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历史
富平县古代的出名的历史人物如下:
1、秦朝大将:王翦
2、明末清初的关中鸿儒:李因笃
3、明朝万历朝的太子太保:孙丕扬
4、明朝“诤臣”监察御史:杨爵
② 富平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秦代名将王翦,频阳东乡人(今陕西富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传。
秦国四大名将之王翦(4张)
生卒年不详,始皇帝时期将领。少年时喜好兵法,后来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贲,继承父亲之志,也是始皇帝统一六国时的一名著名将领。秦二世时,父子均卒。王翦孙王离继承爵位,后被项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为秦将。
关于王翦最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是: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翦攻打楚国,王翦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翦笑着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这也看出富平人在为人处世上的一点智慧。
关中鸿儒李因笃与李颙、李柏共称“关中三李”。《清史稿列传》中记载:“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学强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诏许之。母殁,仍不出。因笃深於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
太子太保孙丕扬孙丕扬于万历22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书,时年62岁。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孙丕扬的职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六部尚书之首在名义上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说,“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
“诤臣”监察御史杨爵杨爵,字伯修,今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明史》有传。嘉靖八年进士,曾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被采纳。嘉靖十一年为监察御史。后因上《隆治道疏》,指陈时弊,连斥“五危”,痛析天下危乱之因,力陈救国为民之策。世宗大怒,密令锦衣卫逮其入狱刑讯,并不准供给饭食。严刑酷虐,几于死去。朝臣敬其忠烈,千方百计营救。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铉上疏营救,皆被重杖而死。其仍于狱中上《狱中谏书》。在狱中著有《周易辩说》、《中庸解》二书。嘉靖二十四年被释放,不久又被重逮入狱。直到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才最终被释放,系狱八年!隆庆元年正月初一,隆庆帝奉遗诏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万历二十年追谥“忠介”。 毛泽东点评明史《杨爵传》时写道:“靡不有初”。典出《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 富平柿饼的历史
富平柿饼所在地作为世界闻名的柿子优生区,富平建有优质柿子基地10万亩。在日本吉野市全球唯一的柿子博物馆里就有“世界上柿子的主产国为中国,柿子的优生区在富平”的 记载。2001年,富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柿乡”。
沉甸甸的历史 富平栽植柿子历史悠久,汉初就有栽植习惯。明朝时,富平柿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相传,当年朱元璋为生活所迫,靠乞讨度日,流落到富平北部金瓮山下,因 食当地鲜美的大柿子才得以活命。朱元璋当皇帝后,便下令将那棵有救命之恩的大柿子树封为“凌霜侯”,并建庙永为纪念。富平柿子种类繁多,有升底尖柿、辣椒 尖柿、珠柿、方柿、四不像柿、重台柿、五花柿、鸡心黄柿、山疙瘩柿、镜面柿、磨盘柿等十多个品种。升底尖柿为柿子树中的名优品种,其营养价值居同类产品之冠。富平尖柿出饼率高达26%,是制作柿饼的优良品种,被专家誉为“制饼珍品”。 在很久以前,怀阳(富平)县境北有座二虎山,山沟里居住了几户贫穷的山民,依靠着放牧、开垦、采药和野果度生。有户姓翦的山民,老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子,因家境贫困、生活无度,前三个儿子相继死亡,唯留下第四个儿子,起名“四子”。四子生得黑虎虎的,聪明勤劳,心地善良,山民们都很爱他,说他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一日,山外来了个老人带着个花朵般的丫头,说什么都不要愿意将自己的小女嫁给忠厚的四子。不几日,四子和这个姑娘结婚了,前来庆贺的人们都说四子真有福气,娶了个“天仙女”。冬去春来,四子媳妇从山外娘家回来,带回了果枝条,四子将枝条插到黑枣树上,用绳缚起来。第二年,开花结果了,秋末果子熟了,四子请大家来品尝,大家吃罢都称赞果子甜美,但叫什么名,谁也说不上来,有个老人说:“这果子是四子搞出来的就叫它‘四子’吧!”后来,山民们怀念四子的功劳,因他姓翦就叫了个“翦四子”,时间长了,字叫转音,传出去叫成了“尖柿子”,而富平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柿子之乡。 据志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曾将柿饼及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④ 富平县的富平老城
富平老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也是全国少有 的斩城(形似刀劈的土丘低塬,城建其上,故称斩城),建于元末明初的富平老县城,位于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的杜村镇莲湖村。北临温泉河,东临新县城,西临连城,南临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塬的余脉,中高四周低的土丘低塬,为不规则长方形,长520米,宽350米,占地约280多亩。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墙高而坚,城的结构和北京的皇城和西安城有相同之处,守楼分布其周围。元、明、清、民国到解放,这里一直是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0年,富平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关单位陆续从老县城搬迁到新城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随之转移。县城内主要古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楼、魁星楼等。
⑤ 陕西富平县有哪些镇
截至2019年,富平县下辖14个镇。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齐村镇。
1、庄里镇
庄里镇是富平县域副中心城市,也是富平重要工业基地和未来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区域之一。抗日战争初期,贺龙领导的八路军在此誓师东进抗日。著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胡景翼将军创建的立诚中学、修建的藏书楼就坐落在镇域之内。
2、张桥镇
张桥镇别名华阳公社,属于渭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张桥镇。张桥镇位于富平县城东南20公里处,四邻蒲富闫渭,素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称,是富平县的东大门。
3、美原镇
美原镇是富平县东北名镇,重镇。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设频阳县,距今有2440余年历史。并先后作为频阳,美原,土门等县的县衙驻地统辖富平东北乡一带,是秦大将军王翦故里。
4、到贤镇
到贤镇地处三秦腹地,富平东隅,距县城17.5公里,南接刘集镇,西接流曲镇,北接小惠乡和美原镇,东临蒲城县苏坊镇。境内道路纵横相交,106省道贯境而过,到盖路南北畅通,到庄路横贯东西,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5、宫里镇
宫里镇位于新泰市西部,是和圣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的故里。宫里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面积各占一半,以磁莱铁路、蒙馆公路为界。
⑥ 富平县地理历史文化旅游
富平地理,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33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临潼区、闫良区,西连耀县、三原,北依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西包、西禹、富闫高速公路和106省道,咸铜、西韩两条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⑦ 陕西富平县出哪些名人
1、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⑧ 陕西富平有哪些革命历史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
⑨ 陕西历史遗迹
那可多了:陕西各县市风景点如下: 西安市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安碑林 慈恩寺大雁塔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水陆庵 西安城墙 关中书院 秦始皇陵 杨虎城将军陵园 阿房宫遗址 蔡文姬墓 大明宫遗址 高冠瀑布 华清池 荐福寺小雁塔 蓝田猿人遗址 临潼博物馆 楼观台 南五台 秦王宫 青龙寺 唐代艺术博物馆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事变旧址 西周丰镐遗址 兴庆宫公园 终南山 回民小吃街 书院门古文化街 化羊庙 鼓楼 钟楼 翠华山 关中八景 骊山 草堂寺 大清真寺 广仁寺 宝庆寺塔 三阳寺塔 灞桥 城隍庙 华严寺 秦陵蜡像馆 曲江旅游度假区 扁鹊墓 杜公祠 沣西车马坑 汉长安城遗址 鸿门宴遗址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 嘉午台 鲸鱼沟 莲湖公园 汤峪温泉 仙游寺 香积寺 兴教寺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大兴善寺 八仙庵 寒窑 广新院民族村 朱雀森林公园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白鹿原 泾渭湿地 铜川市 玉华宫 福地湖 香山寺 药王山 耀州窑遗址 香山 姜女祠 耀州窑博物馆 宝鸡 法门寺 汤峪温泉 钓鱼台 关山草原 太白山森林公园 天台山 炎帝陵 雍城遗址 张载祠 岐山箭括岭 凤翔东湖 红河谷 秦公一号大墓 民俗博物馆 青铜器博物馆 大散关 扶风城隍庙 金台观 九成宫遗址 龙门洞 五丈原风景区 太平寺塔 周公庙 周原遗址 吴山 嘉陵江源头 苏文忠公祠 渭河公园 咸阳市 茂陵景区 乾陵景区 阳陵 昭陵景区 大佛寺 北杜铁塔 开元寺塔 崇文塔 中国大地原点 于右任纪念馆 汉高祖长陵 五陵原 三原城隍庙 咸阳博物馆 咸阳古渡 杨贵妃墓 旬邑泰塔 周陵 彬塔 昭仁寺 陕西医史博物馆 爷台山 秦郑国渠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后稷教稼台 凤凰台 渭南地区 少华山 风陵渡 大禹庙 慧照寺塔 寇准墓 蒙汉合文碑 明潼关城遗址 桥上桥 唐玄宗泰陵 蕴空禅院 潼关 鼓楼 毓秀桥 三河湿地 北寺宋塔 三连木牌坊 白居易故里 苍颉庙和墓 杜康泉 岱祠楼 庆安寺塔 李十三墓 张仁愿墓 来化塔 玄武青石殿 延安市 黄帝陵景区 宝塔山 瓦窑堡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 壶口瀑布 “四.八”烈士陵园 凤凰山革命旧址 九龙泉 刘志丹烈士陵园 沙地植物园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湾毛主席旧居 杨家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 谢子长陵园 清凉山景区 万花山 富县塔 石宫寺石窟 万凤塔 石宫寺 万佛寺 延安民俗文化村 洛川民俗博物馆 安塞文化文物馆 南泥湾革命旧址 钟山石窟 汉中市 洋县朱鹮保护区 武侯墓 佛坪自然保护区 天台山 张岩沟风景区 王富沟溶洞群 江神庙 古汉台 南湖风景区 武侯祠 张良庙 石门 山河堰 勉县温泉 拜将台 褒斜栈道 天台寺 灵崖寺 张骞墓 五门堰 长青自然保护区 午子山 南沙河 李固墓 鸟山 大佛洞 五龙洞森林公园 兴元湖公园 蔡伦墓祠 红寺湖 洞阳宫 定军山 榆林市 统万城 红碱淖风景区 凌霄塔 白城台古城遗址 戴兴寺 古城界古城遗址 归德堡桥 红石峡 金刚寺 开光古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 秦长城遗址 青云寺 双山堡遗址 万佛楼 西夏罗兀城遗址 悬空寺石窟 易马城遗址 榆林城郭 榆阳桥 镇北台 毛乌素沙漠 佳县白云观 李自成行宫 新明楼 莲花池公园 盘龙寺 钟楼 二郎山 扶苏墓 蒙古木华黎王墓 商洛地区 二龙山水库 柞水溶洞 丹凤花庙 武关 龙山晓日 熊耳山 商山 秦岭 龙潭瀑布 莲湖公园 丹江漂流 三台叠翠 四皓古墓 仙娥峰 东龙山遗址 古镇漫川关 大云寺 戴云山 贾平凹故居 二郎神庙 安康地区 兴安公园 狮王溶洞 九连洞 南宫山森林公园 双龙溶洞群 白云寺 巴山秋池 巴山神田草原 岚河漂流 笔架山 香溪洞景区 奠安塔 龙王山 牛山 天柱山 瀛湖风景区 八公岩 华山 苍龙岭 长空栈道 西岳庙 华岳仙掌 南峰落雁峰 玉泉院 大高崖瀑布 仰天池 黑龙潭 聚仙坪 迎客松 东道院 镇岳宫 纯阳观 大上方 中峰玉女峰 回心石 千尺幢百尺峡 仙姑观 柏抱槐 下棋亭 金天宫 翠云宫 华陀墓碑 七十二自长廊 希夷祠 藏龙寺 东峰朝阳峰 西峰莲花峰 北峰云台峰 华山日出 苍龙行云 北斗红叶 莲台佛影 燕子衔表 雨雾弧光 云崖神灯 地球阴影 中方仙桥 莲峰雾淞 文庙 三清殿 灵官殿 炼丹炉 群仙观 马仙庙 南天门 金锁关 天台山古庙 华山峪 张超谷 黄甫峪 窟窿岔 瓦门沟 猩猩沟 文仙峪 十八盘 飞龙梯 老君犁沟 放生池 玉泉 玉井 响水瀑 水帘飞瀑 白龙飞瀑 祝寿崖 全真岩 日月岩 罗带石 寿山石 混元石 石仙人 斧劈石 二仙下棋 希夷峡 车箱谷 秦峪 猢狲愁 鹞子翻身 青龙潭 韩城 党家村 司马迁墓祠 文庙 大禹庙 西猴山 普照寺 圆觉寺 龙门古渡 龙门风景区 魏长城 朝阳洞石窟 清水温泉 法王庙 庙后村遗址 七佛洞石窟 合阳黄河湿地
⑩ 富平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属哪个国
秦国
历史沿革: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
西汉高帝时(前206—前195),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前156—前141),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87),又以两县归属左辅。新莽时(9—23),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时(25—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三国时(220—265),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西晋时(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东晋时(317—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乡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曲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祐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
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 美原县,隶属耀州。
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
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
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
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平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3年(1934),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民国37年(1948),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