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方腊
A. 历史上真正的方腊是怎样的一个人
方腊,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
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1)历史上的方腊扩展阅读:
方腊起义
政和元年(1111年),东南深受朱勔(音同“勉”)花石纲之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
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深受剥削压迫之苦,方腊因此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点燃了起义之火。百姓愤怨,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以头巾区别等级,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
B. 历史上的方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起方腊,在历史上还真算一个人物,雇工出身,因不满朝廷的压榨,而奋起反抗,他非常聪明,利用宗教的形式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全都集合在自己手下,向他们宣扬真正的平等,告诫人民必须拿起武器反抗朝廷,这样才有穷人的生路。在方腊率领的起义军最鼎盛的时期,其下辖的地域有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市,几乎东南全境都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宋江被朝廷招安后攻打方腊,同样是两只起义军,但是矛头却对准了自己人,虽然两方都采取了攻心上策,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是要替天行道,一个却要为朝廷卖命,最终兵戎相见,宋江的队伍很惨,虽然胜利了,但是梁山泊的好汉因为这一战死伤占了八九成,所以宋江攻打方腊,其实并没有讨到什么好,相反更让那些一开始反对招安的人看到了宋江的本质。而方腊,在朝廷和梁山泊军队的连番绞杀下,也失败了,方腊最后被俘死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也偃旗息鼓了。方腊是个农民领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名字在历史上是绝不会抹去的。
C. 方腊是谁 历史上真的有方腊这个人吗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
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D. 历史上的方腊是个什么样的人
1、人物简介
方腊(公元1048-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村人,一说宋代歙州(治歙县,即徽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村,北宋末年持异见者反叛领袖。
2、人物生平
方腊利用明教(又称摩尼教)组织群众,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宋徽宗派童贯统西北精兵十余万南下镇压起义。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腊被朝廷处死,反叛失败。
E. 历史上真正的方腊是怎样的一个人
方腊以宗教为纽带,慢慢的聚拢群众,为农民起义做准备。方腊的旗帜鲜明,他主张实现真正的平等。他认为佛教中所说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而他要去创造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决心彻彻底底的推翻宋朝,解脱天下所有的劳苦大众。
他的军队太残暴了,跟黄巢一样。方腊军队每攻占一个地方总是要大面积杀宋朝官吏,不仅要杀,手段还极其残忍,什么“割其肉,取其肠”,甚至将这些官吏熬成膏油点灯……也不知方腊的军队到底是要起义呢还是只为了折磨人解恨。按说,如果真想好好起义推翻宋朝统治,那么就应该军纪严明,获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才对。这样残忍的杀人岂不吓坏老百姓了?谁还愿意跟你混啊?我想这大概也是方腊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F. 历史上真正的方腊是被谁人所杀
电视版的水浒传中说的是武松抓住了方腊,而原著中则是鲁智深擒了方腊,实际历史上是一个无名小卒韩世忠抓住方腊的。方腊是可以和宋江平起平坐的一个匪首,方腊手下有八大高手,所以朝廷在剿灭他的时候也是很不容易的,要不是后来宋江归顺朝廷了,他亲自带兵去剿灭方腊,单凭朝廷的力量是抓不住方腊的,由此可见方腊也算是个人物,可惜遇上了梁山投靠朝廷,最后落了身死的下场。
韩世忠抓住方腊以后,被别人禀报给了宋徽宗,然后韩世忠一跃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了个领导。韩世忠后来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名人,因为他有勇有谋,曾经有过带着八千宋兵击退十万金兵的辉煌记录,所以呢,他生擒方腊也不是偶然,毕竟实力摆在那里。
G. 水浒中的“征方腊”在真实历史上是怎样的
《水浒传》作为古典演义小说,里面的很多故事情节都不与史实相同,比如说征方腊一事,历史上与梁山好汉没有任何关联,方腊之败,败在以童贯、谭稹率领的朝廷大军。
宣和三年,早已把清溪包围的水泄不通的宋军,一直未能找到方腊的踪迹,后来,抗金名将韩世忠也就是后来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将方腊被擒获。
至此,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失败了,真实的历史与《水浒传》描述的不一样,方腊也不是死于杭州城,征方腊自始至终都没有梁山义军的参与。
宋朝精锐的禁军规模和实力盖过了方腊,所以说方腊的失败显而易见。
H. 历史上真实的方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方腊与小说描述的差不多,他武艺高强,为人仗义,深受老百姓敬重,不过最后被朝廷以酷刑处死了。因为方腊看到天下百姓受苦受难,于是就揭竿起义,不过最后被宋朝军队打败,自己也没能逃过一劫。
南宋朝廷大惊失色,紧急调动大部队前去处理,由于起义军势力分散,宋军将领采取一一击破的战术,很快就大败起义军。于是朝廷下旨招安,但被方腊拒绝了;尽管方腊亲自坐镇指挥,但由于缺粮缺兵,导致起义军节节败退;最后起义军中有人做了叛徒,向朝廷军队告知了方腊的藏身之处,所以方腊和妻子很快就被宋军俘虏,随即押往汴京,不久便以酷刑处死。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被朝廷镇压下去了,而方腊英勇就义时慨然而立,一声不吭,百姓见之无不落泪。
I. 历史上的方腊很厉害吗
方腊(?-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北宋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专村人,一说宋代歙州(属治歙县,即徽州)人,后迁至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今淳安)堨村,北宋末年持异见者反叛领袖。方腊利用三地交界处的六甲岭上(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明教(又称摩尼教)组织群众,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宋徽宗派童贯统西北精兵十余万南下镇压起义。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腊被朝廷处死,反叛失败。
J. 历史上方腊是怎么死的,是被凌迟的吗
被俘后在汴京来被处死。宋徽宗自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受伤被俘,同年秋被杀。
(10)历史上的方腊扩展阅读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
方腊因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周边各地纷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起义军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今浙江淳安县有郭沫若题字的方腊洞、方腊塑像等。杭州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方腊起义的传说,留存着这些传说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