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的历史
Ⅰ 会宁会师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Ⅱ 甘肃会宁县大山顶起源于哪个朝代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
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
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
会宁县
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宋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会宁县
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
清初隶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3]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
1980年恢复城关镇。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
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
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3]
2015年,撤销中川乡、汉家岔乡、刘家寨子乡、白草塬乡、大沟乡、四房吴乡、老君坡乡、平头川乡,设立中川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大沟镇、四房吴镇、老君坡镇、平头川镇(甘民复[2015]2号)。调整后,全县辖14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Ⅲ 会宁县中川镇历史概况
中川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千多年),镇 中川镇 域范围已开始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年(新莽时期),先属天水郡,后属汉阳郡;220年,北方由魏统一,并入永登县,属金城郡;公元385年,隶属于由鲜卑族乞伏国仁建立十六国之一的西秦政权;南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被大夏国所灭;元代隶属于金城郡,明洪武二年起经清代、民国隶属于永登县;1949年8月永登解放,建立西槽乡人民政府,后随永登县隶属于兰州市;1999年撤西槽乡设中川镇至今。请采纳
Ⅳ 会宁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36年10月22日,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Ⅳ 会宁县志有没有完整地记载历史上明清两朝举人的名单
一般都会记载的很详细的举人的名单,因为举人已经算是有功名的
Ⅵ 甘肃会宁历史上有什么大名人
在这里找找吧:
http://huining.he-nan.com/
http://www.hn0943.com/huining/introce.asp?action=show&cs_id=18
Ⅶ 会宁会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会宁会师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7)会宁的历史扩展阅读:
“十二五”将是会宁红色旅游提升层次、丰富内涵的加快发展时期。会宁县将紧扣红色主题,瞄准国内市场,大力实施“21235”红色旅游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两大改造提升项目”。
完成会师旧址纪念馆布展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充实、提升、完善会师旧址内涵;完成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集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长征胜利景园,力争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长征胜利景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色景区;精心打造“一台常规红色演出”。
Ⅷ 会宁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曹 铭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 勋 字鼎彝,丁沟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以廉勤荐调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给饷济饥,刑清弊绝,迁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所至之处,讴思载道。
栗在庭 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寻升吏、户两部给事中,后调山东佥宪,继任湖广左参议,擢山东参议,升右布政使。壬辰左迁山西参议,后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李玩莲 四方吴乡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进士。
柳迈祖 字宜斋,县城东关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历任平番县训导,长安县教谕,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调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简约,躬亲查核庭讼纠纷。善长书法,凡得一帧者,视为珍品收藏。
吴思权 字平一,柴家门乡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由内阁中书铨升浙江补用知府,历任杭州、温州同知,所至有政声。
康 节 字邵亭,祖籍陕西武功,先祖曾为会宁地方官,后迁居会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陕西即用知县,补授韩城县知县,以卓异升补耀州知州,河南荥阳知县。在任七年,政绩卓著。去任后,民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渊 字时庵,县城东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进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后迁升员外郎,复调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继调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狱讼,衙无积案。
刘 灏 清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官陕西某县知县。
吴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乡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任平凉府教谕。性情耿介、学识渊博。曾主讲安定育英书院、会宁枝阳书院。治学严谨,善诱后学,两县乡会试获售者多出其门。
张汝洽 字润甫,会师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历署陕西大荔、洋县、淳化知县。性刚果、不畏强御、所到豪黠敛迹。断决积案,甚有能名。
刘庆笃 字吉甫,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即授内阁中书。未几父丧居家,不久主讲平凉柳湖书院,成就士子多人。后仍供职京师,旋考京察一等,任小军机,继升军机章京。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巡,护驾至西安,议和后又护驾返京,钦赐二品衔,任外务部兼行内阁承宣厅佥事。民国建立,受荐以甘肃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议国事。博览群书,擅长诗赋,善书法,喜金石,好乐弹。
秦望澜 字少观,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选司、职方司总办,后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因敢言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后,任西分厅总办。民国时,任临时参议院议员,获二等宝光嘉禾奖章;任第二届参议员时,获得二等大绶嘉禾奖章。后任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咨议、清史馆协修,参与编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苏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进士。官浙江即用知县,积功晋直牧,历充衢州、石桐榷务,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权新昌篆,县故多枭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车,即捕治渠魁,豪强敛迹。严驭胥吏,不稍纵。勤听断,求民隐,尝微行乡区,理清冤狱。离任时,百姓焚香跪送,并立去思碑。任乌程知县时,力图治理,事心躬亲,因劳成疾,卒于住中,归葬故里时,士绅民众沿途设祭,并赠“万民伞”以志悼念。
杨 思 字慎之,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翰林院检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历任县议会议长,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安肃道尹,省第三届议会议长、兰山道尹、代理甘肃省长、甘肃民政厅长等职。民国36年(1937年)10月当选“国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国政府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协主席。1956年10月,病逝兰州。
苏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官礼部主事。民国初,荐任民国政府审计院协审官,继调内务部佥事。生性耿直,不随同流俗。居官清廉,能举贤荐能。喜读诗书,尤爱读史。擅长诗词,著有《诗敬斋诗草》4卷。喜作书,其书法古味盎然、笔力雄劲、神气凝贯、名震都下。
万宝成 字玉田,郭城驿乡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速成班学习政治法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国,任户部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襄县知县。期间,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时有少数人以传教名义,诈骗钱财,他查实后予以处理,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赠“万民伞”称颂怀念。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后无意仕途,闲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腾汉 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初授御前侍卫,因功迁升江南浦口营都司,复擢海州营游击,淮安城守营参将,胶州营副将,明威将军,贵州安龙镇总兵。在任勤勇干练,忠于职守,地方安宁,屡受褒奖。
王万寿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进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进士。
郭虾蟆 金代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人。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金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适夏人攻会州,城破,禄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须化装,相谋潜逃。事泄,禄大被害,蛤蟆独自逃脱,遥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入侵定西,蛤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蛤蟆总领军事,败之,升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骑兵五百,收取会州。皆穿红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见,疑为神兵。守城夏军有举手招人者,蛤蟆射,贯手,凡射死数百人。夏人恐惧,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据近四年的会州复为金有。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金,诏陕甘两行省并力平叛。蛤蟆率众先登,田瑞开门欲逃,被其弟田济所杀。叛军首领皆被蛤蟆斩之。依此遥授知凤翔府事兼领兰、洮、会、河四州兵马之帅。天兴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无不归顺,独蛤蟆坚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军并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积城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饷将士;焚庐舍,以坚军心。日与血战,将士死伤甚重。势不能支,遂集家宝及将士妻女于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尽。蛤蟆独上草垛,以门板自蔽,射杀元兵二三百人。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殉国。
王万祥 字瑞宇,号铁山,汉家岔乡人。少英武雄伟,慷慨有奇气。年18应募游击将军王进宝麾下。爱习武略,枪法娴熟,勇敢善战。每遇敌,奋勇先入。恢复临巩平凉诸郡,进取汉中,攻取武关,屡建大功,遂授定海总兵,后调兴化总兵。清廷统一台湾后,选调赴台镇守,晋为福建陆路提督,统辖八郡。在闽任职一十七载,布德施威,疆域平安,边隅大治,百姓乐业。闽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衔。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于福建寓所。帝特下旨为其赐文立碑,谥号“敏壮”。
Ⅸ 会宁会师塔的来历
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靖远县接壤,南与通渭县毗邻,西连定西、榆中县,东靠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海原县,历代为兵家重地。会宁古城,城辟四门,东为“东胜门”,西为“西律门”,南为“通宁门”,北为“安静门”。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
在会宁县城。旧会宁城城垣已不完整,现仅存城西门(西津门)及南北城墙各47米。西津门建于城门底座上,有城楼两层,为清代所建。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于此,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胜利结束。会宁城楼因此被称为会师楼。
Ⅹ 会宁的历史是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战国至秦属北地郡。
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
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
会宁县
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隋属平凉郡会宁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宋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
清初隶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