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tcp历史

tcp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8:55:12

㈠ TCP/IP网络协议的简介

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
1) 链路层,有时也称作数据链路层或网络接口层,通常包括操作系统中的设备驱动程序和计算机中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它们一起处理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
2) 网络层,有时也称作互联网层,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例如分组的选路。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internet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以及IGMP协议(internet组治理协议)。
3 ) 传输层,主要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为两台主机提供高可靠性的数据通信。它所做的工作包括把应用程序交给它的数据分成合适的小块交给下面的网络层,确认接收到的分组,设置发送最后确认分组的超时时钟等。由于运输层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应用层可以忽略所有这些细节。
而另一方面, UDP则为应用层提供一种非常简单的服务。它只是把称作数据包的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但并不保证该数据报能到达另一端。任何必需的可靠性必须由应用层来提供。
这两种传输层协议分别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一点将在后面看到。
4 )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几乎各种不同的TCP/IP实现都会提供下面这些通用的应用程序:
4.1 Telnet 远程登录。
4.2 FTP 文件传输协议。
4.3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4.4 SNMP 简单网络治理协议。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在后面章节中将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假设在一个局域网( LAN)如以太网中有两台主机,二者都运行FTP协议,图1 - 2列出了该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协议。
(点击查看原图)
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个FTP客户程序和另一个FTP服务器程序。大多数的网络应用程序都被设计成客户—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为客户提供某种服务,在本例中就是访问服务器所在主机上的文件。在远程登录应用程序Telnet中,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登录到服务器主机上。
在同一层上,双方都有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协议进行通信。例如,某个协议答应TCP层进行通信,而另一个协议则答应两个IP层进行通信。
在图1 - 2的右边,我们注重到应用程序通常是一个用户进程,而下三层则一般在(操作系统)内核中执行。尽管这不是必需的,但通常都是这样处理的,例如U N I X操作系统。
在图1 - 2中,顶层与下三层之间还有另一个要害的不同之处。应用层关心的是应用程序的细节,而不是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活动。下三层对应用程序一无所知,但它们要处理所有的通信细节。
在图1 - 2中列举了四种不同层次上的协议。F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 TCP是一种运输层协议,IP是一种网络层协议,而以太网协议则应用于链路层上。TCP/IP协议族是一组不同的协议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协议族。尽管通常称该协议族为TCP/IP,但TCP和IP只是其中的两种协议而已(该协议族的另一个名字是internet协议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
网络接口层和应用层的目的是很显然的—前者处理有关通信媒介的细节(以太网、令牌环网等),而后者处理某个特定的用户应用程序( FTP、Telnet等)。但是,从表面上看,网络层和运输层之间的区别不那么明显。为什么要把它们划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把视野从单个网络扩展到一组网络。
在8 0年代,网络不断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家都意识到只有一台孤立的计算机构成的“孤岛”没有太大意义,于是就把这些孤立的系统组在一起形成网络。随着这样的发展,到了9 0年代,我们又逐渐熟悉到这种由单个网络构成的新的更大的“岛屿”同样没有太大的意义。于是,人们又把多个网络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的网络,或称作互连网( internet )。一个互连网就是一组通过相同协议族互连在一起的网络。
构造互连网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进行连接。它是一种非凡的用于网络互连的硬件盒。路由器的好处是为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提供连接:以太网、令牌环网、点对点的链接和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等等。
这些盒子也称作IP路由器(IP Router),但我们这里使用路由器( Router )这个术语。从历史上说,这些盒子称作网关(gateway),在很多TCP/IP文献中都使用这个术语。现在网关这个术语只用来表示应用层网关:一个连接两种不同协议族的进程(例如,TCP/IP和IBM的SNA),它为某个特定的应用程序服务(经常是电子邮件或文件传输)。
图1 - 3是一个包含两个网络的互连网:一个以太网和一个令牌环网,通过一个路由器互相连接。尽管这里是两台主机通过路由器进行通信,实际上以太网中的任何主机都可以与令牌环网中的任何主机进行通信。
在图1 - 3中,我们可以划分出端系统( End system )(两边的两台主机)和中间系统(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的路由器)。应用层和运输层使用端到端(End-to-end)协议。在图中,只有端系统需要这两层协议。但是,网络层提供的却是逐跳(Hop-by-hop)协议,两个端系统和每个中间系统都要使用它。
在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IP提供的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只是尽可能快地把分组从源结点送到目的结点,但是并不提供任何可靠性保证。而另一方面, TCP在不可靠的IP层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输层。为了提供这种可靠的服务, TCP采用了超时重传、发送和接收端到端的确认分组等机制。由此可见,运输层和网络层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从定义上看,一个路由器具有两个或多个网络接口层(因为它连接了两个或多个网络)。任何具有多个接口的系统,英文都称作是多接口的( multihomed )。一个主机也可以有多个接口,但一般不称作路由器, 除非它的功能只是单纯地把分组从一个接口传送到另一个接口。同样,路由器并不一定指那种在互联网中用来转发分组的非凡硬件盒。大多数的TCP/IP实现也答应一个多接口主机来担当路由器的功能,但是主机为此必须进行非凡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可以称该系统为主机(当它运行某一应用程序时,如FTP或Telnet),也可以称之为路由器(当它把分组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时)。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术语。
互联网的目的之一是在应用程序中隐藏所有的物理细节。虽然这一点在图1 - 3由两个网络组成的互联网中并不很明显,但是应用层不能关心(也不关心)一台主机是在以太网上,而另一台主机是在令牌环网上,它们通过路由器进行互连。随着增加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可能会有2 0个路由器,但应用层仍然是一样的。物理细节的隐藏使得互联网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有用。
连接网络的另一个途径是使用网桥。网桥是在链路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而路由器则是在网络层上对网络进行互连。网桥使得多个局域网(LAN)组合在一起,这样对上层来说就似乎是一个局域网。
TCP/IP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而不是网桥来连接网络,因此我们将着重介绍路由器。文献[Perlman 1992]的第1 2章对路由器和网桥进行了比较

㈡ tcp/ip协议

TCP/IP协议栈
(按TCP/IP参考模型划分)
应用层 FTP SMTP HTTP ...
传输层 TCP UDP
网络层 IP ICMP ARP
链路层 以太网 令牌环 FDDI ...
包含了一系列构成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协议。
这些协议最早发源于美国国防部的DARPA互联网项目。
TCP/IP字面上代表了两个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互联网协议。

时间回放到1983年1月1日,在这天,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中,TCP/IP协议取代了旧的网络核心协议NCP(Network Core Protocol),从而成为今天的互联网的基石。最早的的TCP/IP由Vinton Cerf和Robert Kahn两位开发,慢慢地通过竞争战胜了其它一些网络协议的方案,比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OSI模型。TCP/IP的蓬勃发展发生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重要而可靠的工具的出世,例如页面描述语言HTML和浏览器Mosaic,导致了互联网应用的飞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流行的IPv4协议(IP Version 4,IP版本四)已经接近它的功能上限。IPv4最致命的两个缺陷在于:

地址只有32位,IP地址空间有限;
不支持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想法,无法管理带宽和优先级,故而不能很好的支持现今越来越多的实时的语音和视频应用。因此IPv6 (IP Version 6, IP版本六) 浮出海面,用以取代IPv4。
TCP/IP成功的另一个因素在与对为数众多的低层协议的支持。这些低层协议对应与OSI模型 中的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每层的所有协议几乎都有一半数量的支持TCP/IP,例如: 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光纤数据分布接口(FDDI),端对端协议( PPP),X.25,帧中继(Frame Relay),ATM,Sonet, SDH等。

TCP/IP协议栈组成
整个通信网络的任务,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块,即抽象成所谓的 ” 层” 。用于互联网的协议可以比照TCP/IP参考模型进行分类。TCP/IP协议栈起始于第三层协议IP(互联网协议) 。所有这些协议都在相应的RFC文档中讨论及标准化。重要的协议在相应的RFC文档中均标记了状态: “必须“ (required) ,“推荐“ (recommended) ,“可选“ (elective) 。其它的协议还可能有“ 试验“(experimental) 或“ 历史“(historic) 的状态。

必须协议
所有的TCP/IP应用都必须实现IP和ICMP。对于一个路由器(router) 而言,有这两个协议就可以运作了,虽然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路由器 意义不大。实际的路由器一般还需要运行许多“推荐“使用的协议,以及一些其它的协议。

在几乎所有连接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上都存在的IPv4 协议出生在1981年,今天的版本和最早的版本并没有多少改变。升级版IPv6 的工作始于1995年,目的在与取代IPv4。ICMP 协议主要用于收集有关网络的信息查找错误等工作。

推荐协议
每一个应用层(TCP/IP参考模型 的最高层) 一般都会使用到两个传输层协议之一: 面向连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和无连接的包传输的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 。 其它的一些推荐协议有:

TELNET (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 网络电传) ,通过一个终端(terminal)登陆到网络(运行在TCP协议上)。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由名知义(运行在TCP协议上) 。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用来发送电子邮件(运行在TCP协议上) 。
DNS (Domain Name Service,域名服务) ,用于完成地址查找,邮件转发等工作(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
ECHO (Echo Protocol, 回绕协议) ,用于查错及测量应答时间(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 。
NTP (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 ,用于网络同步(运行在UDP协议上) 。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用于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网络管理。
BOOTP (Boot Protocol,启动协议) ,应用于无盘设备(运行在UDP协议上)。

可选协议
最常用的一些有

支撑万维网WWW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动态配置IP地址的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收邮件用的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邮局协议) ,
用于加密安全登陆用的SSH (Secure Shell,用于替代安全性差的TELNET) ,
用于动态解析以太网硬件地址的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

范例: 不同计算机运行的不同协议
一个简单的路由器上可能会实现ARP, IP, ICMP, UDP, SNMP, RIP。
WWW用户端使用ARP, IP, ICMP, UDP, TCP, DNS, HTTP, FTP。
一台用户电脑上还会运行如TELNET, SMTP, POP3, SNMP, ECHO, DHCP, SSH, NTP。
无盘设备可能会在固件比如ROM中实现了ARP, IP, ICMP, UDP, BOOT, TFTP (均为面向数据报的协议,实现起来相对简单)。

㈢ 以太网的历史

以太网的起源:ALOHA无线电系统

以太网的核心思是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共享数据传输信道的思想来源于夏威夷大学。60年代未,该校的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研制了一个名为 ALOHA系统的无线电网络。这个地面无线电广播系统是为了把该校位于 Oahu岛上的校园内的IBM360主机与分布在其它岛上和海洋船舶上的读卡机和终端连接起来而开发的。该系统的初始速度为4800 bps,最后升级到96O0 bps。该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入 境”( inbound)和“出境”(outboundl)无线电信道作两路数据传输。出境无线电信道(从主机到远方的岛屿)相当简中明了,只要把终点地址放在传输的文电标题,然后由相应的接收站译码。入境无线电信道(从岛内或船舶发到主机)比较复杂,但很有意思,它是采用一种随机化的重传方法:副站(岛屿上的站)在操作员敲击 Return键之后发出它的文电或信息包,然后该站等待主站发回确认文电;如果在一定的时限(200到1500毫微秒)内,在出境信道上未返回确认文电,则远方站(副站)会认为两个站在企图同时传输,因而发生了碰撞冲突,使传输数据受破坏,此刻两个站都将再次选择一个随机时间,试图重发它们的信息包,这时成功的把握就非常大这种类别的网络称谓争用型网络,因为不同的站都在争用相同的信道。

这种争用型网络有两种含义:

  • 这一模式允许多个节点用简单而灵巧的方法,准确地在同--个频道上进行传输。

  • 使用该频道的站愈多,发生碰撞的机率愈高,从而导致传输延迟增加和信息流通量降低。

  • Norman Abramson发表了一系列有关 ALOHA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文章,其中 1970年的一篇文章详细阐述了计算 ALOHA系统的理论容量的数学模型。现在这个模型 已以经典的 ALOHA模型而闻名于世,当时它评估出 ALOHA系统的理论容量达到17%的论效率。在1972年, ALOHA通过同步访问而改进成时隙 ALOHA成组广播系统,使效率提高一倍多。

    Abramson及其同事的研制成果已成为当前使用的大多数信息包广播系统(其中包括以太网和多种卫星传输系统)的基础。1995年3月, Abramson因其在争用型系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而获得 IEEE的 KobayaShi奖。

    Xerox PARC创建首台以太网

    今天我们知道的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当时 Bob Metcalfe来到 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工作, Xerox是世界上有名的研究机构。1972年 PARC 的研究员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名叫 EARS的激光打印机和第一台名叫 ALTO的带图形用户界面的 PC。当时 Metcalfe已被 Xerox雇用为 PARC的网络专家,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 Xerox ALTO计算机连到 Arpanet(Arpanet是 Internet的前身)。在1972年秋, Metcalfe 正在访问住在华盛顿特区的 Arpanet计划的管理员,并偶然发现了 Abramson的关于ALOHA系统的旱期研究成果。在阅读 Abramson的有名的关于 ALOHA模型的1970论文时, Metcalfe认识到,虽然 Abramson已经作了某些有疑问的假设, 但通过优化后可以把ALOHA 系统的效率提高到近100%。最后, Metcalfe因为他的基于信息包的传输理论而获得哈佛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72年底, Metcalfe和 David Boggs设计了一套网络,将不同的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接着又把NOVA计算机连接到EARS激光打印机。在研制过程中, Metcalfe把他的工命名为 ALTO ALOHA网络,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 ALTO计算机。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计算机局域网络--ALTO ALOHA网络首次在 1973年5月22日开始运转。这天, Mctcalfe写了一段备忘录,称他已将该网络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其灵感来自于"电磁辐射是可以通过发光的以太来传播的这一想法"。最初的实验型PARC以太网以2.94Mbps(每秒兆位)的速度运行,该速度值有点太零碎、其原因是第一个以太网的接口定时器采用 ALTO系统时钟,意味着每340毫微秒就发送一次脉冲,导致传送率为2.94Mbps,当然,以太网比初始的 ALOHA网络有了巨大的改进,因为以太网是以载波监听为特色的,即每个站在要传输自已的数据流之前先要探听网络的动静,所以,一个改进的重传方案可使网络的利用率提高将近100%。到1976年时、在PARC的实验型以太网中已经发展到100个节点,已在长1000米的粗同轴电缆上运行。 Xeror正急于 将以太网转化为产品,因此将以太网改名为 Xerox Wire。但在1979年, DEC、 Intel和 Xerox 共同将此网络标准化时,该网络又恢复以太网这个名字。1976年6月, Metcalfe和 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1977年底, 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 CSMA/ CD(载波监听多路存取和冲突检测)。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DEC、 InteI和 Xerox将以太网标准化

    在70年代末,数十种局域网技术已经涌现出来,而以太网正是其中的一员。除了以太网外,当时最著名的网络有:数据通用公司的 MCA、网络系统公司的 Hyperchannel、 Data' Point公司的ARCnet和 Corvus公司的 Omninet。使以太网最终坐上局域网宝座的不是她的技术优势和速度,而是 Metcalfe版的以太网已变成产业标准。

    在1979年初,离开两年后又重新回到 Xerox PARC的 Metcalfe接到在DEC公司工作 的 Gordon Bell的电话。 Bell想讨论 DEC和 Xerox共同建造以太网 LAN的设想, Metcalfe 认为和不同厂商一起发展以太网的主意不错,但 Metcalfe此时有点身不由己,因为 Xerox一 心想保护它的专利、限制 Metcalfe为 DEC工作。因此, Metcalfe建议 DEC直接与 Xerox主管商讨将以太网转变成产业标准的计划,最后 Xerox迈出了这一步。

    使DEC和 Xerox在产业标准上合作的障碍之一是反托拉斯法。 Metcalfe在 MIT时的朋友 Howard Charney律师,建议他把真正的以太网技术转到标准化组织(不久 Charney成为了3Com的创始人之一)。

    Metaclfe在访问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标准化局( NBS)时,遇见了英特尔公司的一位 正在 NBS工作的工程师,此人正在为他的先进的25MHz VLSI NMOS集成电路加工技术寻找新的应用,这种珠联碧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Xerox提供技术, DEC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是以太网硬件的强有力的供应商,英特尔提供以太网芯片构件。不久, Metcalfe离 开 Xerox成为企业家和经纪人。1979年7月,DEC、英特尔和 Xerox筹备召开三方会议, 1979年正式举行首次三方会议。1980年9月30日,DEC、 Intel和 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 "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称为 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如前所述,最初的实验型以太网工作在2.94Mbps,而 DIX开始规定是在20Mbps下运行,最后降为 10Mbps。在以后两年里 DIX重新定义该标准,并在1982年公布了以太网2.0版规范作为终结。

    在 DIX开展以太网标准化工作的同时,世界性专业组织 IEEE组成一个定义与促进工 业LAN 标准的委员会,并以办公室环境为主要目标,该委员会名叫802工程。DIX集团虽已推出以太网规范,但还不是国际公认的标准,所以在1981年6月, IEEE802工程决定组 成802.3分委员会,以产生基于 DIX工作成果的国际公认标准,一年半以后,即1982年12 19日,19个公司宣布了新的 IEEE802.3草稿标准。1983年该草稿最终以 IEEE10 BASE5而面世。(选用缩写词10BASE5是因为该标准指定了利用基带的10MbpS传输速率和允许节点间的距离是50米,802.3与 DIX以太网2.0在技术上是有差别的,不过这种差别甚微。)今天的以太网和802.3可以认为是同义词。在此期间, Xerox已把它的4件以 太网专利转交给 IEEE,因此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用1000美元从 IEEE得到以太网使用许可证。1984年美国联邦政府以 FIPS PUB107的名字采纳802.3标准。1989年 ISO以标准 号 IS88023采纳802.3以太网标准,至此, IEEE标准8O2.3正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3Com将以太网产品化

    在DEC、 Intel、Xerox的工程师们仍在为以太网规范进行最后加工时, Metcalfe已在谋求 其它商业利益,井谢绝了 Steve Jobs建议他参加 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网络的建议。1979 年6月, Bob Metcalfe、Howard Charney、Ron Crane、Greg Shaw和 Bill Kraus组成一个计算机通信和兼容性公司,就是现在著名的3Com公司。

    1980年8月,3 Com公司宣布了它的第一个产品,即用于 Unix的商业版 TCP/IP,并在 1980年12月产品正式上市,1981年2月制定了宏伟的经营计划。3 Com收到了一大笔风险基金,1981年3月,即在官方标准正式公布前18个月,3Com公司已将它的第一批符合 802标准的产品(3C100收发器)投放市场。1981年底,该公司开始销售 DEC PDP/11系列 和 VAX系列用的收发器和插卡,同时也销售 Intet Multibus和 Sun微系统公司机器用的收 发器和插卡。

    Metcalfe的最初商业计划是把1980年的风险资金投到为新个人计算机开发以太网适配器的工作上,因为新的个人计算机在世界各地刚刚兴起。1981年 Metcalfe与所有的大牌 PC公司(其中包括 IBM和Apple)商谈建造以太网适配器的计划。在 Apple工作的 Steve Jobs立即表示赞同,一年后3Com公司为Apple机配置的第一批以太网产品投放市场。这台名叫Apple Boxes的以太网设备是一台连接到 Apple II并行端口的笨拙的机箱,在市场上 以失败而告终。一直以创造历史著称的 IBM当时也宣布了最初的 IBM PC,但不与3Com 合作,原因是 IBM正忙于发明自己的令牌环网。但3Com决定在没有 IBM合作的情况下推进自己的计划,开始开发 EtherLink ISA适配器。18个月后,即1982年9月29日,第一 台 EtherLink投放市场,并随机配置相应的DOS驱动软件。

    第一台 EtherLink在许多方面有技术上的突破:

  • EtherLink网络接口卡可通过硅半导体集成工艺来实现。1983年,3Com成为新起的 Seeq技术公司的合伙人。 Seeq公司许诺在它的 VLSI技术中使一个硅片能包含大多数的离散控制器功能,从而减少印制板上的元件数量及其成本,并留出足够的空间使收发器能组装在一块印制板上。1982年年中, EtherLink变成包含一块以太网 VLSI 控制器硅片的第一个网络接口卡(NIC)--Seeq8001。

  • 更重要的是 EtherLink成为 IBM PC的第一个以太网ISA总线适配器,这是以太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 Seeq硅片的价格低,所以3Com能以950美元的价格销售 EtherLink,这比其它的卡和以前销售的收发器都要便宜得多。

  • ·在 EtherLink适配器推出之前,所有以太网设备的特点是采用一个外接的 MAU收发器,将它连接在以太网的细同轴电缆上。由于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节省了大量空间,因而该收发器就可集成在插件卡上。由于传统的粗同轴电缆存在各种缺点,因此3Com公司也采用新的细缆布线方法。

  • 这个名为细缆以太网的基本思想是由 EtherLink设计师 Ron Crane发明的,并很快成为事实上的标准。这种细缆以太网有许多优点:不需要外加收发器和收发器电缆,价格便宜,由于细同轴电缆容易安装和使用,使得网络与用户更加友好。

    Metcalfe决定以 IBM PC为目标,使3Com公司大受其益。当时 IBM设计 IBM PC是 想将该机主要作家庭计算机用;然而开始大量购买 PC机的却是各个公司,而不是家庭用 户。1982年对 PC的需求已超过预测值, IBM一个月就卖出20万台 PC,比公司原先的预测超出一倍之多,使得 IBM公司的工厂加班加点,用一年时间生产出要两年半才能完成的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在1981年初, IBM XT上市,此时 IBM已占有 PC商业市场的75% 的份额,可惜的是 IBM当时没有认识到各公司想把他们的个人计算机联网。到1983年时, EtherLink的生意火爆,1984年3Com的股票开始上市。同年3Com、ICL(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 HP将细缆以太网的概念提交给 IEEE,不久 IEEE就以 l0BASE2承认它为官方标准。由于节点到节点的距离缩短到200米,所以将该标准称为10BASE2;还有,由于它采用较便宜的细同轴电缆,因此也称为 Cheapernet。

    StarLAN:思想伟大,但速度欠佳

    细缆以太网在大多数方面都比常规以太网优异,细缆以太网用廉价的柔软性强的细同轴电缆取代了昂贵的黄色粗同轴电缆。另外,大多数细缆以太网的网络接口卡( NIC)都有 内含的收发器,使得它容易安装和降低费用。

    但是细缆以太网仍有一些主要的缺点,例如同轴电缆因偶然性事故或用户的某种粗心而断裂(这种事往往时有发生),就会使整个网络瘫痪。另外,要求在网络两端进行正确的端接,而且网络重构是一个问题--如果用户进行实体方面的移动,则网络电缆必须相应地重新布线,这往往是既不方便,而又容易出事。

    1983年底,从英特尔公司来的 Bob Galin开始与 AT&T和 NCR协作,研究在无屏蔽双 绞线(UTP)电话电缆上运行以太网。 NCR建议采用类似细缆以太网的总线额扑结构,而 AT&T电话公司热衷于类似现行电话布线结构的屋形结构。 UTP星形配置的优点是多方面的:便于安装、配置、管理和查找故障,而且成本较低;这种星形星置是一个突破,因为它允许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它用单独一根线将每个节点连接到中央集线器,这对于安装、故障寻找和重新配置显然是一个明显的优点,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网络的成本。

    1984年初又有14个公司参加到 UTP以太网的研究活动中来,有过很多次讨论,主要都是围绕如何使快速以太网能运行在 UTP线上。他们证实低速以太网( l-2Mbps)可以在 Category3线上运行,并能满足电磁干扰规定和串扰方面的限制。但某些经销商强烈反对将速度降到常规以太网速度的10%,很快使不少人失去兴趣,其中也包括以太网的两位领头人3Com和DEC在内,而其它一些参与者认为1Mbps对配置 IBM PC和 XT机的 PC网已够快的了。在经过--番激烈的技术讨论后,该集团表决通过将以太网退回到1Mbps。

    10家公司决定执行 lMbps以太网,并与 IEEE进行商讨。 IEEE802小组委托以 Galin 为首的 StarLAN任务组进行标准化工作。1956年中,作为 IEEE802.3新标准的1BASE5被 批准实施(StarIAN 可支持从集线器到节点间长达250米的距离,在1BASE5中的5表示节点到节点的距离为500米)。

    StarLAN走向消亡

    1984年,以 HP和 AT&T为首的经销商将 StarLAN 集线器网络接口卡推向市场。在 80年代 StarIAN完成了数百万个连接,但包括3Com和 DBC在内的许多经销商早已认定 1Mbps太慢--在计算机工业上已形成每两年将性能翻一番的传统,一些客户和经销商把 lMbFs以太网看作是一种后退行为。(在1984年 IBM已宣布基于 Intel80286微处理器 的PC AT,两年后,即在 StarLAN 1BASE5标准被批准的那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 处理器,这个32位的 CPU比它的上一代80286强劲许多倍。)因此, StarLAN再也不可能获工业界和市场上的支持使之重新起飞。终于在1987年走向衰亡,当时 SynOPtics公司推 出 LATTISNET和提交在常规电话线上实现全速10Mbps以太网性能的产品。不久,LAT TISNET由 IEEE按照双绞线以太网进行标准化,同时定名为10BASE-T,这样 StarLAN 和 Galin的死期已是屈指可数的了,不过作为无屏蔽双钮线和星形线以太网的开拓者,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㈣ 如何从sar历史文件中查看tcp重传

安装sysstat工具包后会自动每10分钟采集一次
脚本在/etc/cron.d/sysstat
默认只保留7天的文件
要保留更长时间要修改配置文件
有人觉得是修改/etc/sysconfig/sysstat这个文件,其实不是的
应该是/usr/lib/sa/sa2(64位/usr/lib64/sa/sa2),来看看里面的代码
HISTORY=7
[ -r /etc/sysconfig/sysstat ] && . /etc/sysconfig/sysstat
[ ${HISTORY} -gt 28 ] && HISTORY=28
#就是这个了,如果sysstat文件设置了历史天数超过28天就不会生效的
超过28天就要修改这个地方了。
不要小看这个命令,它能够让你对系统运行情况了如指掌。

㈤ 互联网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还有TCP/IP协议是谁创立的

互联网发展史: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TCP/IP协议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
TCP协议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于1973年提出。1983年TCP/IP被Unix 4.2BSD系统采用。随着Unix的成功TCP/IP逐步成为Unix机器的标准网络协议。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最初使用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协议由于TCP/IP协议具有跨平台特性。ARPANET的实验人员在经过对TCP/IP的改进以后规定连入ARPANET的计算机都必须采用TCP/IP协议。随着ARPANET逐渐发展成为InternetTCP/IP协议就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
TCP/IP协议的产生背景故事:

当时的主要格局是这样的,罗伯茨提出网络思想设计网络布局,卡恩设计阿帕网总体结构,克莱因罗克负责网络测评系统,还有众多的科学家、研究生参与研究、试验。69年9月阿帕网诞生、运行后,才发现各个IMP连接的时候,需要考虑用各种电脑都认可的信号来打开通信管道,数据通过后还要关闭通道。否则这些IMP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接收信号,什么时候该结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通信“协议”的概念。1970年12月制定出来了最初的通信协议由卡恩开发、瑟夫参与的“网络控制协议”(NCP),但要真正建立一个共同的标准很不容易,72年10月国际电脑通信大会结束后,科学家们都在为此而努力。
“包切换”理论为网络之间的联接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种操作系统的细节才能建立一种对各种操作系统普适的协议,73年卡恩请瑟夫一起考虑这个协议的各个细节,他们这次合作的结果产生了在开放系统下的所有网民和网管人员都在使用的“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即TCP/IP协议。
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1974年12月,卡恩、瑟夫的第一份TCP协议详细说明正式发表。当时美国国防部与三个科学家小组签定了完成TCP/IP的协议,结果由瑟夫领衔的小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通过详细定义的TCP/IP协议标准。当时作了一个试验,将信息包通过点对点的卫星网络,再通过陆地电缆,再通过卫星网络,再由地面传输,贯串欧洲和美国,经过各种电脑系统,全程9.4万公里竟然没有丢失一个数据位,远距离的可靠数据传输证明了TCP/IP协议的成功。
1983年1月1日,运行较长时期曾被人们习惯了的NCP被停止使用,TCP/IP协议作为因特网上所有主机间的共同协议,从此以后被作为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被肯定和应用。

㈥ 即时通讯的原理和发展历史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它们能让你迅速地在网上找到你的朋友或工作伙伴,可以实时交谈和互传信息。而且,现在不少IM软件还集成了数据交换、语音聊天、网络会议、电子邮件的功能。

即时通讯的历史

IM软件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它一诞生,就立即受到网民的喜爱,并风靡全球。在它的发展史上,以色列人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四位以色列籍的年轻人,在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并于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ICQ,取意为“我在找你”——“I Seek You”,简称ICQ了。直到现在,ICQ已经推出了它的2002a版本,在全球即时通讯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是OICQ(简称QQ)。它以良好的中文界面和不断增强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QQ网络文化。Messenger虽出道较晚,但依托微软的强大背景,实力也不可小视。作为Windows XP的一部分,Messenger 整合了操作系统的许多功能,如多种形式的聊天选择、多人的单窗口讨论式交流以及充分的文件与桌面共享功能等。它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文界面和注册方式,连同它强大的功能,着实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的注视,此外还有许多有特点的IM软件。

即时通讯的原理

我们经常听到TCP/IP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这两个术语,它们都是建立在更低层的IP协议上的两种通讯传输协议。前者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将传输数据经分割、打包后,通过两台机器之间建立起的虚电路,进行连续的、双向的、严格保证数据正确性的文件传输协议。而后者是以数据报的形式,对拆分后的数据的先后到达顺序不做要求的文件传输协议。

QQ就是使用UDP协议进行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当你的机器安装了OICQ以后,实际上,你既是服务端(Server),又是客户端(Client)。当你登录OICQ时,你的OICQ作为Client连接到腾讯公司的主服务器上,当你“看谁在线”时,你的OICQ又一次作为Client从QQ Server上读取在线网友名单。当你和你的OICQ伙伴进行聊天时,如果你和对方的连接比较稳定,你和他的聊天内容都是以UDP的形式,在计算机之间传送。如果你和对方的连接不是很稳定,QQ服务器将为你们的聊天内容进行“中转”。其他的即时通信软件原理与此大同小异。

1、用户首先从QQ服务器上获取好友列表,以建立点对点的联系;

2、用户(Client1)和好友

㈦ 网络的发展史

Internet(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7)tcp历史扩展阅读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按编年体的形式,详细历数了互联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美国国防部编制。

50年代

1957 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amk:) 。

㈧ 联想电脑怎么查看tcp/ipv4历史记录

电脑怎么看系统版本方法很多,例举如下:
1、如XP系统,打开“我的电脑”,再点击左侧的“查看系统消息”,即可弹出“系统属性”窗口,直接看到 系统版本,见附图。
2、也可以在桌面,用鼠标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图标,也可以弹出“系统属性”窗口,直接看到 系统版本。
3、其它版本大同小异。

㈨ 科普篇:什么样的历史环境诞生了TCP/IP

讲完了TCP/IP诞生的历史过程,现在来说说他的开发历史过程吧。
在构建了阿帕网先驱之后,DARPA开始了其他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NCP诞生后两年,1972年,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被DARPA的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雇佣,在那里他研究卫星数据包网络和地面无线数据包网络,并且意识到能够在它们之间沟通的价值。在1973年春天,已有的ARPANET网络控制程序(NCP)协议的开发者文顿·瑟夫(Vinton Cerf)加入到卡恩为ARPANET设计下一代协议而开发开放互连模型的工作中。

到了1973年夏天,卡恩和瑟夫很快就开发出了一个基本的改进形式,其中网络协议之间的不同通过使用一个公用互联网络协议而隐藏起来,并且可靠性由主机保证而不是像ARPANET那样由网络保证。(瑟夫称赞Hubert Zimmerman和Louis Pouzin(CYCLADES网络的设计者)在这个设计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的作用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就有可能将任何网络连接到一起,而不用管它们不同的特点,这样就解决了卡恩最初的问题。(一个流行的说法提到瑟夫和卡恩工作的最终产品TCP/IP将在运行“两个罐子和一根弦”上,实际上它已经用在信鸽上。一个称为网关(后来改为路由器以免与网关混淆)的计算机为每个网络提供一个接口并且在它们之间来回传输数据包。

这个设计思想更细的形式由瑟夫在斯坦福的网络研究组的1973年–1974年期间开发出来。(处于同一时期的诞生了PARC通用包协议组的施乐PARC早期网络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技术影响;人们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DARPA于是与BBN、斯坦福和伦敦大学签署了协议开发不同硬件平台上协议的运行版本。有四个版本被开发出来——TCP v1、TCP v2、在1978年春天分成TCP v3和IP v3的版本,后来就是稳定的TCP/IP v4——目前因特网仍然使用的标准协议。

1975年,两个网络之间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伦敦大学(UCL)之间进行了测试。1977年11月,三个网络之间的TCP/IP测试在美国、英国和挪威之间进行。在1978年到1983年间,其他一些TCP/IP原型在多个研究中心之间开发出来。ARPANET完全转换到TCP/IP在1983年1月1日发生。[1]

1984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1985年,因特网架构理事会举行了一个三天有250家厂商代表参加的关于计算产业使用TCP/IP的工作会议,帮助协议的推广并且引领它日渐增长的商业应用。

2005年9月9日卡恩和瑟夫由于他们对于美国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㈩ TCP/IP协议的历史

历史:

在构建了阿帕网先驱之后,DARPA开始了其他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NCP诞生后两年,1972年,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被DARPA的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雇佣,在那里他研究卫星数据包网络和地面无线数据包网络,并且意识到能够在它们之间沟通的价值。

在1973年春天,已有的ARPANET网络控制程序(NCP)协议的开发者文顿·瑟夫(Vinton Cerf)加入到卡恩为ARPANET设计下一代协议而开发开放互连模型的工作中。

1975年,两个网络之间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伦敦大学学院(UCL)之间进行了测试。1977年11月,三个网络之间的TCP/IP测试在美国、英国和挪威之间进行。

在1978年到1983年间,其他一些TCP/IP原型在多个研究中心之间开发出来。ARPANET完全转换到TCP/IP在1983年1月1日发生。

1984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1985年,因特网架构理事会举行了一个三天有250家厂商代表参加的关于计算产业使用TCP/IP的工作会议,帮助协议的推广并且引领它日渐增长的商业应用。

(10)tcp历史扩展阅读:

TCP/IP协议的主要特点:

1、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即使不考虑Internet,TCP/IP协议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协议成为一种联合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实用系统。

2、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

3、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热点内容
教育功能有哪些 发布:2025-07-12 12:01:32 浏览:329
什么什么工作 发布:2025-07-12 11:04:17 浏览:624
dnf紧急任务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09:36:55 浏览:227
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2 09:33:04 浏览:158
师德师风测试题 发布:2025-07-12 09:03:10 浏览:7
日本歪曲历史 发布:2025-07-12 08:37:05 浏览:424
优化的英语 发布:2025-07-12 07:23:08 浏览:772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发布:2025-07-12 06:54:47 浏览:673
自己班主任 发布:2025-07-12 06:37:42 浏览:926
场合英语 发布:2025-07-12 06:32:53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