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临颖历史

临颖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1:43:48

① 临颍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时期是在曹魏三国吗

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下面是历史由来:

大约五千年前,先民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临颍古属豫州之域,西周出现了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

春秋时期,临颍属许国;战国属魏。

秦时,临颍属颍川郡。

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治今固厢乡。

北齐废县置临颍郡,隋废郡复置临颍县。隋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

宋时,临颍属颍昌府;金代属许州昌武军。

元、明、清属许州。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属许昌行政公署。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临颍县遂划归漯河市管辖。

② 漯河市的由来由来

漯河市的由来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定居生息。其中贾湖遗址最具有代表性。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就逐渐形成,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隋炀帝大业年间,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南宋时,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围修筑了寨墙,因隐、澧水在此交汇,寨取名源汇,镇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镇),与东边的下口(今周口)镇遥望相呼应。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郾城县记》记述:“沙澧二河在镇西北汇流,形似螺,因此名湾为螺,地以湾名。”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至此,就形成了现在的漯河。

(2)临颖历史扩展阅读

漯河是河南省省辖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南边缘地带。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平原,是中国地形上第二第三阶梯的接合部位;处于暖温带的南部边缘地区,属于温暖过渡型季风气候。一年当中,冷热交替,四季分明。下辖3市辖区、2县。

漯河历史悠久,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编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也生活在这片土地。

漯河的旅游景点

1、许慎文化园

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为核心,2008年9月开工。园区建筑按传统规制对称布局,三区一轴,十二个节点。由南向北分布在三级台地之上。广场服务区3.2万平方米,有六书石柱、文字大门、翰林阁、景区管理中心、许慎文化研究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建筑。

2、沙澧河风景区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内,沙澧河风景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浓郁的人文生活气息,景区内沿河岸广泛布绿,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并修建有观光大道沿河主题公园。

沿河八大主题公园是景区的核心,分别是:西湾晨霞、芳风雅颂、览古涵远、醴泉夕照、濠濮快意、馥风澄爽、青岫写秋、揖峰罨画。构建出了“城在水中映,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人间仙境。

3、郾城文庙大成殿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关镇东街(文化局后院),郾城文庙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屡经兴废。现存建筑建于明朝中期,位于漯河市黄河西路,郾城区文化局内,为庙学合一,东为文庙,西为儒学,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4、河上街古镇

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泰山路南段西侧,与开源森林公园毗邻。以漯河河上街历史为背景,汇聚中原民俗文化,荟萃古典建筑风格。具体项目有:牌坊楼、员外村、源汇寨墙、受降亭、炮楼、钟楼、鼓楼、绣球楼、演武场、书场、皮影、戏台、茶馆等。为中原古典建筑、文化地理的地标。

5、金凤凰鸟文化园

位于漯河市西南郊的开源景区,它是在开源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改建升级而成的,是漯河市唯一的鸟主题特色游园,其规模在中原也是首屈一指。园区内现有鸟类160多个品种,8000余只游走其中,可聆听自然界的鸟鸣耳语。

6、漯河市香陈湾

因园址建在沙河环抱的香陈湾村而得名。原名陈湾村,因村上陈姓居多,又加上处在沙河河湾当中,因此称陈湾村,旧社会由于该村加工敬天拜神的香远近闻名,又称香陈湾。

③ 漯河的历史

商周时期,漯河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属召陵县管辖。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北朝魏军攻占许昌城后,南朝宋所属的颍川郡治便设在召陵县的奇雒城,领召陵、曲阳、临颍三县,称南颍川郡。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漯河召陵,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字祖”。

隋朝时,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1927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与奉系军阀在漯河、郾城、临颍激战,奉军伤亡万余,溃走许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军侵占。1945年9月20日,日军中将鹰森孝在漯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签投降书。

1947年12月19日,由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赓兵团四纵队攻占。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1986年1月,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

(3)临颖历史扩展阅读: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径113°27′--114°16′,北纬33°24′--33°59′,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

总地势西高东低,有少量黄土岗分布,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并在市区交汇,滨河城市特色明显。

漯河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4.7℃,日照时数平均为2181小时,年降水量为786毫米。

④ 临颍县城古代叫什么


临颍地处中原腹地,战国秦时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因濒临颍水而得名。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

⑤ 临颍历史悠久,沿革多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临颍县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现了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故名临颍县,属豫州部。其后县境及归属,随着时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变化。隋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昌武军,元、明、清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属许昌行政公署。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地主的盘剥、官府的压榨、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匪官军的滋扰,广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悲惨处境,过上人的生活,全县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记载,早在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县农民起义军曾一度占领县城。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领袖吴来庆、吴白兰响应闯王号召率起义军进攻县城。年底李自成派遣官员主持临颍政务,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军总兵左良玉突然兵临城下,城内当即开炮迎击,打死左兵裨将两名,左兵破城后纵兵屠戮,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后全部被杀。至近代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自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军与太平军在临颍一带活动频繁,并在临颍广大人民的协助下,多次占领县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军在临颍人民的配合下,一举攻下瓦店、南江、杨裴城、石佛陈等重要寨堡4座,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军反帝爱国、反抗封建剥削等高潮的推动下,全县广大人民的觉悟日益提高。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县蒋世芳串通劣绅赵炫等借口改革车马章程,征收苛捐杂税,遭到全县农民的反抗。皇帝庙、瓦店一带农民首先发难,二月十四日他们带着农具进城抗议示威,要求减免杂税。这一正当要求不仅被拒绝,蒋还下令弹压,这更激起农民的愤怒,他们捣毁县衙,痛打赵炫,清政府感到众怒难犯,宣布取消了新税,并撤销了蒋世芳的职务,农民斗争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叶善枝来临颍传播马列主义,全县的政治形势为之一新。1927年中共临颍县委成立。从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更加富有成效,并先后成立了东南、西南2个区委和17个党支部。在县委的领导下,建立农会13处,会员发展到5500人,井由骨干农会会员组成了1100人的敢死队。农会在党的领导下,抗捐抗税,打击反动势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临颍县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广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抗敌后援会”,并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传大队,在全县城乡和舞阳等地进行抗日宣传,起到很好宣传鼓动作用。
1944年5月临颍沦陷,1945年8月日寇投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县广大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纷纷起来反抗日寇的压榨和奴役,使得日伪经常龟缩在城镇的据点里,不敢轻易到农村去。
临颍战略地位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经常发生战争,到民国年间更是战争频仍。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广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据记载,民国24年(1935年)全县粮食总产仅2000多万公斤,平均亩产25余公斤,除去苛捐杂税,所剩无几。1943年全县就饿死42500人,逃荒要饭的54000人,离家未归2120户(约一万人)),弃卖妻子的3500人,卖儿卖女的15200人。到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支援内战,抓丁拉夫、征税、派款,搞得广大人民怨声载道,衣食无着,已濒临绝境。1947年12月13日,陈赓兵团27纵解放临颍,建立民主政权,从此揭开了临颍历史的新纪元。
建国后,临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占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剥削,251416人分到了土地和其它生产、生活资料。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28万元,比1949年1918万元增长了23%;粮食总产达到9320万公斤,比1949年的7554万公斤增长23.4%。1952年后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个新的历史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生产资料全部转变为集体所有。但因操之过急,脱离了客观实际,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在生产管理和经济收益分配上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61年粮食总产量仅有6018.5万公斤,比1952年下降3301.5万公斤,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工业总产值到1963年仅有94.7万元,比1949年的146.2万元还下降51.5万元。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很大损失,学校仅剩45所,比1949年的61所少16所,在校学生25745人,比1957年的60815人少35070人,教学质量也因以劳代学而严重下降。党中央针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从1960年起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在农村解散公共食堂,恢复家庭炉灶,借给农民少量土地自种自收,扩大自留地,奖励开荒,开放农贸市场,活跃城乡经济。在工业上施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劳力还田等,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993.5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加2439.5万公斤,增产32.39%。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在工农业生产上搞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以钢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在生产中竭力推行“大寨模式” 和“吃大锅饭’,搞绝对于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尽管广大群众在生产中对其倒行逆施作下不同程度的抵制,工农业业生产却长期徘徊不前。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为期十年的动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570万元,比1949年的2064万元,增长16.7倍。

⑥ 临颖以前叫什么名字

河南省临颍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淮海平原南部,因濒临颍水而得名,秦时属“颍川邵”,西汉初年置县迄今2200余年,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受禅台”、“受禅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石拱桥“小商桥”等。临颍位于河南省中部,漯河市北,许昌市南,城市功能齐全,旅游资源丰富,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依法治理百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是漯河市北部的门户、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一部分。临颍县是省定35个扩权县和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城镇化有序推进,天然气、暖气等市政设施的建设正逐步完善。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大力支持下,临颍县紧抓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努力打造临颍经济的“升级版”。临颍县当地特产为玉皇大蒜、小辣椒、南街村产品等。

⑦ 临颍历史上记录最低温度

临颍历史天气综述 (2011-01-01到2016-01-01)

自2011-01-01到2016-01-01,临颍共出现:晴649天,多云648天,雨364天,阴70天,雪35天,1天。

⑧ 历史临颍有过什么重大战役

临颍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出现了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故名临颍县,属豫州部。其后县境及归属,随着时代不同或析或井而有所变化。隋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宋属颍昌府,金属许州昌武军,元、明、清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国后属许昌行政公署。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地主的盘剥、官府的压榨、自然灾害的侵袭、土匪官军的滋扰,广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悲惨处境,过上人的生活,全县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记载,早在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县农民起义军曾一度占领县城。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领袖吴来庆、吴白兰响应闯王号召率起义军进攻县城。年底李白成派遣官员主持临颍政务,十二月二十八日,明政府军总兵左良玉突然兵临城下,城内当即开炮迎击,打死左兵裨将两名,左兵破城后纵兵屠戮,全城军民奋起反抗后全部被杀。至近代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自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年)14年中捻军与太平军在临颍一带活动频繁,并在临颍广大人民的协助下,多次占领县城。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十二日,捻军在临颍人民的配合下,一举攻下瓦店、南江、杨裴城、石佛陈等重要寨堡4座,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军反帝爱国、反抗封建剥削等高潮的推动下,全县广大人民的觉悟日益提高。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县蒋世芳串通劣绅赵炫等借口改革车马章程,征收苛捐杂税,遭到全县农民的反抗。皇帝庙、瓦店一带农民首先发难,二月十四日他们带着农具进城抗议示威,要求减免杂税。这一正当要求不仅被拒绝,蒋还下令弹压,这更激起农民的愤怒,他们捣毁县衙,痛打赵炫,清政府感到众怒难犯,宣布取消了新税,并撤士蒋世芳的职务,农民斗争取得了胜利。
辛亥革命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叶善枝来临颍传播马列主义,全县的政治形势为之一新。1927年中共临颍县委成立。从此,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更加富有成效,并先后成立了东南、西南2个区委和17个党支部。在县委的领导下,建立农会13处,会员发展到5500人,井由骨干农会会员组成了1100人的敢死队。农会在党的领导下,抗捐抗税,打击反动势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临颍县是“豫中工作最好的地方”、“河南的小广州”。 谢谢采纳!

⑨ 临颍县的历史沿革

大约五千年前,先民自县西北入境,沿着古颍河向东南迁徙,分居在今灵子岗、楚王陵、清泥冢、华严寺等近河高埠处繁衍生息。临颍古属豫州之域,西周出现了城颍邑(今固厢乡城顶村),大陵邑(今巨陵乡巨陵村)。
春秋时期,临颍属许国;战国属魏。
秦时,临颍属颍川郡。
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始于城颍邑置县,因滨临颍水而得名,治今固厢乡。
北齐废县置临颍郡,隋废郡复置临颍县。隋大业四年(608年)颍水外溢,临颍县城被大水淹没,城址遂从固厢向南迁7.5公里到龙脾岗(今黄土岗)之最高处筑新城(今县城)。
宋时,临颍属颍昌府;金代属许州昌武军。
元、明、清属许州。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属许昌行政公署。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临颍县遂划归漯河市管辖。

⑩ 临颖县历史

《宋史·杨再兴传》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兀术率龙虎大王等1.5万骑直袭郾城。双方激战数十次,金兵不退,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欲生擒金兀术,却被金军围住。再经血战,杀金军数百人,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
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颍,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轻骑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再兴陷入重围。经浴血奋战,斩敌2000馀人。终因寡众悬殊,再兴及其所部300人并皆战死。及获再兴尸体,焚化,得箭镞2升之多。 葬于河岸南小商桥
郾城,旧县名,原地现分属漯河市郾城区、源汇区和召陵区。
小商桥,小商桥位于河南省临颍县黄帝庙乡的小商河(颍河故道)上。为敞肩单孔石拱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但现桥主体结构属北宋建筑风格。

杨再兴原为曹成部将,随曹成南下,劫掠岭南。绍兴二年,被岳飞俘虏后投降岳飞,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热点内容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
英语考公务员 发布:2025-07-13 05:54:03 浏览:243
2017全国一卷语文题型 发布:2025-07-13 05:12:55 浏览:652
教师尿裤子 发布:2025-07-13 03:39:22 浏览:909
自体脂肪填充哪里好 发布:2025-07-13 03:32:04 浏览:174
幼儿园片段教学 发布:2025-07-13 02:47:43 浏览:426
2017年师德培训心得 发布:2025-07-13 02:45:25 浏览:447
dnf黑刀暗月哪里爆 发布:2025-07-13 00:00:06 浏览:597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 发布:2025-07-12 23:34:11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