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惯性
从眼前看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与一起迈向现代化的许多国家比,仍有落后与不足。但如若从更久远处看,那么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确实是以一种近乎狂飙的速度追赶。往前看,中国要实现脱胎换骨仍然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封建传统的东方国家走上健康的民主法治需要漫长的过程,历史的惯性无人能摆脱。当然,世界上没有一套模式能永远有效,国家与个体都在碰撞、融合中前行。所以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大势则有,定向则无。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个体微薄的力量,自觉按照前进的方向努力。
B. 惯性是什么/
什么是惯性系
关于牛顿力学有关惯性系的概念,爱因斯坦有这样的批评:“古典力学想要说明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必须证明它是惯性的,想要说明一个物体是惯性的,有必须证明它不受外力。” 5 从而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
上面讲话的意思是,古典力学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受力状态,不幸预先知道它 的运动状态,而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必须预先知道其受力状态,但由于古典力学无法预先确定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也就同样无法确定。
不过,这个批评很明显地不符合事实,因为着段话的前半股份虽然还看不出有什么错误,牛顿正是由于行星绕太阳的非惯性运动,才判定各行星受到力的作用的,但后半段则是完全不顾事实的,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应以事实为根据。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牛顿力学问世以前,人类早已对太阳系内各大天体的运动状态有了基本了解,并建立了哥白尼系统的宇宙图形。人们取得如此的成就依靠的并不是力学定律和力学实验,而是长期的天文观测数据。人们是在对太阳系内个天体的运动状态已有了基本了解后才找到牛顿的力学定律的。所以“古典力学对天体运动状态的了解要取决于对天体受力状态的了解”这个论断是完全违背事实的。
当然,牛顿力学的建立使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规律有比较以前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天文观测的数据总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定律创造了这些数据。牛顿力学问世后,曾有人利用力学计算的方法预计了海王星的存在,似乎是先知道力学定律,然后才知道星体运动的。但是不能忘记,这些计算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从已知星体运动归路总结出来的,所以总第来说,人们是先知道天体的受力状态的。牛顿力学问世后,人们有时也利用力学实验的办法作为研究天体运动的一种补充手段,例如用在地球表面上关的柯氏力的办法来正地球存在自转,但着只是地球自转的许多证据的一种,它不能给出地球轨道要数的全部数据,至于其它行星如何运行,就更不能采用这个方法了。
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轨道要数是老早确定了的,人们不仅已经了解了这些行星的瞬时速度,而且了解它们的瞬时加速度,所以并不存在辨别这些行星是不是惯性系的困难,人们老早就知道它们是非惯性系,知道它们的经向和横向加速度,甚至水星近日点没百年约43"的额外进动量也已精确地测出。
因此,牛顿力学并不存在判断天体是否惯性系的困难或犯了逻辑循环的错误。
相对论者一再强调古典力学无法了解天体运动状态,目的显然是为了否定绝对时空观念及其有力支柱哥白尼系统。但他本人却又常提起哥白尼系统,应用哥白尼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岂非自相矛盾。
也许相对论者回提粗疑问,既然太阳也揉银河系中心转动,而银河系也不是不动的,难道仅仅根据太阳系内各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以判断其惯性的好坏?
前文已经说明,运动的绝对性是有相对运动的不等价性来体现的。太阳系的质心(采用严格性差一点的习惯用语,可以简单点说太阳)和各行星运动状态的差别是:太阳只有绕银心转动的牵连加速度,而各行星不仅有简练加速度,而且有相对太阳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所以考虑太阳在银河系内的运动,太阳依然惯性最好。
事实上,由于太阳绕银心运动的周期是2.5亿年,距离银心是 27,000 光年,向心和横向加速度均极为微小。可以预计,如果银河系有绕总星系中心的运动的话,惯性就更好了。所以,沿着这条道路,将会逐渐接近于找到一个绝对的惯性坐标系(或静止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绝对坐标系。(从无限空间的概念来理解,绝对空间应该是一个无中心点的静止的框架。)所以,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一个绝对坐标系,但应该想它是存在的而且是可知的。
相对论者对古典力学有关惯性系的概念进行了批评,但是,相对论又是如何定义惯性系的应该是一个有兴趣的问题。
相对论者有时采用一种和古典力学差不多的提法,就是:“如果两个参考系相对作等速运动,若其中之一是惯性系,其余一个也是惯性系。”但是,我们知道,由于高等学校承认一个标准的惯性系——绝对坐标系的存在,这样的定义是可以的,而在相对论没有明确地提粗一个标准的惯性系以前,这样的定义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相对论者有时把两个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含混地说成是秆锈病,但这样的定义只有宇宙间只存在两个坐标系才可能成立。如果存在甲、乙、丙三个坐标系,甲相对乙作等速直线运动,相对丙作非等速直线运动,那么甲究竟是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
应该指出,相对作等速运动的两个坐标系,并不一定是惯性系。在伽利略缩有名的斜塔落体实验时,轻重两物体同时落地,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均为零,但两者均非惯性系。
相对论者有时又说不受力的坐标系是惯性系,但问题在于如何知道坐标系是不受力的。所以正是相对论的本身在惯性系的定义问题打夯存在着逻辑循环的毛病。
相对论者有时又说相对于观察者作等速直线运动的是惯性系(因为观察者可以把自己所在坐标系看作为惯性系),但观察者坐标系作为惯性系时又将出现许多新的困难,这个问题将在讨论等效原理时再说。
因此,正式由于绝对坐标系的被否定,相对论存在着惯性系定义的困难。
参考资料:http://www.zb.e.sh.cn/wuli-kg/g1/g1-5d/5d-t/1.htm
C. 惯性原理的历史
惯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发表的,它是作为捍卫日心说的基本论点而提出来的。
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是近代科学的起点,它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
而被现代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惯性原理,来自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定义如下:
所有物体都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出现施加其上的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的惯性原理是古典力学的基础之一,并且对惯性原理的理解也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而出现了改变。
D. 中国传统的历史惯性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近代政治生活的
中国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对于近代以及现代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E. 历史的惯性
即历史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以下从俄,日,中三个国家举例:
彼得大帝扮作学徒远赴欧洲“求取真经”起,俄罗斯人持续地参照学习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十月革命领先世界一步将俄罗斯推向人类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苏共的丰功伟绩不容抹杀,短短几十年时间,苏联从木犁耕田的时代进入全面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强国。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精英前所未有地按照理想改造现实的典范,苏联人向世界证明,威权的公有制也是有效的发展模式。然而苏联的崩溃宣告了一条道路的失败,西方的真理再次回到俄罗斯引导众生。然而俄式道路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京的一系列铁腕政策将这个国家重新推上一了一条似曾相识的道路:集权下的高速发展。这不是普京的个人选择,是俄罗斯民族的需要。
大和民族的善于学习举世闻名。从被侵略到把侵略的战火烧遍亚太,日本的变化成长速度惊人。然而封建主义传统与资本主义手段结合出的妖魔终于被世界人民绞灭,日本人从废墟上建起的民主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再一次向世界显示了大和民族的优越。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纷纷为各国研究效仿。然而历史迈进九十年代,日本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制约这个国家发展的一道障碍。频繁更换的元首并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因为问题需要全民族共同解决。
从眼前看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与一起迈向现代化的许多国家比,仍有落后与不足。但如若从更久远处看,那么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确实是以一种近乎狂飙的速度追赶。往前看,中国要实现脱胎换骨仍然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封建传统的东方国家走上健康的民主法治需要漫长的过程,历史的惯性无人能摆脱。当然,世界上没有一套模式能永远有效,国家与个体都在碰撞、融合中前行。所以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大势则有,定向则无。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个体微薄的力量,自觉按照前进的方向努力。
F. 中国近代史有其自身的惯性怎么理解
由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G. 惯性是谁提出的
认识惯性的历史伽利略 </B>惯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发表的,它是作为捍卫日心说的基本论点而提出来的。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以均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作用。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物体在引力的持久影响下并不以匀速运动,而是相反地每次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在速度上就有所增加。物体在任何一点上都继续保有其速度并且被引力加剧。如果引力能够截断,物体将仍旧以它在那一点上所获得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伽利略在金属球在斜面滚动的实验中观察到,金属球以匀速继续滚过一片光滑的平桌面。从以上这些观察结果就得到了惯性原理。这个原理阐明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 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是近代科学的起点,它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 牛顿 而被现代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惯性原理,来自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定义如下: 所有物体都将一直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出现施加其上的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的惯性原理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之一,并且对惯性原理的理解也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而出现了改变。而牛顿却谦虚的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马赫 马赫对牛顿的惯性概念做了重要的补充,认为惯性来源于物体与宇宙其余部分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的)。 爱因斯坦 </B>对于惯性认识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惯性与能量的关系。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这是一个崭新的物理理论,它统一了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带来了时空观的根本变革。爱因斯坦随后证明质能关系,E=mc2,一定的质量对应于一定的能量,反之一定的能量对应一定的质量。在这里,能量包括了能量的各种形式,突破了上面把某一种形式的能量与惯性联系起来的认识。这样,惯性是能量的属性,能量具有惯性(质量),任何惯性质量都应归因于能量。作为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物质的量的质量概念退居次要的地位,如今在近代物理中能量、动量等概念要比质量、力等概念要重要得多。 能量具有惯性拓宽了对于惯性的认识,也拓宽了对于能量的认识。它带来的重大实用价值就是核能的释放。在裂变反应中,裂变产物的静质量小于裂变前物质的静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裂变能;在聚变反应中,聚变产物的净质量小于聚变前物质的净质量,质量亏损释放出大量的聚变能。它也使得人们很好地认识许多物理现象,包括涉及物质的全部质量与能量转化的正反粒子对的产生和湮没过程。 我们知道,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反映物体对加速度的阻抗,而引力质量是物体引力属性的量度,反映物体产生和承受引力的能力。它们显然是物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描述物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是否严格相等是一个问题,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一条严格的定律。原来牛顿力学中无法说明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不再是游离于物理学之外的一个普遍事实,而是成为意义得大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石。爱因斯坦找到了这块基石,并由此发展了广义相对论,这实在是爱因斯坦独具慧眼、超群绝伦的伟大贡献。 其他注意事项 对于惯性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五点: 1、一切物体不论实在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都具有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3、.质量是惯性大小唯一的量度。注意(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不是一种力。所以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由于惯性”或“具有惯性”。 惯性质量m与力F和加速度a的基本关系遵从牛顿定律F=ma,从式子可以清楚看出: 当物体受外力的分量F方向与物体运动速度v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质量越大的物体越难被加速 当物体受外力的分量F方向与物体运动速度v方向互相垂直的时候,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方向越难被外力改变 5.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不是力,而是惯性。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所以有: 1.惯性定律是描述运动的规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文学部分 在文学部分,惯性一般指思维反射的惯性,即看见某种东西的第一反应。 比如:只要看见游泳馆,最先想到的是游泳。 注意:一般生活中说到“惯性”一词多是贬义,一般在批评的时候使用。 惯性与其他力的区别 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与“惯性定律”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两者完全不同。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旧表现出来。 “惯性”与“力”的区别 “惯性”与“力”不是同一概念,“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③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 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惯性”与“速度”的区别 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是不正确的。运动快的汽车难刹车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描述上的易错点 常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但科学家也曾经把惯性作为假想力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它是否运动,是否受力无关,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例子 1.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不需要用发动机就可保持飞行。 3.锤头松了,只要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 4.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得更远。 5.车启动或者突然加速时,人会向后靠。 6.紧急刹车或者突然停下时,人会向前倾。 7.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 8.拍去衣服上的灰尘。 9.扔铅球时,铅球离手飞了出去。 10.火车上用铲子送煤,铲子到炉口煤就进炉子了。 11.轰炸机投下炸弹时,炸弹在落地前会一直保持在飞机下面(不计阻力)惯性_网络 http://ke..com/view/198633.htm 望采纳答案,感谢了!
H. 谁能告诉我历史文化惯性的定义啊 急急急……
历史的惯性?我知道历史的规律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社会主义描写的未来历史是 很久以前人类之间是没有战争和争斗的,处于原始人类阶段,那时候人类没有文明,到了最后,我们人类会处于高度文明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会分享我们的财产等等,也没有战争和一切争斗,就像一个圆一样回到了起点 ,历史总是往前进步的,不会退后
简单说;相似性 和 延续性 还有被后人所记住的必要性~
···································
即历史的相似性和延续性。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
以下从俄,日,中三个国家举例:
彼得大帝扮作学徒远赴欧洲“求取真经”起,俄罗斯人持续地参照学习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十月革命领先世界一步将俄罗斯推向人类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苏共的丰功伟绩不容抹杀,短短几十年时间,苏联从木犁耕田的时代进入全面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强国。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精英前所未有地按照理想改造现实的典范,苏联人向世界证明,威权的公有制也是有效的发展模式。然而苏联的崩溃宣告了一条道路的失败,西方的真理再次回到俄罗斯引导众生。然而俄式道路显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京的一系列铁腕政策将这个国家重新推上一了一条似曾相识的道路:集权下的高速发展。这不是普京的个人选择,是俄罗斯民族的需要。
大和民族的善于学习举世闻名。从被侵略到把侵略的战火烧遍亚太,日本的变化成长速度惊人。然而封建主义传统与资本主义手段结合出的妖魔终于被世界人民绞灭,日本人从废墟上建起的民主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再一次向世界显示了大和民族的优越。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纷纷为各国研究效仿。然而历史迈进九十年代,日本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制约这个国家发展的一道障碍。频繁更换的元首并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因为问题需要全民族共同解决。
从眼前看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与一起迈向现代化的许多国家比,仍有落后与不足。但如若从更久远处看,那么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确实是以一种近乎狂飙的速度追赶。往前看,中国要实现脱胎换骨仍然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封建传统的东方国家走上健康的民主法治需要漫长的过程,历史的惯性无人能摆脱。当然,世界上没有一套模式能永远有效,国家与个体都在碰撞、融合中前行。所以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大势则有,定向则无。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个体微薄的力量,自觉按照前进的方向努力。
I. 什么是历史惯性
这是常识,大概不需要谁来提出,也很可能找不到是谁提出的.
既是惯性,阻止的办法如果不是没有,也很少,否则就不成其为惯性.
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生活模式(习惯\价值观念等),它很难短期内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是为历史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