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耶稣
A. 基督教的历史作用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基督教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之后,基督教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驯化野蛮人的基督教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特别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知反抗着世俗权力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比如,耶稣殉难之后,又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殉教,圣·奥古斯丁的忏悔)。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惩罚,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会。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德,才能在无限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验伦理,逐渐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节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基督教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腐败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反抗,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强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基督教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逐渐变成文明人。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在世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昔日的罗马帝国统一。正如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温斯顿·邱吉尔所言:“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获胜的野蛮人也同样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虽然他们并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义和神灵的启示。一条联接着欧洲各个民族。一个世界性机构遍布所有国家,它无比强大,而且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惟一成为系统的机构。这一机构的首脑是罗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职的形式,恢复了罗马皇帝已经丧失的权威。”(《英语民族史》第一卷《不列颠的诞生》,温斯顿·邱吉尔著,薛力敏林林译,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P83)
正是凭借着圣徒的榜样激励、教会的超然权威、教义的普世正义、教士之布道安慰、仪式之庄严魅力、信徒之坚定虔诚……才培育出互助、慈善、克制、苦行等社会公德。僧侣们的开荒拓土,教堂和修道院对弱势者的庇护、对穷人的赈济、收养鲧寡孤独、安顿迷途旅客,教会医院救死扶伤,特别是救助那些被遗弃的罪犯和传染病人……等等,宗教场所不仅成为施善育德和救死扶伤之地,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源泉,交战双方不得进入宗教场所,已经成为世界通则。
二、改变社会结构的基督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三大功能。
1,教会成为凝聚社会大家庭的组织纽带和自治权威,也成为秩序与和平之源。不仅是罗马教廷提供了西方属灵世界的统一权威,而且各地方教会也成为社区自治的组织核心。这种以教会为组织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对结束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来说,具有着远比世俗政府更强大的功能。怪不得有人戏称:“梵蒂冈的世界性权威就是宗教领域的‘联合国总部’。”但与现在的联合国相比,梵蒂冈的统一权威具有悠久的传统,而联合国的权威仅仅是二战后的产物,所以,梵蒂冈对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的权威之有效,远非纽约联合国总部对各成员国的权威所能比拟。梵蒂冈训令对全世界的教徒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而联合国决议却难以真正约束各主权国家的行为。
2,基督教信仰,逐渐凝聚起整个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识,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世俗权力及其利益的超验良知,随着教会的普及和日渐扩张,这种独立于世俗王权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识,逐渐变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宗教权威,在世俗政权本身无法形成对最高权力的内部制度化制约的情况下,基督教作为社会性的精神权威,发挥着从外部制约世俗王权的作用。由此,基督教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在世俗政府的权威之外,造就了另一个独立的属灵权威,构成了两种权威、两套法律、两种责任的并存。神权的确立及其教会财产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变成一神教的同时,也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元社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西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由一元变成二元,神权与王权、教会与政府、僧侣与俗人、宗教法与世俗法……的并存,构成了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一是僧俗并存并日趋走向政教分离,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并存。正是在两种不相上下的社会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对抗中,西方社会才能逐渐形成两种统治力量相互制约的权威均衡,为西方制度向自由宪政的演变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3,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验基础。在基督教成为古罗马的国教之后,不仅教会法在技术上为世俗法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对象,而且对来自超验正义的教会法为法治秩序的超验基础,于是,西方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稳定的普遍的规则,首先,法律来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恶法,《摩西五经》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仅仅来自恺撒,就很容易变成主要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恶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会被尊重、被自愿服从,整个社会才能具有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公共意愿。否则的话,法律要么变成“恶法”,只服务于统治者的意志;要么形同虚设、被法律之外的潜规则代替。
三、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督教从人文精神的特质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讲,基督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
1,基督教的教义及其神学思想,对西方的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教义提供普世道义,拉丁文提供统一文字,自耶稣殉难以来的西方,没有基督教背景的一流精神产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神学、哲学、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建筑,只要是人文和艺术的创造,无一不打上鲜明的基督教印迹。不要说神权时代的人文精神被基督教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现代西方,基督精神也为人文创造提供深层的滋养,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非理性主义运动之中诞生的文化巨人们,尽管以复兴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来对抗神权主宰的中世纪,但是从但丁的《神曲》到意大利三杰的绘画,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从康德的绝对律令到尼采的超人,人们都能看到基督受难的形象和听到天国的钟声。可以说,基督教已经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标志。
2,基督教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卓著,不仅是与基督教传承直接相关的古典遗产,还有大量异教和异端的文献资料。经院神学家对古典哲学做出的独特性解释,对古典精神的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教会开办的神学院为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现代的大学及其研究制度的母体。教会、修道院和神学院训练出大量的教师、学者、法官、外交官和内阁大臣。教会的慈善事业也包括资助艺术创作,西方的音乐、绘画和建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没有教会所提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
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
近现代以来,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制度,基督教的信仰征服已经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展,而且一直持续到当代世界。基督教及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先后造就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利坚新帝国,并由武力的征服和占领的殖民扩张演变为资本的扩张和福音的扩张(道义扩张),基督教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意识注入了“传播上帝福音”的道义动力,其世俗化进程表现为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资本”为了利润而进行的无远弗界的扩张中,虔诚而富于献身精神的传教士,也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地传播福音,甚至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传教士的足迹。
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历史富于戏剧性的发展证明:自发形成于特定地区的基督教、市场经济和自由宪政,之所以具有难以抗拒的扩张性,就在于它们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与人性的内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确立人的尊严、鼓励自由竞争、确保和平秩序和激发人的首创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渐显露出其普世性品质,被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变成难以抗拒的历史大势,顺治者昌而逆之者亡。
B. 历史上是否有耶苏基督这个人他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吗
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宗教意义上的耶稣肯定是没有这个人的,因为耶稣是上帝靠感应让玛利亚受孕降生的,这在科学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从传教的意义上谈,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神化了而已,就像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道教的张三丰道理一样,都是存在的。只是西方在古代没有像中国这样用文字记录历史的习惯而是靠口头传诵历史,才使得考古意义上的耶稣至今无法证实其是否存在。
耶稣是基督教创始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可以从基督教的起源看得出来。转载一点:
对于基督教的起源,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一点毫无疑问的,即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脱胎换骨而来。公元之初,犹太教内部分化为四个宗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艾赛尼派。经过现代学者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基督教可能由艾赛尼派发展而来。至于耶稣,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几点可以肯定: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曾收12个人为门徒;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以反罗马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一方面肯定了犹太教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又提出“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把爱当作信仰的核心内容和道德的最高境界,提出神是慈爱的天父,神与人关系不仅是造与被造的关系,而且是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因而人不仅要敬神,而且要爱神,同时还有爱人如己等等主张。在这一点上超越了犹太教的传统信仰。
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3天复活,并在复活后40天升天。耶稣死后,他的门徒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形成了犹太教中一个新派别,他们尊崇基督教为主,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已经复活、升天,不久又要再次降临审判世界,建立千年王国。耶稣门徒宣扬耶稣的生平和他的思想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基督这一方面来。这一时期在基督教历史上被称为“基督教社团”时期。
初期基督教社团由耶稣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邻导,起初的活动范围在耶路撒冷周围,后来逐步扩展,他们派 使徒向外宣传福音,尤其是保罗的传教活动,使基督徒社团获得巨大发展,地中海东部沿海各大城市中几乎都是他们的组织,大批非犹太人也加入了社团,使基督徒社团逐步脱离犹太教而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宗教组织。
C. 历史上真有耶稣其人吗
有,下面是他的一生
耶稣(也称为基督(在教会中意为品为至尊贵者),意思是王、弥赛亚、教会中称为默西亚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吸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上帝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国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帝国的国教。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古兰经称为尔萨,是伊斯兰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称为“真主的灵气”,仅次于至圣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认他肉身升天,但不认为他是真主的独生子,也不认为他曾经死而复活;新约圣经称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其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所出卖,以“诱惑国民”和“僭称犹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现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的历史性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地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总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耶稣是否实有其人? 否认耶稣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另外,教会中同样有一部分人否认耶稣有血肉之躯,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作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稣只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人的幻像。
主张耶稣实有其人的既有护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学者, 各种看法之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 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2)耶稣是当时犹太人"叛乱的首领";(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学术界对圣经中"拿撒勒人耶稣"这个名称展开过讨论。《新约》头5卷称耶稣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犹太教文献中,耶稣及其门徒被称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词都与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关,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个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个小村庄名字。近人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纪约有关献後指出:公元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境内就有一个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并说:"另一桩奇事是,一个叫做曼达安派的教派,他们崇奉施洗者约翰为真先知,而斥责耶稣是说谎者和骗子,但是依然称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约翰和耶稣的信徒们被称为拿佐拉派。但是这个称号并不是源於拿撒勒的村名,却是源於希伯来语Natzar一词,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严守犹太律法者。" 国内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发展而来。 似乎更多的学者坚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的观点,认为该派出现的时间应为1、2世纪。
"耶稣"在希腊文作lesous,是希伯来文Jeshua(耶书亚)。Jehoshua (约书亚),Joshua(约书亚)等词的译音,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罗伯逊认为希腊文中"基督??耶稣"就是"弥赛亚??约书亚",同《旧约》中的先知约书亚有内在联系。但这种一家之言忽略了"约书亚"这词本身的含义,也撇开了《马太福音》第1章第21节的解释,所以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稣实有其人的论者,对耶稣的生平仍存有种种疑点,比如耶稣的生卒年代,照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生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历史学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节所载"°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应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来看,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不仅生年仍为悬案,卒年亦谁以确定。
《圣经》中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尔也觉得不无遗憾地说:"关於耶稣[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现时已经是在成年时期,那时他已经从犹太人传统旧俗念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有下列几点我们可加以肯定: 1. 耶稣是犹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 3. 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 4. 曾收12个人为大弟子; 5. 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 6. 後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于十字架。
"基督"一词在希腊文作"Christos",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对应词。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将耶稣同基督分开。有的还将"历史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区分
D. 基督教的历史
基督教最早由犹太人建立,被古罗马立为国教。在古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罗马帝国时,基督教也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也可称公教或罗马公教)。16世纪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文叱责教皇销售赎罪卷恶行,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提出因信得救的教义,分裂出天主教建立新教,这事件引起连锁反应,许多西欧国家也纷纷脱离了天主教的控制,建立起如安立甘宗、信义宗、归正宗等其他各派,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现在基督教泛指新教)及其他教派的共同教义是敬畏上主是人的光荣、夸耀、喜悦和欢愉的冠冕。敬畏上主,悦乐心神,赐与喜乐、愉快和长寿。敬畏上主的人,终必得福;在他临终之日,必蒙祝福。(参考尼西亚信经),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他们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体上是独一的,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格不能乱,体不能分。
E. 想知道基督教历史
基督教(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ός、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ѥ)、基督教马龙派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希腊语:∏αλαιά Διαθήκη、拉丁语:Vetus Testamentum)。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希伯莱语:ישוע、希腊语:Ιησοῦς,拉丁语:Iesus)。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颁布米兰诏书(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F. 现在主流的历史学家认为耶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么
耶稣是历史真实存在史学界应该没有争议,除了耶稣的门徒所记载的耶稣生平,圣经中新约的四福音书以外,还有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对耶稣的描述
科尼利厄斯塔西佗是罗马历史学家,生活在大约公元56-120年间。他出生在法国或高卢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先后当上了罗马元老院议员、执政官,最后成为小亚细亚的总督。塔西佗著有至少四部历史文集。大约于公元115年,塔西佗发表了著作《编年史》,在这部作品中,他明确地记载了,尼禄为转移民众对其65年在罗马所放的焚城大火的注意力,而迫害基督徒。书中,他还提到基督在彼拉多手下被处以死刑。
还有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对耶稣的描述 -
约瑟夫斯是犹太历史学家,生活在大约公元37-100年间。他的希伯来名为约瑟夫、本、玛他提亚(Joseph Ben Mattathias),他在耶路撒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次领导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他被俘虏而成为罗马公民并作为随从服侍了几位弗莱文(Flavian)王朝的罗马皇帝,他在罗马时的名字弗莱维厄斯、;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更广为人知。约公元93年,约瑟夫斯发表了《犹太战争史》,一部包含20卷书的犹太人历史书。在这部书中,他提到了施洗约翰、拿撒勒人耶稣和耶稣的兄弟雅各,尽管这些人物并不是此书着重讲述的主题,但这部书却是一位历史学家所著的对耶稣的最早历史记录。
雅各,耶稣的兄弟:《犹太战争史》20.9.1
“所以,他召集了最高法院的法官,将耶稣基督的兄弟雅各和其他人带到那些法官面前;在指控他们犯法的罪状后,将他们押下去用石头打死了。”
耶稣,智者和教师:《犹太战争史》18.3.3
“那时,有个叫‘耶稣’的智者(如果可以称他为‘人’的话),他行了很多奇事,又能教导人明白许多道理,他不但吸引了犹太人,还吸引了外邦人到他那里去。(他就是基督)彼拉多在我们一些领袖的建议下,将他钉了十字架,那些爱他的人并没有离弃他(因为第三天他复活了并向他们显现),这些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还有其他关于他的上万个预言也都应验了。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督徒至今也没有灭绝。”注:括号中话可能是其他人添加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86099/(这是另一种说法自己看看吧)
G. 耶稣是神么历史的争论
耶稣是神么?唯一的选择 耶稣是神么?很多人从理性上承认耶稣是伟人、良师、或者先知,用来应对这个“灵性”的争论。然而,当耶稣和他的信徒把他叫作神时,一点都没有含糊(约翰福音10:30-38,马太福音16:13-17,马可福音14:61-64,约翰福音14:6,希伯来书1:8,歌罗西书1:16,约翰福音12:40-41[引用以赛亚书6:1-10])。因此,任何在理性上妥协把耶稣称作“好人”,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事实上对耶稣基督身份的合理选择只有三种。他或者是骗子、疯子,或者是我们的主和神。既然耶稣称自己是神,这种说法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如果是错误的话,他必定是个骗子,故意误导众人。或者,他是个疯子,诚信自己是神,而现实中他只是个人。然而,如果耶稣是个“好人”,象大多数人赞同的那样,他怎么能够既好又疯,既善又骗呢?所以只有一种符合逻辑、前后一致的选择——他讲的一定是真话。除此之外,令人关注的历史、考古和原稿证据都表明耶稣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他的话是真理。耶稣是主和神。 余下的唯一争论在于耶稣是否仅仅只是一个传说或者神话。神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使现实发生的真事演绎为任何传奇故事。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福音书是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的三十到五十年间写成。更生动的是,我们知道早期基督教会的信条宣讲耶稣的生命、死亡和复活,就是在耶稣受难之后的三到十年之间。其中包括保罗给哥林多、罗马和歌罗西的书信。最后,如果耶稣所讲的神性只是一个神话,早期反对基督教的犹太人应该早已陈明这些说法从未发生过。与现代怀疑论者不同,犹太学者从未否认耶稣把自己称为神。相反,他们叫他骗子,因说狂妄的话而审问他。耶稣是神么?唯一的答案 耶稣是神么?一旦你问完了所有的问题,权衡了所有证据,检验了所有论点,最后你将面对这个问题。在马太福音16:15,耶稣这样说,“你们说我是谁?”他的一个门徒,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提问更多问题!
H. 耶稣在历史上究竟存在过没有
1、应该有这个人,但他的行为和能力被无限夸大。通常提这个问题的人,把视线投向“圣经以外”的范围。我们不想给人一种印象:圣经不能作为耶稣存在的证据;新约中提供了成百个关于耶稣基督的参考。
2、那些福音书的作者注明写作的时间在公元二世纪,即耶稣死后的一百多年。就古代证据而言,事件发生之后两百年之内的文字记载就可以当成可靠的证据。再进一步,大多数学者(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认为保罗的书信(至少其中一些)是公元一世纪中期由保罗写的,那离耶稣死后还不到四十年。就古代书面证据而言,这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公元一世纪初有一个叫耶稣的人在以色列。
3、认识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公元70年,罗马人入侵并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以色列,屠杀当地居民。几乎所有城池都燃为灰烬!如果大部分耶稣存在的证据被毁的话,我们也不感到意外。许多见过耶稣的人可能遭杀戮。这些事实减少了为耶稣提供见证的目击者。
4、考虑到耶稣的工作大部分被限制在罗马帝国中一个相对不起眼的乡间小角落,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能从世俗的史料中找出相当数量的关于耶稣的信息。
I. 基督教有哪些历史
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的一样,是群众创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先知数以百计地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直至今日,我们仍无法以确凿的史料清楚地说明原始基督教产生的具体状况。在公元一至二世纪犹太与罗马史学家的著作中,有关原始基督教的活动状况的记载非常简略,只说明当时存在着以“基督”为旗帜的一批犹太人的反抗活动。如公元一世纪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其《犹太古事记》一书中曾两次提到基督教,除明显地被四世纪基督教会窜改过的一处外,仅记有:公元62年犹太教大祭司处死了“称为基督的耶稣之弟雅各和其他一些人〔或某些他的同伴〕”。对此句之真伪目前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罗马史学家塔西陀所著《编年史》中记有“尼禄……用各种残酷之极的手段惩罚他们……群众则把这些人称为基督教徒。他们的创始人基督,在提比略当政时便被皇帝的代理官彼拉多处死了。”其他如斯韦陀尼阿斯在《十二恺撒传》中的记载,亦大同小异,均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因此,我们探讨原始基督教的产生,目前还只能依靠《新约全书》和《新约逸经》(或译为《新约伪经》)。《新约全书》反映出原始基督教初期情况的主要是较早的《启示录》和同观福音书(Synoptic)。《启示录》描绘了原始基督教最初的思想面貌,就史料价值来说是新约中其可靠性无可怀疑的惟一的一篇。同观福音书产生于1世纪下半期至2世纪上半期,虽然不是目击者的记述,只是后来加工的作品,而且在流传过程中搀糅了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观点,但其中的人物与情节多少保留了与《启示录》的观点相近的微弱的历史核心,因而,在材料缺乏的情况下,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新约逸经》,其称谓并不意味作品本身是赝品,首先称此书为Apocryphal者也并不认为是伪造的,只是在新约成书过程中,由于教派的斗争,或观点的分歧,而未收入正典的基督教经典。Apocryphal最初并无伪造的或不真实之意,相反,它是指一般人见不到、仅在少数人中流传的“秘本”之意,并将其视为庄严与尊贵的作品。这个字的含意流传了三个世纪,到尼西亚会议之后杰罗姆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始含有假造的、伪的之意,《新约逸经》也被摒弃于正典之外。从这一点考虑,在反映原始基督教初期的人民性方面,其史料价值倒可能比正典更具有真实性。总之,由于史料的贫乏与模糊,我们目前阐述基督教的产生只能勾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深入的材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