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
1.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怎么样
简介: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原位于齐国故城宫城遗址东部,1997年成立,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是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代城堡。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顶高15米,四周有宫殿建筑遗址桓公台、齐故城城墙遗址、排水道口、东周墓殉马坑、孔子闻韶处、晏婴墓、三士冢、稷下学宫、营丘故城等众多遗址。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座落于世界足球起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齐国故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8处重点遗址,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誉。齐国历史博物馆是首馆,古城堡式建筑,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齐国历史陈列》。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已于2016年7月8日闭馆,乔迁至之太公湖北岸,并更名为齐文化博物馆,隶属于齐文化博物院,新馆于同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
注册资本:346万人民币
2. 从淄博市火车站到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馆怎么乘坐公交车
公交线路:20路 → 84路,全程约32.3公里
1、从淄博火车站步行约130米,到达火车站
2、乘坐20路,经过17站, 到达临淄汽车站
3、步行约10米,到达临淄长途站
4、乘坐84路,经过3站, 到达赵家徐尧站
5、步行约590米,到达齐文化博物院
3. 淄博历史文化遗址有哪些
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西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都城,西晋以后,为州、郡、县治。淄博内是齐国容故城、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遗址:临淄墓群、桐林田旺遗址、古墓葬、淄博宝山滑雪场 、淄博玉黛湖滑雪场 、聊斋园 、蒲松龄故居、 东周殉马坑、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原山泰山行宫、 鲁山森林公园 、齐国历史博物馆 、齐故城遗址﹑ 中国古车博物馆﹑ 淄博市博物馆﹑ 泉河头风景区 、颜文姜祠、 姜太公旅游中心、 蒲松龄书馆 、.樵岭前风景区 、赵执信纪念馆(因园)、 普照寺(大佛寺)、 奎盛公园 、梓童山风景区 、文峰山公园 、萌山风景旅游区、淄川游乐园、 博山开元溶洞、 梦泉生态旅游风景区、 临淄足球博物馆、沂源溶洞景区、沂源九天洞景区、沂源唐山风景区、织女洞森林公园、圣佛山怪石峪休闲乐园、《聊斋志异》
4.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门票多少钱
门票价格:35元/人
临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5. 这只鼎在哪里出土现藏于临淄齐文化博物馆。
齐文化博物馆的这支鼎是现代工艺品,并不是出土文物,仅仅是作为教具展示的。
齐文化博物馆没有收藏像鼎这样的青铜重器,只有一些青铜小件,比如牺尊、编钟敦、豆 等等:
6. 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齐国历史博物馆,座落于齐国故城宫城遗址东部,张皇路与齐都路路口处,张皇路7号。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城堡,别具一格,内部装饰古朴典雅,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顶高15米,与宫城西部的宫殿建筑遗址桓公台东西相望,交相辉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在东北和西南方向设拱型圆门,门洞上方镶嵌着黑色花岗岩匾额,刻有“齐琼元府”四个金字,以示齐国珍宝收藏府地之意。走进馆内展厅,迎门是巨幅齐长城照片。它是齐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齐国兴旺发达、富民强国的象征。门厅的中部,竖立着三根原始木柱,上部镶嵌着三角形图案,形成一个古“齐”字,这便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
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占地10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1996年、1998年两次分别对内部陈列、外部环境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优化,以独具魅力的区域特色,先进的陈列手段,优雅的游览环境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及国内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的好评。齐国历史博物馆因成绩卓著,分别被授予全国十佳陈列展览提名奖、国家aa级旅游景点、省级风景区和省级优秀博物馆。
临淄,是中国古代东方历史名都。从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建国,经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开创稷下学宫,倡百家争鸣,至西晋废齐,临淄作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累计1300余年。齐国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内部装修取汉代风格,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齐国史陈列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的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突出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传统的陈旧的陈列模式,闯出一条适合博物馆发展的新路子。在坚持历史真实性和文物陈列严肃性的原则下,实现了形式多样化、方法灵活、生动形象,借鉴国际博物馆和大型博物馆陈列手段,增强现代化的陈列艺术,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齐国历史博物馆已被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名胜风景区,并获得山东省优秀博物馆、全省旅游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吴官正同志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个展览办得很好,很有特色”。齐国历史博物馆的实践,为中国中小型博物馆闯出一条新路子,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在全省文博系统推广。
7. 临淄的历史
临淄是位于山东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业城市。在古代曾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国都,1994年被中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临淄靠近胜利油田,附近也多产煤炭和铁矿石。1969年临淄县被并入工矿城市淄博市,成为其临淄区。区驻地辛店位于胶济铁路线上,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镇。目前经济以化学工业为主,齐鲁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拥有居中国前列的乙烯、合成树脂、橡胶、烧碱生产能力。华能辛店电厂是一座装机容量达百万千瓦的大型发电企业。此外还有建材、纺织、机电等工业门类。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有“鲁中粮仓”之称。
临淄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伏羲、颛顼都曾在这里活动。此后为爽鸠氏、蒲姑氏等部落的聚居地。周朝建立后,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姜尚(姜太公)分封至此,建立了齐国,都城称为营丘。后第七代齐献公因此地濒临淄水,而将营丘改名为临淄,此后临淄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齐国是周朝时的东方第一大国,春秋战国时更为“五霸”、“七雄”之一,因此临淄作为其都城,历史上极为繁荣。目前临淄齐国故城的城址尚存,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君主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千米,面积15平方千米,共有十三座城门。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并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城外还有埋葬齐国六位君主的田齐王陵等多处先秦墓葬。
东周时的临淄文化昌盛,孔子曾来闻韶乐,孟子也曾在齐国担任客卿。战国时更设稷下学宫,以招徕诸子百家来此讲学辩论、著书立说,荀子即为稷下的祭酒之一。当时的临淄邻近渤海,因而兼具鱼盐之利,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各种冶铁、炼铜、铸钱、制陶、纺织的作坊遍布城市内外。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共延续了八百余年历史,直到被秦国所灭。秦置临淄县,属齐郡。秦末,汉高祖刘邦封元帅韩信为齐王,都临淄。韩信死后,刘邦又将自己的儿子封为齐王,建齐国,治于临淄。据史载,当时的临淄约有十万户人家,依然是东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及至晋代,临淄多遭兵祸,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后燕曾短暂地建都于此。南北朝后的历代,临淄先后属齐郡、青州、益都府、益都路、青州府等管辖。元末原城址被废弃,而在东南部另筑新城,即今临淄城。
2004年7月15日,经权威专家证实,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早在2300多年前蹴鞠就已诞生并流行于中国临淄,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淄齐国故城 田齐王陵 桐林遗址 殉马坑 中国古车博物馆 齐国故城博物馆
8. 我想问一下临淄古车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车马坑怎样坐车
古车馆和殉马坑一个地方。。。。。。。。。。。
都差不多,但齐国历史博物馆有国宝,牺尊和银豆,山东唯一一件进世博会的。
9. 临淄齐国故城的遗迹分布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小城西门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齐国的苑囿。现存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约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城南部有炼铁、冶铜和铸钱遗址。
大量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就分布在这些文化堆积之中。今已发现冶铁遗址六处、炼铜遗址两处、铸钱遗址两处,制骨遗址四处。分述于下: 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和汉代齐郡郡治及齐王国都城所在地,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东方工商业大都市,而且在汉代工商业依然高度发达,直到新莽时期仍是全国著名的五大工商业都市之一,因此,临淄齐国故城遗址遗留有丰富的东周秦汉时期的手工业遗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东周秦汉时期的钱范多有发现,为研究当时的钱币铸造业提供了实物证据,而新莽时期大布黄千铜钱范的发现,更为研究新莽时期临淄(新莽时期临淄曾更名曰“齐陵”)的钱币铸造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布黄千铜钱范,1984年出土于临淄齐国故城的大城北部,现收藏于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钱范共2件,馆藏编号分别为P30018和P30019,均为铜质钱范模。
钱范P30018,整器呈圆角方形的浅盘状,有边框,宽沿外折。范模正面边长为8.1×8.2厘米,折沿最宽处为0.4厘米,最窄处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柱形浇道模,直径0.8厘米,有一条中线纵向穿过圆柱形浇道模并将范模均分为左右两部分,应为制作母范时的中线。范模内左右各设有布形钱模一枚,一正一反,右侧为正面钱模,左侧为反面钱模,正、反钱模的中线的上部有一圆穿模,正面钱模凸起“大布黄千”的阳文。正面钱模的上、下和右侧各有一个三角形凸起作为榫钉,反面钱模的上、下和左侧各有一个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圆角方形的浅盘状,边长为7.1×7.9厘米,盘底铸有阳文“大出一”字样。
钱范P30019,整器形制、结构均与钱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边框的边长为8.7×9.2厘米,折沿最宽处为0.8厘米,最窄处为0.4厘米。背面边长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浅盘状范模内的大布黄千钱模,左侧为正面钱模,右侧为反面钱模;右侧有3个凸起的三角形榫钉,左侧有3个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阳文为“大山一”。
这两件铜质钱范模可各自单独使用,用以翻制泥质铸范。范模正面钱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结构,在翻制泥质铸范的过程中在铸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于铸范的合范定位。用这种钱范模翻制出的泥质铸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黄千的型腔,中央有圆形穿孔作为浇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为合范时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两件泥铸范范片正面相合,构成一盒铸范,可同时铸造2枚钱币。若干盒泥铸范竖向层层垒叠在一起,构成一组叠铸范,浇铸一次可同时铸出钱币数枚乃至数十枚。立式叠铸法铸钱工艺作为西汉时期出现,新莽时期流行开来的一种钱币铸造工艺,是铸钱工艺技术的一大进步。叠铸工艺中的泥铸范虽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毁弃,但叠铸范的范模是铜质的,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质范片用于浇铸铜钱。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保证了钱币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据《汉书·食货志》载,大布黄千是王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第三次货币改制中新铸行的货币之一,“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值千钱矣。”新莽时期的大布黄千铜钱,在各地多有发现,但是,大布黄千钱范却少有发现。因此,临淄齐故城大布黄千铜范模的发现,对于研究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工艺和钱币铸造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齐刀币铸址:位于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墙。其范围自安河村南东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东向西各100米。上层已受到严重扰乱,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和铸范。 西汉“半两”钱铸址:位于阚家寨村南一带,村南的东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两钱范”出土,耕土层下即铸钱遗迹。其范围阚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东250米,南起变压器向北250米。在这片范围内,亦间有居住区、冶铁、炼铜遗址。 故城内制骨作坊遗迹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和北部,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地方,即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部;东古城村以南;田家庄东北。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内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当和钱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鬲和素面鬲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鬲和齐式鬲两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多素面,少数饰树木双兽、双目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齐”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陶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燕、赵比较接近。 故城内,发现了冶铁、炼铜、铸钱、铸镜和制骨等多种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其中,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铸镜遗址2处,制骨作坊遗址4处。另外,大城还有多处陶窑遗址。
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5年,临淄齐国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导的大遗址保护项目;2006年12月15日,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进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列第17位,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单列项目。 齐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东西两面的自然护城河。筑城之时,又在大城南北城墙外挖筑了人工护城壕沟6140米;小城的东、北、南和西墙南段(接系水),挖筑了人工护城壕沟5780米,与淄河、系水相连通,使城四面环水,城池俱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护城、排水网。筑城时在城墙下设置了精巧而科学的排水道口。齐故城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1号排水系统,位于小城西北宫殿区,南起桓公台的东南,通过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向西穿过西墙下的①号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长700米,宽20米。2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西北部,由一条南北向水沟和一条东南西北向排水道组成,南起小城东北角,顺南高北低的地势直通大城北墙西部的②号排水口注入北墙外护城壕,全长2800米,宽30米,深3米左右。东西向排水沟是在这条南北排水沟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过大城西墙北部的③号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长1000米,宽20米左右。这一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绝大部分的废水和积水的排泄。3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东北部,长约800米,起点不明,止于大城东墙北段的④号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门对③号排水道口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此段城墙墙基宽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墙下,排水道口呈东西向,用自然青石垒砌构筑,总长42米,宽7至10.5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过水道用石块构筑出15个方形小过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层,每层5孔,水经石隙而过,人却不能通过,既能排水又能御敌,建造十分科学。 故城大、小城内发现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有3条,大城内有7条。小城内干道:东侧门大道,现保存约1200米,宽8米;西门大道,长约650米、宽17米;北门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宽6至8米。大城内干道:东部南北干道,自南墙东门通向东北,全长3300余米,宽20米;中部南北干道,全长4400米,宽20米;北部东西干道,自东门西行偏西北,直至西墙,长约3600米,宽15米左右;北墙西门大道,南伸,与北部东西干道相接,现存650米,宽6米多;中部东西干道,长2500多米,宽17米左右;西门大道,东伸约1000米,宽10米至20米。此外,在离南墙200至300米处有一条与南墙平行的道路,长约1900米,宽4至6米;西墙附近与西墙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门,宽4至6米。除后两条和小城北门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均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大城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