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难
A.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好难,尤其是地球运动那块内容,怎样才能学好请地理大神解答
地球运动的那一章的题目主要是算时间,所以,我给你一些地理时间的计算方法。 一、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三、日界线 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从本初子午线开始,
B.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怎么那么难,地理学不好怎么办,会考考怎么才能及格
完全没必要担心。我高中那会连地理书里有啥内容我都不知道。。会考还不是照样过。。会考之前,学校会有半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复习时间,复习期间,老师会给你们划重点,然后出题,你只要在复习期间,把老师画的重点看懂,出的题做的滚瓜烂熟,基本就能过了。(老师出的题70%都是原题,所以让你认真做)
C. 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怎么这么难,该怎么学
我是文科生,但我地理很烂。但我可以给你几点建议毕竟我高三了。首先就是好好听讲了,课堂的重要性我不必多说你清楚,何况你才高一,更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会发一本地图册,没有的话去买一本,里面东西特别全,把里面的东西都理解了,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最难的一部分,不懂就问。必修一的什么大气环流啊热力环流啊甚至三圈环流,天气系统等等一系列内容都是很难理解的。你要反复的研究那些图,反复看,反复画。大多数同学都不可能在高一就完全理解,高二高三老师还会反复讲解,不用太担心。
D. 必修一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好难啊
姑娘别急,我理解你的心情。
高中时期我的地理还可以,不妨在这里交流一下。
首先,你要多看图,学会看图很重要。理解的记忆,同时要联系前后。很多题都是一张图就问你很多问题,所以要联系的理解,区别的记忆。
然后,做一些经典的例题,这很好找。考点都差不多,只要把例题吃透,那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其他不懂的可以问我,没关系的。
最后祝你复习顺利,加油!
E. 还有160天高考 地理必修一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啊,而且自己看过必修一后觉的必修一好难。。。
我就是一个文科生,刚经历了高考,地理必修一的确有些难度,但是现在你就不能放弃,你们高中肯定会定 很多资料啊,你现在重新学都不晚,你就从头开始记重点内容就好,并且必修一必须要多看图才行,多翻地图,多画图,并且这个时候也要多多做关于必修一的题目,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问老师、问同学,问会每一个题目都是很关键的。加油,要有信心!高考没那么神圣!
F. 高中地理哪部分最难
最难的首推时间计算,也就是地球运动这一块~狂汗~把我们班女生们都做哭了!而且这一块又年年必考……
空间定位,如果对地图不感兴趣的话,很难判断出来的……嗯~本人太懒,不去背,按经纬度都不能判断,只能看轮廓……
还有就是一些小考点,比如气候类型全球分布的特例、里海沿岸的气候类型、南极洲板块北界等……
其他的,注意专题的归类,稍微背背,特别是人文地理,很简单的啦~~
G. 学好高中地理必修一
我也是名高三文科生,地理,是很难,但,只要有恒心 就能学好。
我自己有些学习地里的心得,与你分享。
1、每天早晨看20分钟地理图册
(多看地图,在有意识、无意识之间,大脑会记住某些地理名称、事物......还能增加自己的认图感,不会使自己,一看到没有标注的地图就一头雾水)
2、一天过一个地理知识点
(地理的知识很碎,很难掌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注意一点点的积累、慢慢地吸收、一步步踏踏实实的提高)
3、掌握扎实基础知识时,多做练习
(做地理题,有时就像在做数学题。要算、要转换,所以在把握基础知识后,一定要做练习,只有通过做题才能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识没掌握牢,才能进一步提高)
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地理很有趣的哦,学进去你就知道了。
加油
o(∩_∩)o...
H. 高一理转文,感觉地理必修一比物理还难,有什么诀窍吗
地理有点困难,但是相对来说我觉得还是比物理要简单很多,该记的东西一定要背
I. 高中地理必修一最难的部分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