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使命感
㈠ 大学生怎样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
第一,应该熟悉历史,了解史实;
第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第三,认真磨练自我能力;
第四,培养爱国情操,培养爱国热情;
第五,关心国家大事,并将国家大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㈡ 如何培养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想这中国的历史传统,想这自己是炎黄子孙
㈢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是什么
大道理不多说- - 我只说一些不需要做的事情, 不沉迷游戏,不沉迷网络小说,不沉迷爱恋. 不和狐朋狗友出去花天酒地 只要你在大学里面 老老实实的不沉迷这4见事情,我觉得你的大学不会白过
㈣ 如何增强初中生的历史使命感
一、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 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升华为一种思想信念,历史教学是最好的学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成员对于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古今中外凡是对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无不从青少年时代就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如大禹为根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的刻苦执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胸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这些不正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历史使命感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吗?学生从这些伟大人物的经历中会得到有益的启迪。 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民族危难之际,社会各阶级、阶层纷纷起来抗争、探索,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悲壮让我们感动落泪,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愈挫愈勇的顽强意志让我们倍受鼓舞,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的远大志向让我们豪情万丈……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以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暑假学校组织了七年级学生北京夏令营活动,师生一起登上了雄伟的八达岭长城,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我们考察发现很多块青砖上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以制高点北八楼附近为最多,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等等,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青少年学生们触景生情,痛心于“到此一游”等游人刻字给长城留下的累累伤痕,纷纷表示回去后写文章呼吁人们爱护长城,保护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养成历史使命感,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去校内校外打扫卫生、植树,去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就要为社会做贡献。所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的良好途径。 三、开展专题教育 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学校举行了防空逃生演练。而对八年级学生,我把这个历史事件提前教学,在课堂上,讲解九一八事变的过程,播放一曲《松花江上》,然后简单介绍歌词的内容和感情脉络。这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以它哀婉的曲调打动学生的
心灵,为后来引出的九一八事变及中国各阶层的态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的渲染加深了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沦亡,东北人民的背井离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人民、中共、民主人士、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他们勇敢地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用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提高增强我们综合国力的历史使命感。 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更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专题教育的好时机,学校举办迎“五四”红歌会,学生出黑板报、写专题纪念文章等,用以激励青少年学生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增强为国出力的历史使命感。结合现实社会,使学生懂得应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才能无愧于新中国,无愧于我们这伟大的时代。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作为其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九十多年来,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求创新、图发展的不懈追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四、写作历史小论文、表演历史短剧 在上七年级下册“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时,讲到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长期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岛后压榨台湾人民,无恶不作时,
台下的学生无不义愤填膺。讲到16岁的戚继光痛恨倭寇横行,慷慨赋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立志保卫国防,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痛击倭寇;讲到郑成功断然拒绝荷兰总督的十万两白银,迫使其签字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历史时,有的学生紧握双拳,有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他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我知道此时的孩子们内心里都有很多想说的话,很多想用文字来表达的想法。我布臵学生写一篇关于“维护祖国主权与和平”的历史小论文。有学生在文章结尾中写道:“当有一天,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将坚决响应祖国的召唤,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而战斗,就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溢于言表。 同时,我还在课后要求学生演一些历史短剧。如有位同学在扮演文天祥时,面对元军将领的威逼、劝降,严词斥敌:“我自己已经不能捍卫父母之邦,不能尽到保卫国家的责任,再教唆别人背叛国家,有这种可能吗?”展现了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有同学扮演“戊戍六君子”的谭嗣同,高呼:“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中国今天没有人为变法流过血,所以国家不能昌盛,现在就算从我开始吧!”这些英雄人物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面不改色。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彪炳史册,光照千秋。通过这些历史短剧表演活动,创设了历史情境,把历史上优秀人物的言行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中,从学生心理、人格养成
的目标出发,使学生的思想灵魂和情感得到升华。对于增强历史使命感起着很好的作用。 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由历史知识内化后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谐的人际交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使命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努力增强青少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感,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伟大责任。
㈤ 历史使命感是什么
这个是一个组合词。先分开说:
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
历史使命感是使命感中的一部分,它只是注重强调了“一定时代”。还有就是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定义使命。
合起来就是说,
历史使命感,就是人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
从具体表现来说:作为后来人,在先人的基础上,好的方面,要继承、发扬、创新;坏的方面,则要摒弃、警惕、批判。
㈥ “历史使命感”是什么
这个是一个组合词。抄先分开说:
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
历史使命感是使命感中的一部分,它只是注重强调了“一定时代”。还有就是要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定义使命。
合起来就是说,
历史使命感,就是人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
从具体表现来说:作为后来人,在先人的基础上,好的方面,要继承、发扬、创新;坏的方面,则要摒弃、警惕、批判。
㈦ 论述历史使命感3000字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社会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为了塑造其所需要的人才。我国力倡素质教育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有着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表现出淡化的倾向,这与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背道而驰。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凸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感激历史使命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完全忽视了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练。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成人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真空状态。
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说,教育也应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的这种社会责任是由教育主体对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的塑造、培养来完成的。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又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发生。
其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可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的多样化,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意义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精神价值观念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导向,以便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应当予以揭露和反对,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反对消极腐败现象是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再次,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有些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即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社会整体利益的内容如何,个人利益的内容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何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何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高等教育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并不都是很高的,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的学习、才能的培养对大学生多么有利时却不肯定知识和才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教师则公然宣扬大学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会。针对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高校首先应该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来。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总之,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符合:1、有正常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2、对人类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并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3、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4、健康的体魄。
最后,我愿意以宋代理学家张载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概括了古往今来一切知识分子的抱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忘先贤们的教诲,以一种伟大的胸怀去融汇人类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全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㈧ 历史使命感 时代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政治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治责任意识是人们从政治的高度,对自己本职工作热爱和负责的精神,是人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动力。一个人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只要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就会产生政治责任意识。
就是指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生活在相应的社会群体中,都拌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自己的历史。
时代责任感 就是你要对你生活的时代负责。比如现阶段我们社会需要什么 你就要奉献什么。
㈨ 谈谈对青年历史使命感的理解
看当前国际形势,谈青年的历史使命感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当代大学生将用青春年华连接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今天、明天、及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过去20世纪的百年中,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当代中国青年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的思考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
一、看当前国际形势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手笔,凝聚着我们党对中国外交新环境的科学判断,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布局、新风格,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二、谈青年的历史使命感
观世界之风云,探宇宙之真理,谋人类之幸福,是每一代人应遵守的准则。当下求知的青年一代不要只为一己谋福利,应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我是一名当代大学生,深知大学生们的心理,大部分读书都是只为将来谋一份好工作,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孝顺父母,教育子女。不仅学生这样想,老师也这样教育,父母更是支持,仿佛成了一种模式,“读书——工作——“营”得金钱、地位和荣誉”,我不但不否定这种模式,而且肯定这种模式会给社会带来稳定,给经济带来发展。我只是想表达另一种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扭转这种模式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力量不是神赐的,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这种人才是我想做的。这种使命是历史赋予的,站起来承担这个光荣的使命是当代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也许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这是觉悟问题。《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要彻底打破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局限性,要跳出圈外或是站的更高一点。
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的正确选择。热爱祖国的年轻的大学生应当思考与领悟:在充满挑战和大有希望的新世纪,坚顶信仰,执着追求,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懈奋斗,是我们人生中的正确选择。早日到党旗下集合,争取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把加入党的组织作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加入党组织会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程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磨练意志,增强党性锻炼,争取早日加入了党组织中来。实现我们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
㈩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增强历史使命感
知道清朝进关后战斗力为什么不行?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