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历史
㈠ 从外地返回隆林需要隔离吗
外地返回农林,需要隔离吗?需要隔离的
㈡ 仡佬族的民族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以及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㈢ 百色市的来历
2兆,两年600元,可以提速到4兆
㈣ 广西隆林为什么不办临时身份证
办临时身份证只能出去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不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
在申请办理临时身份证时,应当交验居民户口簿、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相片。并在其《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中加以注明,这是管理规定必须的条件之一。还有就是办理临时身份证时要收取10元工本费。而未满16周岁的公民,则有监护人代为申领。此外,公安机关申请后的三日内将临时居民身份证发给申领人,一般情况下在办理当日即可拿到临时身份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办法》规定了新版临时身份证的有效期限,临时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为三个月,有效期限自签发之日起计算。
㈤ 隆林德俄镇历史,为什么叫德俄镇
隆林德峨镇
㈥ 护国运动的历史是怎样的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夺取。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在这种情况下,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解散国会,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对复辟的支持,1915年5月与其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8月,指使其亲信、幕僚成立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筹安会"。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旋下令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在袁准备称帝期间,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和梁启超的进步党等组织曾派人赴云南策动武装起义。前云南督军蔡锷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旋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组织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分任第1、第2军总司令,唐继尧任都督府都督兼第3军总司令。计划第1军攻川,第2军入桂、粤,第3军留守云南,乘机经黔入湘,尔后各军在武汉会师北伐。另由都督府左参赞戴戡率一部兵力入黔策动起义。袁世凯急令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从川、湘、桂三路攻滇,企图一举歼灭云南护国军。第1路司令马继增率北洋陆军第6、第3、第20师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由湘西经贵州从东面攻入云南,第2路司令张敬尧率北洋陆军第7师和第3、第6、第8师各一部,与驻川北洋军和川军会合由北面进攻云南。曹锟任第1、第2路总司令。第3路为广东陆军第1师师长、云南查办使龙觐光部由粤经桂入滇,袭扰护国军后方。 四川之役,1916年1月16日,蔡锷所部刘云峰梯团抵达滇川接壤之新场。17日,向川南镇守使伍祥祯部发起进攻。次日,占领四川高县西北之横江。19日,向叙府(今宜宾)西南之安边进攻。第1支队在正面实施佯动,第2支队利用夜暗迂回至安边侧翼,突然发起攻击,伍部向叙府溃逃。护国军乘胜追击,21日占领叙府。嗣后,袁军分四路反攻叙府,均被击退。 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护国军作战。一路由黔军第1团至第3团合编为护国军东路支队,王文华任司令,进击湘西。一路由第5、第6团和戴戡所率滇军合编为滇黔联军右翼军,戴任总司令,向四川綦江、重庆一带进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边境松坎(属贵州桐梓)。14日,向川军第1师等部发动进攻,至18日,连克綦江以南之东溪、马口垭等地。下旬,袁军陆续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继退守东溪、松坎,与敌对峙。 蔡锷所部赵又新梯团一部与已起义川军刘存厚第2师,于2月初联合向四川泸州发起攻击,一度占领泸州外围蓝田坝、月亮岩等要点。北洋军陆续抵泸后,护国军寡不敌众,退守纳溪等地待援。23日,蔡锷根据敌我态势,决定采用两翼包围、正面突破战术,以攻势防御消灭袁军。28日开始反击,战至3月6日,袁军伤亡惨重,护国军亦因弹药不济,人员疲惫,分路撤出纳溪至叙蓬溪(今护国镇)一带有利地形休整。15日,蔡锷乘袁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纳溪。17日,担任主攻的右翼赵又新梯团从纳溪以东之白节滩发起进攻;中路顾品珍梯团在正面牵制敌军;左翼刘存厚部攻占江安,保障主力侧翼安全。19日,护国军全线突破袁军前沿阵地,歼敌一部。至3月底,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 湘西之战,王文华率护国黔军于1916年1月下旬进抵黔湘边境后,立即分路向湘西袁军进攻。第1团于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袁军欢度旧年除夕之机发起攻击,袁军不备,次日败逃蜈蚣关(距晃州东约15公里)。黔军进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关,歼袁军第5混成旅和镇远道守备部队各一部。第3团于2月5日克黔阳。其间,第2团攻占麻阳城外围部分据点,曾两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团联合向沅州(今芷江)发起攻击,袁军弃城逃走。14日,黔军占沅州。王即以第1团一部兵力支援第2团再攻麻阳城,16日攻克该地。至2月下旬,护国黔军连克洪江、靖县、通道、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团兵力。3月中旬,袁军向麻阳、黔阳等地发动反攻。护国黔军顽强抗击,牵制湘西袁军向主要方向四川转移兵力。 滇桂边之战,李烈钧部于1916年2月20日由昆明向广西开进。3月初,在滇桂边境之广南、富宁地区与龙觐光部展开激战。第2军张开儒梯团于富宁东面之皈朝地区击退龙军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进攻,双方成僵持状态。第2军方声涛梯团与龙军第2路司令黄恩锡部在广南地区激战数日,将黄部击退。15日,宁武将军陆荣廷通电宣布广西独立。云南护国军趁势向龙军发动反攻。与此同时,由云南前出广西截击龙军的第3军赵钟奇梯团进抵西隆(今广西隆林),与方声涛梯团夹击黄恩锡部。黄部战败,残部向滇南逃窜。由第3军一部改编的挺进军黄毓成部,此时亦由云南经贵州兴义进抵广西百色,协同桂军包围龙觐光指挥部,并将其全部缴械。李文富见大势已去,率众投降。窜至滇南的龙军第3路龙体乾土匪武装和黄恩锡残部,遭第3军刘祖武等部阻击,部分被歼,部分逃离滇境。 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为彻底推翻袁的独裁统治,5月8日,已独立的滇、黔、桂、粤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洋政府的军务院。不久,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袁益陷窘境,6月6日病死。 蔡锷等护国军将领依靠人民支持和部队旺盛士气,适时变更部署,持重待机,重视瓦解敌军,并采用佯动、袭击、割裂等手段,使护国战争赢得胜利,推翻了洪宪帝制。但代之而起的仍是直、皖、奉北洋集团的军阀统治。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云南,不仅是讨袁护国首义之省,而且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
㈦ 隆林革步韦氏是从哪迁来的
韦氏族谱
覃世衡 编著
二00五年八月
前 言
古人云:木犹有本,本固而叶始蕃;水尚有源,源深而流斯远。是故有子以务本为先,曾子以追远为重。忘所自出则高曾而上等诸路人,昧所分支,则曾元而外视同秦越,此仁孝所以日落,风俗所以日偷也。顾本愈远则愈漓,支愈分则愈涣。欲合其漓而萃其涣,莫善于谱矣。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祖有父,祖父亦有祖,祖祖孙孙,无穷无尽,忘却老祖是背弃人之道义。后代之人,年长月久或因天灾世乱,而背井离乡,亦有视骨肉为行路,是由不修族谱之故也。故重修族谱,以示后代子孙。
★★★开元篇
我祖原籍山东衮州韦氏,在宗朝麦责创立大功,随狄青功破昆仑关有功,烈委任,初授木兰冠节洞伺,屡次立功,绩蒙庆远,题授木兰,安抚司颁降印信,随绍平林都御吏,三旺内十二哨摇地,世袭官职。自宋历六年,子孙司职,流传不绝。
承基公为广西庆远府太守,事随将军,世代名卿。承袭功次,逐一俱列然。
承基公承袭四年故于东兰。
承镇公娶岑氏婆生一子曰景岱公。
二世祖公韦钱保公乃景岱公之子,于洪武二年(1368)开辟宜州都御路,在金城一带疏通道路,绩蒙功兵部御职,题授东兰州,世袭土知州,于洪武十三年,颁给印信,十四年奉调从军,开辟贵州省一带有功,钦赐黄翎花伞一把,赏银五佰两,黄金重拾两,彩缎二足,封受兵马御、总兵御等职;恩甚隆,于贵州府任事病故。生二子,长曰着目,次曰着德。
三世祖公韦着目乃钱保公之长子。
三世祖公韦着德乃钱保公之次子。
四世祖公韦兴乃着目公之长子。
四世祖公韦爵乃着德公之次子。
五世祖公韦瞿元乃爵公之长子。
六世祖公韦兴宗乃瞿元公之长子。
七世祖公韦祖宏乃兴宗之长子。
于民九年被河池州告估平林,土铭二里归流。弘治三年(1844),有昆乡并潭、南乡、三盆、伏屡等贼首,攻破府城,玉石俱焚,杀死同知。弘治四年,公奉调剿贼,斩掉匪首,题报兵部,绩功主事;题奉兵部,抄出东兰土知州,大胜其功,奉旨擦清潭南乡、三盆、伏屡等地,归附东兰州,实行管理,并赏花红银牌,到(劫答)任事,在州病故。
八世祖公韦正宝(1478~1510),乃祖宏公之子,袭东兰知州职,受命北征,擒获张世荣有功,受封平北伯,明正德四年(1509),奉调征蛮,以领兵之衔,带领东兰土司兵(时称俍兵)1800名和年仅14岁的长子韦虎臣赴广东潮、惠一带抗倭寇,中箭而故。
九世祖公韦虎臣乃正宝公之长子,年方十四岁,随征在营,战火中抱出父尸具禀钦奉圣恩,哀孝壮勇,被封为武夷候。正德九年(1514),奉旨赴广东抗倭,所向无敌,破寇于雷州。
十世祖公韦启云乃虎臣公长子,嘉靖二十四年(1555),启云公又带领东兰兵随瓦氏夫人赴闽、浙一带抗倭。起云公共有十三子,长曰应龙,四曰应虬,七曰应腾,其余早逝。
十一世祖韦应龙乃启云公长子,与南丹奠之厚结仇,相杀不止,强占三旺,六理地方,因告土司,改土归附河池州,主州同街,于十六年病故,长子文明(早故),次子文韬,三子文焕,四子文奎,五子文略。
十一世祖公韦应虬乃启云公次子。
十二世祖公韦文韬、文奎被文略公乘夜刺死,被官追究,文略公亦自灭身亡,幸有十一世祖公应虬顶替。
十三世祖公韦继宗乃文焕公之长子。于天始六,具禀赴府请蒙,受封巡抚。调征剿匪覃鸣河有功,时加兵马御,又奉调征思恩府,活擒副将姚应元,又调征南宁府横州,战功显赫。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隆邑四世孙韦登杰,谨订。
凡我世子孙,世世代代幸勿忘然,是为厚望。
★★★世袭篇
我始祖原籍山东滚州,分支贵阳府。抱领公班氏婆,实籍贵阳府人,于乾隆年间(1736),公带三子由贵阳来粤西东兰安居,不多年,又从东兰搬出,三个儿子各跑一边,不知流落。抱领公又带抱功公由贵阳辗转东兰,后落业于广西隆林县克长乡和平村,公实籍隆邑之。
我族始祖抱公勤劳耕种,务农为业,持家有道,生一子抱谁公。
第二世祖公韦抱谁公生一子抱遂公。
第三世祖公韦抱遂公生三子一曰起银,二曰起财,三曰起珍。
第四世祖公起财公生二子,一曰登○,二曰登○,此乃二房也。
第四世祖公起银公生三子一曰登华,二曰登墙,三曰登龙,此乃长房也。
第四世祖公起珍公生二子,一曰登杰,二曰登汉,此乃三房也。
第五世韦登杰公自幼好学,学台开科取士受鼎一台,第二次赴考百色半途,被本村岑氏野心嫉妒用迷信毒害,而在百色告终,捡尸返来。
第五世韦登汉自幼学武至武台迎考受武驽一架。生有二子,一曰开云,二曰景云。
第六世祖公开云生四子,一曰有馀,二曰有文,三曰有章,四曰有裕。
第六世祖公景云生三子,一曰有爵,二曰有重,三曰有功。
第七世有馀公生三子,长曰志洪、二曰志彪,三曰志达。
第七纪祖公有裕公生一子,韦志辉顶。
第七世祖公有章生二子,长曰志昆,二曰志春。
第七世祖公有道生二子,长曰志通,二曰志海。
第七世祖公有爵生二子,一长曰引凤,二长曰志崇。
第七世祖公有重生二子一长曰志光,二长曰志高。
第七世祖公有功生一女,乳名林婴(出名彩荣),招婿岑文明。
第八世志通生二子,一长曰士斌,二曰亚令(幼故)。
第八世志海娶覃氏生有五子,一曰覃炳锋,二曰覃炳德,三曰覃炳华,四曰覃世衡,五曰韦仕宇。长女覃亚泊。
第八世志洪生三子,一曰士忠,二曰士华,三曰士明。
第八世志彪生一子。曰士才。
第八世志达生二子,一曰士贤,二曰士谋。
第八世志昆生二子,一曰士○,二曰士○。
第八世志春生二子,一曰士○,二曰士○。
第八世志光无子。
第八世志高生三子,一曰士超,二曰士元,三曰士芳。
第八世志崇生六子,一曰土冠,二曰士纲,三曰士端,四曰士猛,五曰士显,六曰士扬。
第八世彩荣(乃有功公之长女)
※※※※※※※※※※※※※※※※※※※※※※※
●●●弄尧房族:
第七世有泰以生一子,曰志昆。
第七世有安公生三子,一曰志仁、二曰志飞、三曰志纯。
第七世有顺公生三子,一曰志能、二曰志刚、三曰志禄。
第八世志昆生五子,一曰士荣,二曰士忠,三曰士勇,四曰士城,五曰士光。
第八世志仁生一子,曰士银。
第八世志刚生□□□、□□□
※※※※※※※※※※※※※※※※※※※※※※※
今将我族字派具列:
□登云有志
□士达朝堂
□家修国治
□德樊政光
恢宏经子 继绪文章
崇仁明道 万世荣昌
★★★复兴篇
祖公韦有道生于光绪十四年八月初五日子时,在国民党军队当过兵。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曰志通、志海。
一世韦志通生有一男韦仕斌。
一世韦志海,为逃避瘟疫从克长和平村到岩茶者艾落户娶覃氏生有五男一女;五男一曰覃炳峰、二曰覃炳德、三曰覃炳华、四曰覃世衡、五曰韦仕宇,一女曰覃亚泊。
二世韦仕斌,中共_党员,曾任和平村村干。娶韦氏生有三男三女,三男曰○○、曰○○、曰○○,三女曰○○、曰○○、曰○○。
二世覃炳峰,中共_党员,曾在北京部队服役。娶黄氏生有二男三女。二男曰覃容(已故)、覃阮,三女曰覃念、覃丽、覃丽娴 。
二世覃炳德娶李氏生二女,曰李覃秀、曰李覃文。
二世 覃炳华娶李氏生一男一女,男曰覃宏、女曰覃丽春。
二世覃世衡,公务员,中共_党员,大学文化,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做过教师、秘书、记者、编辑、律师等职,有散文、诗歌、新闻等作品在区内外刊物上发表。娶岑氏生一男一女,男曰覃胤廖、女曰岑妙。
二世韦仕宇 ,教师,大专文化,毕业于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
二世覃亚泊赘男黄绍康,生二男二女,男曰覃忠诚、覃忠胜,女曰覃秀花、覃秀梅。
¤¤¤¤¤¤¤¤¤¤¤¤¤¤¤¤¤¤¤¤¤¤¤
★★★沧海一粟
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韦姓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郡望:
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
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
□□□韦姓家谱
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
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
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
□□□历史名人
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韦迢:京兆人,岭南接度使行军司马。
韦庄: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韦忠:平阳人,十六国时期赵名人。
韦昭:云阳人,三国时吴之著名学者。
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典故趣事: 韦玄成装疯救兄 韦诞题词须发白
★★★韦姓分布
韦姓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90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200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
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县、市因无资料,难详述)。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姓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㈧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县境地质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早期古生代中寒武世。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三个发展阶段。县境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新阶段。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中生代中侏罗纪,白垩纪地壳多次升降。新生代(从67百万年前至今)地壳总体抬升,经过近两亿年的风化剥蚀,山谷、河谷不断下切,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山中切割地貌景观。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区县,素有山高谷深,“地无三里平”之称。地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金钟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该县,南部的斗烘坡顶峰海拔高程1950.8米,为该县最高峰,西南部蚂蚁高坡高程1826米,西部金钟山高程1819.4米,东部沙梨河与南盘江汇合处高程380米,为该县最低处,最高与最低处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结构有土山区(非溶岩)和石山区(溶岩)两大类。由于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复杂,陶成山区多,水面少;陡坡多,平地少。 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四季较为明显,温润多雨。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县境各地降水量差异大,气温差异大。气温随着高度递增而降低,垂直变化显著。县境是低纬度,海拔较高地区,所以夏无酷热,冬季南下的冷空气翻越云贵高原后,势力已减弱,所以冬无严寒。这一气候特点对于亚热带作物和喜温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利。
㈨ 瑶族的民族历史】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在瑶族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迁徙。元朝时期,官员派人前来征税,当地瑶民热情款待,以至官员忘了回衙,衙门误以为瑶民杀了前来征税的官员,故派兵前来剿杀,瑶民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临前将牛角分成十二节由十二姓掌管,相约千年之后在回故地。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如果只是民族历史,那就是这些了。是在网络上拿到的,很可靠。
㈩ 壮剧的历史溯源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点。
建国前各路壮剧都有自己的戏班,但都无职业班社。农忙时停锣,农闲时演出。民国后直至建国初期,南、北路壮剧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发展缓慢。解放后,壮族自治区各县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并编写剧本。在1955年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壮剧《宝葫芦》参加演出获得表演奖。这一时期创作的壮剧有《百鸟衣》、《猩猩外婆》等,形成一股创作新剧的高潮。1959年成立右江壮剧团,三路壮剧开始合流。1965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此后又成立了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及百色,德保等县壮剧团。这些剧团经常开展交流。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壮族人酷爱壮剧,早期和宗教信仰有关。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戴木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