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太湖历史

太湖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14:57:56

⑴ 太湖的变迁

太湖

所在地区 江苏
面积 2425.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34米,平均深度米
容积 51.5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古泻湖
生态特征 太湖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0℃,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历年平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温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过程相应、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8月份和1月份,历年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太湖现有鱼类106种,隶属15目24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54种,占太湖鱼
形态描述 太湖湖面形态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从湖底地形可见湖盆的地势是由东向西倾斜,湖盆形态呈浅碟形,湖中现有51个岛屿,总面积89.7平方公里;太湖平均高程海拔1.1米,南北长68.5km,东西平均宽34km、湖岸线总长405km,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3米,总蓄水量47.6亿立方米,总面积36500平方公里;底质为泥沙;主要水系有东西苕溪、荆溪、黄浦江和江南运河五大水系,较大的河道有140余条,入湖有70余个,以上游入湖为主,多发源西部,主要有东苕溪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原来的吴县市,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在刘畈主持召开高干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⑵ 太湖石历史是什么

太湖石的开采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唐代。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吴融的《太湖石歌》生动描述了太湖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太湖石记》,描绘了太湖石的成因、形状特点等。到了宋代藏石赏石更趋风行,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到较快的发展,如大文学家苏东坡“石文而丑”的赏石观,并开以石供佛的先例;杜绾的《云林石谱》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的精髓;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也与太湖石有关。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冲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名人石趣:牛僧孺牛僧孺在洛阳城东和城南分别购置了一所宅邸和别墅,他“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在各地任职的朋友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计搜奇献瑰,“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牛僧孺所爱蓄藏之石多为苏州太湖石。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牛僧孺的石与诗作及与友唱和的名篇《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奉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寄李苏州》已成为我国石苑的千古绝唱。
名人石趣:李德裕与牛僧孺癖石相较,亦曾官至宰相的李德裕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德裕在洛阳城郊置有平泉山庄,“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搜采自各地的奇石太湖石、泰山石、巫山石、罗浮山石等,被精心布成名山大川之状。在搜集、鉴赏美石的同时,李德裕还写下了多篇咏石诗文,如《题奇石》、《似鹿石》、《海上石笋》、《叠石》、《泰山石》、《巫山石》、《重忆山居六首?罗浮山》、《钓石》以及《忆平泉树石杂咏》等。他在《题罗浮石》一诗中写道:“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颇引以为傲。李德裕对这些奇石异木十分珍爱,曾为后代立下训诫:“鬻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每获一奇石,李德裕都予以品题,并在石表镌刻“有道”两字,大概是表示“此中有真意”之义吧。
宋人刘克庄云:“牛李势如冰炭,惟爱石如一人。”诚哉斯言!牛僧孺、李德裕两人在晚唐都曾官居宰相的高位,他们之间在政见上相互敌对排斥达40年之久,是晚唐政局中有名的“牛李党争”的两派主要代表人物,但是两人却有着共同的奇石癖好,并掀起了中唐时期收集、鉴赏奇石的风潮。据《邵氏闻后》卷二十七记载:“牛僧孺、李德裕相仇,不同国也,其明则每同。今洛阳公卿园圃中石,刻奇章者,僧孺故物,调平泉者,德裕故物,相半也。”
牛僧孺与李德裕同为唐朝著名的藏石大家,在赏石苑中又结为同好,为千古石坛传为佳话。
名人石趣:白居易白居易诗存3000多首,其中有《双石》、《太湖石》、《莲石》、《问友琴石》等诸多诗篇,以及文论《太湖石记》等。晚年辞官,闲居洛阳,与石为友。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有一山客送他一块大磐石,他坐在上面甚感凉爽,高兴异常,遂撰写铭文,令刻工于石上。他收藏奇石种类颇多,曾说:“罢杭州得天竺石一、太湖石五于家中。”从他的赏石诗文中得知,他还藏有三角云石、太湖双石、灵璧磬石、白莲石、紫菱石、蓝田青石、罗浮石等数种。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在赏玩各种奇石时,不但知晓石头的产地、出处、个性特征以及如何清理使用等外在因素,更注入了自己的联想与精神寄托,从赏石中引发出种种对人生的感悟。他的石诗、石记,对后人的赏石与审石方式均影响深远。如《咏双石》一诗将两块石头的来历、形状、整理过程和功用写得淋漓尽致。全诗最重要的两句,为早期中华赏石理论的建构所不可忽视,一是“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至今,有的赏石文化研究者常误以为“怪且丑”的赏石标准(即所谓丑石观)是由苏东坡(宋)和郑板桥(清)分别提出的。殊不知,苏东坡“怪石供”和郑板桥的“丑而雄,丑而秀”的思想很可能均源于此句。另一句“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也早于牛僧孺“与石为伍”、宋人米芾“拜石为兄”、“为丈”之说而首先提出,可见其对后人“以石为友”、“以石为媒”、“石不能言最可人”等种种赏石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坚者石,最灵者人”,白居易与“双石”结为“三友”,以石寄情的内心感悟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白居易爱石却不藏石,虽为避“牛李党争”而出于无奈,并借此明志,即他自己所说的“久宦苏州,不置太湖石一片。”

⑶ 太湖的历史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 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无锡山水、苏州园林、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

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河网调蓄量大,水位比较稳定,利于灌溉和航运。太湖流域总面积36500km2,人口3400万,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皆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太湖位于富饶的沪、宁、杭三角地中心,是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湾而成的湖泊。周围则群星捧月一般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但它的实际面积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在形成以后多有变化。今天的太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水域面积约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但这里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的说法。

太湖历史称为“五湖”,是指菱湖、莫湖、胥湖、游湖和贡湖。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我国治水祖师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太湖的美,美在有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据历史记载,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俘至姑苏,事奉夫差。后来范蠡献计,把民间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缅酒色,丧失斗志,终于使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打败了吴国。“平吴霸越”之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规律。勾践这个人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安乐,现在声名至尊,功高盖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难以善终。从中原回来之后,范蠡就向勾践说:“君王好好努力吧!请允许我从此辞去,以后不再进入越国了。”勾践诧异:“你现在要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勾践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现在君王的事业已成,而我该接受在会稽使君受辱之罚了。”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后来,经营产业,家资巨万,成为富翁,世称陶朱公,寿终正寝。对于范蠡的功成身退,终得善果,历代的政治家和文人们感慨颇深,晚唐诗人汪遵写了《五湖》一诗,对范蠡的深谋远虑大加赞赏:“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因此,太湖借范蠡和西施的历史传说更俱声名。至今,太湖里的蠡湖公园,陈列着各种碑刻和文物古迹,记载着历史的风云,当你在千步长廊里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时,看着桃红柳绿的“西施庄”,眺望波光荡漾中的片片白帆和那如长虹卧波的宝界桥,更是让人们吊古追昔,遥想着当年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万种风情……
太湖为吴中胜地,历来即有许多异名,或谓之震泽、具区,或谓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太湖的异名记载着太湖的变迁、太湖的社会情况、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上人们的相关语言、认识等.太湖异名表现出形状定名、特征定名及吴越古族语言性的特点.

⑷ 关于太湖的传说

太湖的历史和传说 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我国治水祖师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口。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太湖七十二峰的传说我国五大名湖中,要算太湖里的山峰最多。太湖中为啥有这么多的山峰?这要从秦始皇南巡说起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知道国家的地盘很大,但不知道究竟山有多少,水有多少,田有多少,就派出大臣到全国各地去丈量。丈量后,大臣们回来报告说:“我国的地盘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秦始皇一听,觉得山也太多,水也太多,就是田太少了。

怎么办呢?秦始皇想:我有一根赶山宝鞭,何不把山赶到水里去。这样一来,不就山也少了,水也少了,田就多了么!
秦始皇带着赶山宝鞭,到天下去巡游。他巡游到太湖边上,只见湖水望不到边沿,太湖好大呵!一问当地官员,说有三万六千顷。再看看太湖边上,山峰一个连着一个。一问当地官员,说有三千六百个。

秦始皇一边看,一边想:这里湖大山多,正好把山赶到湖里去。于是,秦始皇举起赶山鞭,看到一山挥一鞭,挥起一鞭赶一山,一会儿这里“扑通”,赶下一座山;一会儿那里“扑通”,又赶下一座山,把个太湖闹翻了。

太湖接近东海,属东海龙王管辖。虾兵蟹将立即向东海龙王报告。东海龙王一听,心里急啦:把山头赶到湖里,我的子孙没有地方蹲啦,我的地盘也缩小啦,倘若让他再赶下去,湖海都填平了,我住到啥地方去?

东海龙王急得团团转,想来想去没有办法。这时,他的小女儿来了。小女儿聪明伶俐,一见父王这个样子,便问道:“父王,你为何这般模样?”龙王把秦始皇赶山填湖的情况说了一遍。小女儿想了想说:“父王不必着急,女儿自有办法。”接着,便附在龙王耳边说了几句,龙王大喜道:“好!好!就这样办!”

再说,秦始皇在湖边赶山,每天赶下九座,一连八天,一共赶下七十二座山。这天,秦始皇拿着鞭子,来到一座高山下,正要举鞭,忽见山脚下有间草屋,屋里有个姑娘在纺纱。秦始皇走近一看,啊!这姑娘多漂亮呀。心想:我见过天下多少美女,那一个比得上她?秦始皇连赶山也忘记了,立即叫人把姑娘抢进了皇宫。

晚上,姑娘和秦始皇一起喝酒,秦始皇喝得酩酊大醉,像死猪一样睡着了。这时,姑娘偷偷地找到了赶山鞭,一阵风似地离开皇宫,回到东海龙宫里去了。

原来,姑娘就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她知道秦始皇好色,变了个漂亮的姑娘,故意让秦始皇抢去,好拿掉他的赶山鞭。现在,立在太湖中的七十二峰,就是当年被秦始皇赶下去的。后来,秦始皇失去了赶山鞭,就没法赶山了。要不,太湖中的山头还要多呢!

⑸ 介绍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这里山清水秀,极富江南水乡风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这48个岛屿,这些岛屿连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岛,号称72峰,它们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或止于湖畔,或纷纷入湖,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位于湖的南部面积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岛,和洞庭东山隔水遥对。太湖72峰,西山占41座。耸立于到中央的主峰缥缈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筑外,主要以自然美取胜,秋月、梅雪之类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颇多,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将全岛点缀得颇为别致。太湖东面的洞庭东山,其主峰的大尖顶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迹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轩辕宫,明代砖刻门楼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楼等。太湖的名胜古迹精华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鼋头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县市无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3/4,湖中72峰,吴县市拥有58峰,国务院规划的13个太湖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景区内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 天池山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举目入画。

吴县市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 处。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等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吴县,是旅游者的购物天堂,既有枇杷,杨梅,橘子,梅子,银鱼,白虾, 梅鲫鱼,莼菜,大闸蟹,碧螺春等土特产品,又有苏绣,革丝,雕刻,澄泥砚等 吴文化化工艺品,物产丰富,工艺独特。

怀抱苏州古城的吴县市,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京杭大运河综观南北,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于上海,杭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紧靠相连,再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吴县市近年来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 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太湖风光旖旎,吴中人慧景丽,这里是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⑹ 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历史沿革

太湖流域管理局成立于1984年12月,其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太湖水利局。
1963年,水利电力部与华东局共同筹建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同年十一月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于1964年底成立太湖水利局。该局由水利电力部与华东局双重领导,级别为地师级,地址设在上海市四川中路嘉陵大楼。太湖水利局局长、党委书记李果;太湖水利局副局长、党委委员是王文林、潘烈。当时全局职工人数50余人,党员10多名。十年动乱中太湖流域水利局被撤销。
1984年1月27日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和水利电力部以(84)水电劳字第7号文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扩大长江口开发整治领导小组及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请示》。1984年6月11日,国务院以(84)国函字96号《国务院关于扩大长江口开发整治领导小组及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批复》同意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1984年11月14日水利电力部以(84)水电水规字第118号发文关于贯彻国务院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批示的通知同意太湖局设在上海市;局本部暂定事业编制为30人;为地师级机构。并指定曹士杰、王同生、杨啸莽、李益四位同志负责领导筹建及有关业务工作,由曹士杰同志牵头。同年12月3日在上海召开筹建工作会议,宣布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成立。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第1030号提案,要求迅速解决浙江、江苏、上海交界地区水利纠纷问题。1983年3月31日,水利电力部以(83)水电水建字第52号文件向国务院报告了对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的办理情况。后经水利电力部同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研究,提出争取尽早召开太湖流域规划会议。1983年9月21日和10月5日,水利电力部先后以(83)水电水规字第32号和(83)水电计字第484号文通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及上海市各有关部门,由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和水利电力部于当年10月19日至11月13日共同组织进行了太湖流域的综合查勘工作。水电部王林副部长在结束查勘工作时指出:为了加强对太湖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准备采取两个组织施,-是准备建议国务院把长江口开发整治领导小组扩大改名为长江口及三角洲开发整治领导小组或长江口整治及太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作为代表国务院处理这个具体工作的单位;二是筹建太湖流域管理局,建制属水利电力部,汛期直属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指挥,全面管理太湖流域水利工作,并直接掌握影响全局的控制性工程的管理。其后,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筹建工作基本上是按照这一要求展开的。

⑺ 安徽省太湖县的发展历史,越详细越好

安徽省太湖县的发展历史:

2016年太湖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3135万元,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9018万元,比2015年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6902万元,比2015年增长9.0%。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7215万元,比2015年增长10.3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43.9:3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318元,比2015年增加1312元。

2016年太湖县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750万元,比2015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435万元,比2015年增长12.4%。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939万元,比2015年下降14.9%。公共安全支出14750万元,比2015年增长41.0%;教育支出83527万元,比2015年增长40.0%。

(7)太湖历史扩展阅读:

太湖县属皖西南丘陵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西北面为重峦迭嶂的大别山余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将军山。

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华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将军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两省的天然屏障。

东南部除香茗耸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为丘陵平畈交错之地。县境内主要河流为长河,发源于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县境。

纳羊角河、同义河、薜义河、白沙河、安乐河、南阳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罗溪河诸水,入花凉亭水库,下龙山,傍县城,穿新仓,进潜山,汇皖河,再入长江。

⑻ 太湖古称什么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它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太湖横跨苏州吴中、无锡滨湖、常州武进、宜兴,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管辖。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鄱阳湖由原来的第二上升为第一,太湖由原来的第三上升为第二),在江苏省南部境内。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 秀美太湖——武进太湖湾,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

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公尺。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70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由北东两面70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为主(“三江”)。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80%。其余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⑼ 太湖有什么神话传说故事

1、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寿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抬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

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

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棒打了下去,银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

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2、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叫黄二郎的孩子来到乌溪镇王秀才的私塾念书,因为这孩子穿的衣服上沾满了黄泥,所以大家都叫他黄泥郎。

可是他上学却总是伏案睡大觉,先生问他念书时为何老是睡觉,黄泥郎总是默不作声。一次,黄泥郎睡醒后,先生发怒道:“你是不是来读书的?”

他被先生逼得只好说实话:“先生,我没有睡觉,当听到太湖中有人喊救命时我就要去救他们。"先生哪里相信:"胡说!你人伏在台上睡觉,怎说去救船?"

黄泥郎说:"先生不相信,可去看一看,得救的五只船已进了坞溪港。"先生就派另外一个学生去看。那个学生到坞溪港时,五家船户正在议论纷纷。

说:"多亏了一个穿黄泥衣裳的小孩救了我们。"那学生回来把这番话告诉先生,先生半信半疑。一次,黄泥郎又睡着了。先生有意把他的一只鞋子藏起来。

黄泥郎醒来后,连连跳着、哭着、骂着。先生问:"哭什么?骂什么?"黄泥郎生气地说:"哪个藏了我的鞋子?我找了好久未找着,只好穿了一只鞋,去迟了,十只船救了八只。

还有两只船触了礁,我把一只鞋脱下来堵了一只船的漏洞,还有一只船的漏洞我没东西堵,就沉了。”先生听了,更不相信,就亲自到港口去查看。

一到港口,船户们正在议论纷纷,都说:"多亏黄泥郎救了我们的船,也救了我们的命。”先生回到书房,懊悔了,说:"孩子,我不该藏你的鞋子,害了一只船。"

说完,拿出藏起来的鞋子。黄泥郎说:"既用了,我就赤着脚吧。”从这时起;王秀才知道这学生有来头,遇到黄泥郎睡觉时,再也不去打搅他了。

一次,黄泥郎念书时候又睡着了。先生见他头上冒汗,就拿把扇子坐在对面帮他扇风,见越扇汗出得越多,先生就扇得越起劲。扇到后来,黄泥郎身上的汗干了,毛孔中却流出血来。

多久,人已死了。先生抱着他伤心地痛哭,哭了两天两夜,哭得晕了过去,梦见黄泥郎回来了,他赤着脚,走到先生面前说:"先生你帮了倒忙,帮我对面扇逆风。

耽误了时间,我回不去了。我的人已经死了,我的心不死,永远在太湖里。你告诉船家,如碰到大风,喊我赤脚黄泥郎,我就来了。"先生醒来痛哭了一场。

一五一十地把这些话告诉了船家。船民们得知黄泥郎已死,都很悲伤,在太湖沿岸为他建庙塑像。据说汉光武帝刘秀落难太湖,在赤脚黄泥郎庵里遇到一位搭救他的小伙子。

疑是赤脚黄泥郎。刘秀登基后便赐封他为"黄泥相公",重建此庵,称为"黄泥相公庵"。但是过去人们在太湖中行船遇险时总是呼喊"赤脚黄泥郎"。

从不喊"黄泥相公"。据说因为喊他相公,他要穿衣、戴帽、蹬鞋,把自己装扮成相公,这就会耽搁抢救的时间。

3、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俘至姑苏,事奉夫差。后来范蠡献计,把民间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缅酒色,丧失斗志。

终于使越王报仇雪恨,一举打败了吴国。“平吴霸越”之功,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规律。勾践这个人可与之共患难。

不可与之共安乐,现在声名至尊,功高盖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难以善终。从中原回来之后,范蠡就向勾践说:“君王好好努力吧!请允许我从此辞去,以后不再进入越国了。”

勾践诧异:“你现在要离我而去,这是为什么?”勾践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辅佐君王成就霸业。

现在君王的事业已成,而我该接受在会稽使君受辱之罚了。”于是,范蠡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

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后来,经营产业,家资巨万,成为富翁,世称陶朱公,寿终正寝。

4、八仙过海之后,诸仙各自云游去了。单说那吕洞宾,这天正踩着祥云路过山阳县上空,忽见有一股邪恶之气直冲天庭,便拨开云头向下望去。

这一望,着实让吕仙吃了一惊:只见山阳县内有行骗的、有滋事斗殴的、有抢掠的、有不忠不义的、有忤逆不孝的……居然有那么多不法之徒。

见此情景,吕洞宾急忙调转云头,直奔灵霄宝殿而去。玉帝见吕洞宾一脸沮丧,便问道:“吕仙,何以如此扫兴?”吕洞宾垂着头说道:“山阳县内无好人。”

玉帝抚须道:“有这等事?吕仙,不要忘记‘狗咬吕洞宾’的事啊!切不可把人都看扁了。”吕洞宾自然没有忘记此事,急忙应道:“小仙明白。”

玉帝道:“既然如此,还请吕仙下凡到山阳县走一遭吧。”吕洞宾忙应道:“遵命!如果真如我所奏,该如何处置?”玉帝叹道:“沉了吧。”

吕洞宾化装成一个卖油郎,挑着一副油担来到山阳县集市叫卖:“三个铜钱一盅油!不论大盅小盅,三个铜钱一盅油呀!”叫卖声引来了不少顾客,都拿着盆呀罐的,却一再声称自己拿的是盅。

吕洞宾默默给这些贪婪成性的人们盛满了油。这时,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四十出头的壮汉,五短身材、目露凶光、满脸横肉,手里拿着一只大水盆;另一个是衣衫褴褛的青年。

手里拿着一只小盅。青年认识那壮汉,知道他姓沈,是本地的操刀屠户,见他拿着大盆走来,便问:“沈屠户,拿着盆到哪去宰猪呀?”沈屠户听了把眼一瞪。

道:“谁要去杀猪?谁说这是盆?这是盅,是大盅!”说着大大咧咧来到吕洞宾面前:“舀油!”吕洞宾看了他一眼问道:“舀满吗?”沈屠户大声说:“当然!”

吕洞宾笑着说:“舀满了怕你拿不动呀!”沈屠户撇着嘴说:“满满一盆水都能端着跑,一盆油就拿不动了?”吕洞宾不再说话,给他舀满油。沈屠户付了三个铜钱。

便欢欢喜喜来端盆,谁知端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端不起那盆。吕洞宾笑着说:“吃饱了再来拿吧!”沈屠户瞪了他一眼,悻悻离去了。

那青年看呆了,吕洞宾提醒他:“年轻人,你也是来舀油的吗?”青年连声说:“是是!”吕洞宾望着他手中的小盅问:“人家都拿盆盆罐罐的来买油,你怎么拿个小盅呀?”

青年说:“我以前都拿这盅买的,我换个大盅来,你不是要亏本了吗?我娘说不可沾人便宜。”吕洞宾听了,想起自己说的“山阳县内无好人”那句话,便有点愧疚地给他舀了一盅油。

且说这青年姓高,住在南街的破庙里,一个瞎眼老娘和他相依为命。因为他孝顺,邻里都称他高孝子。平日里母子俩靠磨豆腐糊口,每天卖罢豆腐,高孝子总要买些吃食孝敬老娘。

离破庙不远有一处废墟,杂草丛生,却有一只石狮子完好无损。每天高孝子从这里过,总会看见那只石狮子。这天,高孝子卖完豆腐又路过废墟,发现石狮子前围满了人。

他卸下豆腐担挤进去一看,只见地上躺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双眼紧闭,分明是昏过去了。高孝子仔细一看,吃了一惊:这不是前几天那个卖油的老人家吗?

围观的人只是议论,谁也不上前救助。高孝子动了恻隐之心,急忙从怀中摸出千层糕,喂老人吃了几片,又到河边舀了点水给他喝。老人终于醒了,一睁眼就用怪异的目光望了望围观的人。

对高孝子也没道谢,拍了拍身上的土,蹒跚着走了。从此以后,高孝子每天卖完豆腐回家,总会在石狮子旁看到那个老人家躺在那里,他总会给老人一点吃的。

有一次,高孝子忍不住问:“老人家,你为何躺在这里?是不是卖油亏本了?要不就住到我家去吧!”老人家看了高孝子一眼,叹了口气说:“我是在看这石狮子呀!

年轻人,难得你生性仁慈,我今天告诉你一个秘密:哪天你若看见这石狮子的眼睛出血,山阳县就要沉没了,你赶快背着你娘向东南方向逃。记住,千万不要回头。”

说着,他搔起痒痒来,搔着搔着手中有了一小团污垢,他把污垢小心翼翼地交给高孝子,郑重地说:“回家后,先把这宝贝放在你娘的眼睛上揉一揉,然后藏在身上。

千万不要离身,记住了?”高孝子疑惑地接过污垢,还想问些什么,再抬头,老人家已不见了踪影。高孝子回家后,急忙把污垢放在老娘的眼睛上揉搓。

当他把手拿开时,老娘忽然睁开双眼,流着泪说:“儿呀,我看见你了!”高孝子见老娘双眼复明,抱着娘哭了起来,娘俩知道这是碰上了活神仙。

此后,高孝子每次卖完豆腐回家,总要在石狮子旁停留片刻,把石狮子的眼睛细细端详一番,看看是不是真会冒出血来。半个月过去,石狮子的眼睛没有丝毫变化。

再说集市上那个沈屠户,那天买油不成反丢了个盆,心有不甘,当天就叫了两个壮汉想把盆抬回家去,但三个人折腾半天,那盆却不动分毫。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

盆里的油流了个精光,沈屠户想倒掉水把盆拿回家去,谁知那水盆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挪动不得。沈屠户每天去宰猪,也要路过废墟。最近,他常看见高孝子在废墟旁的石狮子前徘徊。

觉得十分奇怪,便问道:“喂!高孝子,只听说你最孝顺老娘,最近怎么孝顺起石狮子来了?”沈屠户生性刁滑奸诈,名声不好,听到这话高孝子本想一走了之。

但经不起沈屠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纠缠,只得把石狮子眼睛出血山阳县要沉没的消息告诉了他。谁知沈屠户听了哈哈大笑,笑罢对高孝子神秘地说:“原来是这事呀!

高孝子你可不知,我沈某人也是半仙呢!不信,你明朝再看石狮子,它眼睛里准会出血!”高孝子将信将疑地回了家,把沈屠户的话和娘说起,娘说那就防着点吧。

娘俩连夜就做好了出逃的准备。第二天,高孝子没有去卖豆腐,一早就来到废墟旁的石狮子跟前,他忐忑不安地向石狮子的眼睛望去,这一望把高孝子吓得魂儿都出了窍。

原来石狮子的眼睛里真的出血了!高孝子一溜烟跑回家,背起老娘就往外跑,边跑边和娘说:“石狮子眼睛里真的有血了。”娘问:“那你跑得不对呀,仙人不是让你朝东南方向跑吗?”

高孝子说:“我这是去集市,叫大家一起逃呀!”娘说:“对!应该叫大家一起逃!”来到集市,高孝子背着娘一边跑一边喊:“山阳县要沉没了,大家快跑吧!”

可谁也不信他的话,任凭高孝子喊哑了嗓子也没人理睬他。这时,高孝子忽然看见上次沈屠户盛油的盆子。那盆子慢慢开裂了,一缕清水正从裂缝中汩汩流出。

奇怪的是,周围已经是满地积水,而盆里的水却丝毫不见少,但那裂口还在逐渐扩大。高孝子知道事情怪异,急忙又大声喊道:“山阳县真要沉了!真要沉了,快逃吧!”

可大家好像都没看见盆子里的变化似的,高孝子只好独自背着老娘朝东南方向飞奔而去。这时,集市里独有一个人在偷着乐,他就是沈屠户,因为石狮子眼睛里的血是他用杀猪刀抹上去的猪血。

他看着高孝子背着老娘一路狂奔而去,直笑得他一身胖肉直打颤。高孝子背着娘逃到吴县地界,再也跑不动了,他听到身后好像有哗哗的水声,忍不住回头去望。

这一望,只吓得他两腿发软,一屁股坐到地上,他身上那颗污垢也掉落在地。在高孝子的身后,白茫茫的一片,山阳县已经成了一片汪洋。这时,滚滚巨浪卷着人畜草木从身后涌来。

说来也怪,这洪水居然绕过了高孝子娘俩歇脚的地方,向前奔涌而去。山阳县沉了,成了现在的太湖。太湖边长满了芦苇、蒿草,远远望去,恰似一条锯齿形的翠带。

但在吴县正湖乡的湖边,却有一条狭长的土堤孤零零地伸向湖中,长度竟达一华里。这块狭长的绿土虽然高出湖面不多,但始终没有被大水淹没过。

5、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治水祖师夏禹奉舜帝姚重华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广为三万六千顷。

⑽ 急!太湖介绍、简介!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上游集水面积1.9万平方公里,古有苕溪、荆溪两大水系汇水入湖,至今变化不大。苕溪水系源于浙江省天目山地,以东、西苕溪为大。

荆溪水系源于宜溧山地和茅山东麓,可分为南溪水系、洮滆湖水系、江南运河水系,向东注入太湖。

各水系间有南北向调度河道。江苏省境内湖西地区在江南运河以北截水入江后,入湖水系流域面积为6081㎞²。

(10)太湖历史扩展阅读:

太湖水文特征

1、流量

太湖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立方米,蓄水量为44亿立方米。

2、水位

平均水深1. 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每年4月春雨增加,水位上升,至7、 8月水位最高,9月后水位开始下降,11、12月进入枯水期,次年1、2月水位最低。

历年最高水位为4. 62米(瓜径1954年8月25日),历年最低水位2. 17米(瓜径1956年2月29日)。

3、水温

太湖年平均水温17.1℃ ,1月平均水温4℃, 7月平均水温25℃。常年仅在湖湾或背风岸可见1-2厘米厚的薄冰,仅特寒的年份全湖才会结冰,在近65年中,全湖封冻仅10次。

热点内容
活性炭化学式 发布:2025-07-10 16:30:45 浏览:437
怎么双眼皮 发布:2025-07-10 14:11:37 浏览:591
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发布:2025-07-10 13:52:59 浏览:701
英语培训翻译 发布:2025-07-10 10:05:31 浏览:823
2014暑期实践 发布:2025-07-10 09:19:41 浏览:982
老师批改作业的图片 发布:2025-07-10 07:56:40 浏览:819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
常州一女教师与男 发布:2025-07-10 04:08:29 浏览:752
生物质热电厂 发布:2025-07-10 03:37:47 浏览:304
历史民权 发布:2025-07-10 03:34:51 浏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