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咸宁的历史

咸宁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9:04:02

① 湖北咸宁介绍

咸宁是一座物产丰富、宜游宜居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荣膺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享有“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典型代表”、“全国 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这里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宫山、陆水湖、潜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三国赤壁古战 场、闯王陵、汀泗桥北伐战争遗址等人文景观,是华中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54.2% 的森林覆盖率成就了咸宁“天然氧吧”,365天的优良空气指数赐予了咸宁“宜居山庄”,绿色生态已成了咸宁 的代名词。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遍及全市六个县市区。
住宿的话,各大温泉度假区都可以住宿,比如说碧桂园凤凰温泉酒店、万豪温泉谷公园道酒店、三江森林温泉杜马仕酒店等等。其他好一点的酒店都可以在美团或者大众点评上面搜索到。
咸宁地处鄂南长江以东地区,河湖密布,水网纵横,以各种湖鲜水产、山珍野味等烹制的鄂南美味佳肴闻名,咸安特色美食很多,有贺胜土鸡汤、赤壁的鱼糕、通山粑砣、簰洲鱼丸、南山猪脚、 特色苦菜汤、合菜面等许多都是美味可口的佳品。

② 湖北省咸宁市历史上发生过地震吗

咸宁市地处我国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西缘鄂东南断块隆起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比较明显的断裂带,这些断裂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乡镇,基本是咸宁市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咸宁市历史上的地震并不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机率也不大! 我查了半天,只能查到最近的几次发生在咸宁地区的地震,貌似都是小震,并未对咸宁市造成什么重大的影响和破坏!2009年3月3日05时59分27秒,在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发生M2.4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14.14°,北纬29.96° 2007年12月27日0时44分44.2秒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震中位于北纬29.9°,东经114.7°)发生M2.4级地震,震级标准为微震。 1993年7月25日咸宁市发生4.1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受江西省九江地震的影响,地震波及咸宁市全境,震感较强,各类建筑物及室内物品等均有明显晃动现象。

③ 咸宁市历史曾用名,战国,汉朝时

西周成王(姬诵)时,咸宁地区属楚鄂王封地。
秦统一后,咸宁地区属南郡。
汉代时,咸宁地区属沙羡县。

④ 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历史

那天,系里的一位博士生问我:“什么是‘五七干校’?”我惊愕了,难道这段历史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它距今也才过去了四十年! 准确地说,那是一九六八年的十月五日,《人民日报》于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柳河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但人们知道的是,这篇文章中有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于是乎,就从这天开始,上自中央各部委,下至县级各机关,数百万计的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专业,集中到了这个以“五七指示”为方向的“学校”里进行“重新学习”。有人统计,当年仅中央和国务院一级的机关,就在河南、湖北、江西、宁夏等地创办了一百零六所这样的干校。 我打电话给北京的严欣久:“有空吗?一起去咸宁看看,那里可有咱们父辈留下的足迹……”湖北省咸宁县是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所在地,当年共有六千余名文化工作者———甚至包括谢冰心、沈从文、冯雪峰、周巍峙、臧克家、萧乾、张光年、郭小川、王子野、吴仲超、周汝昌、王世襄等一大批“国宝”级的人物,被集中到了这片易名为“向阳湖”的荒湖野滩上。我明白,他们的足迹一定是蹒跚的,踟蹰的,但我不能不去……那天正值酷暑,当地气温高达40℃,我们一行三人于武汉会合后,便结伴上路了———博士生带着轻便录像机,严欣久带着数码照相机,我则带上了父亲留下的《牛棚日记》。 一 感谢湖北省政府,颇有历史眼光的他们竟将当年的这处遗址列为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长蒋祝平说了,目的就是为了“铭记历史,弘扬文化”。 位于“四五二高地”的校部--那一幢幢的红砖平房,如今被两扇大铁门圈了起来,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院内静悄悄的,没有一丝人迹。行至五六十米远,是一排面对大门的平房,左首的两间辟为了一个展览室,面积不大,陈列着一些当年的照片和实物,还有这样两行文字:“原始的工具原始地品味着苦辣人生,历史的筹码历史地掂量着沉重记忆。” 我没有下放过干校,和欣久一样,“文革”爆发时都还是高中生,我们要走的“五七道路”是上山下乡,是插队落户。然而不知怎的,当这段历史重新扑面而来时,竟一下子慌乱了起来,不知该怎样去“品味”,怎样去“掂量”了。博士生紧紧地跟在我的身后,新奇地用录像机拍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展品--陈旧的锄头、扁担,破烂的衣物、炊具……整个展览室内阒寂无声,谁也不愿去惊醒这段沉睡的往事。欣久终于开口了,她轻轻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文化部为什么要将干校选在咸宁?” 两千多年以前,这里属于云梦泽的一部分,水天相连,人迹罕至;两千多年以后,这里属于长江的泄洪通道,湖滩片片,沼泽连连。一九六九年的秋天,文化部的直属机关--办公厅、政治部、电影局、艺术局、出版局、文物局、联络司、教育司、群文司,以及下属的中国作协、中国文联、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众多的单位,被一股脑儿地驱赶到了这里。仅仅是为了围湖造田吗?仅仅是为了“重新学习”吗?答案似乎并不如此。--据当年的资料表明:越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越是要将校址选在最为贫困、最为落后的地区,或是黄泛区,或是盐碱区,就连兔子也不到那儿去拉屎……内务部等机关,更是跑到了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区域内,而他们的上级竟向“学员”们严密封锁了消息。国务院的直属机关选中的是宁夏的平罗县,那里是戈壁荒滩,没有公路,没有人烟,每隔几十里便是一座监狱;犯人们被转移走了,“学员”们被赶了进来,四周是高墙,四角是碉堡,牢房里散落着手铐和脚镣,墙壁上书写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与这些干校相比,咸宁的自然条件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但是它的最大悲哀却在于:其本身属于“文化部”--“文化大革命”既然是大革文化的命,那么与文化有关的一切机构以及一切人,便只能首当其冲地成为革命的对象了!其实早在动身之前,军代表的一番话已是一语中的了:“要明白,像你们这样的单位是要彻底砸烂的,你们到干校去是属于安置性质,从此就在那儿劳动、改造,不要再幻想回北京了!”……就这样,这些文化人被一锅端地逐出了上层建筑,逐出了知识领地,甚至是不分老弱病残。上路的那天是中秋节,北京永定门火车站挤满了送行的老人和孩子。火车刚一启动,车上车下便哭成一片。著名舞蹈家盛婕也来送别自己的丈夫吴晓邦,她说:“车站上的气氛很紧张,很吓人。解放军站成一条封锁线,谁也不许靠近,就像是押送罪大恶极的犯人。”那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社长韦君宜,则是被送行者,她哭了没有,无人知道,但她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了单位的人,就跟没有了妈的孩子差不多!” 如今,在展览室的墙壁上,悬挂的都是一些高举红旗大踏步行进在“五七道路”上的照片。我不清楚在他们的笑容背后是否含着泪水,但我知道从此以后他们的直接领导便更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了。不可否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经过“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军人,立场最坚定,爱憎最分明,由他们来占领上层建筑,无疑是最让人放心不过的事情了-- 这是一位军代表在五连(中国作家协会)大会上的训话:“你们这些‘臭老九’必须老老实实接受改造;否则打起仗来,先把你们‘突突’了!”这是一位负责人在十四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公开扬言:“我们一定要把文艺黑线的根子彻底挖出来,先吃肉再喝汤,最后啃骨头!” ……就这样,当知识贬为粪土、文化贱如草芥之后,读书人终于尝受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滋味,尝受到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味道。 那天,就在这一幅幅的照片面前,我流下了眼泪。不为别的,只为当年他们的单纯与天真--进入干校之前,他们又有谁不是抱着美好与期待的心情在眺望着它。一位著名的画家甚至买来一支竹笛,想象着自己就要成为水墨画中的那个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的“牧童”了。父亲也在日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唱名时有如考生听发榜,怦然心动。” 那条大堤还在。这是首批来到这里的“学员”们为了围湖造田而修筑起来的,也是后来他们每天高举着红旗去上工的必经之路。当年尚属“壮小伙子”的崔道怡这样回忆道:“六千五百米的围湖堤坝,两个月便修筑起来了--数九寒天,我是光着脊梁、肩挑重担爬上陡坡的。一千八百亩的荒滩造田,赶在春耕前开垦了出来--沼泽地里,我是赤着双脚、踏碎冰凌拉犁奋进的。”据说当年同样是“强劳力”的阎纲实在熬不住了,他悄声问严文井和郭小川:“延安时期,你俩都在南泥湾开过荒,同今天的围湖造田相比,哪个更苦些?”不料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无法相比,干校的劳动要比南泥湾苦多了!” 年轻人尚且不堪承受,老弱病残者就只能以生命为代价了--我在父亲的日记中找到这样的记载:“全日在大田挖渠。手足不灵,两次落水,极为狼狈。”“雷鸣风吼,冰雪交加,行及半途几不能支,以心脏压迫甚,作绞痛也。”然而比他更惨的却比比皆是:孟超的脊椎摔断了,仍得拄着拐杖参加劳动;侯金镜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还得于月光下加班加点,最后累死在菜园中……如此的折磨,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出来讲话:“我们种了一辈子的田,过了六十岁也都不下地了。你们怎么能让那么一把年纪的人去干重活呢?几可怜哟!” “文革”结束后,记者去采访周巍峙,他这样说道:“干部参加劳动,益处是很多的,我们也并不厌恶劳动,重活脏活都愿意干,而且干起来非常认真。但是被当成了‘专政对象’,进行劳动改造,心里很不平!”--他一语道出的,正是“五七干校”的性质!为了想方设法折磨这些“专政对象”们,当年在其他的干校中,甚至还五花八门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比如说:“宁要革命化,不要机械化!”拖拉机被闲置在一旁,硬让“学员”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拉犁。又比如说:“五十米不抬头,一百米不直腰!”这是为了防止插秧时有人“磨洋工”,田头上竟连简易厕所也不修造,不论男女一律在水田里自行解决。 ……那片操场还在。这是当年批斗“反动分子”的会场,通常是彩旗招展,口号震天。展览室内,一张发黄的照片证实了这一切--台下,人们高举着胳膊呼喊口号;台上,被斗者深深地垂着头一言不发……这个人是谁?看不清他的脸。其实又何必去辨认呢?我的心头一阵发酸,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他在日记中留下的文字:“……全身沸腾,几欲发狂,却又不得不镇静自己,不露声色。”身为“牛鬼蛇神”的他,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能于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于大堤上狂奔;他对着四周呼喊,但四周却是一片沼泽,连一声回音也没有…… 后来读到许觉民的文章,才知道饱尝这种生不如死滋味的人,并非父亲一个。他写道:“我不了解过去法国第三等级的人过的是什么日子,我想我不会比他们再差了,我是一个十足的贱民!”那年,萧乾的一家也被驱逐到了这里,他的妻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家中的小猫失踪了,等到找回来时两条腿全被人打断。同病相怜的萧乾叹了一口气:“与其看着你活活受罪,不如‘安乐死’吧!”他碾碎了几粒安眠药,和在了牛奶里…… 不曾想,这样的一种折磨,很快又扩大到了年轻一代的身上--一场深挖“五一六分子”的运动于干校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其声势之大,可谓人人过关;其刑法之酷,可谓惨绝人寰--用烟头烫,用皮鞋踢,搞“车轮战”,使“熬鹰法”……阎纲曾这样描述他被带进审讯室时的心情:“周身的热血直冲脑门:这不是进了《红岩》里的中美合作所吗?” 仅仅几年的工夫,这所美其名曰“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终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此间被折磨致死、折磨致残的一共有多少人,已经无法统计清了。韦君宜写过一篇文章《抹不掉的记忆》,记载了发生在她身边的十个“无罪者”的故事。她凄楚地写道:“当初我们是一起被赶下来的,如今却不能一起走了……” 还需要怎样去评述它呢?--萧乾说了:“建立干校的目的,就是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阎纲说了:“应该面对事实,把‘五七干校’如实地看做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整治国家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管制所。”牧惠更是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文革博物馆’就从这里开始!” 二 从校部出来,我们一行前往当年的宿舍参观。在路上大家讨论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干校的“军事管制”方式应该如何评价?一时间,两种意见争论不休。 我向陪同参观的人们讲起了父亲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九七○年的初冬,宿舍建成还不到三个月,他却被派往湖中看守菜园子。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必须离开自己的住处,离开原本的集体,独自一人搬进那个杳无人烟的荒滩里,搬进那个孤零零的草棚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新家”:“……不过是以油毛毡盖顶、以芦席围墙、不到十平方米的一个工棚而已。虽有门框,却无门扇。至于屋顶,西北风一刮,大有被随时掀走之势。”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此时的他不仅没有丝毫的沮丧,反而是满心的高兴。他说了,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能够“离群索居”,彻底摆脱那个令他窒息的环境! 欣久也讲了一个有关她父亲的故事:当年她在内蒙插队,曾经写过很多封信,希望能来咸宁看一看自己的爸爸。不料一贯慈祥的父亲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周围有那么多的眼睛在盯着我,到时候哪怕想给自己的女儿改善一下伙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会寻找事端,会不由分说地批评我:‘你又想搞什么阴谋?’” 望着博士生那一脸的茫然,我真想告诉他,这两个故事正是对这种“集中营”式的管理制度的一个最好的注释。不知是为了显示“钢铁长城”的威力,还是为了更方便地管制这群早已成为“专政对象”的文化人,那支先后由北京军区和湖北省军区组成的“军宣队”,竟于整个干校中实行了军队的建制--“学员”们按照原先的单位和系统,被分成五个大队、二十六个连队;连的下面是排,排的下面是班。 至于管理,同样是“准军事化”,一切均以军队的纪律严格要求之--白天,在连长、排长以及班长的带领下进行劳动;晚上,则以班排为单位继续开展“斗批改”,就连国务院规定的每周一天的休息制度也被取消了。更有甚者的是,哪怕到了半夜,也要被哨声唤起,进行“军事训练”。年届六旬的萧乾不堪其苦,他说:“我最怕月亮,尤其怕月圆,因为军宣队半夜里会吹哨‘拉练’。我只敢和衣而眠,梦中还得竖起耳朵听着随时可能吹响的哨子……”一次,冯雪峰在翻越一座土岗时跌倒了,萧乾急忙上去搀扶,但是这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干部却上气不接下气地推开他:“别管我,快跑,跟上队伍,不然又要挨斗!” 后来,读了别的干校的材料,才知道这种制度并非是咸宁干校的“专利”。在中央直属艺术院团的干校中,甚至出现过这样的笑话:看露天电影时,所有的人也必须整队,带着小板凳,以班为单位排成一溜,班长坐在最后边。有人要上厕所了,只能一个一个地往后传,向班长报告;而班长的答复,同样是一个一个地往前传,或是“快去快回”,或是“再憋一会”。 很可能也是为了这一同样的原因吧,在“准军事化”的干校中,原有的家庭结构被强行拆散了,这里只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而无夫妻或者其他亲属的关系,一旦入校后,一律按照性别的不同,住进男生宿舍或女生宿舍里。 时间一长,问题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青年人要解决“性”的问题,老年人要解决生活问题。至于前者,尚可想出种种办法,甚至跑去“野合”;至于后者,便只能是“好自为之”了。--沈从文初下干校时已近耄耋,却无法与隶属于另一个大队的夫人生活在一起,他在家书中凄凉地写道:“……目前的困难,总还能克服。至于病,有个亲人在一处,自然好得多。但如果已近于无可奈何,那也就一切听之,接受现实了。万一忽然完事,也极其自然,不足惊奇,到时让大弟或小弟同来收拾一下残局即可。”身患重病的侯金镜,同样不能与同在一个连队的妻子团聚,直到咽气,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最终是“一张苇席卷起他的躯体,再用三根草绳分段捆起三道箍,像扔木头一样,往卡车上一扔,就开走了”……至于那些随同父母一齐下放的孩子们--从学龄前的儿童到十几岁的少年,则一律被集中到了数十里外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里,两个星期才能探望一次。涂莹跟随父母来到干校时只有六岁,她回忆道:“……送我坐班车去学校的日子到了,我独自逃到山后的林子中间,失魂落魄地奔跑。我不害怕草丛中的各种虫子甚至毒蛇,但我害怕去学校!” 欣久宛如一名记者,一路上手持相机拍个不停:甘棠镇、鲁家湾、红旗桥、五七道……其结果,还没到目的地,电池便消耗尽了,相机也彻底“罢”了“工”。我笑着批评她道:“不能省着点吗?”她却赌气似地看了我一眼:“你说,哪处地方可以‘省’掉?”我哑然了。是啊,面对着这片曾经上演过无数悲剧的土地,又有哪一处不该去记录、不该去探寻呢?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王六嘴”。这是一个小小的山岗,当年十四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宿营地就建在这里。如今那一排排的红砖平房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但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了向阳湖奶牛良种场,成为职工们的家属宿舍了。 一位四十多岁的房主人将我们让进了屋子里。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是一个个用土坯隔出来的房间,既低矮又狭窄,面积不超过十平方米。当年却被塞进了三到四个人,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蜷缩在一起的?--父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空间全都占满了,我的行李只好悬之壁上,床前之狭只可容膝……”房主人一脸的茫然,虽说“?菖?菖?菖旧居”的木牌在他家的门框上已经挂了多年,但他却根本不知道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然而,我已经很满足了:那门、那窗、那墙、那顶……毕竟都还是历史,它们默默地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当年,这里没有孩子的欢笑,没有家庭的温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因为“军管”的需要而重新组合的“集体”。其中的成员,按照顾学颉的说法,一共分成了四种等级:头等的,是上级派来的军宣队;二等的,是革命造反派;三等的,为一般的革命群众;四等的,则是被批被斗的“牛鬼蛇神”……于是乎,当这四种不同阶层的人被强行“集中”到了同一个屋檐下时,彼此间的“勃溪”则是不言而喻了!--十四连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食堂里宰杀鸭子,有人“义正辞严”地提出意见:鸭肉分给革命群众,审查对象只配吃鸭头和鸭屁股!人性终于被“阶级性”所取代了。 身为第一等级的军代表们,权力意识在不断膨胀,傲慢情绪在不断增长--大言不惭地将自己比作“文革前的刘白羽”者有之,有恃无恐地猥亵女青年者也有之;明目张胆地窃取公共财物者有之,居高临下地向被管制对象索取供奉者更有之…… 身为其他等级的人们,为了“立功赎罪”,也开始钻营与投机了起来--有人总结出了看“牛”的经验,并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墙报上;有人则以“告密”而邀宠,以“卖友”而求荣:某某某于私下里偷吃营养品,谁谁谁于背地里大骂校领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同样当过“学员”的火星写下的一段话:“文化大革命不仅是一场‘造神运动’和‘造鬼运动’,同时也是一场‘造奴运动’!……没有‘奴’,‘神’是虚空的;没有‘奴’,百分之五的‘鬼’也无由抓出。”

⑤ 什么是咸宁文化

咸宁市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素称“楠竹之乡”。全市现有楠竹林146.9万亩,立竹量达2.2亿株,年产商品竹2000万支,居全国商品楠竹主产区第七位。楠竹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发展势头强劲。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全市已建成千亩以上基地178个,万亩以上基地26个。通山县的黄沙、洪港、九宫、闯王、厦铺,崇阳县的港口、桂花泉、天城、路口,通城县的黄龙等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以上,咸安区的汀泗、大幕桂花3乡镇,楠竹面积已发展到7万亩以上,赤壁市的官塘、陆水湖两镇办,楠竹面积已突破了10万亩。
文化传统
咸宁竹文化传统,根深叶茂;咸宁竹文化时尚,绚丽多姿。咸宁竹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自然的,它包括竹子种植、加工、利用成果等内容;一方面是精神的、人文的,包括民俗民风、民间文艺(如竹韵凌云的竹工艺品、竹雕产品等)、文艺创作(现代人物雕刻、古代仕女图)等各个方面。这是一条悠远的精神河流,一串璀璨的竹海珠链,这些丰厚的竹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咸宁人的巨大财富,如何把这笔巨大的财富挖掘整理出来,推广普及开来,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是咸宁人今天亟待研究的课题。
文化品牌
作为与经济互动的文化,要与时俱进,壮大发展,必须打造知名的文化品牌。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既要发挥地域文化的兼容性,又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体现现代文化的风采,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打造咸宁竹文化的品牌,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活动,普及竹文化知识,展示竹文化风采,增强群众对竹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咸宁竹文化品牌,应该建立一支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队伍,一支博学多识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提高咸宁竹文化的品位,让咸宁竹文化更加绚丽奇目。[1]

⑥ 咸宁的文化

咸宁,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 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机智人物故事、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咸宁的歌,音域宽广,格调明快,多流传于山区一带,内分高腔、平腔两种。民间舞蹈分花灯 舞、祭祀舞两种。咸宁市的民间工艺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装饰艺术四大类。

温泉文化:水,灵动而充盈中的禅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灵。河流、湖泊,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水,那就是温泉。

咸宁市地处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批准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

咸宁温泉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有地母造温泉、铁拐李拜寿温泉等神话传说。据《咸宁市地名志》记载,“咸宁温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称,宋时‘温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传宋仁宗赵祯南游时曾到来此(温泉镇)洗过温泉澡”。除了温泉的历史文 化,咸宁温泉以保健养生为主的健康文化同样深厚久远。1938年侵华日军驻扎咸宁,在淦河边建起一个温泉疗养所。1945年日军 投降后,国民党军队第十一师沿袭使用该疗养所。咸宁解放后,解放军就地改扩建成一九五医院,其设立的“理疗科”主要就是 用温泉水治疗风湿病和皮肤病,一直延续至今。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地下热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钻孔揭露后成为自溢井,水位、温度、水质情况变化仅在一定范围内 波动,较为稳定。受人为开采的影响,水位波动范围一般在2.0m以内,主要呈现出5~9月水位相对较高,12~2月水位相对较低的特征。

温泉从石洞中涌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间,便有了“人间天堂”的感觉,可以让你暂时忘却纷纷尘世,享有一份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悠闲惬意,在泡汤时享受风景,在自然中放松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
咸宁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水质类型以硫酸钙、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钠型为主,水质清澈、无色、无沉淀物,感官好,含有丰富的硫、氡、锶、氟等微量元素,温泉水温度介于27℃至64℃,全市各地温泉中的矿物组分含量各异,极具医疗保健价值。

文化宝藏

从历史走向未来-脚盆鼓
击鼓而战、击鼓而歌、击鼓而舞,这时鄂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称“脚盆鼓”,因其形状如盆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赤壁一带的乡村。据史料记载,在远古的商、周时代,先民们击木、击盆、击鼓而歌,行成了脚盆鼓的雏形。相传三国赤壁之战时,盆鼓在孙刘联军中还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现在,脚盆鼓作为咸宁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已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挟滚滚长江、看三国赤壁、拥梦里水乡、走千年古道…….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触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国情怀。

拨动历史的脉搏-拍打舞
“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宁民间,这些拍打舞的歌词已流传了数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间男女老少擅长的“拍打游戏”而来,流行于咸宁通城、崇阳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劳作休憩之时,互相拍打对方身体的不同部位,逗趣取乐,并 伴有风趣的戏谑、科诨,给人以轻松与愉悦。

稀有的艺术奇葩-提琴戏
一个稀有文化物种,在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林,奇特地芬芳着,这就是咸宁崇阳提琴戏。在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提琴戏,是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据说,它源自岳阳花鼓戏,在崇阳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叶茂。花鼓戏的主要乐器是琵琶,但崇阳人改造创新,制成了提琴。提琴戏有特有的唱腔,是鄂东南、湘北及赣北等地区广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结合,形成具有崇阳地方特色的剧种。

月宫飘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咸宁是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动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华、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帐等风俗活动,打破了汉族地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统习俗,为咸安独有。“打桂花”是流行于咸安区的民间舞蹈,其基本动作来源于桂乡花农们收获桂花时的农事活动。由于贴近生活,这从天宫来到人间的艺术,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从战场走向田间-山鼓
山鼓,流行于通山等地,是一种古老的农事鼓乐。山鼓又称“单鼓”或“胆鼓”,其形椭圆如胆,有“击鼓驱百邪,庶民胆如虎”的传说。已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就普及并走向鼎盛。现在,山鼓迎来了继承、创新及保护阶段,并从田间地头走上了艺术舞台。

黄土捏出的天籁-呜嘟
约2000年前,一个咸宁嘉鱼的牧童,用脚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个泥哨子,这就是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呜嘟的前身。起初,呜嘟为牧童用作唤牛,后经历代改进,成为了一种乐器,一直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如今,呜嘟在演奏之外,亦广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宝物-崇阳铜鼓
1976年与崇阳县白霓镇出土,是当今出土时代最早、体重最大的青铜鼓,有相关报道称之为“商代饕餮纹青铜鼓”。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楠竹风采成于纸-黄龙牮纸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麦市镇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火纸。黄龙牮纸以楠竹为原料,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承与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锣腔
通城打锣腔源于天沔花鼓戏,清同治年间由天沔灾民王耍儿传入,与本地戏曲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锣腔。用当地方言演唱,以“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作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锣腔”被湖北省列为全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唱出劳动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通山县地广人稀,农忙时人民便集体劳动,通常会打鼓唱歌,激发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随着年代 变迁,逐渐行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⑦ 关于咸宁的历史

  • 西周成王(姬诵)时(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属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合东镜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称江夏郡,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西南置蒲圻县,咸先后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

  •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⑧ 湖北咸宁文化历史等的变迁

历史变迁:西周成王(姬诵)时(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属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属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合东镜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称江夏郡,吴(孙权)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西南置蒲圻县,咸先后属武昌郡、江夏郡、沙羡县。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1007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按《易•乾象》中“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改为咸宁县。自此,“咸宁”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 咸宁市行政建置比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区域周为楚地,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 汉初置沙羡县,咸宁、嘉鱼、蒲圻属之;崇阳、通城属南郡下隽县。 三国时属吴,吴黄武二年(223年)置蒲圻县。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宁县。 民国21年(1932年),通山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其他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咸宁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和县级咸宁市,设立地级咸宁市。咸宁市设立咸安区,以原县级咸宁市的行政区域为咸安区的行政区域。
文化:咸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和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在幕阜,崇阳商 代铜鼓催征越千年,羊楼茶马古道起盛唐,三国文化、闯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战文化、向阳湖文化等交相辉映。呜嘟、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

⑨ 咸宁的名胜古迹故事

赤壁龙佑温泉
龙佑赤壁温泉度假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距市中心5公里,由此北上武汉110公里,南下岳阳70公里,进抵长沙210公里,西去赤壁古战场40公里,东与著名风景区陆水湖毗邻。龙佑赤壁温泉度假区座落在风景秀美五洪山麓,五洪山温泉自古有之,相传为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其二妃娥皇、女英寻迹于此,及第洞庭君山,竞成湘水之神。
咸宁太乙洞
太乙洞风景区位于咸宁市温泉城区以南5公里处。相传太乙真人为治理水患,造福民众掘凿而成。实际上,据地质专家考证,太乙洞的形成,距今约360万年。洞名题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
咸宁赤壁遗址
古战场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距武汉市164公里, 距湖南岳阳90公里,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璧位于赤璧市境。东汉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几万大军南下,连克新野、襄阳数城,从江陵顺江东下,与逆江西上的孙权、刘备五万联军初战于赤璧,曹军失利,退回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乌林公社),与孙、刘隔江相峙。后孙刘联军巧用火攻,乘东南风大起,向曹营举火,火船借助风势,直冲曹军水寨。曹军船只一时尽着,岸上营落,火逐风飞,烈焰冲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红,赤壁也因此得名。孙刘联军乘势进攻,曹操领余部经华容小道(今鉴别县西北)向江陵败走,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
咸宁李自成墓
在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
咸宁李邕石室
在咸宁市东南30公里钟台山。传李邕曾读书于此,故名。 李邕(678-747),字泰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初为谏官,助来景弹劾张昌宗兄弟。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书法初学王羲之,继而自创新格,笔力雄健,气度舒缓,纵横开合,风彩动人,时谓“书中仙手”。后被李林甫陷害。
九宫山闯王陵
是我国唯一农民起义领袖的陵寝。位于九宫山西麓牛迹岭的小月山下。不远处有李自成最后一仗的李家铺古战场和相传李自成躲过清兵的皇躲洞。陵园内盛开着许多鄂南名花“九节兰”。
赤壁凤雏庵
位于南屏山东南的金鸾山上。走近金鸾山,山门横额上“赤壁古风”几个大字赫然醒目。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建筑简陋,后世屡次扩建,但又迭遭兵焚。现存殿室数间,系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建国后曾维修,青砖灰瓦,甚为古朴。

⑩ 咸宁的介绍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隶属湖北省,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1咸宁下辖1市,1区,4县分别是咸安区、通城县、通山县、嘉鱼县、崇阳县、赤壁市。咸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106、107、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贯通南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魅力之城、中国温泉之城、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创新型城市、全国第二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湖北省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市、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等荣誉称号。咸宁市全市总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056.55平方公里,占92.27%。在全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平方公里,占61.98%;荒地面积163.75平方公里,占1.81%;难利用面积73.02平方公里,占0.81%。在全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平方公里,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平方公里,占1.53%;灌木林地911.10平方公里,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平方公里,占8.45%;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3%。鄂南大竹海、赤壁黄盖湖、通山闯王李自成墓、北伐贺胜桥、汀泗桥战役遗址等重要景区、一城十二泉(温泉)等在该市区域。

热点内容
教育功能有哪些 发布:2025-07-12 12:01:32 浏览:329
什么什么工作 发布:2025-07-12 11:04:17 浏览:624
dnf紧急任务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09:36:55 浏览:227
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2 09:33:04 浏览:158
师德师风测试题 发布:2025-07-12 09:03:10 浏览:7
日本歪曲历史 发布:2025-07-12 08:37:05 浏览:424
优化的英语 发布:2025-07-12 07:23:08 浏览:772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发布:2025-07-12 06:54:47 浏览:673
自己班主任 发布:2025-07-12 06:37:42 浏览:926
场合英语 发布:2025-07-12 06:32:53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