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㈠ 初中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相同的铁在足量的盐酸和硫酸中,生成的气体量是相同的。
现在不同,说明盐酸的量不足。但是由于气体量比不是两种酸中h的比1:2,
因此可以确定硫酸的量十足的。
fe+2hcl=fecl2+h2
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3/2=0.15mol,质量为0.15*2=0.3g
所以由硫酸生成的气体质量为0.4g
fe+h2so4=feso4+h2
于是有56/x=2/0.4
x=11.2g
㈡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这是个最基本的计算题哦 要学会
设Mg Al物质的量分别为x y
那么 24x+27y=5.1g
x + 1.5y = 5.6/22.4
第二个方程式为什么是x+1.5y 因为1molMg可以产生1molH2 1molAl可以产生1.5molH2(根据方程式系数关系)
如果还有疑问 网络HI找我 详谈
㈢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的计算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用物质的量可以衡量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即微观粒子群)的数目的多少,符号n,单位摩尔(mol),即一个微观粒子群为1mol。如果该物质含有2个微观粒子群,那么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2mol。对于物质的量,它只是把计量微观粒子的单位做了一下改变,即将“个”换成“群或堆”。看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有几群或几堆微观粒子,当然群或堆的大小应该固定。现实生活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啤酒可以论“瓶”,也可以论“打”,一打就是12瓶,这里的打就类似于上面的微观粒子群或微观粒子堆。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它的符号是mol。“物质的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的物理量。
使用摩尔这个单位要注意:
①.量度对象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2可以说含1molCa2+,2molCl-或3mol阴阳离子,或含54mol质子,54mol电子。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如“中国有多少摩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②.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种类。如“1mol氢”的说法就不对,因氢是元素名称,而氢元素可以是氢原子(H)也可以是氢离子(H+)或氢分子(H2),不知所指。种类可用汉字名称或其对应的符号、化学式等表示:如1molH表示1mol氢原子, 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或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
③.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多少摩尔组成该物质的基本微粒。如1mol磷酸表示1mol磷酸分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建立在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计数标准,作为物质的量(即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或微粒群)的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自身是以0.012kg(即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为标准的,即1摩任何物质的指定微粒所含的指定微粒数目都是阿伏加德罗常数个,也就是12克碳-12原子的数目。经过科学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一般取6.02×1023,单位是mol-1,用符号NA表示。微粒个数(N)与物质的量(n)换算关系为:
n=N/NA
4.摩尔质量(M):
摩尔质量是一个由质量和物质的量导出的物理量,将质量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不同于单一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指的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因此可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n=m/M
由此式可知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摩(g/mol)。根据公式,知道任两个量,就可求出第三个量。当然对这个公式的记忆,应记清每一个概念或物理量的单位,再由单位理解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而不应死记硬背。
①.摩尔质量指1mol微粒的质量(g),所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式量。如1molCO2的质量等于44g,CO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1molCl的质量等于35.5g,Cl的摩尔质量为35.5g/mol;1molCa2+的质量等于40g,Ca2+的摩尔质量为40g/mol;1molCuSO4·5H2O的质量等于250克,CuSO4·5H2O的摩尔质量为250g/mol。注意,摩尔质量有单位,是g/mol,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化学式的式量无单位。
②.1mol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或化学式式量。
5.物质的计量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之比等于微粒的物质的量之比。
2 H2 + O2=2 H2O
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 : 1 :2
微粒数之比: 2 : 1 :2
物质的量之比 2 : 1 :2
如果上述过于简单,那么请看看下面
http://www.52hx.net/articl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4
㈣ 高一化学!关于“物质的量”这一部分所有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要详细!
1、物质的量定义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和“长度”,“质量”,“时间”等概念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整体名词。其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摩。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比,即n=N/NA。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符号:mol,标准: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
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基本单元。一般利用化学式指明基本单元,而不用汉字。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及其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2、阿伏伽德罗常数(NA)
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作基准,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的关系
N=n·NA
满足上述关系的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数)或它们的特定组合。
如:1molCaCl2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相等的粒子是CaCl2粒子,其中Ca2+为1mol、Cl-为2mol,阴阳离子之和为3mol或原子数为3mol。
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例如说“1mol氧”,是指1mol氧原子,还是指1mol氧分子,含义就不明确。又如说“1mol碳原子”,是指1mol12C,还是指1mol13C,含义也不明确。
粒子集体中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电子等。
4、摩尔质量(m)单位g·mol-1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即1mol该物质所具有的质量与摩尔质量的数值等同。1mol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或相对分子质量(Mr)相等。
(4)化学物质的量计算扩展阅读:
基本符号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粒子数(微粒的个数)——N
阿伏伽德罗常数——NA 相对原子质量——Ar
相对分子质量——Mr 质量分数——w
气体摩尔体积——Vm——L/mol——22.4L/mol(在标准状况下,即在0℃101千帕的条件下)
物质的量浓度——mol/L
物质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B表示各种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㈤ 怎么做化学的物质的量的计算题
一. 守恒法
守恒法是解化学计算题的金钥匙。运用守恒法的技巧是分析变化的始终状态,找出恒量要素(如电子、质量、原子、电荷等),列出等式关系,回避复杂的反应过程,达到速解巧解。
(1)电荷守恒
例1. 已知相同条件下 的电离程度大于 。对于同温度、同浓度和同体积的 溶液和 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溶液中离子总数相等
B. 两溶液中 溶液离子总数多
C. 两溶液中 溶液离子总数多
D. 溶液的 值大于 溶液的 值
解析:在两溶液中均有电荷守恒关系:
不水解,二者相等。由于 水解程度大于 , 溶液中 大于 溶液中 ,故根据 可知 溶液中 小于 溶液中 , 溶液中 大于 溶液中 ,故 溶液离子总数多。因此选C
(2)电子守恒
例2. (2006年湖南三模)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9.8g铁、镁、铝混合物溶于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当金属全部溶解后,收集到4.48LNO气体(标准状况下),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烧碱溶液,可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可能是()
A. 18g B. 22g C. 20g D. 无法计算
解析: ,得到 电子。 , ,由 和电子守恒知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氮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也等于生成沉淀时结合 的物质的量,最多生成沉淀的质量等于金属质量+净增 的质量= ,由于沉淀中没有氢氧化铝,所以质量应小于20g。选答案A
本题改变了思维方式,实际上考查电子守恒极端假设法的应用。部分同学会认为缺少数据,本题无解。
(3)原子守恒
(2006年湖北三模)由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锌的混合物ag,加入2mol/L的硫酸溶液50mL,恰好完全溶解。若将ag的该混合物在一氧化碳中加热充分反应,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A. 1.6a g B. C. D. 无法计算
解析:
。
把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可看成两个部分:金属元素+氧元素。氧化物被 溶解,氧元素与 结合成 , 的物质的量是0.2mol,结合O共有0.1mol,即原来的混合物中共有1.6g的氧元素,被一氧化碳还原之后,氧与CO结合,剩余的质量就是金属的质量。所以选择B
二. 差量法
差量法是一种数学方法,用于化学计算,快捷、简明。它是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始态与终态的质量差、物质的量差、气体的体积差成正比这一规律进行计算的。
例1. 将一定质量的钠投入到24.6g t℃的水中,得到t℃的 饱和溶液31.2g。t℃时 的溶解度是( )
A. 48g B. 62.5g C. 23g D. 31g
解析:由差量法可得
列式可得
故t℃时 的溶解度为:
例2. 将 通入浓氨水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将体积为1.12L、质量为3.34g的 和 的混合气体通入浓氨水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气体 ,其中 ,不含其它气体(以上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求反应中被氧化的氨的质量。
解析:首先进行数据分析,1.12L为原混合气体中 和 的体积之和,0.672L为剩余的 、原混合气体中的 和反应生成的 的体积之和,关系比较复杂,但若将两个数据相减,得到的数值便是参加反应的氯气与反应生成的氮气的体积之差。
设被氧化的氨的物质的量为x。
列方程式,便可求出
三. 极值法
采用极值法,把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单一化、极端化和简单化。常用于混合物的计算、化学平衡和平行反应等。
例1. 某 样品中含有 、 和 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6.9g样品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澄清溶液。若再加入过量的 溶液,得到4.5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 肯定有 和 ,没有
B. 肯定有 没有 ,可能还有
C. 肯定没有 和 ,可能有
D. 无法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碳酸盐间复分解反应,因样品溶于水后得到澄清溶液,因此,一定没有 。对量的关系,运用“极端法”可快速解答。
设6.9g全为 ,则加入过量的 溶液,可计算出沉淀质量为5g,大于4.5g,显然,如果只含 一种杂质,产生沉淀的质量将大于5g;如果只含有 ,由于 不与 反应,沉淀质量将小于5g,可能等于4.5g。综合分析,样品中肯定含有 ,肯定没有 ,可能含有 。故答案为B。
例2.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已知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2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可能是()
A. Z为0.3mol/L B. 为
C. 为 D. Z为
解析:假设反应正向进行到底时, 的浓度将分别为 ,但因反应是可逆的, 的转化率一定小于100%,所以达平衡时 的浓度大于0mol/L, 的浓度大于 ,Z的浓度小于 。假设反应逆向进行到底,则 的起始浓度将分别为 ,因反应是可逆的,Z的转化率小于100%,所以达平衡时 的浓度小于 , 的浓度小于 ,Z的浓度大于 。故选A。
四. 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进行二组分混合物平均量与组分量计算的一种简便方法。
若a、b分别表示某两种组分A、B的量,c为a、b的相对平均值, 为二元体系中A和B的组成比,则
整理得:
凡是符合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式的习题,均可用十字交叉法求解。
表示什么量之比,要视参加交叉的a、b、c的意义而定,a、b、c的单位中分母是以何种物理量为标准的, 就是什么量之比。
在使用十字交叉法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两组分的某种等量关系,若不明确,不能使用十字交叉法,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 向100g8%的 溶液中通入 气体,所得溶液经小心蒸干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3.7g,求通入 气体的质量。
解析:所得固体可能为 ,可能为 ,也可能为 与 或 与 二者的混合物。若能求出每消耗1mol 生成的 和 的质量,即建立“十字交叉”关系。
利用题给条件,我们可以求出 的物质的量为0.2mol,若 中也含1个 ,混合物的物质的量就等于 的物质的量,于是我们想到改造 为 。这样产物的物质的量就为0.2mol,平均摩尔质量为 从而确定固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 和 之间,即混合物为二者的混合物。
建立下列“十字交叉”:
这样 与 的物质的量都为 ,从而得出 的物质的量为 ,质量为 。
例2. 用惰性电极电解含有重水 的水时,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生成的气体共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则产生的气体中H原子和D原子的个数比为()
A. 2:1 B. 3:1 C. 4:1 D. 8:1
解析:由反应 ,可知产生的气体中H原子和D原子的个数比等于电解所消耗的 与 的物质的量之比。由题意可知电解所消耗的 和 的总质量为18.5g,总物质的量为 ,所以 与 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8.5g/mol。
由十字交叉法
可得 。
故选B。
五. 图象法
图象法指根据反应原理画出相应量的关系图,然后,根据图象分析问题。
例. 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含等物质的量的 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产生氢气体积会出现下列四种情况:
(1) ;
(2) ;
(3) ;
(4) 。
若盐酸中含 为1mol,将满足上述四种情况的所需x,y的量填入下表:
等物质的量
(1)
(2)
(3)
(4)
金属的物质的量
金属的质量
解析:该命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各种金属与一定量的酸发生反应时,比较产生氢气的量。若由常规法分析,即由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由于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较多,关系显得非常复杂,不易处理。比较简捷的分析思路是将钠、镁、铝与含1mol 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及质量(此时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 是23g;Mg 1/2mol是12g;Al 1/3mol是9g。同时,钠与盐酸反应,剩余钠还能与水反应。利用上述数据建立坐标轴,对应的量的关系会一目了然,可大大节省作答的时间,提高解题的准确度。画图象如下图所示:
①当 时,则 ;
②当 时,则 ;
③当 时,则 ;
④当 时,则
㈥ 化学中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用克数除以摩尔质量.例如:48g甲烷的物质的量为多少?先算出甲烷的摩尔质量为16g/mol 再用48除以16,得到3.所以甲烷的物质的量为3mol 就是这样做的,其他题目也一样、不知道亲、懂了没?亲、给好评哦!
㈦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物质的量就是指“某物质的组成粒子个数”,只不过单位不是“个”,而是“6.02*10^23个(阿福加德罗常数)”,正如60亿个人的单位不是“个”,而是“亿个”。
之所以用个这个很别扭的单位,而不用千亿或者百亿之类的单位描述是因为科学家做了测出了一个普通氢原子也就是一个质子的质量,然后用1克去除以这个质量得到了一克氢中的氢原子的个数为6.02*10^23个。而又因为所有原子的质量都是普通氢原子质量的整数倍,于是这就相当于测出了所有原子的质量,靠的就是6.02*10^23这个数,像100000000一样记作1亿,这个数被记作mol,名字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因为是这个人发现的(但他没有直接测量氢原子的质量,而是碳12,反正对于你的理解是一样的)。
因为1molH质量是1g,而所有的原子都是其整数倍,所以氧原子质量是(质子数+中子数)是氢原子的16倍,所以1mol氧就是16g,同样可以得出1molHe是4g,像这类1mol粒子的重量,被称为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量上等于物质的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被叫做“质量数”。
好了,告诉你怎么算“质量数”。一般情况下,标准原子,不考虑同位素和重原子。往往是按照这样来算的。质子数=中子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编号。特殊的原子自己找出来记住。比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另外还有几个。所以质量数=中子或质子数*2。
拿氧元素来举例告诉你怎么算分子,原子,电子,以及质量。
问题:2mol氧气O2,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和电子呢?
分子:显然,分子个数已经告诉你了,是2mol。
原子:因为一个氧分子是两个氧原子构成,那么2mol氧气中就有2*2=4mol氧原子。
电子:因为一个原子的电子的的数目就等于质子的数目,也就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编号。
氧原子的编号是8,又因为其中有4mol氧原子,所以就有4*8=32mol电子了。
质量:因为氧原子的质量数为质子数+中子数=8+8=16,所以氧分子的质量数为16*2=32,所以2mol氧气质量为32*2=64g
楼主应该能明白了,还有什么问题问我好了。
㈧ 化学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1.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压强、物质的量、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
2.守恒法
在化学中有许多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电子转移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代数和守恒等。
(1)质量守恒
①宏观表现:变化前后质量守恒。
②微观表现:变化前后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2)电子转移守恒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化合价降低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高总数)。
(3)电荷守恒
①在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总负电荷数与阳离子所带总正电荷数必须相等。
②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必须相等且电性相同
(4)化合价代数和守恒
任一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借此可确定化学式。
运用守恒法解题既可避免书写繁琐的化学方程式,提高解题的速度,又可避免在纷纭复杂的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3.关系式(量)法
化学计算的依据是物质之间量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常可从化学方程式或化学式中而得。但对复杂的问题,如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是靠很多个反应来联系的,这时就需直接确定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其实从广义而言,很多的化学计算都需要关系式的。只是对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关系式”更是重要与实用。
“关系式”有多种,常见的有:质量或质量分数关系,物质的量或粒子数关系式,气体体积的关系式等。
确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式的一般方法:
△
(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再根据需要从方程式中提练出某些关系。如:
MnO2+4HCl(浓)====MnCl2+Cl2↑+2H2O,可得如下关系:4HCl~Cl2
(2)根据守恒原理确定关系式
如:2Na~H2
其他技法如平均值法、极值法、讨论法等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接触研究。
㈨ 求关于化学物质的量问题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N/Na)
2、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n=m/M)
3、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的摩尔体积(n=V/Vm)
4、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x溶液的体积(n=c*V)
5、标准状况下,M(气)=D(气)*22.4
另外
C浓V浓=C稀V稀
nB=mB/mBV
C离子=n离子/V溶液
W%=cB*mB/1000*密度
同温同压时
V1/V2=N1/N2=N1/N2
正比
同温同体积
P1/P2=N1/N2=n1/n2
正比
同温同压
密度1/密度2=Mr1/Mr2=M1/M2
正比
PS:V----体积
p------压强
T-----温度
n
------物质的量
N
----分子数
Mr----相对分子质量
M------摩尔质量
m-----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