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历史
Ⅰ 小鼓的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乐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鼓,是中国古代十大乐器之一。
Ⅱ 鼓的历史中具有什么作用
鼓,在历史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
(一)祭祀器具。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二)狩猎助威。在狩猎时期,鼓在狩猎征战活动中,广泛应用于鼓舞狩猎人士气。
(三)乐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四)军事助威。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在军事上已经得到普遍地运用。《帝王世纪》记述,早在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Ⅲ 大鼓的发展历程
鼓出现在原始时代。
自汉以来,鼓的形制多样,用途甚广,广泛流传。
鼓:在原始时代已有,叫做“土鼓”,鼓框可能由陶土制成。另有一种鼍鼓,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
曾九战不胜,后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80面,一震500里,连震300O里,以鼓声大壮军威,终于擒杀了蚩尤。
夔与鼍古文相通,据记载,夔其状如牛,居于大泽,水陆两栖,每到雷雨季节便发出令人振憾的吼叫,
《山海经. 大荒东经》有:“雷泽有神,龙首人头,鼓其腹而熙。”夔被先民奉为雷神和音乐之神。
其实夔就是鳄鱼,鼍鼓就是用鳄鱼皮作膜面的鼓,1978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鼍鼓实物,
距今4000多年,鼓腔用树干制作,外施彩绘,鳄鱼皮蒙面,高约一米,径一端0.4米,另一端0.5米,出土时蒙面已朽
,但鼓腔内仍可见散落的鳄鱼皮。
自商代后,鼓有多种形制,1977年在湖北崇阳出土一件晚商至西周早期的铜制贲鼓,可能是仿牛皮制作,形如贲字,
鼓面条纹清晰,工艺精美。
1960年和1975年,在云南祥云大波那和楚雄万家坝出土了16件战国时期的铜鼓,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少数民
族铜鼓。
后来发展到鼓身下有鼓座,鼓身上有羽毛作为装饰,以动物皮革作为膜面,有代表性的实物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
楚墓的虎座鸟架鼓。曾侯乙墓也出土悬鼓。
在汉代兴起的鼓吹乐中,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公元4世纪时,又有腰鼓、齐鼓、羯鼓、达卜等流行。
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所用到的就有节鼓、檐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连鼓和桴鼓等10余种,此时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鼓乐演奏者。
宋时在民间某些器乐合奏或供统治阶级享乐的教坊乐部中,鼓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有铳鼓流行,
明清以来,随着戏曲及其他民间音乐的进一步繁荣,鼓类乐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常
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剧、曲艺
、歌舞、喜庆集会和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金杯鼓厂提供,望采纳谢谢
Ⅳ 鼓的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Ⅳ 鼓的典故历史由来有哪些
易.系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韩康伯注:“万物由之以化,故曰鼓万物也。”后以“鼓物”指使万物生长。晋 陆云《南征赋》:“振南箕以鼓物,冒庆云而崇荫。”
同“鼓盆”。宋 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列子.汤问》:“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淮南子.说山训》:“昔者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高诱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琴。淫鱼喜音,出头于水而听之。”后用为音乐高妙的典故。瓠巴,亦作瓠芭。汉 王充《论衡.感虚》:“瓠芭鼓瑟,渊鱼出听。”
Ⅵ 鼓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那是在远古时期,黄帝身边有个大臣,名叫常先,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有一搂粗。时间一长,常先竟把这件事给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
有一天,黄帝正在驯马,他无意间发现一张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黄帝伸手随便拍了一拍,谁知这一拍竟发出“咚咚”的响声。
黄帝用劲再一拍,声音更大。黄帝觉得好玩,便寻来两根木棒,双手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声音像雷鸣一般。
这时,黄帝的马听到这声音,猛地受了惊,竟冲出了木栏,全部跑掉了。黄帝很是惊奇,他便召集来各个部落首领和大臣,去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常先赶来,他问明了情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晒的那张野牛皮。
常先赶快把木墩倒过来一看,原来里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样发出“咚咚”的响声。常先又找来一张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头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响声比原来更大、更好听。
常先觉得这是个有用的东西,他向黄帝请求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重新再做一个,黄帝答应了。
常先选择了一棵木质较好的空心树,他把里边掏大,做成圆形,然后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两头,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动。常先又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鼓”。
谁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结实,用劲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野牛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怎样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树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就在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给黄帝送《兵书》,在路过这棵大树时,九天玄女发现常先正在树底下睡觉,再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为蒙鼓没有适合的皮子而发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随便和凡人说话,她只好托梦给常先。
九天玄女在梦中对常先说,东海有个流坡山,山里有种怪兽,形状如牛,却没有长角,只有一只脚,身子却大得出奇,平时不太活动,但一出现,海洋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
那只怪兽两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一怒吼,比雷声还大,这种怪兽名叫雷兽。雷兽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而每拍一下肚皮,就响起一声巨雷。
九天玄女还说,用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一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
常先醒来,他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马上命令大将应龙派几个会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兽。
不几天,大将应龙就把野牛和雷兽捉拿回来,然后按常先的设计,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0根。
传说在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就已经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把手一挥,80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
黄帝军队乘着鼓声,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了。从此,鼓就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们以后就把它叫做“战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革类乐器占了大多数,皮革是在狩猎生活中能经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们制作衣服之外,还能制成多种击奏乐器,这些乐器在地广人稀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中,以它的洪大声音,起着鼓舞人心、协调动作、传递信息、惊吓野兽等多种作用。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按汉代学者戴圣所著的《礼记·明堂位》中的记载,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土鼓。传说伊耆氏所制的土鼓,是以陶土为框以革为两面,用草扎成的鼓槌进行敲击。
鼓在商代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乐器,商周以来鼓的种类很多,据《礼记·明堂位》中说:“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悬鼓。”
足鼓为鼓下带足,商代晚期的双鸟饕餮纹铜鼓即是足鼓,鼓腔两面饰鼍皮纹,鼓腔的下部有四个兽首为足。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冶炼技术与铸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这些铜鼓的造型非常精美。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非常近似于后来民间流行的“拨浪鼓”的乐器,不过这时的鼓是穿在木柄上,在鼓框的两边系着两条绳,绳端是小珠,当手摇木柄时,这两个旁耳就会来回敲击鼓面,发出声音。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
在《诗经》中所记载的29种乐器中,打击乐器就占21种,其中单是鼓类就包括贲鼓、县鼓、鼍鼓、鼓等。在大射仪乐队中,还使用了建鼓、羯鼓、应鼓、鼓等打击乐器。
春秋时期,铜鼓则非常流行。在这一时期,这些铜鼓还并不是完全作为乐器使用,而是炊具与乐器共存的角色。到了公元前7世纪,才作为专门乐器使用。这时的形制也较为稳定,鼓上还绘有多姿多彩的图饰。铜鼓在当时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后来则多用于战事,也作为祭祀、赏赐和进贡的重器。
钟鼓之乐是以编钟和建鼓为主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兴起于西周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后来,人们在湖北隋县所发掘的曾侯乙钟鼓乐队是这种音乐形式的实物例证。建鼓此时是作为控制节奏,带有指挥作用的,鼓体用巨大的木柱贯穿其中。
在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相结合的汉代鼓吹乐中,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排箫与鼓所组成的箫鼓乐队,作为仪仗音乐,巨大的建鼓被置放在鼓车之上,由两个乐工站在车上进行敲击。
汉代的百戏就是盛行于汉代的大型钟鼓乐队,以鼓为主,并配有箫、笙、筑、瑟、编钟以及编磬等乐器,所用的鼓包括建鼓和应鼓。应鼓为应和大鼓的意思,它是一种放置在大鼓旁边的小鼓,另外还有一种鼓,在百戏中起掌控节奏作用,被称为鼓。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使得大量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传入中原,如羯鼓、腰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这些乐器随后都盛行于唐代,被广泛应用于隋唐的燕乐中。
由于当时少数民族过着游牧生活,流动性强,因此鼓的形状也变得略小,为了便于携带,将鼓腔的腰间部位进行内缩,用绳索将鼓皮固定,这种鼓被称作细腰鼓,与中原地区凸腹形的大型鼓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的燕乐,将少数民族的音乐与外来的音乐,融汇于汉民族音乐之中,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风貌。在隋九部乐与唐十部乐中,出现了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革鼓、桴鼓、同鼓、王鼓、正鼓、和鼓、檐鼓等近二十种鼓,和汉代以前的鼓已经有所不同。
宋代的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据说当时使用了200面羯鼓、两面大鼓、两座羯鼓,鼓声震天,阵容庞大。而用于祭祀仪式和朝会仪式的雅乐,则多用建鼓、应鼓及鞞鼓。作为军乐或仪仗使用的鼓吹乐,是以鼓和吹管乐器为主,人数达到数千人。
元代承袭了宋代遗制,在宫廷雅乐中,使用了建鼓、鞞鼓、应鼓、晋鼓、雷鼓、路、雷、路、雅鼓、相鼓、搏拊等十二种打击乐器;在宴乐部分,则有杖鼓、扎鼓、渔鼓、和鼓、金鞚鼓、金鞚稍子鼓、花腔稍子鼓等。其中的晋鼓,多用于祭天时用,鼓身高两米多,鼓面直径约四尺,鼓面绘有云龙装饰。
明清以来,鼓的数量与种类不如唐宋时期多,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戏曲说唱、民歌小调为主,乐队则以拉弦乐器为中心,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鼓大部分以来自西域的腰鼓为主,包括荸荠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书鼓、八角鼓等,作为戏曲、民间音鼓、昆曲、江南丝竹等的伴奏。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们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
Ⅶ 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怎么的
那是在上古时期
Ⅷ 鼓的历史资料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