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发展历史
『壹』 宜家的大事记
1943
英格瓦·坎普拉德创建了宜家公司。
1943年,英格瓦17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份毕业礼物,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宜家(IKEA)这一名字就是创始人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宜家起初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 - 几乎英格瓦能够想到的任何低价格产品。
1947
宜家第一则广告出现在当地报纸上。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英格瓦.坎普拉德已无法应付大量的销售电话,他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制作临时邮购目录册。通过当地的收奶车分销产品,利用收奶车将产品运送到邻近的火车站。
1948
宜家进入家具产品系列
这些家具由当地的生产商生产,通过这种办法,宜家的产品线得到扩充,也提升了产品满意度。 1951
出版第一本宜家目录
宜家的创始人看到了成为大规模家具供应商的机会。不久,他便决定停止生产所有其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低价格的家具,我们今天熟知的宜家从此诞生了。
1953
家具展销厅在Almhult(阿姆霍特)开放。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宜家产品系列集中在家居产品上。家具展销厅的开放是宜家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宜家发现自己卷入了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场价格战。双方都降低了价格,质量却没有保证。通过开放家具展销厅,宜家能够以立体的方式展示其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低价格。正如宜家希望的那样,人们明智地选择了物有所值的产品。
1955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有几方面的原因。但促使宜家自己设计家具的真正原因却很有讽刺意味。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得供应商停止向宜家供货。宜家不得不开始自己设计家具,这实际上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己设计的家具很有创意,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价格较低。后来,宜家早期的一位员工突发灵感,他们便开始在设计时考虑平板包装的问题。平板包装进一步降低了价格。这样,在宜家便开始形成了一种工作模式,即把问题转化为机遇。
1956
宜家开始试用平板包装。
设计能够平板包装、顾客自己能够组装的产品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自从他们把桌腿卸掉并装入汽车的第一天起,平板包装带来的益处一直很明显。一辆运输车上装载的货品更多,需要的存储空间更小,人工成本降低,并且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现象。对顾客来说,这意味着产品价格更低,而且能够方便地将货品运送回家。 但是这样的设计最初运用起来非常的小心,一段时间只有一种产品如此的设计。
1958
在Almhult(阿姆霍特)创建第一家宜家商场。
670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是当时斯堪的那维亚最大的家具展示厅。
1959
Gillis Lundgren - 宜家的第四位雇员 - 设计了TORE 托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参观一家厨房产品生产商时,他注意到了我们平时在厨房中用到的简单、实用的储物逻辑,就决定在设计其他家具时也以利用同样的思维逻辑。回到Almhult(阿姆霍特)后,他便着手工作,最终设计出了托勒。
第一百位雇员加入宜家。 1963
在奥斯陆郊外开办挪威第一家宜家商场。
这也是我们在瑞典以外开办的第一家商场。
顾问兼设计师Marian Grabinski设计了MTP 书柜。
这是一种既现代又经典的书柜,多年来引得众多厂家纷纷模仿。在生产这种书柜以及其他木制产品的过程中,宜家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与波兰的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仍旧是我们为提供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所做努力的基础。
1964
对OGLA 奥格拉椅子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与宜家的风格、功能和价格等概念相吻合。
1965
开办斯德哥尔摩宜家商场。
数千人排队等候我们这一重要商场的开业。该商场规模为45800平方米,受纽约Guggenheim博物馆的启发,建筑被设计成圆形。该商场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顾客太多,员工不够用。后来决定开放仓库,让顾客自提货品,从此宜家概念的重要部分也随之诞生了。
1969
在丹麦开办第一家商场。
20世纪60年代刨花板的出现对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刨花板是一种低成本、耐磨且易于处理的材料,对宜家而言自然很合适。设计师 Ake Fribryter在1969年设计了PRIVAT沙发。这种沙发的底座采用刨花板,并用白色漆进行处理,褐色印花厚棉布由纺织品设计师Sven Fribryter设计。明快的直线条、实用的功能以及无人能比的低价格使得这种沙发在当时大获成功。 1970
库根科瓦店由于电器设备故障导致火灾。
1971
库根科瓦店在大火后重新开业,开设第一个商场内部仓库以方便顾客自选,一个非常重要的宜家理念诞生了。
1973
斯堪的那维亚以外的第一家商场在瑞士苏黎世郊外开办。
该店取得的成功为在德国迅速开拓业务铺平了道路,目前德国是宜家最大的市场。
1974
在慕尼黑开办德国第一家宜家商场。
Olle Gjerloy-Knudsen和Torben Lind设计了SKOPA 斯格帕椅子。
现代塑料给设计师提供了制造优良家居用品的众多新途径。但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选择斯格帕椅子生产商时,答案非常简单,虽然也确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生产商,但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我们对椅子的形状再一次进行分析并突发其想,决定让生产塑料碗和塑料桶的厂家来生产这种椅子。我们并没有降低对设计和功能的质量要求。实际生产出的椅子比我们设计的线条还要简洁、明快。
1975
在澳大利亚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6
在加拿大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7
在奥地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8
在荷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0
KLIPPAN 克利帕沙发诞生。
联合国将1980年定名为“儿童年”,宜家也将该年定名为“儿童起居室年。”我们的克利帕沙发很结实、耐脏,适合有孩子的家庭使用,而且又很柔软,坐卧其中都很舒适。
1981
在法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2
LACK 拉克搁板诞生。
1983
第六千位雇员加入宜家。
1984
在比利时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斯德哥尔摩家居系列诞生。
宜家利用其偏爱的桦木、皮革和印花厚布等设计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家居用品。我们的斯德哥尔摩系列完美体现了经典的高质量,但价格并不高。斯德哥尔摩系列获得了瑞典优秀设计奖。
1985
在美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起初,对于美国是否需要宜家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并没有什么把握。毕竟,美国什么都有,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但后来我们发现很多不同财力的人对实用、美观的家居产品的需要非常大。
Niels Gammelgaard设计了MOMENT 莫门特沙发。
当我们选择生产这种沙发的生产商时,我们去了一家生产超市里用的手推车的工厂,手推车必须坚固耐用,我们正好想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们创造出了新颖、舒适、低价位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沙发。我们于1987年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咖啡桌,获得了瑞典优秀设计奖。
1987
在英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9
在意大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0
分别在匈牙利和波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1
分别在捷克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3
宜家在25个国家共开办114家商场。
1994
KUBIST 丘比思储物单元诞生。
这是宜家最早使用框架板制造的产品之一。我们使用了一种生产门的技术来制造便宜、结实且重量轻的储物家具。宜家的设计师总是试图深入实地进行产品开发,以生产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与已经能够利用框架板制造门的生产商进行合作,宜家可以降低成本。在本例中,对波兰的一些老厂进行了改造,以生产丘比思部件以及其他宜家产品。
1995
Richard Clack设计了DAGIS 达杰斯儿童椅。
在设计这种儿童椅之前,他对儿童的习惯进行了详细观察。儿童椅不能有尖角,应该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但同时还必须能够承受频繁的磕碰。孩子们很顽皮,但很可爱,总是好动。本着这种精神,他设计了这种儿童椅。后来,他对这种儿童椅做了一点小的改进。据我们所知,儿童椅没有可叠放的。达杰斯却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可以节省空间,并且便于搬动。
1996
在西班牙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7
宜家开设儿童部
宜家始终是为全家提供家居用品的。但由于儿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宜家决定突出考虑他们的需要。我们与两支专家队伍进行了合作来开发产品。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游戏方面的教授帮助我们设计、开发旨在培养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力等的产品。儿童也和我们一起评选出优胜产品。我们设立了儿童游戏区。
1998
在中国上海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9
宜家在世界上四大洲29个国家150家商场共有员工53000名。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发起了"十分感谢你们" 的活动,作为对宜家集团内部广大员工新千年的奖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宜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部销售都分给了员工。这一天的销售目标定得很高,而实际销售额比这一目标还要大 - 约1.87亿荷兰盾。所有员工,从餐厅工作人员到仓库工作人员以及宜家集团总裁等,都得到了同样的奖金。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奖金比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这是一种感谢宜家员工在上个世纪里为宜家的成功所做贡献的最好的方式。而这仅仅才是开始。
宜家的VÄRDE厨房获得国际设计大奖。
VÄRDE伐尔德为重新设计厨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由于伐尔德采用了独特的模块设计,因此可以从头开始设计厨房,或是在原有厨房的基础上随意增加某一部分。所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其经典诱人的桦木贴面设计,使得它获得了Red Dot最高设计质量大奖。Red Dot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创新设计大奖,每年由设在德国的Zentrum Nordhein Westfalen举办的“设计创新”大赛进行颁奖。评委们对参赛产品的创新水平、功能、人体功能学、生态影响以及耐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后,最终选出获奖产品。 2000
在俄罗斯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2001
宜家成立自己的铁路公司,宜家铁路(IKEA Rail)开始运营。
2003
宜家获取了110亿欧元的销售收入 和超过11亿欧元的净利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2005
全球最佳品牌榜上,宜家排名42位
2012
宜家净利润超过25亿欧元。
2014
2014年3月,宜家家居因为被曝砍伐了受保护林地生长了600年的大树,被FSC森林管理委员会吊销了其FSC森林认证。
2014年4月10日,世界最大家具零售商瑞典宜家集团(IKEA)宣布收购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座在建的风电场,这将是宜家在美国的首个风电场,也是其迄今为止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
『贰』 谁知道瑞士“宜家”公司能跟我讲讲它的历史吗
1926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马兰。 他在靠近Agunnaryd小村庄的Elmtaryd农场长大。英格瓦年少时就立志开办自己的公司。起初,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他发现从斯德哥尔摩批量购买火柴可以拿到很便宜的价格,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零售,从中仍能赚到不小的利润。后来,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又开始卖鱼、圣诞树装饰物、种子、圆珠笔和铅笔等。 1943 英格瓦.坎普拉德创立了宜家。 英格瓦.坎普拉德创建了宜家公司。 1943年,英格瓦17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份毕业礼物,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宜家(IKEA)这一名字就是创始人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宜家起初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 - 几乎英格瓦能够想到的任何低价格产品。 1945 宜家第一则广告出现在当地报纸上。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英格瓦.坎普拉德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做广告,并制作临时函购目录。他通过当地的收奶车分销产品,利用收奶车将产品运送到邻近的火车站。 1947 将家具引入宜家的产品系列中。 家具由当地的生产商生产。产品得到人们的欢迎,生产品种得到扩大。 1951 出版第一本宜家目录 宜家的创始人看到了成为大规模家具供应商的机会。不久,他便决定停止生产所有其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低价格的家具,我们今天熟知的宜家从此诞生了。 1953 家具展销厅在lmhult开放。 在50年代初期,宜家产品系列集中在家居产品上。家具展销厅的开放是宜家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宜家发现自己卷入了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场价格战。双方都降低了价格,质量却没有保证。通过开放家具展销厅,宜家能够以立体的方式展示其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低价格。正如宜家希望的那样,人们明智地选择了物有所值的产品。 1955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有几方面的原因。但促使宜家自己设计家具的真正原因却很有讽刺意味。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得供应商停止向宜家供货。宜家不得不开始自己设计家具,这实际上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己设计的家具很有创意,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价格较低。后来,宜家早期的一位员工突发灵感,决定把桌腿卸掉,这样可以把它装到汽车内,而且还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在设计时考虑平板包装的问题。平板包装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价格。这样,在宜家便开始形成了一种工作模式,即把问题转化为机遇。 1956 宜家开始试用平板包装。 设计能够平板包装、顾客自己能够组装的产品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自从我们把桌腿卸掉并装入汽车的第一天起,平板包装带来的益处一直很明显。一辆运输车上装载的货品更多,需要的存储空间更小,人工成本降低,并且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现象。对顾客来说,这意味着产品价格更低,而且能够方便地将货品运送回家。 1958 在lmhult创建第一家宜家商场。 670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是当时北欧最大的家具展示场所。 1959 Gillis Lundgren - 宜家的第四位雇员 - 设计了TORE 托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参观一家厨房产品生产商时,他注意到了我们平时在厨房中用到的简单、实用的储物逻辑,就决定在设计其他家具时也以利用同样的思维逻辑。回到Almhult后,他便着手工作,最终设计出了托勒。 第一百位雇员加入宜家。 1963 在奥斯陆郊外开办挪威第一家宜家商场。 这也是我们在瑞典以外开办的第一家商场。 顾问兼设计师Marian Grabinski设计了MTP 书柜。 这是一种既现代又经典的书柜,多年来引得众多厂家纷纷模仿。在生产这种书柜以及其他木制产品的过程中,宜家在50和60年代与波兰的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仍旧是我们为提供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所做努力的基础。 1964 对GLA 奥格拉椅子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与宜家的风格、功能和价格等概念相吻合。 1965 开办斯德哥尔摩宜家商场。 数千人排队等候我们这一重要商场的开业。该商场规模为45800平方米,受纽约Guggenheim博物馆的启发,建筑被设计成圆形。该商场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顾客太多,员工不够用。后来决定开放仓库,让顾客自提货品,从此宜家概念的重要部分也随之诞生了。 1969 在丹麦开办第一家商场。 60年代刨花板的出现对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刨花板是一种低成本、耐磨且易于处理的材料,对宜家而言自然很合适。设计师 Ake Fribryter在1969年设计了PRIVAT沙发。这种沙发的底座采用刨花板,并用白色漆进行处理,褐色印花厚棉布由纺织品设计师Sven Fribryter设计。明快的直线条、实用的功能以及无人能比的低价格使得这种沙发在当时大获成功。 1973 北欧以外的第一家商场在瑞士苏黎世郊外开办。 该店取得的成功为在德国迅速开拓业务铺平了道路,目前德国是宜家最大的市场。 1974 在慕尼黑开办德国第一家宜家商场。 Olle Gjerloy-Knudsen和Torben Lind设计了SKOPA 斯格帕椅子。 现代塑料给设计师提供了制造优良家居用品的众多新途径。但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选择斯格帕椅子生产商时,答案非常简单,虽然也确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生产商,但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我们对椅子的形状再一次进行分析并突发其想,决定让生产塑料碗和塑料桶的厂家来生产这种椅子。我们并没有降低对设计和功能的质量要求。实际生产出的椅子比我们设计的线条还要简洁、明快。 1975 在澳大利亚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6 在加拿大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7 在奥地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9 在荷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0 KLIPPAN 克利帕沙发诞生。 联合国将1980年定名为“儿童年”,宜家也将该年定名为“儿童起居室年。”我们的克利帕沙发很结实、耐脏,适合有孩子的家庭使用,而且又很柔软,坐卧其中都很舒适。
『叁』 宜家的创始人是谁
2004年4月4日瑞典《商业周刊》最先报道:瑞典家居制造商宜家公司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成为世界首富,其个人资产已达到4000亿瑞典克朗,约合530亿美元,而根据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显示,英格瓦·坎普拉德个人净资产为185亿美元,排行第13位。美国《商业周刊》最新的品牌调查显示,宜家为全球前50名最知名品牌之一,名列第43位。截止到2003年8月31日,宜家共有7.66万员工,186家宜家商场分布于3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地区,世界各地的连锁公司及特许经营店销售12400多种商品,相对固定的消费者约1.2亿人。宜家商场还在继续增多之中。
宜家集团为注册于荷兰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所有。该基金会拥有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是所有宜家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包括Swed-wood工业集团以及在各国经营宜家商场的所有公司。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宜家概念和商标,与在世界各地的每一所宜家商场签署授权经营协议。宜家集团是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最大的授权经营者。
到了1986年,坎普拉德一手构建的组织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于是他辞去了宜家总裁的职务,担任公司高级顾问。不过到目前为止,尽管坎普拉德已不再参与宜家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但他仍然是公司的最大股东。
1926年,英瓦尔·坎普拉德生于瑞典南部的史马兰。7岁时随家人从普加特瑞德教区搬迁到爱尔姆特瑞德地区。他从这里起步,开创了世界商业史上的一个时代。
1953年,宜家家居的第一间商品展示室开设于阿姆胡特。在50年代早期,宜家还是以销售家具为主,而这间店面的设立,对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1955年,为了避免竞争对手所发起的抵制行动,并解决货源的供应问题,宜家开始自行设计家具,进而使顾客能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设计新颖、功能更佳的产品。“平板包装”成为宜家产品的设计核心,不仅可避免运送途中造成损坏,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把问题转变成机会,已经成为宜家企业精神的一部分。
宜家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迅速地国际化,成为一家跨国集团:1975年,在澳大利亚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1976年,在加拿大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1977年在奥地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1979年,在荷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兵分多路、在世界各地开拓市场的宜家,成为地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巨大王国。在宜家的大本营瑞典,继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埃耳姆哈尔特商场、60年代建立的斯德哥尔摩库根科瓦商场和70年代建立的歌德堡商场、马尔默和林雪平商场。
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宜家想尽了办法,有时进入某个地区遇到了阻力和困难,宜家公司便会避开最难解决的那部分问题,直接面对那个地区潜在的数量巨大的消费群体。宜家把瑞典森林中最有特色的麋鹿制成玩具、图片,免费散发到那些地区,而且还赠送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毫无例外地必定挂上一只毛茸茸的小玩具麋鹿。“麋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都快要成为宜家的代称了,麇鹿战术也为宜家进军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20世纪70年代的扩张中,使宜家在德国最为成功的6年时间里接连开起了8家商场。另外,宜家在加拿大也取得了成功,继1976年温哥华宜家商场开业后,又相继在1977年建成了多伦多商场,过了一年又建成了埃德蒙顿商场。在70年代的最后一年里,建成了渥太华宜家商场,宜家终于攻进了加拿大的首都后来。加里宜家商场也建成投入运营。
20世纪70年代,宜家从亚欧大陆到北美大陆,再到澳洲大陆;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建立起了日后庞大王国基本雏形。
1995年8月英氏控股董事会做出了决定:未来几年内,宜家将在中国大陆开拓市场。1998年,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宜家商场。其实,宜家与中国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真正的业务往来,宜家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中国采购商品,到2001年时,中国已经成为宜家在全球最大的采购国,占其总采购量的14%;宜家在中国设立了7个采购办事处,有雇员400余人,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宜家用60多年的时间,打造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字招牌,真的成了家具行业中的第一家。
『肆』 “宜家”家具的创始人是谁宜家(IKEA)是名字是怎么来的它的经营宗旨是什么
“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财富档案 世界最大的家具零售公司“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是瑞士第三富豪,2002年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富豪榜第17位,资产95亿英镑,创造奇迹的英格瓦·坎普 拉德的商业哲学和宜家鲜明的商业文化是欧洲管理学界钟爱的课题,也是哈佛商学院经典的核心范例。 企业类型 家具业。 成长记录 2001年4月19日,一位74岁的瑞典老人来到北京。他坐的是经济舱,看上去精力充沛,背着一个毫不起眼的布口袋,走得很快,没有任何人陪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人就是创立了宜家的亿万富翁──英格瓦·坎普拉德。这位已经退休的瑞典首富最喜欢独自一人在全世界的宜家家居店里转来转去,此次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遥想1999年1月13日,北京“宜家”开张时盛况空前。人们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离宜家一站多远的街边,停满了桑塔纳和富康,惊奇的顾客拥挤在每一件商品前啧啧称赞,小心地斟酌着该如何花出手中的人民币。”在两个星期内,热情的北京人把宜家货架上的商品抢购一空,有人在7天里去了6次。有外刊称,这是“北京中产阶层”的一次集体出动。可以说,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直到今天,宜家依然是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首选家具的地方。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只在中国发生,事实上,在坎普拉德的努力下,今天的宜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公司了。 5岁的小商人 1926年,英格瓦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南部一个叫艾姆赫特的小村落。他祖上是德国人,后来移民瑞典。他的祖父是个农场主,因经营不善而开枪自杀。父亲也不怎么会经营。但英格瓦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天份。 5岁那年,英格瓦曾代人卖掉一批火柴,赚了少量的钱。好长一段时间里,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他发现从斯德哥尔摩批量购买火柴可以拿到很便宜的价格,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零售,从中仍能赚到不小的利润。 后来,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他卖过圣诞卡,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处兜售自己抓来的鱼。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他把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他曾用父亲给的钱和银行汇票去进货,卖掉500枝巴黎钢笔。他上高中时,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 1943年,英格瓦已经17岁了,父亲对儿子十分了解,决定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就是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就这样,宜家(IKEA)诞生了,“I”代表英格瓦,“K”代表坎普拉德,“E”代表艾姆赫特,“A”是自己所在村庄的名字——阿根纳瑞德。 宜家起初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只要英格瓦能够想到的低价格产品,他就去经营。对这个17岁孩子开的公司,谁都没有在意,只是把它当成了孩子的一个玩意,但是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后来的宜家竟成了全球知名企业。 虽然公司成立了,但英格瓦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经验的缺乏,他决心去商学院上学,进一步深造,他从此懂得: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生意人,首先必须用最简捷也最廉价的办法把商品送到顾客手里。这成为他最基本的营销观念。直到今天,坎普拉德还有一个令他太太深感厌倦的习惯。“我已经习惯了在对方就要起身离开之际问一句:能否再便宜一点?” 读书的英格瓦也没闲着。他到学院图书馆看登着进出口广告的商业报纸,选定了一个对像,就用蹩脚的英语给那个外国制造商写信。结果,他成了那种钢笔的瑞典总代理。为了实现他当初简捷廉价的想法,他决定直接进口,因为这样才能可获得最低价位。 但这些对于英格瓦而言都只是牛刀小试,他想做的是更大的事业,这一次,英格瓦把眼光投向了家具行业。因为在当时的瑞典,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城市却在不断增多和扩大,并向郊区辐射发展。年轻人迫切需要找地方住下来,人们需要尽可能便宜地装修新房子。当时,瑞典政府对人们使用家具提出的建议是:既要方便生活,又要有利于健康。英格瓦的“宜家”可谓是应运而生。 简约家居文化的革命 1948年,英格瓦登出了第一条家具商品的广告。这条广告大力宣传的是一种没有扶手的护理椅,以及一种咖啡桌。他为椅子取名为“露丝”。英格瓦觉得要让顾客记下每件商品的序号实在太麻烦,从此,给每件家具取名就成了宜家的传统。 广告反响强烈,这两件投石问路性质的家具卖出去不少。于是英格瓦开始向老顾客印发一种叫“宜家通讯”的小册子,并在上面增添新商品的宣传,如沙发床和枝形玻璃吊灯等。人们向他索要表格,他盯着工厂准时交货。一切进展顺利。但这只是起步和尝试的阶段。这时候的宜家公司只有他一个人……虽然他的家人都是他的帮手。
『伍』 宜家是怎样创立的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1926年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马兰。他在靠近Agunnaryd小村庄的Elmtaryd农场长大。英格瓦年少时就立志开办自己的公司。起初,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他发现从斯德哥尔摩批量购买火柴可以拿到很便宜的价格,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零售,从中仍能赚到不小的利润。后来,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又开始卖鱼、圣诞树装饰物、种子、圆珠笔和铅笔等。
『陆』 宜家家居的发家史具体内容
宜家(IKEA)的大事记
1926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马兰。
宜家家居于1943年创建于瑞典,“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公司自创宜家家居上海成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宜家品牌始终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并秉承“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他们能够负担,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的经营宗旨。在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的同时,宜家努力创造以客户和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经营宜家家居方式,致力于环保及社会责任问题。
目前宜家家居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40个商场,其中有11家在中国大陆,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深圳、南京、沈阳、大连和无锡。宜家的采购模式是全球化的采购模式,它在全球设立了16个采购贸易区域,其中 北京的宜家家居有3个在中国大陆,分别为:华南区,华中区和华北区。
目前宜家在中国的采购量已占到总量的18%,在宜家采购国家中排名第一。随着2012年6月6日,宜家无锡商场的开业,宜家在中国内地的零售商场已达到11家,所需仓储容量已扩大到30万立方米以上。中国已成为宜家最大的采购市场和业务增长最重要的空间之一,在宜家的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柒』 宜家的创始人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1926年出生在瑞典南部的斯马兰。
他在靠近Agunnaryd小村庄的Elmtaryd农场长大。英格瓦年少时就立志开办自己的公司。起初,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发现从斯德哥尔摩批量购买火柴可以拿到很便宜的价格,然后再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零售,从中仍能赚到不小的利润。后来,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又开始卖鱼、圣诞树装饰物、种子、圆珠笔和铅笔等。
『捌』 瑞典宜家家居的历史
1943
英格瓦.坎普拉德创立了宜家。
英格瓦.坎普拉德创建了宜家公司。
1943年,英格瓦17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份毕业礼物,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宜家(IKEA)这一名字就是创始人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宜家起初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 - 几乎英格瓦能够想到的任何低价格产品。
1945
宜家第一则广告出现在当地报纸上。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英格瓦.坎普拉德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做广告,并制作临时函购目录。他通过当地的收奶车分销产品,利用收奶车将产品运送到邻近的火车站。
1947
将家具引入宜家的产品系列中。
家具由当地的生产商生产。产品得到人们的欢迎,生产品种得到扩大。
1951
出版第一本宜家目录
宜家的创始人看到了成为大规模家具供应商的机会。不久,他便决定停止生产所有其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低价格的家具,我们今天熟知的宜家从此诞生了。
1953
家具展销厅在Älmhult开放。
在50年代初期,宜家产品系列集中在家居产品上。家具展销厅的开放是宜家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宜家发现自己卷入了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场价格战。双方都降低了价格,质量却没有保证。通过开放家具展销厅,宜家能够以立体的方式展示其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低价格。正如宜家希望的那样,人们明智地选择了物有所值的产品。
1955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
宜家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有几方面的原因。但促使宜家自己设计家具的真正原因却很有讽刺意味。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得供应商停止向宜家供货。宜家不得不开始自己设计家具,这实际上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己设计的家具很有创意,功能得到改善,而且价格较低。后来,宜家早期的一位员工突发灵感,决定把桌腿卸掉,这样可以把它装到汽车内,而且还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在设计时考虑平板包装的问题。平板包装进一步降低了我们的价格。这样,在宜家便开始形成了一种工作模式,即把问题转化为机遇。
1956
宜家开始试用平板包装。
设计能够平板包装、顾客自己能够组装的产品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自从我们把桌腿卸掉并装入汽车的第一天起,平板包装带来的益处一直很明显。一辆运输车上装载的货品更多,需要的存储空间更小,人工成本降低,并且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现象。对顾客来说,这意味着产品价格更低,而且能够方便地将货品运送回家。
1958
在Älmhult创建第一家宜家商场。
670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是当时北欧最大的家具展示场所。
1959
Gillis Lundgren - 宜家的第四位雇员 - 设计了TORE 托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参观一家厨房产品生产商时,他注意到了我们平时在厨房中用到的简单、实用的储物逻辑,就决定在设计其他家具时也以利用同样的思维逻辑。回到Almhult后,他便着手工作,最终设计出了托勒。
第一百位雇员加入宜家。
1963
在奥斯陆郊外开办挪威第一家宜家商场。
这也是我们在瑞典以外开办的第一家商场。
顾问兼设计师Marian Grabinski设计了MTP 书柜。
这是一种既现代又经典的书柜,多年来引得众多厂家纷纷模仿。在生产这种书柜以及其他木制产品的过程中,宜家在50和60年代与波兰的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仍旧是我们为提供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所做努力的基础。
1964
对ÖGLA 奥格拉椅子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与宜家的风格、功能和价格等概念相吻合。
1965
开办斯德哥尔摩宜家商场。
数千人排队等候我们这一重要商场的开业。该商场规模为45800平方米,受纽约Guggenheim博物馆的启发,建筑被设计成圆形。该商场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顾客太多,员工不够用。后来决定开放仓库,让顾客自提货品,从此宜家概念的重要部分也随之诞生了。
1969
在丹麦开办第一家商场。
60年代刨花板的出现对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刨花板是一种低成本、耐磨且易于处理的材料,对宜家而言自然很合适。设计师 Ake Fribryter在1969年设计了PRIVAT沙发。这种沙发的底座采用刨花板,并用白色漆进行处理,褐色印花厚棉布由纺织品设计师Sven Fribryter设计。明快的直线条、实用的功能以及无人能比的低价格使得这种沙发在当时大获成功。
1973
北欧以外的第一家商场在瑞士苏黎世郊外开办。
该店取得的成功为在德国迅速开拓业务铺平了道路,目前德国是宜家最大的市场。
1974
在慕尼黑开办德国第一家宜家商场。
Olle Gjerloy-Knudsen和Torben Lind设计了SKOPA 斯格帕椅子。
现代塑料给设计师提供了制造优良家居用品的众多新途径。但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选择斯格帕椅子生产商时,答案非常简单,虽然也确实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生产商,但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我们对椅子的形状再一次进行分析并突发其想,决定让生产塑料碗和塑料桶的厂家来生产这种椅子。我们并没有降低对设计和功能的质量要求。实际生产出的椅子比我们设计的线条还要简洁、明快。
1975
在澳大利亚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6
在加拿大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7
在奥地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79
在荷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0
KLIPPAN 克利帕沙发诞生。
联合国将1980年定名为“儿童年”,宜家也将该年定名为“儿童起居室年。”我们的克利帕沙发很结实、耐脏,适合有孩子的家庭使用,而且又很柔软,坐卧其中都很舒适。
1981
在法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2
LACK 拉克搁板诞生。
1983
第六千位雇员加入宜家。
1984
在比利时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斯德哥尔摩家居系列诞生。
宜家利用其偏爱的桦木、皮革和印花厚布等设计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家居用品。我们的斯德哥尔摩系列完美体现了经典的高质量,但价格并不高。斯德哥尔摩系列获得了瑞典优秀设计奖。
1985
在美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起初,对于美国是否需要宜家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并没有什么把握。毕竟,美国什么都有,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但后来我们发现很多不同财力的人对实用、美观的家居产品的需要非常大。
Niels Gammelgaard设计了MOMENT 莫门特沙发。
当我们选择生产这种沙发的生产商时,我们去了一家生产超市里用的手推车的工厂,手推车必须坚固耐用,我们正好想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们创造出了新颖、舒适、低价位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沙发。我们于1987年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咖啡桌,获得了瑞典优秀设计奖。
1987
在英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89
在意大利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0
分别在匈牙利和波兰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1
分别在捷克共和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3
宜家在25个国家共开办114家商场。
1994
KUBIST 丘比思储物单元诞生。
这是宜家最早使用框架板制造的产品之一。我们使用了一种生产门的技术来制造便宜、结实且重量轻的储物家具。宜家的设计师总是试图深入实地进行产品开发,以生产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与已经能够利用框架板制造门的生产商进行合作,宜家可以降低成本。在本例中,对波兰的一些老厂进行了改造,以生产丘比思部件以及其他宜家产品。
1995
Richard Clack设计了DAGIS 达杰斯儿童椅。
在设计这种儿童椅之前,他对儿童的习惯进行了详细观察。儿童椅不能有尖角,应该具有一定的柔软度,但同时还必须能够承受频繁的磕碰。孩子们很顽皮,但很可爱,总是好动。本着这种精神,他设计了这种儿童椅。后来,他对这种儿童椅做了一点小的改进。据我们所知,儿童椅没有可叠放的。达杰斯却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可以节省空间,并且便于搬动。
1996
在西班牙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7
宜家引入儿童的宜家
宜家始终是为全家提供家居用品的。但由于儿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宜家决定突出考虑他们的需要。我们与两支专家队伍进行了合作来开发产品。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游戏方面的教授帮助我们设计、开发旨在培养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力等的产品。儿童也和我们一起评选出优胜产品。我们设立了儿童游戏区,儿童样板间,在餐厅专门备有儿童食品,所有这些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使他们更乐意光顾宜家。
推出www.IKEA.com网站的最初版本。
1998
在中国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1999
宜家在世界上四大洲29个国家150家商场共有员工53000名。
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发起了"十分感谢你们" 的活动,作为对宜家集团内部广大员工新千年的奖赏。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宜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部销售都分给了员工。这一天的销售目标定得很高,而实际销售额比这一目标还要大 - 约1.87亿荷兰盾。所有员工,从餐厅工作人员到仓库工作人员以及宜家集团总裁等,都得到了同样的奖金。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奖金比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这是一种感谢宜家员工在上个世纪里为宜家的成功所做贡献的最好的方式。而这仅仅才是开始。
宜家的VÄRDE厨房获得国际设计大奖。
VÄRDE伐尔德为重新设计厨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由于伐尔德采用了独特的模块设计,因此可以从头开始设计厨房,或是在原有厨房的基础上随意增加某一部分。所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其经典诱人的桦木贴面设计,使得它获得了Red Dot最高设计质量大奖。Red Dot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创新设计大奖,每年由设在德国的Zentrum Nordhein Westfalen举办的"设计创新"大赛进行颁奖。评委们对参赛产品的创新水平、功能、人体功能学、生态影响以及耐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后,最终选出获奖产品。
2000
在俄罗斯开办第一家宜家商场。
『玖』 关于宜家刚进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比如什么政策背景市场背景什么的,不要宜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了。。
宜家供暖是由德国热力集团巨头凯思捷于1921年创办的专业供暖品牌,传入中国较晚,由于与众不同的专业技术和设备,成本较高,推广难度大,近年来由凯思捷中国分公司根据中国国情对原有的施工技术及设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以连锁直营的方式再次进军中国供暖市场,并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