详载同住鸿桥茅田。为湘鸿桥茅田丁氏始祖。 丁姓 - 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

三国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

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3. 关于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结论。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1]
著名人物有东汉经学家丁鸿、丁恭、明朝画家丁云鹏、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等。
源出一
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2]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3]
②源于周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4] 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4. 丁氏家族起源

起源

丁姓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②源于周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

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4)丁氏历史扩展阅读

名人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观海(1911~1991),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著名土木工程学专家、焦作工学院(今江苏徐州市的中国矿业大学及河南焦作市的河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校教授。

5. 丁姓起源

丁姓起源:
源出一: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源出二: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姬发开始讨伐殷纣之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武王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源出三: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
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四: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⑴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⑵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黄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源出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⑴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⑵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源出六: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
源出七: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源出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十: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幕外碑铭邹氏。

6. 丁氏的由来

丁氏主要有4种来源1.齐太公之子是周成王时的朝廷重臣,死后溢号为齐丁公 2春秋时宋国大夫丁公后代也以丁为姓 3三国时孙权因其族人孙匡犯错而耽误了战机,一怒之下,不许孙匡姓孙,改姓为丁,所以其后代也姓丁 4历史上西域人定居中原后也有姓丁的

7. 丁氏的来由

丁履清 丁原代 丁履玉 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
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 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丁尧有子四人 ,长 (老长支),二佩(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日照县志传载:丁珩不以子贵受封而自倨,自谦一如寒素时;“……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之短,古君子也……”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涛雒人。丁允元有子十二人。乃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他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他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给朝廷,请行“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百姓得以活命。他又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后竟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被外调苏州府知府。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他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向上呈报,不虚报邀功请赏。他又大胆地纠正二千余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使他们保全了性命,但却受到抚军的诬谄,被就地免职。后来真相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此时他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中。
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开始,就进入了日照丁氏家族的显扬发展时期。
二、日照丁氏宗族的主流——老四支长房之十二支
老四支长房的丁允元有子十二人,长泰、二春、三时、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

8. 丁氏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第一支以谥号为氏。源出姜姓。周代齐太公的儿子吕汲,是周成王时的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代就以“丁”为氏。

第二支源自春秋时代,是宋国大夫丁公之后。

第三支源自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将其家族从王族“孙”氏中分出,别为“丁”氏。

第四支出自于氏所改。

第五支源于西域穆新林的后代。历史上西域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人很多,入中原后,往往改姓丁。如;明代回族人丁鹤年,曾祖父为阿老丁,祖父为苦思丁,父亲为职马椽丁。从丁鹤年开始,其家族遂以“丁”为氏。

(8)丁氏历史扩展阅读

丁氏望族出自济阳郡。晋惠帝(公元前290-306年在位)时,将原有的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相当于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丁氏望族离开它的主要发源地宋国故地不远。

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9. 关于丁姓的历史

丁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源出一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2]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3]
②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4] 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10. 丁姓的祖先是谁

丁姓的始祖为丁公伋。

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10)丁氏历史扩展阅读:

丁姓名人

一、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二、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彦, 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状元。

三、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热点内容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