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宋初历史

宋初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08:58:15

『壹』 求介绍唐末宋初的一段历史

唐末宋初之间的历史时期一般称之为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以正统自据,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除后梁、后晋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后晋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两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

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十国仅除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五代与十国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之后北宋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宋初历史扩展阅读: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代十国

『贰』 北宋历史故事

1、名医钱乙

公元1079年,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因为治好当时太子的病,才四十几岁的他,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儿很足的太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2、岳飞抗金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国建国后,洞悉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便于天会三年十月,发兵十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

九月,贡献太原后,转兵向东,进攻东京。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攻克了重镇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

宋钦宗急忙派遣康王赵构赴金营求和,许诺以黄河为界,金军不答应,向东京发起猛攻。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国灭亡。

金兵虽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县大半还在宋军手中,虽然士气低沉,但是民气高涨。康王几经生死,最后终于到达应天府即帝位,历史上被称为南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后,宋金之间的战争进入南北对峙阶段,先是金兀术撤路过镇江,被韩世忠败于黄天荡;另一支金兵在攻陕西时,为宋将吴玠阻于和尚原。

岳飞也在广德境内开始堵截金兵,六战六胜,擒获金兵头目,于是,“岳家军”的名字开始在金兵中流传。待金兀术北返,再遭岳飞截击,在镇江东清水亭的战斗中,致使金兵横尸15里,收复了健康。

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

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励,也冲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3、解梦消愁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下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学,忽听近处传来少妇哭声。李觏讲完课,顺着哭声前往探视,见有婆媳二人正抱头痛哭。

原来老人的儿子出门经商,时值半载音讯全无,婆媳日夜思念。于是求神于山庙,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妇忽得一梦,梦见麻姑仙子给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脱落,只剩下几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俩连忙请庙中和尚解梦。和尚说:“扇衣脱落,只剩扇骨,是个凶号,你儿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烂,只剩枯骨!”婆媳俩听后,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

李觏听了,暗自思忖:梦中之事,岂能当真,那和尚信口雌黄,害人不浅。我不如也来为之解梦,以消此婆媳无故之忧。

便大笑说:“和尚之言差矣。岂不闻,穿衣见父,脱衣见妻,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梦,赠与脱衣之扇,正是丈夫归来与妻团聚之象。”

婆媳二人听李觏解梦,觉得有理,于是转悲为喜。过了不久,这老妇的儿子做完生意,回转家门。合家欢喜带上爆竹香烟,到十贤堂烧香点爆,作揖鸣谢。

李觏大笑说:“生意人回家,自是应当,并非作梦的缘故。我只是为你婆媳消愁罢了。”从此,李觏解梦消愁的故事,在乡里广为流传。

4、羊肉泡馍

据说,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一日,在长安(古时西安)街头流浪的他,因饥饿难耐,不得已低下男儿头向一家烧饼铺讨吃。

店主看他可怜,就把几天前剩下的两个烧饼给了他。可放了几天的烧饼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动。这时,他闻到了一股肉香,原来不远处正有一家肉铺在煮羊肉。

赵匡胤便向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把干硬的烧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没想到,这碗烧饼吸入了肉汤的香气,肉汤泡软了烧饼,一碗“汤泡馍”吃得赵匡胤浑身发热,饥寒全无,精神大振。

几年后,赵匡胤得了势,掌握了兵权,“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当了皇帝的赵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长,嘴里没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里暖透全身的“汤泡馍”,立即传旨御厨速速做来。但御厨做了几次,赵匡胤都觉得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

一次,赵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长安,不知不觉又来到当年流浪的那条街,又闻到了那久违的肉香。这一下,赵匡胤食欲顿起,下了御辇直奔肉铺,让店主马上做一碗“羊肉泡馍”。

店家见皇上驾到,又是惊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烧饼铺已关了门,店家只得让妻子烙了几个饼,怕皇帝嫌是死面饼,便把饼子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汤内放入了菠菜、粉丝,撒入葱花,最后又淋上几滴鲜红的辣椒油。

当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馍端到面前时,赵匡胤尝了一下,立刻找到了当年的感觉,于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卫士惊异的注视下大快朵颐。吃完后,赵匡胤全身舒畅,当即赏赐了店家。

一夜之间,皇帝来吃羊肉泡馍的事就在长安城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铺改成羊肉泡馍馆,吃的人多了,馍也掰不及了,于是谁吃谁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许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馍成了长安人最喜爱的小吃,一直流传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馍不断地出现在陕西历史与文学作品中,或许还因占了皇帝的龙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废除新法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期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然而,可惜的是这场变法终究是没有坚持到最后。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赵煦继位,当时还不到10岁,由英宗之后、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后名义临朝摄政。

她一向反对新法,上台后,立即任保守派首脑司马光做宰相。司马光对新法持全盘否定,提出废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丰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将保甲法和方田均税、市易等法废除。稍后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也被废除。

正因为这次变法在推行过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同时,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恰恰也是为何宋神宗去世,变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叁』 北宋多少年历史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肆』 北宋的历史。和南宋有什么关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续。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开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掳走了宋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灭亡.到此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个儿子赵构逃到南京,即位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后称为南宋,以后定都临安,即现杭州。总体来说北宋南宋,是因为重大事件的发生导致首都迁移及版图变化,后世才如此区分的。

(4)宋初历史扩展阅读: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虏,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宫廷女官、大臣,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女真人俘虏北上,康王赵构得以幸免。1127年,金国从开封府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皇后之名,下诏书立赵构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营筑“中兴坛” ,于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张邦昌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之后宋高宗一路南逃,过淮河渡长江。南宋也进行北伐,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和金国的联军。

后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到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伍』 北宋历史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它于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六十八年。这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着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军制改革。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权也带来「强干弱枝」,地方权宪太小,军队战斗力削弱等消极后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52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都超过了前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然而,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的时期。军队数量猛增,官僚机构庞大,土地兼并加剧,使国家财政连年亏空,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此,宋朝政府也试图进行改革,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结果,两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后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二月六日,废宋帝,北宋亡。

北宋经济状况
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北宋社会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农业发展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同时,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就反映了这种有轮轴、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动的筒车。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清明上河图局部1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著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至今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手工产业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采矿冶炼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漕运造船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北宋时,舟师在航行中,夜观星,昼观日,遇阴晦天,则看指南针。
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清明上河图局部3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市场上的商品既有来自国内各地的百货,也有来自国外的各种商品。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城内另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规模很大。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称“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宋人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城市商业繁荣的艺术反映。 北宋时期,由于旧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时更加发展。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金钱交易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为883900多两,到1120年(宣和二年)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货币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商税专卖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 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文学艺术
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方面中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科学技术
北宋年间,由于其统一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使得有一些地区相对安宁一些,故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国的四大发明其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扬的。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宋朝时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西方各国的现代战争武器正是由于北宋年间经由西亚各国传播的火药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印刷造纸
雕板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丝质产业
北宋纺织业仍以丝织业占主要地位。 丝织品的种类繁多,绢有五十多种,绫有二十七种。河北定州的缂(刻)丝,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京东单州的薄缣,每匹只有百株(四两)重,望之如雾。这些都是丝织珍品。麻织业集中在东南地区。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都产麻织布。其中黄、宜、袁、吉等州的纻布,虔州的白攽,都是当时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对外关系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辽国保持了长期威胁宋朝统治的优势地位。而且在陕甘一带这时又新兴起了夏国。北宋政府对于辽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当时,宋军和辽军、西夏军经常作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宋真宋景德元年,宋战胜了辽,反而订立了“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仁宗庆历二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今山西省)地七百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跟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似。 赵匡胤通过发动军事政变取得政权,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便实行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军队的战斗作用 范仲淹大力推行新政
,而且严重削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国防力量。 北宋中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宋神宗赵顼和当时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后陆续实行,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公元十二世纪初,在契丹背后新兴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灭辽后,开始南下,北宋朝廷无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徽宗钦宗,开封被抢掠一空,这一中古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彻底的破坏。
北宋历史有一个显著特点,叫做“君明臣良而国弱”。北宋自太祖、太宗开国定制后,中间历经真宗、仁宗、神宗等,直至徽宗以前,没有一个昏君,哪一个皇帝都是聪颖绝慧,勤于政事。按理说,北宋君明臣良,应该使国家充满活力,走向富强,却为什么事与愿违,导致“国弱”了呢?究其原因,实与当时的具体国情有关。
北宋自太祖建国,到了仁宗时代,官僚机构大,吃皇粮的人繁多,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财富越来越往少数人的手里集中。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国家好比是一驾马车,君主好比是车夫,臣子好比是拉车的马。耐人寻味的是,北宋臣子坐车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拉车的积极性,虽然其中也涌现一些肯拉车的贤良臣子,车夫的赶车技术挺不错,也很希望车子跑得更快些,很遗憾,属于良马拉破车———车太破了,国家体制出了毛病,以致越来越多的马都挤到了车上,变了清一色的“乘车族”。其间纵有车夫扬鞭催进,怎禁拉车良马不堪重负,即便累死,也前进不了多远。有鉴于此,北宋自仁宗以来,一直致力于“修车减员”事业,尤其是到了宋神宗年代,皇帝为了支持王安石变法,更是倾注了全部力量。当时朝廷之中,不管是谁,凡是阻碍改革变法的,通通拿掉,即使像韩琦、富弼、司马光这样的贵重名臣,也不例外,决心不能说不大,力度不能说不强。但社会之弊积重难返,大伙都愿坐车,使得改革阻力重重,难以推广。王安石变法图强的主张,得不到权贵阶层的理解,因为这,他不知得罪了多少亲朋好友,包括当年引荐过他、把他带入政坛的文学领袖欧阳修。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中,如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他们的治政能力、文化修养和个人品德,勿庸置疑,在历史上都是属一数二的。然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上层集团,实在是太吝啬了,舍不得牺牲一点既得特权,哪怕稍微让利一些给下层,以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他们的这种吝啬,使得当时世上贫者愈贫,社会的畸型倾斜愈演愈烈,失去控制,从而导致国家负担沉重,活力衰竭,民不堪苦,政亡人息。
北宋这台破车,王安石试图通过修修补补,裁减乘客,使它能够继续使用,而众多上层权贵都不愿下车,又为了不出或少出修车费,坚决拒绝修车,使王安石的修车计划几经挫折,终归流产。公元1127年,完颜兀术带着金兵南下,俘获徽、钦二帝,灭掉北宋,等于金兀术抡起大锤,把这台破车击得粉碎。虽然说赶车的和拉车的不再是当年的原班人马,但谁能不说这不是北宋历史的悲剧呢?
研究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北宋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改革,都要求每一个参与阶层具备相应的承受力,如果只让老百姓做出牺牲,权势阶层的特权一点都不愿触及,那么,这场改革是注定没有前途的,不管改革者的决心和魄力有多大,最终只能像庄子所说的喝酒一样,一本正经开始,稀里糊涂结束。北宋历史的悲剧,足以说明这一点。

『陆』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7年)因而得名。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6)宋初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影响: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8]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难”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

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性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只能选择后者。

『柒』 宋代历史年表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 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捌』 谁能帮我简要说明一下唐末宋初的历史

大唐王朝618—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唐朝复辟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顺宗李诵805/1—8月
第14任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废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国276年

小分裂时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 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辽帝国) 916—1218 303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国 郭威 汉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国) 960—1279 320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 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国 马殷 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 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国 王建 汉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刘守光 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汉帝国 刘岩 汉 广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国 高季昌 汉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闽帝国 王延钧 汉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国 孟知祥 汉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国 徐知诰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赵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赵显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赵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赵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两宋共18帝立国320年

『玖』 北宋初期历史概况

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即
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
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其互相牵制。
③立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措施
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一半驻守各边。
集中行政权
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宰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②派文官任知州,并在各州设通判加以监督,直接向皇帝报告。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牵制。
①地方赋税留小部分地方开支,其余全由各路转运使运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核。
作用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
积贫积弱的祸根
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
发展科举制
措施
严格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最后录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额: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作用
①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土地兼并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①原因:“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会危机
②结果:阶级对立,“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改革背景
冗官冗兵冗费
① “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农民反抗: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
外患:辽和西夏威胁。
改革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摆脱危机,统治集内部一些人提出变法主张。
开始
①1043年,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庆历新政
②范仲淹提出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仁宗大部采纳,施行新政。
内容
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其它:裁并州县,减轻摇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开始:1069年,宋仁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后以20%的利息偿还。
作用:既可限制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应服役而不愿服的,按贫富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理财
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地方水利,开垦荒地。
方田均税法
重新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赋,官僚、地主不例外。
措施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也增收。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保甲法 将农户编为保甲,保丁农闲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军事作用:利于控制人民和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措施
作用:口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考律令、断案。
王安石变法
整顿太学
教科书重编,内容为儒家经典: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作用: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和育人才的地方。
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效果①财政收入大增。②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失败关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原因 表面: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结果 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废除。
评价:变法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点、难点、考点
1、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模式。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但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2、唐朝与北宋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各自特点,分析说明造成各自特点的原因。
①措施: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等。
宋: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与枢密使互相牵制,实行更戊法、建禁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②特点:
唐: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宋: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导致积贫积弱。
③原因:
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重视决策过程的集思广益;也吸取了东晋南朝土族制度腐朽,士族与庶族对立矛盾导致统治力量削弱的教训,采取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地主阶级上层与中下层的矛盾。
宋:赵匡风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同时他自己也正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因此特别
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3、对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认识:
(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时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良。
(2)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然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4)王安石变法不能真正缓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而北宋封建统治的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和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
(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著名改革与变法。
(2)教材介绍的重要改革与变法先后有哪些?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后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有哪些?
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而这类改革引发的斗争往往是新旧阶级间的斗争,异常残酷,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
另一种是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需要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统治政策进行局部的调整,具有改良性质。这种改革往往涉及到对封建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既得利益者--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容易失败。改革引发的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权益争斗,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如王莽力图改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遭到失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大获成功。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等。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等。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与困苦。

『拾』 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唐末宋初的历史是怎样的

唐末宋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成立政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政权更迭,征战不断,社会动摇。

热点内容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