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陈立华
⑴ 物理五年中考五年模拟 电学、热学分册 北京版 陈立华 主编 跪求答案啊(初中物理)
呵呵,挺难的册子,综合的北京专用,自己努力吧,那么多怎么告诉啊,呜呜!
⑵ 华北地区以往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华北地区壳、幔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1989年,刘福田等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及ISC提供的区域地震和远震的P波走时数据,采用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P波三维速度图像。成像反演的地震资料取自区域(18°~54°N,73°~135°E)内887个地震台站,1981~1987年间发生在该区的1569个地震和55个远震,共用了50485个P波到时数据,到时误差一般小于0.3 s。成像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以102.5°E附近为界,东部地壳薄,其厚度都小于45km; 110km深度处的P波速度图像表明,研究区内P波最高速度不大于8.30km/s,最低速度不小于7.90km/s;而中朝准地台内,除阿拉善台隆和内蒙地轴为高速区之外,其余地区均为低速区。对于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地区,软流层有明显的显示,深度为220km(刘福田等,1989)。
1990年,陈立华、宋仲和利用北京台网、天津、河北、山西和陕西的82个地震短周期近震体波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如图5.1所示,华北地区划分为燕山台褶带、太行山隆起、山西地堑和鄂尔多斯地台四个单元。近震体波反演的结果显于图5.2中。I区低速层深度为61.5km,厚度10.0km,速度7.60km/s;Ⅱ区低速层深度为58.0km,厚度21.0km,速度7.60km/s;Ⅲ区低速层深度76.0km,厚度18.0km,速度7.70km/s;Ⅳ区,地幔顶部没有明显的低速层。由此得到,I区的地壳厚度为35.5km,地壳平均速度6.00km/s;Ⅱ区的地壳厚度为36.0km,地壳平均速度5.94km/s;Ⅲ区的地壳厚度为46.0km,地壳平均速度5.90km/s;Ⅳ区的地壳厚度为47.0km,地壳平均速度5.74km/s(陈立华等,1990)。
陈国英等于1991年发表题为“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的论文,介绍了用均等显示滤波频时分析方法分析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获得路经中国大陆及邻区的238条混合路径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其周期范围为10.5~113 s;并用改进的分格反演方法反演位于华北地区的12个4°×4°平面网格单元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横向变化显著,从东向西地壳逐渐变厚。位于华北东部的几个分格的地壳中约20km深处大多有低速层存在,其厚度约5~8km;地壳较薄,厚度一般约为35km。整个华北地区岩石层较薄,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约在55~100km之间,低速层的速度不尽相同,约为4.20~4.10km/s。横波速度结构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地壳比周缘厚,地壳厚度为43km,壳内平均速度较高约3.69km/s。地壳内未发现低速层,壳内速度随深度递增。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较相邻的太行山断裂深,其低速层的速度较高,表现出稳定地壳的上地幔特征。
图5.1 华北地区台站和震中位置分布示意图
(据陈立华等,1990)
图5.2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模型
(据陈立华等,1990)
宋仲和等选取中国27个地震台的763长周期仪器和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3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1985~1987年中国境内和邻区75个浅源地震的238条面波路径资料,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改进后的网格反演方法,得到中国东部及其邻海地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
根据该区S波三维速度结构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地台以东地壳厚度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均变大。太行山以西,地壳厚度为38~39km,以东为32~36km;中朝地块地壳平均速度为3.49~3.59km/s,其中华北平原、渤海为3.49~3.53km/s;华北平原和山西隆起地壳中见有低速层,后者下地壳速度相当大,达3.90~4.00km/s;这两地区的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小,为73~78km/s,山西隆起的低速层厚度大,华北平原则相对较薄。中朝地块北缘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的复合地区,地壳中有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较大、厚度小或层中速度较大,相对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隆起来说,上地幔比较“稳定”。渤海地区下地壳速度低,为3.60km/s,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只有62km,地壳较薄且平均速度略低,为3.49km/s(宋仲和等,1992)。
渤海为我国东部的陆缘海湾,地质上属于华北地台东缘的新生代裂谷系,构造的总体走向为北北东向。1993年,孙若昧等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一系列新信息,并由此得出结论:①渤海的地壳厚度小于32km,是上地幔隆起的地壳减薄区;②燕山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于32km;③华北平原地壳厚度在32km左右;④胶东半岛—渤海—张家口活动断裂带(渤张断裂)为北西向活动构造,由几段断裂或稳伏断裂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⑤渤海内的软流层顶面大约110km深,而过唐山到燕山地区陡然变厚,直到180km深度尚未发现软流层;⑥渤海内的郯庐断裂带东侧可能是上地幔物质甚至是软流层物质的上涌通道(孙若昧等,1993)。
为了建立中国及邻区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图像,研究各圈层的横向变化及深部动力过程,朱介寿等在1997年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按统一的数据处理及反演方法,以2°×2°平面网格的节点为点模型构成数据库单元,构建该区地球三维速度模型数据库。三维速度模型分层包括地壳、岩石圈地幔、软流圈、过渡层、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其中,地壳分层参数主要根据搜集到的人工地震剖面的结果选定的。上地壳P波速度为4.5~6.0km/s,中地壳为5.8~6.6km/s,下地壳为6.4~7.4km/s。对于地壳以下的上地幔、软流层等等,其分层参数主要来源于天然地震面波及体波资料的反演结果。
应用地球三维速度模型数据库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发现:东经105°以东的区域,当深度为50km时,已进入上地幔;以西的区域仍处于中、下地壳中;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有一条呈北东向的速度梯度带,它与中国著名的东部重力梯度带基本吻合。当深度为100km时,中国东部已全部进入软流圈。沿北纬38°附近大圆路径断面可以看出,塔里木有巨厚的岩石圈根,到300km深尚未发现软流层。华北平原—渤海等地,岩石圈仅80~100km厚,软流层的速度较低(朱介寿等,1997)。
多年来,国内众多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利用天然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及上地幔的工作始终不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徐果明等在2000年发表了用瑞利波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的结果。他们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波记录的双台资料,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并基于概率反演方法求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布,继而反演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其研究的结果同样表明,中国大陆东部地壳的厚度为32~52km,呈东薄西厚的总趋势,具体分布如图5.3所示;但由图可明显看出,中国大陆东部存在的北东向地壳厚度斜坡带呈“h”型分布,位置并不与太行山前重力梯度带重合。
图5.3 用面波双台法得到的中国大陆东部地壳厚度分布图
(据徐果明等,2000)
Ⅰ—大别山;Ⅱ—山西地堑
图5.4为中国大陆东部S波速度5条典型剖面的位置图。其中,A-A’剖面沿北纬36°方向,B-B’剖面沿北纬30°方向,D-D’剖面沿北北东方向穿越秦岭,E-E’剖面沿东经115 °方向。
图5.5为中国大陆东部不同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典型剖面。由A-A′ 剖面可见,以河北献县到山东单县为界,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在东部地区约90km,低速层中速度可达到4.1km/s;向西经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逐渐上升到太行山隆起区的80km,低速层中速度约4.3km/s;山西中部断陷区南段为上地幔低速层从东向西下降的斜坡带,其西部块体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约125km,低速层中速度约4.3km/s;山西中部断陷区南段及其东的块体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约80km,低速层中速度约4.2km/s。这些结果与陈国英等、宋仲和等给出的华北平原和山西隆起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73~78km)相比偏深些,但低速层中的速度值基本一致。而与响水—满都拉GGT地学大断面上MT探测提供的华北平原和山东地区的岩石圈厚度(83km,100km)相比偏小些。
图5.4 中国大陆东部S波速度典型剖面位置图
(据徐果明等,2000)
图5.5 中国大陆东部不同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典型剖面图
(据徐果明等,2000)
(a)A-A′剖面;(b)B-B′ 剖面;(c)D-D′剖面;(d)E-E′剖面
B-B′ 剖面显示,东经105°以西,上地幔低速层深度大于160km,东部约130km;而在东经1140~116°之间,上地幔低速层顶面抬升90km,从118°向东,进一步抬升到80km左右。
E-E′ 剖面显示,在东经115°沿南北方向,华北地块低速层顶面深度大致在80~85km左右,在小五台山地区莫霍面下沉,上地幔低速层也明显下沉(徐果明等,2000)。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多数学者对华北地区壳、幔结构的研究都认为在华北地区地壳和岩石圈都是减薄的;但对它们的厚度大小、分布规律的认识却各有不同。因而,还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关于地壳深度的结果主要依据人工地震资料;而关于上地幔深度的讨论,则也是建立在天然地震资料的基础上。
⑶ 您的物理五年中考五年模拟还有么,陈立华的,万分感谢
下学期就上初三了,我想问一问物理资料书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好呢,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8-8-28 13:57
下学期就上初三了,我想问一问物理资料书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好呢,还是《天利三十八套》或《典中点》好。另外,初三化学要不要买资料书?难吗?
《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不错
初三的化学基本上是背的东西,买一本资料书练练总是好的。不要怕化学,好好学是不会怕的,有问题一定要问。
回答者:
- 2008-8-23 18:59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28 2009-8-10
4 2006-2-15
6 2009-11-8
8 2008-9-17
19 2006-7-25
查看同主题问题:
38套好点,我做过,化学建议你去外面报班,提前学学,没什么难的,我化学从刚开始学前30个选择就没错过
回答者:
- 2008-8-23 18:09
以我的经验来说你最好是先做了天利38再做五年中考三年模拟,因为天利38上很多题目都是平时很容易做到的,五三的话就是巩固基础再加以深入,我做了以后感觉这样不错,顺便说一句我是今年初三刚毕业,我们的班是学校的重点班,老师就是这样安排的 希望能帮到你
回答者:
- 2008-8-23 18:35
不难,都是复习时间了,我买过没做过多少.初中的东西都不难,按照你学校买的复习资料和学校印的试卷,照老师说的去做,别太过担心.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过买太多资料,会没时间做,而且又不符合你当地的中考的题目.跟着学校老师的就没错了.
回答者:
- 2008-8-23 18:41
⑷ 谁有五年中考五年模拟就是主编是陈立华,北京版的物理
选D(是综合吧!??)
⑸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速度结构分析
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是成矿系列与地球物理研究的首次结合。汇集了天然地震资料(安昌强等,1993;陈国英等,1991;陈立华等,1992;宋仲和等,1991,1992;庄真等,1992),给出中国大陆主要成矿域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分层结构模型,根据各层的厚度和地震波速度差异,揭示出主要成矿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勾绘出主要框架。
(一)中国大陆剪切波速度结构切片分析结果
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剪切波速度图像进行切片分析(图2-27 至图2-34)。得到沿东西剖面纵向0~240 km深度速度结构分布特征。
1.30~33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征
图2-27 中国大陆及邻区剪切波速度结构分格示意图
分析30~33 分格(图2-28)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东西两个结构单元,即大兴安岭造山带(30分格)和松辽盆地、张广才岭佳木斯隆起带(31~33分格)。沿30~33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西部构造单元岩石圈厚,厚度为90 km;东部构造单元岩石圈薄,厚度为80 km。大兴安岭造山带厚壳(地壳)厚幔(岩石圈地幔),松辽盆地、张广才岭佳木斯隆起带薄壳(地壳)薄幔(岩石圈地幔)。在30~33分格这一条带中P波解释的地壳结构可以参考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地学断面的解释。大兴安岭造山带软流圈速度值高与剖面西部区域。软流圈顶界面埋深大于剖面西部区域。剖面西部大兴安岭造山带地壳底部速度降低,剖面东部中地壳低速层发育。
图2-28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30~33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2.38~51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38~51分格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5个结构单元,即天山造山带(38~42分格)、巴丹吉林沙漠(43分格)、阴山山脉(44~47分格)、燕山辽河平原(48~49分格)和长白山隆起带(50~51分格)。沿38~51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东台阶式减变薄,天山造山带岩石圈厚度为110 km、地壳厚度为50 km,巴丹吉林沙漠岩石圈厚度为96 km、地壳厚度为46 km,阴山山脉岩石圈厚度为82 km、地壳厚度为42 km,燕山辽河平原岩石圈厚度为75 km、地壳厚度为35 km和长白山隆起带岩石圈厚度为70 km、地壳厚度为33 km。剖面西部天山造山带具有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7 km/s)。剖面东部地区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为4.3~4.4 km/s。大陆软流圈与海洋软流圈的明显分界在49和50分格之间。长白山隆起带(50,51分格)下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小于4.1 km/s。50分格以西地区为大陆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大于4.1 km/s。巴丹吉林沙漠地壳底部剪切波速度值较高(4.0 km/s),可能存在壳幔混合层。44分格以东地区中地壳低速层广泛发育。强烈的地壳上地幔变形产生在燕山隆起带和辽河盆地之间。
图2-29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38~51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3.56~73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56~73分格(图2-30)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5个结构单元,即塔里木盆地(56~60 分格)、祁连山(61~63 分格)、鄂尔多斯(64~66 分格)、华北、黄海(67~69分格)和日本海、日本岛(70~73分格)。沿56~73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东台阶式减薄,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厚度为110 km、地壳厚度为48 km,祁连山造山带岩石圈厚度为86 km、地壳厚度为56 km,鄂尔多斯岩石圈厚度为75 km、地壳厚度为45 km,华北、黄海岩石圈厚度为63 km、地壳厚度为33 km和日本海、日本岛岩石圈厚度为50 km、地壳厚度为25 km。剖面西部塔里木盆地岩石圈地幔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6~4.7 km/s)。
剖面东部地区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为4.3~4.5 km/s。大陆软流圈与海洋软流圈的明显分界在69和70分格之间。日本海、日本岛(70~73分格)下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小于4.1 km/s。69分格以西地区为大陆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大于4.1 km/s。鄂尔多斯地壳底部(63~64分格)剪切波速度值较高(4.1 km/s),可能存在壳幔混合层。67分格以东地区地壳底部低速层广泛发育。强烈的地壳上地幔变形产生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上(63分格)。太平洋板块高速体俯冲前锋达到黄海软流圈之中(69~73分格),在华北盆地软流圈内留下拆沉高速体。大陆软流圈与海洋软流圈的明显分界在黄海和日本海(69和70分格)之间。沿38~51分格剖面大陆软流圈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软流圈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剖面东部祁连山、鄂尔多斯、华北、黄海(63~69分格)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较低(4.1~4.3 km/s),日本海、日本岛(70~73分格)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4.0~4.2 km/s。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征为厚壳(地壳)厚幔(岩石圈地幔)、刚性(高速度)岩石圈、冷(高速度)软流圈。鄂尔多斯、华北、黄海岩石圈特征为薄壳(地壳)薄幔(岩石圈地幔)和热(低速度)软流圈。
图2-30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56~73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4.75~87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75~87 分格(图2-31)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4个结构单元,即青藏高原(75~81分格)、秦岭山脉(82~84分格)、华北平原(85~86分格)、黄海(87分格)。沿75~87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西厚东薄,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为130 km、地壳厚度为70 km,秦岭山脉岩石圈厚度为65 km、地壳厚度为35 km,华北平原岩石圈厚度为63 km、地壳厚度为33 km,黄海岩石圈厚度为60 km、地壳厚度为28 km。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具有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7 km/s)。剖面东部地区秦岭山脉、华北平原、黄海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为4.3~4.4 km/s。沿75~87分格剖面大陆软流圈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软流圈(75~81 分格)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7 km/s,剖面东部秦岭山脉、华北平原、黄海(82~87分格)软流圈剪切波速度值较低为4.0~4.2 km/s,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内部(78~80分格)有一个低速体(3.5~3.7 km/s)使中地壳剧烈变形。巴颜喀拉山地壳底部有一个高速体(4.0 km/s)。秦岭山脉地壳上地幔形成一个垂向低速带,软流圈上隆,是地幔物质上侵的运移通道,具有典型的多金属成矿带的有利地球物理背景特征。
图2-31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75~87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5.92~106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92~106分格(图2-32)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4个结构单元,即青藏高原(92~97 分格)、四川盆地(98~99 分格)、大别山(100~102 分格)、东海、太平洋(103~106分格)。大陆软流圈和海洋软流圈的分界在102和103分格之间。东海应归属于海洋上地幔结构。沿92~106分格剖面岩石圈厚度由西向东台阶式减薄,青藏高原岩石圈厚度为130 km,地壳厚度为70 km,四川盆地岩石圈厚度为100 km、地壳厚度为45 km。大别山岩石圈厚度为75 km、地壳厚度为35 km,东海、太平洋岩石圈厚度为55 km、地壳厚度为25 km。
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具有较高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4.5~4.6 km/s)。剖面东部四川盆地、大别山、东海、太平洋地区的岩石圈地幔速度值为4.3~4.4 km/s。沿92~106分格剖面大陆软流圈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剖面西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软流圈(92~97分格)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6 km/s,剖面东部大别山地区(99~102 分格)是另一个软流圈剪切波速度较高区域,剪切波速度值为4.5~4.7 km/s,已属于华南软流圈范围。这两个高速软流圈区域为一个垂向低速带(南北构造带,98分格)所分隔。96~97分格中上地壳有一个高速体(3.4~3.6 km/s),98~101 分格地壳底部有高速体(4.0 km/s)。东海、太平洋(103~106 分格)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值小于4.1 km/s。太平洋板块高速体(104~106分格)插入在120 km的软流圈之中直达中国海岸线。
6.108~119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108~119分格(图2-33)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3个结构单元,即印度板块(108~111分格)、云贵高原、东南丘陵(112~116 分格)、中国台湾、太平洋(117~119分格)。大陆软流圈和海洋软流圈的分界在116 和117 分格之间。沿108~119分格剖面巨厚的大陆岩石圈和薄的海洋岩石圈形成明显的差异,剪切波速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印度岩石圈厚度为120 km、地壳厚度为40 km,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岩石圈厚度为120 km、地壳厚度为35 km,中国台湾、太平洋岩石圈厚度为60 km、地壳厚度为25 km。剖面西部印度岩石圈地幔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7 km/s)。剖面东部华南岩石圈地幔也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沿92~106分格剖面大陆软流圈明显分为东西两部分,剖面西部印度软流圈(108~110分格)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5~4.6 km/s,剖面东部华南地区(112~116分格)是另一个软流圈剪切波速度较高区域,剪切波速度值为4.3~4.7 km/s。这两个高速软流圈区域为一个垂向低速带(南北构造带,111分格)所分隔。华南(114~116分格)地壳底部有高速体(4.0 km/s)。台湾海峡、太平洋(117~119分格)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值小于4.1 km/s。华南岩石圈特征为薄壳(地壳)厚幔(岩石圈地幔),它与华北岩石圈的薄壳薄幔、特征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他们的演化机制和背景不同。
图2-32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92~106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7.123~129分格的剪切波速度特征
分析123~129分格(图2-34)剪切波速度特征,可将地壳上地幔分为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结构单元,即华南大陆(123~127分格)和台湾海峡、太平洋板块(128~129分格)。大陆软流圈和海洋软流圈的分界在126和127分格之间。沿123~129分格剖面巨厚的大陆岩石圈已经伸展至台湾海峡。大陆岩石圈厚度为80 km、地壳厚度为40 km,太平洋岩石圈厚度为50 km、海洋地壳厚度为25 km。大陆岩石圈地幔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3~4.5 km/s),海洋岩石圈地幔剪切波速度值4.2~4.3 km/s。大陆软流圈(123~126分格)具有较高的剪切波速度值4.4~4.7 km/s,台湾海峡、太平洋(127~129分格)为海洋软流圈剪切波速值小于4.2 km/s。
图2-33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108~119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华北和东北具有薄的岩石圈,100 km 深处(图2-35),已经进入软流圈。速度为4.10~4.20 km/s;中国西部和华南具有厚的岩石圈,100 km深处,仍在岩石圈地幔中,速度为4.50~4.60 km/s;攀西软流圈上隆速度降低,为4.20 km/s。在100 km深度地震剪切波速度图上、将中国地震震源深度和大地构造叠合。可以看出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空间差异、时间差异和角度差异,造成中国东部东北、华北和华南的差异。
在150 km和200 km深度(图2-36,图2-37),东、西部均已经进入软流圈。以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秦岭-大别为南北分界,以东经105°为东西分界,将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个速度结构区,即中国北部、青藏高原和华南。青藏高原和华南为高速区,速度分别为 4.30~4.50 km/s 和 4.30~4.70 km/s。华北为低速区,速度为4.10~4.20 km/s。在200 km 深度,东北辽宁附近速度为 4.20~4.60 km/s 的局部高速区为板块俯冲的结果。
图2-34 地壳上地幔剪切波123~129 分格速度结构
S波单位:km/s
⑹ 湖南桃江患肺结核复课学生为什么不敢在食堂吃饭
肺结核旋涡中的桃江四中364班
目前共发现29例确诊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另有38名学生预防性服药国家卫计委已介入调查
湖南桃江县第四中学(简称桃江四中)暴发结核病聚集性疫情一事,连日来引发社会关注。围绕患病的具体人数、事发前学校是否“知情不报”的讨论,目前仍在持续。11月17日晚,湖南省卫计委就此通报称,截至11月16日,桃江四中共发现29例肺结核确诊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另有38名学生预防性服药,共计72名学生接受治疗和管理。与此同时,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11月17日,国家卫计委相关工作人员和防治专家已到达湖南省桃江县,督导当地疫情处置工作。
现状
28名复课学生的
校园“孤岛”
桃江四中,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县属市级重点高级中学。学校的364班,是高三年级文科重点班,有学生89名。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早已规划好未来,有人想报考军校,有人想进医学院学中医,还有人想当老师。但今年8月,一场突然暴发肺结核疫情,打乱了他们备战高考的脚步。
7月28日,学校给高三学生放了10天假,8月6日学生们返校上课。暑假期间,364班的周星(化名)听说了一个“可怕的消息”:之前班里几名休学的学生,得的是肺结核。消息很快被证实。周星回忆,8月10日,学校安排了学生们进行采血检查,随后通知,班级里有7名同学,确诊患上肺结核。
“怕被歧视不敢在食堂吃饭”
昨日是364班成欣(化名)的生日,这个刚满17岁的湖南女孩儿喜欢英语,希望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专业,但这场肺结核让她的梦想蒙上了阴影。8月份,成欣被确诊患上肺结核,随后休学在家。10月份,她接到复课通知,“我当时很开心,一方面自己身体好转,另一方面又能回去好好学习准备高考了”。
返校之后,成欣和另外二十几个复课的同学被安排进物理实验室,集中上课。然而不久她就发现,重回校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些经过我们班的同学会指着我们班说这是肺结核班,甚至还会直接指着我们说,你们这些得了肺结核的,离我远一点”。身边人异样的眼光让成欣和其他复课的同学感到“很受伤”,“学校都说我们的病没有传染性了,但他们不理解。”
桃江四中是寄宿制学校,但除了成欣和另外一个同学外,余下的26名复课同学都由家长陪读,不住在校内。复课后,成欣没有选择在学校食堂吃饭,“怕被歧视,都是自己点外卖吃”。
28名复课学生像学校里的“孤岛”,与此同时,更多在家休养的学生已经急不可耐。11月9日,出院后的周星领取了语文和数学考试卷,“对完答案后,心都凉了。”原先成绩中上游的周星,现在“光是数学选择题,就错了将近一半”。两个多月的治疗,周星已经没有心思看书,加上治疗服药,总是嗜睡,状态不好。
周星原本打算报考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生病之前,我看过2016年的分数线,是543分,我觉得努努力还是很有希望的,但现在,我都没敢看今年的分数线,觉得看了也白看,落下好几个月,没希望了。”
争议
家长、学校、疾控中心
谁“知情不报”?
364班的学生王华(化名)是今年1月份经桃江县人民医院确诊的肺结核,随后他前往桃江县疾控中心取药治疗。“当时疾控中心的人告诉我没有问题,可以继续上课,我也就没在意”。3月份,王华和母亲回疾控中心取药,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当时已经和疾控中心的人说了身份,而且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还告诉他,你们班还有几个人也得了肺结核。
学生陈立华(化名)也向北青报记者表示,曾经告诉过疾控中心自己的病情。“我是7月份在湘雅医院确诊的,而且病情严重,不仅有肺结核,还有盆腹腔结核,肠结核,胸腔还有积水。”
此前,北青报记者曾就“是否了解学生患病”,咨询桃江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今年7月,曾有几名患者来中心就诊,但称“他们当时隐瞒了身份”。县疾控中心表示,是在接诊多例患者后才发现他们都是学生,并且来自同一所学校。
疫情暴发的消息走热后,不少患病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对学校是否“瞒报疫情”一事提出疑问。有学生表示,自2016年开始364班就陆续有学生因病休学,学校不可能不知道情况。对此,11月17日晚,364班的班主任易跃新回应北青报记者时坚称,是在今年8月2日才知道班上有同学患上肺结核,“之前364班虽然有一些同学请假或者休学,但无论是请假理由还是休学证明上都没有写肺结核。”
易跃新告诉北青报记者,7月28日高三年级正常放假,8月6日收假。“8月2号有一位家长来学校找我说自己孩子因为肺炎6号不能正常上课,我联想到我们班7月份有一位同学也得了肺炎就觉得很奇怪,于是在我的追问下这个家长才说自己孩子患了肺结核,并且还告诉我班上至少有三个同学患病”。易跃新表示,自己8月2日获知情况后就第一时间通知了学校。桃江四中校长杨宇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今年8月才知道了有在校生患肺结核的事情。”
从8月2日上报学校,直至8月18日学校才安排364班统一放假,期间相隔十多天。有学生家长疑问,学校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启动停课等应急措施?校长杨宇回应北青报记者称,一方面疾控中心并没有提示要求校方停课;另一方面,学生家庭分布在全县各个地方,回家后不便于统一筛查。
进展
国家卫计委介入调查
防治专家督导当地疫情处置
据新华社消息,国家卫计委17日表示,对湖南省桃江第四中学结核病聚集性疫情高度重视,已责成当地核实情况,及时公开发布准确信息,全力以赴治疗患病学生。据了解,17日下午,相关工作人员和防治专家已到达当地督导疫情处置工作。相关进展情况将及时发布。
2017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教育部修订印发了《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的处置流程,要求学校强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发现的肺结核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要依法依规,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迅速进行流调,根据情况开展筛查。定点医疗机构对确诊患者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近年来,通过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防治结合,我国结核病疫情稳步下降。专家表示,结核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可防可控,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卫计委将联合教育部门重点组织开展对寄宿制中学为主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检查督导,对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等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单位和个人责令改正,对报告不及时、疫情处置不力等原因造成疫情扩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⑺ 参考文献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⑻ 2011西城区初三物理一模12题过程 稍微准确点~ 邮箱:[email protected]
北京的 ??? 我给你发了邮件了 可不可以把题给我?
是不是两个 杯子
是不是选C。。。 如是这题的话。。。 你把C的密度设为2. D的密度设为3. 设他们的体积为1. C的质量就为2.D的质量就为3.。。。。。。。 C一半倾入排开液体的质量等于C的质量。所以C全部的倾入排开液体的质量就为C的两倍为4.。。。 所以加的力就应该是2. D的质量为3.把D分成3份每份质量为1。 所以给D加上2的力量。D就应该还有1份在液体里面。 所以D有两份在液体外部。所以D是有1的2/3在液体外部。。。 所以V1:V=2:3 所以3V1=2V 。。。。。。。。。。。。 别听楼上的。我也是中考结束了,我还在准备考成都7中。。。 这个暑假 很重要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