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林州历史

林州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6:59:26

A. 林州话的林州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林州即原来的林县,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改名为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角,晋、冀、豫交界处的太行山东麓。东与安阳县、鹤壁市、淇县接壤,西依太行山同山西省平顺县、壶关县毗邻,南和辉县市、卫辉市相连,北濒漳河同河北省涉县隔河相望。林县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素有太行山门户之称。太行支脉隆虑山贯穿全境,县境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低山丘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环境比较封闭。
县境介于东经113“37’一一 114004‘和北纬35“41’一一36“22‘之间,东西宽约30公里,南北长达74公里,版图略呈竖立的长方矩形,全县总面积为2046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属于面积较大的县。林县是个在现代革命史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一九四四年林县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林县城:据县志记载,林县城兴建始于唐太宗贞观13年(公元639年),位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城关盆地中央。整个县城是城市、乡村的结合部,具有似市似村的双重特点,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六十多年来,行政区划历经变迁。截止2012年,林州市辖4个街道,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4个镇,2个乡,34个社区居委会,542个村委会,1643个自然村。

B. 河南林州红旗渠有多少年历史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回它以浊漳河答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

1969年建成至今共45年的历史。

C. 林州民族文化十历史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全家去婆婆家玩,吃过中饭,大人们迫不及待地打起了牌,我就在院子里和表弟玩。这时我看见婆婆拿了一瓶装满奶粉水的奶壶走了出来,我很好奇,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婆婆身边问:“婆婆,你去干什么?”婆婆乐呵呵地说:“我去喂小羊,羊的奶水不够,辰辰一起去吗?”“太棒了!”于是我们沿着河边走了一会儿,来到了羊圈前,只见五只雪白的小羊一字排开两只前蹄趴在木板上,后蹄站在地上,你一只只可爱的小宝宝一样,嘴里不停地“咩咩”地叫,好像在焦急说:“主人,我快饿死了!你怎么才来呀!”婆婆抱起一只小羊,对我说:“辰辰,来试着喂喂它!”我便抱住它的头,把奶嘴塞进小羊嘴里,谁知小羊不领情,把头一扭,奶粉水滴在了我身上,我生气了,把奶瓶用
今天我们全家去婆婆家玩,吃过中饭,大人们迫不及待地打起了牌,我就在院子里和表弟玩。这时我看见婆婆拿了一瓶装满奶粉水的奶壶走了出来,我很好奇,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婆婆身边问:“婆婆,你去干什么?”婆婆乐呵呵地说:“我去喂小羊,羊的奶水不够,辰辰一起去吗?”“太棒了!”于是我们沿着河边走了一会儿,来到了羊圈前,只见五只雪白的小羊一字排开两只前蹄趴在木板上,后蹄站在地上,你一只只可爱的小宝宝一样,嘴里不停地“咩咩”地叫,好像在焦急说:“主人,我快饿死了!你怎么才来呀!”婆婆抱起一只小羊,对我说:“辰辰,来试着喂喂它!”我便抱住它的头,把奶嘴塞进小羊嘴里,谁知小羊不领情,把头一扭,奶粉水滴在了我身上,我生气了,把奶瓶用力一挤,它“咩”一声,跳着跑开了。婆婆说:“小羊怕烫,要像我这样喂!”她抱住小羊头,将奶嘴轻轻塞进它嘴里奶瓶微微抬起,小羊的嘴便一嚼一嚼地吸起奶了,瞧它吃得多香呀!我忍不住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接着,我也抱出一只小羊,按住头,把奶嘴放进它嘴里像婆婆一样喂了起来,不一会儿,奶粉水全被喝光了,婆婆把它们放进了母羊的怀里,小羊又像一群强盗一样抢着吃起了羊,搞得母羊叫个不停,羊圈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这些小羊真像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我要是也有一只小羊该多好啊!它会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力一挤,它“咩”一声,跳着跑开了。婆婆说:“小羊怕烫,要像我这样喂!”她抱住小羊头,将奶嘴轻轻塞进它嘴里奶瓶微微抬起,小羊的嘴便一嚼一嚼地吸起奶了,瞧它吃得多香呀!我忍不住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接着,我也抱出一只小羊,按住头,把奶嘴放进它嘴里像婆婆一样喂了起来,不一会儿,奶粉水全被喝光了,婆婆把它们放进了母羊的怀里,小羊又像一群强盗一样抢着吃起了羊,搞得母羊叫个不停,羊圈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这些小羊真像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我要是也有一只小羊该多好啊!它会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D. 河南省林州市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地震震级分别是多少

1830年6月12日,距昊天观不远的河北省磁县发生了一场7.5级的大地震 曾波及林州

E. 河南林州的故事或传说的简单概括

河南林州故事
妇女缠脚 林县山险路难,天足也不好走,为什么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还要用布条将脚裹小呢?据说,隋朝杨广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一次他在乘船游运河时,选了一百个长得漂 亮的年轻姑娘,在两岸为他拉纤。其中有个叫吴月娘的姑娘为报家仇,做了一把3寸长,1寸宽的钢刀,用一根布条把钢刀紧紧地裹在脚底下,又按已裹好的小脚做 了一双鞋,鞋底上绣了一朵大莲花,穿上去走一步便会印出一朵莲花,两步会印出一对莲花,十分好看。杨广在船上看迷了,特意将月娘宣来。月娘趁机刺杨广未 成,投河而亡。此后,杨广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脚者一律不选。从那时候起,人们为了怀念吴月娘,躲避皇宫选美,都把脚裹了起来。山区的女子不顾山难 路险都裹起了脚。直到辛亥革命后,妇女才从这种痛苦中解放出来。
送客的由来 林县人注重礼仪,凡是来家的客人,都要送至门外,双方招手而别。相传,很早以前,准家来了客人,只管迎,不管送。有家姓赵的儿子,娶了个能说会道的媳妇, 就是心眼太小,一见家里来了人,生怕愉走她家的东西。所以客人每次离去,总要尾跟到门外,并主动招手引诱客人伸手,看是否取了她家的东本。人们认为她很热 情,便跟着学了起来。
郭巨埋儿 这故事出在林县姚村乡三孝村。那里有一郭巨墓,人们在谈论家常时,常以郭巨埋儿的典故来教育后代。传说汉时郭巨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其母舍不得 吃,总是偏待孙子,郭巨见母惜子而消瘦,心里很难过,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于是将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黄 金,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用于赐汝。”(民国《重修林县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难,儿子出免了一死。从此,郭巨“孝子名扬”。元时将郭巨 埋儿孝母编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国宣传。林县民间为他立碑、修庙、竖牌坊,建了坟墓。
十二属相排位 对十二属相形成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华夏族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纪年法相互融合的结果。可是在林县倒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远古时候,上帝下旨某月某日召 开动物界会议,内容是值班排位。老牛知道自己走的慢便起早动身了。老鼠很狡猾“即溜”一下跳在牛背上,让牛驮着自己到大门口后,又“即溜”从老牛背上跳下 来,“速速速”便抢了第一位,接着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相继报到。上帝说:“不按你们来的先后次序,封为十二属相:子鼠、丑牛、 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前3名都赐个老字,即老鼠、老牛、老虎,后3名都赐个小字即小鸡、小狗、小猪,其余就不封 什么官号了。以此每月值班,各司其职,不得偷闲。现在宣布散会”。
虎头鞋 林县民间爱给孩子做双虎头鞋,以避邪防灾。相传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脚下有个姓李的,靠打柴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上老婆,山里人叫他李大。李大是个好心 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赐了她一张姑娘绣虎头鞋的画。回家后,将画儿贴到床头,晚上李大准备睡觉时,那画儿上的姑娘竟从画上下来,要同李大作夫 妻,李大一见画上的姑娘变活了,长得美人儿样的。喜欢的不得了,从此以后,姑娘每天夜里从画儿上下来,天亮就又到画儿上去了。后来,画上的姑娘生了个胖小 子,叫小虎。一晃7年过去了。一天,小虎穿着虎头鞋,随父亲一块上山砍柴,路遇恶霸拦路,小虎虎头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来,一口咬死了恶霸,而后又回到了 鞋上。

F. 请教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历史沿革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 历史沿革 林州历史悠久,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赵国。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西有隆虑山取名,曰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避殇帝刘隆名讳,改称为林虑县。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升为林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为林县。民国29 年(1940年)3月划分为林北、林县两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民国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革命根据地第七专区。民国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县合并,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辖。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河南省,属安阳专区辖。1958年4月属新乡专区辖,1962年复归安阳专区辖。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划归安阳市辖。 1994年1月24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25号)同意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安阳市代管。 2000年,林州市辖14个镇、3个乡。总人口98225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103303 合涧镇 62887 原康镇 38708 桂林镇 40264 临淇镇 87499 五龙镇 64368 东姚镇 55502 采桑镇 47610 横水镇 82679 河顺镇 62056 东岗镇 48317 任村镇 45394 姚村镇 79866 陵阳镇 27646 城郊乡 92488 茶店乡 34869 石板岩乡 879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元月,撤销原城关镇,新置4个街道:开元街道、桂圆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 2003年,林州市辖4个街道、13个镇、3个乡:开元街道、桂圆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横水镇、原康镇、姚村镇、五龙镇、桂林镇、任村镇、陵阳镇、东岗镇、东姚镇、临淇镇、河顺镇、合涧镇、采桑镇、石板岩乡、城郊乡、茶店乡。

G. 历史老师要求调查 林州市历史重要人物 知道的帮帮忙 谢谢

太行山在林州境内的一段支脉,被称为林虑山,林州市(原林县)也由此得名。林虑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有很多人文历史在其中。今天搜集到一些历史名人和林虑山的介绍,作为一个资料收藏。
赵武灵王(战国) 名雍(?~公元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召集肥义等人,议论军政大事。随后,勘视赵国南部边疆,来到林虑山,登上黄华山,和近臣楼缓分析赵国面临的战争形势,肯定先王肃侯修筑长城,保卫国家边疆的功绩后,赵武灵王在此提出让军队改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本领。
夏馥 (东汉)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东汉桓帝之时(165年),宦官乱政,夏馥支持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改革朝政,罢斥宦官的举动,被宦官诬陷,为不连累别人,夏馥剪掉胡须长发,进入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乡南部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两三年后,含冤死去。
曹丕 (三国)(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恒,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曾游览林虑山,并赋诗一篇。
荆浩 (五代)字浩然,河内沁水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亦说山西省沁水县)人。著名画家,博通经史,善于诗文和绘山水树石画。尤爱云中奇峰,立于天际。五代社会多乱,荆浩为回避政治上的纷扰,不愿做官,便隐居在林虑山的洪谷,买田数亩,躬耕而食,就地作画,自号“洪谷子”。洪谷一带崇山峻岭,山峰奇峭,溪流迂回,三叠瀑布,山间怪石,禾秀山巅,云拥翠柏,如同仙境。使荆浩“惊其异,遍而赏之”,继而“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即太行风光的客观景物,在他的画笔下得到了艺术的真实再现。
柳开 (宋)字仲涂,初名肩愈,字绍元,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北省大名县人。宋开宝六年(973年)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继承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传统为己任,著有《河东集》。至道元年(995年),柳开来林虑山游览,写了《游天平山记》(见后),详细记述了五日游情况,为林虑山旅游史上第一篇游记,影响深远,历代文人游记几乎都有引证。
王猎 (宋)字得之,河南省长垣县人。赴考屡次落弟,后到湖南永兴县、陕西兰田县任主簿。宋至和二年(1055年),任林虑县(今林州)县令。他看到全县山峦起伏,风景宜人,乡民都以打猎耕田为生,求学者甚少。于是设法筹集资金,修建孔子庙,倡办庙学,物色有学识的人作教师,招收儿童入学读书,深受群众欢迎。还为杜乔(杜乔为东汉林虑人,官至太尉,以廉正闻名,后遭梁冀迫害)修建了祠堂。后升为诸王教授,官至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他的业迹在历代《林县志》中都有铭记,《宋史》有传。
韩琦 (宋)(1008~1075年)字稚圭,号憨叟,河南省安阳人。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死后被谥为忠献,后又增封为魏郡王,亦称其为“魏国公”。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韩琦从他的侄婿柳材(柳开之孙)家得到柳开《游天平山记》稿,认为十分珍贵,便写了一篇《(游天平山记)跋》,说“此文不传久矣”。即让天平山明教院主僧刻之于石。韩琦还饶有兴趣地游畅了林虑山所有名胜,写下了游记诗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林州市城郊乡邵康庄村人,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精通《易经》,相传其能顺倒背诵,为专心研究象数,三年不下读书楼,著成《梅花易数》等书。通晓天文,熟识地理,被人们尊称为“活诸葛亮”,出现了许多有关他的民间传说,诸如范仲淹访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庄仍留有龟山、凤岭、楼后邵雍洗砚池、雨打街前石等遗迹。
张商英 (宋)字天觉,四川省新津县人。宋元?元年(1086年)为开封府推官,不久由苏轼推荐人台省,最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为河东提点刑狱公事时,来相州(安阳),提点监牧段仲容对他说:“林虑洪谷峰有圣灯(即金灯),只听说而未见过。”十八日从辉县侯兆川人林县。在县令钱景允陪同下,先后游览了洪谷山、金灯寺、天平山、黄华等景观。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写下《张商英结缘来此》,并写了《圣灯记》和览胜诗篇。
1回复1楼2012-05-17 17:09举报 |
哥特式De哀伤豫林参将12
钱景允 (宋)宋元?年间(1086~1093年),任林虑县令。在天平山、黄华胜景处,兴建亭台轩宇。旧有名宦祠只列其名而未记其事。
李琮 (宋)字献甫,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哲宗时,先后任宁国军推官、阳武县知县,相州太守官至宝文阁侍制。来林虑山游览,作《游天平山》长诗一首。
翟 炳 (金)字钦夫,号梅轩逸老,林州市人。他和贾竹(字彦青,号竹轩,又号乖公)、王鼎(字大鼐,号松轩)三人结为好友,在林虑隐居不仕,修炼书法,作诗著文,求书者接踵而至,被人们称为“林虑三老”和“三仙翁”。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东熊岳(今辽宁省盖县)。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给翰林学士院下旨说:“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联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给平章张汝霖下谕日:“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参加馆阁考试,录取赐职。但御史诬陷他“尝犯脏罪”而被罢官解职。不久,来林虑山隐居。在黄华山周围买田200亩,种粮种菜。在黄华上寺(即慈明院)设立读书处,创办黄华书院,授徒教书,作诗绘画,自号“黄华老人”、“黄华山主”、“雪溪翁”,与乡民、学者打成一片,使林虑山的文化教育事业兴盛起来。短暂的隐居生活,同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结下了不解良缘,留下了许多诗篇、书画、碑刻。至今他的《黄华山居诗》碑仍立于山寺。
刘 涛 (金)字德润,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曾为右谏议大夫,后退居河南洛阳,以书史自娱。金贞?五年(1217年),清明节游林虑山,为洪谷五松亭作诗,并刻于《五松亭记》碑阴。
张敏修 (金)字忠杰,林州市人。金大安元年(1209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做官后在山东省馆陶县寓居7年,正大三年(1266年)正月初一,作诗忆念故乡山水,不愿继续做官。开兴元年(1232年)离任,返回安阳定居,晚年作有许多描绘林虑山水的诗篇。卒后葬于林虑山。
元好问 (金)(1190~1957年)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著名文学家。金兴定年间进士,任内乡(今河南省内乡县)县令。金正大四年(1227年),又任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县令,后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好问听说河南西北部有素称“景物雄奇,秀绝一郡”的林虑山,又有黄华老人读书处,就高兴地跋山涉水,远道而来领略胜景。他登临黄华山,拜谒了王庭筠读书处,瞻仰了《黄华山居诗》碑,览了黄华七十二景观,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黄华水帘》诗,此诗不仅描绘了名山秀水,而且也显示出了自己胸怀豁达与高奇的想像。
许有壬 (元)(1287~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汤阴县人。元延?二年(1315年)进士,至治二年(1322年)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左丞,后官至集贤殿大学士。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许有壬获假还乡,在当地官员陪下,他畅游林虑山数日,对林虑山的天工造物、名胜古迹惊奇叹绝,挥毫写下了近3000字的《游林虑记》,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了见闻观感。同时还写了游山诗和碑文。
高书训 (元)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元代大德年间任国史院编修官。大德三年(1299年),l司洋州知州刘渊等人来林虑山游览。为县城南关汤王庙写了《感应记》碑文,作游山诗数首。
胡汝嘉 (明)号秋字,金陵(今南京市)人。明嘉靖年间进士,曾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左参议等职。游览林虑山,写了游黄华长篇诗。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林县城修筑石城墙告竣后,他撰写了《林县新建石城记》碑文。黄华觉仁院也留有他的草书诗碑。
李画 (明)(1509~1556年)字元素,号龙岗,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人。其父李聪,为人忠厚,以孝敬父母名传四乡。李画从小求学于林县柳泉村马卿名下,苦读诗文。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进士,任江苏省武进县知县。李画任户部主事后,被诬陷而罢官,返归故里。他对家乡秀丽山水倍加热爱,著有《草堂遗稿》6卷,《李画诗集》等。其子李瑞,字辑夫,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取举人,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因治疆有功,受到皇帝“诏奖”。在林虑山也留下了许多墨迹,李画的《草堂遗稿》和《李画诗集》刻本均出自李瑞之手,现存李氏后裔家中。
回复2楼2012-05-17 17:09举报 |
哥特式De哀伤豫林参将12
冯栋 (明)安汝隆,林州市五龙镇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10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其著《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年)修志时,从其后裔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佚。
张应登 (明)字玉车,四川省内江县人。进士第出身,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冬,任彰德府推官(亦称司理)兼林县知事。他素知林虑山是风景宜人,秀绝一郡的名胜区,特地游览和考察林虑山名胜古迹的保护情况,发现有些建筑物已多年失修损坏,即重修黄华书院、杜乔墓、郭巨墓及黄华寺等。他在林虑山里作了许多诗赋和碑文石刻,如《黄华山赋》、《独坐亭记》、《祭汉忠臣杜太尉墓记》、《祭郭孝子墓记》、《林县险要图记》、《重修黄华书院记》等。后人把其列入“公生明”祠堂,以彰业迹。
符验 (明)字大克,浙江省黄岩县人。进士,明嘉靖年间以御史出守常州,后降职为彰德府同知,后升按察佥事。游林虑山,在黄华慈明院留《游黄华山诗碑》。
张崇雅 (明)河北省大名县人。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十七年(189年)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 (清)(1625~1691年)字典三,号酉山。曾任太常侍少卿、大理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王相岩建为别墅,并将其他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潘 耒 (清)字次耕,号稼堂,江苏吴江人。清康熙中试授检讨,纂修明史,是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学生,著有《堂诗文集》。他在饱览南方各地山川之后,亟盼有缘登涉北方雄秀名山乔岳,以领略“苍古浑噩”之气。经过参阅大量游记史料后,毅然登临林虑山游览。在这里跋山涉水,步行百余公里,转遍了全部景点,写了《游林虑山记》,对进一步扩大林虑山的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王玉麟 (清)河北省沧州市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林县知县。为了掌握县情,得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目的,走遍林县山山岭岭,调查到一些现实情况,并阅览万历《林县志》,认为国有史鉴,县有志鉴,林县64年无志太可惜。于是物色人才,撰写志稿,自己亲手订录,用一冬一春时间,编纂了一部《林县志》,分12卷,成书2册。王玉麟对林虑山古迹景观十分重视,亲自到黄华、洪谷山、天平山、王相岩等处进行调查,复修了一些已废建筑物。并写了《游林虑山记》,为墨灶寺、洪谷寺等题写诗碑。
牛应征 (清)字叶应,林州市城关镇小池村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代初任阳曲县知县,后升礼部主事,又迁郎中,官至为通政司右参议。因事牵连受谴,解职归里。除参加田间劳动外,爬山岭登崖壁,赏景选材,陶冶胸怀,增长知识,作诗著文,至今留有《饮觉仁院可枕溪》、《深秋游桃源》等诗。
王铎 (清)(1592~1652年)字觉新,号嵩樵,河南省孟津县人。官至礼部尚书,清初书法家,尤工行草,亦善绘画。游林虑山后,写有《林虑金灯寺》诗和《黄华慈明院诗》碑等。
王绣 (清)号鸳蒲,河南省汤阴县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其好友数人来林虑山游览,一地一诗,辑录为《黄华诗集》。
阎宾 (清)字美章,号璞庵,林州市临淇镇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在乡间创办“买书会”,便利乡民求学读书。著有《淇源文集》、《诗集》。
朱存仁 (清)字乐山,号红圃,晚号寄瓢,原籍山西省山阴县人。幼年随父在安阳求学读书,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为举人,在黄华书院任主讲,后调河南沈丘县任教谕。离任后,返回林虑山,同全家一起居住林州官庄村。他喜作诗善书法,向他求教者门庭若市,当地乡民都说:“前有黄华老人(即王庭筠),后有红圃先生。”他在林虑山写了许多文章和书籍,其中有《黄华日记》、《楚游集》、《得意山房诗草》等。但这些著作多已散佚,民国中期,林县廪生李芳阶搜集其部分诗稿,集为《红圃诗抄》2卷。
张南薰 (清)字虞弦,林州市东姚镇玉崇村人。家贫,以教书为业,培养有学识的人才多人,著有《林虑山记》、《九曲山馆一琴集》。郭文亭 (清)字瑞庵,林州市桂林镇三井村人。书法以篆、隶为佳,作有许多歌颂林虑山风光的散文和诗,著有《狮泉山人集》。
武丁:
商朝奴隶时期,武汤第10代孙,商朝第22个国王,在位59年。继位前,父亲小乙送其到林虑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长才干。他在这里学会了生产劳动和本领,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还和名叫傅说的奴隶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说是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想请傅说出山,帮其治国安邦,但怎样征得大臣们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终于谋划出一条妙计,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导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哑剧。有一天,武丁对大臣们说:“我希望能有一个大才德的人帮助治理国家,请大家举荐。”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挨个把王公贵族的名字数了一遍,武丁总是摇头叹息,蓦然间竟昏然昏了过去。大家急忙抢救,忙活好一阵子,武丁才慢慢醒来,却是一语不发,如痴如呆。就这样,武丁在宫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盘正在召集大臣们议事,武丁突然醒来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顿时惊呆了。只听武丁边笑边说:“我们商朝有希望了!我梦见先王给我推荐了一位大圣人,名叫傅说,他说这人定能辅佐我治理好国家,你们火速派人把他请来。”文武百官信以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寻找。这样,在林滤山太行大峡谷里找到了傅说,将其请到了殷都,大臣们一齐下跪致礼。
武丁见到当年好友,喜出望外,连连点头说:“就是他,就是他!”于是大臣们急忙为傅说换上朝服拜为宰相,武丁还让大臣们净傅说尊称为“梦父”,以显示他是先王托梦才求得的贤才。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武丁死后被谥为“高宗”。
·傅说:
商朝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被武丁选拔入阁,大胆起用,辅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发展。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卑微,但胸怀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武丁被送到林滤山后,很快就认识了他,并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高傲,不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和自己这样奴隶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想帮助其解除奴隶身份,成为一个自由民。后来,武丁继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语的苦肉之计,终将傅说接进王宫,拜为宰相。傅说尽己所学,竭尽文韬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对傅说的功绩,武丁心中甚为感激,傅说年老后,武丁赏其许多财物,让其退休养老,同时负责教育宫廷子弟,让他们读书明理,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颇受后人尊敬。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却功绩卓越的宰相,把其住过生活过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处的宝泉岩,称为“王相岩”。
·夏馥:
东汉名人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乡)人。
从东汉和帝起,逐渐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专权转向宦官专政。桓帝封单超等5名宦官为“五侯”,宦官“五侯”掌权后,更是胡作非为,搞得社会乌烟瘴气。
延熹八年(165),李膺当了司隶校尉,陈蕃作了太尉,主张改革朝政,罢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积极支持李、陈反宦官的举动,并得到众多太学士的拥护,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视。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李、陈等200我“党人”名单,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国抓捕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宁元年(168),夏馥为不连累别人,剪掉胡须长发,来到林虑山,隐居在今石板岩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党禁”未解,两三年后,含冤而死。《后汉书》和《辞源》有传。
·高欢:
高欢为南北朝(496—547)时期人。他系鲜卑化汉人,一名贺六浑,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县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欢参加杜洛周起义。武泰元年(528),为晋州刺史,尔朱兆杀北魏孝武帝,高欢统帅六镇流民,由晋州起年代征伐尔朱兆,在韩陵山(今河南安阳县韩陵乡)布下圆阵,尔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欢打败。韩陵山大捷,高欢废节闵帝,于晋泰二年(532),立元修为北魏孝武帝,年号太昌,高欢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欢在韩陵山建定国寺,旌功刻碑,其碑历负盛名,为安阳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欢的专权,被迫逃往长安。高欢失去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号召力。为换回政治上的优势,他在洛阳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高欢仍为丞相,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元象之年(538),高欢建南邺城,除仿造曹操宫殿建筑外,又增许多奢华建筑,特别是城西建筑的仙都苑,其工程庞大,雄伟壮观,时属少见。
高欢西登林虑山,见这里山势奇特,气候清爽,依山就势,修建了避署宫等,东魏武定四年(546),高欢率领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气病退兵。于武定五年(547)病卒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齐天保元年(550),追崇为献武帝,天统元年(565)改谥为神武帝。《北齐书》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记。
·高洋
高洋为南北朝时期人(529—559),字进,为高欢次子,东魏时被封为齐王。武定八年(550),废孝静帝自立,称文宣帝,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年号天保,建都于邺。天保元年(550),为僧达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猎于林虑山,戊子还宫,历时19日。
·赵得秀
赵号九峰,明朝河北省肥乡县人。道家出身,传说其有很多法术。明嘉靖元年(1522),他云游林虑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炼性,修炼道家法术。赵对王相岩山水风光情有独钟,进行了长时间景区建设,如九拱桥、玉皇阁、老君殿、书斋楼、上山古道等;还用石碾碾药,炼制长生不老丹等。从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经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于世。他本人也卒于王相岩,为后人留下民美丽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观,深得林州人的怀念。民国《重修林县志》“列传七·流寓”有传。
·冯栋
字汝隆,林县泽下乡合脉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举人,官至山东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为民谋利甚多,自己却清贫如洗。他善作诗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适时小令。对故乡山水甚感亲切,曾登临黄华山、王相岩、龙头山等,观赏胜景,写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语言优美的诗文。他著的《东庵小令》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国21年(1932)修志时,从其后人家里收集到该书抄本一册,惜今已散失。
·张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县人。举人,万历11年(1583)任林县知县,后为开封通判。万历17年(1589)登王相岩,题写“王相岩”三字,并作诗和赋。
·许三礼
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号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许三礼自幼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门下,苦读于黄华山中。
清顺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别墅,并将其它建筑物修饰一新,写有《重修王相岩记》碑文。
康熙12年(1673),许三礼任浙江海宁县知县,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正学书院和海昌讲院。他除自己亲自登台授课外,还广招社会名人志士、学者前来任教。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教室座无虚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请老师,资助家贫交不起学费者,允许免费入学,在校学习优秀者均给予奖励。他还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个月,便使数千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称赞。
康熙二十年(168)秋,许三礼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闻鼓厅事,后又任道政司右参议。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试读卷官,迁顺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许三礼病逝于邸舍,年67岁。灵柩运回故里,葬于安阳县西之灵岳。主要著述有《读礼偶见》、《海宁县志》、《易贯》、《彰郡逸志》和《政学合一集》等。

H. 古代的林州是指现在在哪

抄林州,河南省县级市,袭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暂由安阳市代管。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5.97万,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设市。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林州市景色优美、名胜众多,境内的林虑山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罕物奇,为世所称,是北雄风光最胜处,号称八百里太行之魂,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有千古之谜猪叫石、三伏酷暑结冰的冰冰背、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黄华流水颠倒颠的黄华山等自然奇观。

I. 介绍一下林州的风土民情和名胜古迹

三孝离市区9公里,有北孝、南孝、和西孝三个自然村。南面是施家岗,北面冯家口,东面吴家泊,西面是师街。北孝和南孝别有两条河流通过。

河南林州姚村三孝-旧址历史
三孝是东汉孝子郭巨故里。三孝村东券门楣上嵌砌着一块横额,上刻“郭巨故乡”。券门南是郭巨房屋旧址,村旁双泉河北岸有“埋子处”遗址。元大德年间( 1297-1307 年)在三孝村东建了“郭巨庙”。据晋朝干宝著《搜神记》书说:“巨,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凭,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儿妨母,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孙儿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因此,郭巨被历代崇敬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J. 林州的历史沿革

林州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
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
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属河内郡。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属魏郡。
三国属魏国朝歌郡。
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属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属前赵。
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 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属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属后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 ,并入邺。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复置林虑县。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 由林虑县分置临淇县,置林虑郡,属相州。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废林虑郡。
北周复置林虑郡。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属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复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废州为县,属相州。
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 增置辅岩县,属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废州为县,辅岩县并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 复升为州,划辅岩入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属河南省彰德府。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 属河南省河北道。
中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 3月分为林县和林北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
中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 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
中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 6月林县、林北二县合并,复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
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
1962年属安阳专区。
1983年10月属安阳市。
1986年,林县辖15个乡。
1987年12月,城关乡撤乡建镇。
1988年12月,城关镇析置城关镇、城郊乡,临淇、姚村、河顺、任村、东姚、合涧、横水7个乡撤乡建镇。
1993年,姚村、河顺2镇各划出4个行政村成立陵阳镇。
1996年,东岗、原康、泽下、采桑4个乡撤乡建镇,其中泽下乡更名为五龙镇。
1998年,撤销小店乡设立桂林镇。
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辖,暂由安阳市代管。
2003年1月,撤销城关镇,新置4个街道:开元街道、桂园街道、龙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2年,茶店乡撤乡设镇。
2012年10月24日,设立红旗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8月18日石板岩乡撤乡设镇。
2016年3月29日城郊乡东街、深沟、南营、下庄、迭坡、上庄、蒿园、井院等8个行政村划归龙山街道办事处;刘家街、槐树池、王家池等3个行政村和山水甲秀社区划归振林街道办事处;大河头、田西峪等2个行政村划归开元街道办事处;精细化工园区城郊乡管辖范围划归合涧镇。
2016年3月29日撤销城郊乡设立黄华镇,辖区面积101.94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55639人。

热点内容
师德阅读答案孙春平 发布:2025-07-12 17:44:03 浏览:999
老师被h 发布:2025-07-12 16:59:10 浏览:778
化学万能夹 发布:2025-07-12 15:22:16 浏览:206
师德师风大讨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2 13:36:50 浏览: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发布:2025-07-12 12:01:32 浏览:329
什么什么工作 发布:2025-07-12 11:04:17 浏览:624
dnf紧急任务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09:36:55 浏览:227
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2 09:33:04 浏览:158
师德师风测试题 发布:2025-07-12 09:03:10 浏览:7
日本歪曲历史 发布:2025-07-12 08:37:05 浏览: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