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历史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贰』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
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
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
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湛若水、湛公祠街等古迹。
李肖龙,增城龟峰铺(今荔城镇龟峰里李屋)人。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初任赣州司户,累官至朝议大夫,到元朝即不做官。所著有《易传》、《五教编》、《崔清献公言行录》、《见闻录》等。
胡庭兰,增城县胡屋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乡试,荐为第一名,但因策论中有讥讽执政者之语,被御史罢去。到嘉靖二十八年再试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时倭寇扰福建,庭兰受命抗倭立下大功。庭兰晚年在凤台书院主持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庭兰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晚年倡建城南雁塔。一生操守高洁,为官二十年不染指俸外一文钱。卒年75岁。
伍来成,增城新塘沙贝村(今新何村)人。原是新塘火车站工人,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增城第一个中共组织新塘支部的书记。时值省港大罢工期间,他带领支部成员在工农群众中积极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同德工会新塘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省港大罢工,支持广东国民政府北伐。1943年在东洲河面以船渡抗日人士过河时被日军枪击负伤,不治去世,时年44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叁』 增城挂绿荔枝的历史
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种。早在公元十二世纪有栽培。清代为宫廷贡品供皇帝品尝。明末清初屈大均《荔枝诗》咏到:“端阳是处子离离,火齐如山入市时。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清诗人李凤修咏到:“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慕名入粤观赏,赞之:"南粤荔枝,向无定论,以予论之,粤中所产挂绿,斯其最矣。"足见其珍贵程度,被称为“荔枝之王”。 增城挂绿以文献正式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后至嘉庆年间因官吏勒扰,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万幸只存县城西郊西园寺(现荔城挂绿广场)一棵至今,“西园挂绿”弥为珍贵。挂绿荔枝果实扁圆,不太大,通常0.5公斤有23个左右。果蒂带有一绿豆般的小果粒;蒂两侧果肩隆起,带小果粒侧稍高,谓之龙头,另一边谓之凤尾。果实成熟时红紫相间,一绿线直贯到底,“挂绿”一名因此而得。果肉细嫩、爽脆、清甜、幽香,特别之处是凝脂而不溢浆,用纱包裹,隔夜纸张仍干爽如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品质极优,是荔枝最佳品之一。2001年在挂绿广场举行的挂绿珍果拍卖会上,一颗“西园挂绿”荔枝拍出了5.5万元的高价,成为全球最昂贵的水果,一举打破了世界吉尔斯记录;2002年的拍卖会上,增城市的10颗“西园挂绿”荔枝经过25位买家异常激烈的竞拍,最后以131.5万元的总成交额被十位买家竞拍摘走。其中,重量只有18.8克的第一号“西园挂绿”卖出了55.5万元的天价,不仅刷新了去年创下的“一颗荔枝5.5万元”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挂绿”在一年内猛涨十倍的身价也成为当天最大的亮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据增城有关方面透露,这次拍卖所得除了用于挂绿母树的养护外,其余的将用于发展增城的教育事业。
『肆』 增城历史 有关增城的历史作文。
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增城,是个历史悠久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城市,建县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增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仙一龙,一佛一凤,一将一相,一巫一术。仙即何仙姑,龙即宋代进士李肖龙,佛即正果牛仔宾公佛,凤即宋代进士廖金凤,将即南宋振国大将军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巫即南宋道士杨柳清,术即南宋术士钟法进。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增城人物甲天下”的美誉。
望采纳
『伍』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风情有哪些
1、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2、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3、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 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
4、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长生不老,能在空中飞行。秀姑照此吃后,渐觉身轻能飞。她心中喜悦,常飞到罗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罗浮山拜仙长麻姑为师。
5、秀姑飞天之事传奏至朝庭,武则天欲求长生不老药,下旨接秀姑进宫传法。圣旨一到,数十官差抬着大轿上门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儿不放。官差强抢,何泰被推倒,头撞井沿鲜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这时秀姑对母高呼“娘亲保重”,只见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惊散,秀姑飞升成仙,从此秀姑被称为仙姑。
6、在增城、龙门、博罗,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龙博人民的生活,成为增龙博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7、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
8、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
9、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10、畲族村是广州唯一有少数民族的地方,拥有很多独特的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荔枝园、桃花谷、柿树坡、扫把山、梨花沟、枇杷谷、枫树坡、古树神韵、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文化习俗和酥醪古观等。
11、畲族民俗馆立足挖掘畲族文化,以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为主要展示形式,通过图文、实物、情景设置、多媒体互动等各种手段和方式,重点展示畲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用品、民族等。
『陆』 增城的名胜古迹的解析
增城旅游资源丰富,“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何仙姑家庙
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家庙是砖石台梁式结构,三进式,第一、三进十三架出前廊为封火山墙;第二进四柱一间五架拜亭为硬山顶,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庙正面山门镌刻的隶书门额“何仙姑家庙”,为咸丰八年戊午嘉平黄培芳
所书,山门上还镌刻了一副行书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反映了人们对何仙姑的崇敬之情。庙二进正堂供奉何仙姑立像。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约70厘米,为唐朝村姑装束。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三月初七日仙姑诞和农历八月初八日仙姑得道成仙日,当地村民都会自发举行庆典活动,各乡唱大戏、放烟火,连续数天,并在仙井旁边请“仙汤”,以求福祉。其间,到家庙广场上祭祀的游人多达数万人,香火盛极一时。后应信众要求,翻修家庙和家庙广场,并增建仙源牌坊、八仙会馆、麻姑殿、云母溪和仙姑碑林等配套景点。
何仙姑塔
当年,日本鬼子曾在小楼墟一带肆行无忌。有一天放火烧村,当火烧到家庙东西两堵墙时,
火嘎然熄灭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甚至出动飞机轰炸,投下的炸弹在家庙附近都炸响了,唯独落入庙中的炸弹安然无恙。仙姑显灵,日本鬼子也只有老鼠拉龟。一位日本友人被何仙姑圣灵所震撼,在事隔五十多年后,慕名前来参拜何仙姑,了结心愿,并捐资二百万元,在观音山上修建了十一层高的何仙姑纪念塔。
何仙姑像
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约70厘米、原为唐朝村姑装束。现何仙姑身上披的绣花袍由泰国善男信女赠送,头上的珍珠头饰为香港善男信女赠送。堂上高挂着林林总总的锦旗,是马来西亚、泰
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善男信女答谢何仙姑的信物。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农历三月初七日仙姑诞、农历八月初八日仙姑得道成仙日,庙内的香火极盛。
何仙姑井
遗履仙井原名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传说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边的石鞋模型就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的绣花鞋。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仙源涓涓,饮者万年”八个字。古井深达数丈,并不为奇,奇的是家庙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咸味,唯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洌。用井水沏茶,特
别香醇清润。据说常饮此水能强身健体,所以每逢仙姑诞辰,方圆数十里的人皆赶来请“仙汤”喝,此“仙汤”即何仙姑井的井水。
『柒』 增城历史故事
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 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长生不老,能在空中飞行。秀姑照此吃后,渐觉身轻能飞。她心中喜悦,常飞到罗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罗浮山拜仙长麻姑为师。
秀姑飞天之事传奏至朝庭,武则天欲求长生不老药,下旨接秀姑进宫传法。圣旨一到,数十官差抬着大轿上门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儿不放。官差强抢,何泰被推倒,头撞井沿鲜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这时秀姑对母高呼“娘亲保重”,只见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惊散,秀姑飞升成仙,从此秀姑被称为仙姑。
在增城、龙门、博罗,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龙博人民的生活,成为增龙博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主要的古迹及相关传说有:
1.挂绿荔枝的传说。荔枝是果中之王,挂绿又是王中之王,曾拍卖出一颗55.5万元的天价。挂绿只有一棵,不像其他荔枝可以大量扩种,自康熙年间定为贡品以来,几百年才种出第二代72棵,且品质相差甚远。增城人认为挂绿是神圣之物,挂绿荔枝最大的特征是壳有一条绿线,是何仙姑去蓬莱“八仙过海”前为父母织绣花鞋,无意间留下的绿丝带化成。
种种迹象表明,何仙姑的故事起源于增城,增城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何仙姑与挂绿”的美丽传说,为增城乃至全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非凡。
2.何仙姑家庙。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重修,是供奉何仙姑的主要场所,整个珠江三角洲的人都来拜祭。庙内一口古井据说是何家当年做豆腐用的,八角形麻石井沿上刻着“仙源涓涓,饮者万年”,水质清甜,沁人心脾。庙顶瓦背上长了一株仙桃,无人浇水却枝繁叶茂,连年结果,人们称之为“仙桃”。此外,在明末清初掀起祭仙姑之风,在县内还建了派潭仙姑庙,仙村仙佛庙,何沙头村仙姑庙,沙垅仙姑庙,正果何屋仙姑庙等近十间。龙门永汉亦有何仙姑庙。
3.白水寨瀑布。因远看形似一翩翩起舞的古装美人,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何仙姑的化身,称之为“白水仙瀑”。瀑布源流上游有七座山头,形似七个熟睡的的老人,传说是七仙在此等何仙姑一起去东海蓬莱,等得太久竟睡着了,变成了七座山头,故名七仙墩,现名七仙湖。在博罗罗浮山黍珠庵断墙原留有何仙姑形容白水仙瀑的诗“白尺水帘飞白虹,笙箫松柏语天风”。
4.盘龙古藤。离何仙姑家庙300米有一片奇特的千年古藤,古藤像巨蛇一样缠着一棵老榕树。传说是仙姑与铁拐李在此斗法,仙姑的腰带缠住了铁拐李的拐杖,现藤青树枯,以柔克刚。
希望楼主采纳
『捌』 增城的文化故事或民俗风情
增城市是广东的一个省辖县级市,增城市于1993年12月撤县设市,由省委托广州市代管。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81.03万人(2008年)。
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869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众山环抱,一江穿城。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金坑等9个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是广州东翼的“绿饰”。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中的绿洲。
增城旅游资源丰富,“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美不胜收。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凤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增城宾馆、百花宾馆、太阳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华侨酒店、凤凰城酒店、凯旋门大酒店、挂绿园酒家、挂绿广场购物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城、增城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使游人流连忘返;南华、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朱村丝苗米生产示范基地、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荔枝节、仙姑诞、龙舟节、佛爷诞、仙姑得道诞、畲族风情等民间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登山节、牛仔服装节让游人尽领非凡热闹。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分布亦广,元朝时增城荔枝已饮誉岭南。明末清初,挂绿荔枝被列为朝廷贡品。挂绿荔枝甜如甘露,味胜幽兰,晶莹似玉,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清初诗人李凤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因此,挂绿荔枝已成为增城的象征。增城境内现种植荔枝60多万亩,规划建设四条荔枝走廊和二个荔枝世界,五千亩以上的荔枝园达10个,上万亩的荔枝园5个。荔枝品种多达52个,除增城挂绿、水晶球等特优品种外,优良品种还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怀子等10多个。荔枝成熟期较早与最迟的品种相隔4个月,达120多天。荔枝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传于明末,沿袭至今,是增城的传统节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增城连年举办荔枝节,邀请海内外宾客品尝荔枝,洽谈经贸,交流文化,场面浩大,盛况空前。
增城,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仙一龙,一佛一凤,一将一相,一巫一术,仙即何仙姑,龙即宋代进士李肖龙,佛即正果牛仔宾公佛,凤即宋代进士廖金凤,将即南宋振国大将军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与之,巫即南宋道士杨柳清,术即南宋术士钟法进。在八大名人当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远流长,深受民间喜传乐颂。何仙姑,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现何仙姑家庙、亚洲古藤之最——盘龙古藤、西园挂绿、荔枝生态主题公园——盈园等景点,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迹。牛仔宾公佛,增城正果番丰人。宋皇正果寺年间在正果瑞山成佛岩得道成佛,后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并修建正果寺以纪念,驰名遐迩。增城是荔枝之乡,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游形象定位为“荔枝仙境”。
在增城,游客可以品尝到最好的荔枝、丝苗米和繁多的荔乡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气,领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体悟到荔乡人民的热情好客。无论是休闲度假或旅游观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协调与雅致。
『玖』 求十个曾经在增城生活的历史人物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拾』 增城挂绿的历史记载
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种。明末清初屈大均《荔枝诗》咏到:“端阳是处子离离,火齐如山入市时。一树增城名挂绿,冰融雪沃少人知。”清诗人李凤修咏到:“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兼金欲购不易得,五 月尚未登盘盂。”足见其珍贵程度,被称为“荔枝之王”。
增城挂绿以文献正式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年间县志记载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后至嘉庆年间因官吏勒扰,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万幸只存县城西郊西园寺(现荔城挂绿广场)一棵至今,“西园挂绿”弥为珍贵。挂绿荔枝果实扁圆,不太大,通常0.5公斤有23个左右。果蒂带有一绿豆般的小果粒;蒂两侧果肩隆起,带小果粒侧稍高,谓之龙头,另一边谓之凤尾。果实成熟时红紫相间,一绿线直贯到底,“挂绿”一名因此而得。果肉细嫩、爽脆、清甜、幽香,特别之处是凝脂而不溢浆,用纱包裹,隔夜纸张仍干爽如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