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历史
Ⅰ 衢州的由来
“衢州”最初是作为州级政区名称出现的,元朝始才成为专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县地置州,州治依廓,实行州领县体制。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专名;“州”是政区级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说以今常山境内的“三衢山”得名;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国公尉迟恭,新扩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规模初具,深得当朝赏识,令其上报新城域名,一介武夫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时六神无主。后听说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且风光绮丽,为天下名胜,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为衢州。
一说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笔者认为后者较为可信。首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对此,《大明一统专》便作出定论:“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无疑。有的文献中累次出现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这是一种误导。
“三衢”一名作为衢州的别名出现和广泛使用,大量的文献证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后,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轻重甲篇》言“闻子三衢”,“三衢”一词古语中早有,很明显,“衢”非“三衢”之简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内涵将会愈益丰富而外延。
Ⅱ 衢州别名的历史渊源
衢州是个四省交界的边缘城市,又叫柯城。起因是衢州边上有个山,叫烂柯山,据说烂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烂柯典故:梁任昉《述异记》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石桥山遇见两童子(仙者)对弈,因在旁侧观棋入迷,虽岁移月逝斧柄烂尽犹不自知,待一局棋罢归家,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后人常以“烂柯山”为题咏叹这个故事。
Ⅲ 有谁知道衢州的建城史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辖区内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矛等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属百越之地。
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一作大末)。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荆王国地。十二年(前195),吴国地。景帝四年(前153),诛吴王刘濞,复属会稽郡。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新安县改属东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说溪以县得名,仍隶东阳郡。
南朝宋、齐、梁三代,新安县隶属不变;陈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领信安、定阳2县,隶缙州。
隋大业三年(607),太末、定阳2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为州治;同时,析太末县之西设白石县并置榖州,州领太末、白石2县,白石为州治之所;七年(624)废衢州,并定阳,须江、白石、太末4县入信安县,隶婺州;贞观八年(634),从信安、金华2县析置龙丘县;武后垂拱二年(686),复置衢州,辖信安、龙丘、常山3县,属江南道,信安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龙丘县之西置盈川县,衢州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5县;证圣元年(695),分须江、定阳、弋阳3县置玉山县,隶衢州;天宝元年(742),改衢州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同年,玉山县改隶信州;衢州仍辖信安、龙丘、须江、盈川、常山5县,信安为州治,隶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779),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复隶浙江东道;二年(781),又改隶浙江西道;贞元三年(787),复隶浙江东道;元和七年(812),废盈川县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隶衢州
五代时,衢州属吴越国(907-978),州治倚西安,辖西安、龙游、常山、江山4县;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
北宋时西安县仍为衢州治,属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总管府,西安县倚廓,隶江淮行省浙东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西安倚廓,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衢州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顺治八年(1651),浙闽总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治所;宣统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县并入衢州府,由府兼理县事。
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军政分府,兼理县事;民国元年(1912)二月,废府,改西安为衢县;三年(1914),实行道制,衢县属金华道,并为道尹驻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复设,道尹仍驻衢县;十六年(1927),设第一特区县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衢县;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衢县仍为公属属址;一九四六年,专员公署与保安司令部合并,称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驻衢县;一九四八年,衢县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址移金华。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县解放,始设军管会,后建衢州专员公署。衢州市,专属仍驻衢州,县政府迁至樟潭镇;一九五一年,撤销衢州市,县府迁回衢县城区,专署驻衢县;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专员公署撤销,衢县属金华专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并入衢县;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龙游县并入;一九六一年,复置常山县;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复衢州市,县、市并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县并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龙游县析出,另立县治;一九八四年,辖区不变;一九八五年五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市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五县及柯城区;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县改县级市,属衢州市。
Ⅳ 衢州概况介绍
衢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考古资料表明,远在五、六万年前,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丛林密布,是一个鸟语花香、马嘶鹿鸣、猿啼虎啸、野牛成群、野猪结队的原始天地。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西周三代这里属于越之地。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西部姑蔑地,县治即今龙游。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太末置新安县,衢县自此而建。南朝陈永定三年(559)一度置信安郡,为衢地设领县建制之始。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旋废;垂拱二年(686)复置,此后千余年,止1949年解放,衢城历为州府路道区的治署所在。1949~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专员公署驻地,1985年建为省辖市。1994年衢城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交界之处,从雕刻建筑、饮食习惯到地方曲艺、民情风俗均深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闽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古为百越之地,至今还有畲族留居于此。本区域以汉民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春节通常除了年夜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年糕、发糕、清明果、八宝菜、江山糕、索面、冻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龙游人爱发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面。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元宵除观灯外,通常要耍龙灯。
清明节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小圆饼。这个节日要扫墓,有前三后七之说(清明前三日后七日都可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酿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衢州的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衢州农俗有吃麦饼、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苋菜,正当时的上时菜。
七夕这个节在衢州并不重要,但还是有的地方是要过的,相对来说后面的节日那就是要紧的多了!
七月半也称鬼节,期间有不少地方的习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农村要做京团(当地称京团粿)不同地方不同的过法,过七月半(中元节)一定要扫墓。
中秋节,月饼是食品中的重头,其中以杜泽桂花月饼最为特色,其为空心月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风味的融入,本地民风正被慢慢淡化!
重阳节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饮酒也是个内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许就和秋收联系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当于年”的说法,这一天还有“有的吃吃一夜,没的吃冻一夜”的俗语。
在衢州农村北乡的姚家等,农村里还有过六月年的习惯,这还有典故,通常是农历的六月十五六号。这个年要将军挂门,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专门的麻糍节,用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节日类似于庙会,要举行近一个月,从县城到各地乡里抬着五谷神和城隍爷游走。
过完八月中秋衢州农村里就开始庙会,衢州人俗称“赶会”从农历八月二十六高家会到九月杜泽会、莲花会等,类似于江山人的麻糍节,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庙会赶到哪,哪里就热闹,哪里就有的吃,这样还引来了不少专门赶会商家。
地理位置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l′一119°20′,北纬28°14′~29°30′。东西宽127.5公里,南北长140.25公里,总面积8841.12平方公里。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化学工业基地。
衢州交通十分便捷,陆、水、空交通网四通八达。公路国道、省道纵横境内,市区到各县(市)的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衢州民航已开通北京、深圳、广州等航线;杭(杭州)金(金华)衢(衢州)高速公路衢州段已经全面建成,黄(黄山)衢(衢州)南(南平)高速公路衢州段、杭(杭州)新(新安江)景(景德镇)高速公路衢州段、龙(龙游)新(新安江)高速公路、龙(龙游)丽(丽水)高速公路已经开工,浙赣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九(九江)景(景德镇)衢(衢州)铁路的衢州至常山段已经开工建设,衢州到四省边际各中心城市之间已形成两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市政府所在地离省会杭州距离250公里,离首都北京直线距离1440公里,距上海港450公里,距宁波港366公里,距温州港350公里,距义乌——中国小商品城140公里。
Ⅳ 衢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
Ⅵ 关于衢州的完整历史
行政历史
衢州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辖区内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矛等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属百越之地。
春秋初为姑蔑国,后为越国姑蔑之地,战国时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一作大末)。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荆王国地。十二年(前195),吴国地。景帝四年(前153),诛吴王刘濞,复属会稽郡。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仍属会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三国吴国宝鼎元年(226),新安县改属东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说溪以县得名,仍隶东阳郡。
南朝宋、齐、梁三代,新安县隶属不变;陈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领信安、定阳2县,隶缙州。
隋大业三年(607),太末、定阳2县并入信安,隶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2县,衢州州名始于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为州治;同时,析太末县之西设白石县并置榖州,州领太末、白石2县,白石为州治之所;七年(624)废衢州,并定阳,须江、白石、太末4县入信安县,隶婺州;贞观八年(634),从信安、金华2县析置龙丘县;武后垂拱二年(686),复置衢州,辖信安、龙丘、常山3县,属江南道,信安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龙丘县之西置盈川县,衢州辖信安、龙丘、须江、常山、盈川5县;证圣元年(695),分须江、定阳、弋阳3县置玉山县,隶衢州;天宝元年(742),改衢州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同年,玉山县改隶信州;衢州仍辖信安、龙丘、须江、盈川、常山5县,信安为州治,隶浙江东道;大历十四年(779),改隶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复隶浙江东道;二年(781),又改隶浙江西道;贞元三年(787),复隶浙江东道;元和七年(812),废盈川县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隶衢州。
五代时,衢州属吴越国(907-978),州治倚西安,辖西安、龙游、常山、江山4县;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
北宋时西安县仍为衢州治,属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总管府,西安县倚廓,隶江淮行省浙东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西安倚廓,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乐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衢州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顺治八年(1651),浙闽总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治所;宣统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县并入衢州府,由府兼理县事。
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军政分府,兼理县事;民国元年(1912)二月,废府,改西安为衢县;三年(1914),实行道制,衢县属金华道,并为道尹驻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复设,道尹仍驻衢县;十六年(1927),设第一特区县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衢县;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衢县仍为公属属址;一九四六年,专员公署与保安司令部合并,称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驻衢县;一九四八年,衢县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址移金华。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县解放,始设军管会,后建衢州专员公署。衢州市,专属仍驻衢州,县政府迁至樟潭镇;一九五一年,撤销衢州市,县府迁回衢县城区,专署驻衢县;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专员公署撤销,衢县属金华专区;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并入衢县;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龙游县并入;一九六一年,复置常山县;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复衢州市,县、市并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县并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龙游县析出,另立县治;一九八四年,辖区不变;一九八五年五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市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五县及柯城区;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县改县级市,属衢州市。
人文历史
衢州,古为姑蔑国、大末县、信安县,唐初因境内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歙之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浙、闽、赣、皖四省交通之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一方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距今六千年的葱洞遗址到东华山汉墓群,从姑蔑族的南迁到孔氏大宗的南渡,从绵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连绵不绝的衢江水运,从两宋时期的群星荟萃到明清之际的天涯贾客,一处处史迹、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名人都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衢州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自古就人杰地灵。考古学家在境内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著名的葱洞遗址将衢州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时期的衢州,属扬州之域,虽在文书上鲜见记载,但众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见当时的繁荣。春秋末年,衢州属“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后裔构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葱洞先民——6000年前的衢州人
1、 葱洞遗址:衢州、建德交界处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貌,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位于衢州上方镇境内的葱洞、观音洞遗址就是该地区一个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在衢州的最早例证。正是根据这一遗址的出土文物,将衢州市的历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动物繁多,十分适宜人类居住。衢州,与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文化等地区一样,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来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就是最好的实物例证。
2、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传承
越族是构成华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闽浙赣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发源地,衢州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春秋时期,姑蔑族从山东泗水地区辗转南迁,其一部与偃王后裔一部先后迁居浙西衢州。姑蔑南迁及其定居衢州的历史表明衢州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融入了华夏族之列。众多青铜礼器、兵器和随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说明当时衢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姑蔑史料:
(1)《左传·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预注。
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越国对吴国的战争。说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
(2)《国语·越语上)(卷二十):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姑蔑管辖范围包括如今整个衢州地区及遂昌、汤溪、江西玉山等地。
3、 偃王南迁
徐国,为嬴姓子爵,始封于夏朝,其国在下邳僮县,今泗州临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后,徐国与东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统治,双方不断发生战争。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国,徐偃王弃国南迁,春秋时期其一部辗转来到衢州。
秦汉至唐时期的衢州
约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县治在今龙游县境内,揭开了衢州历史新的一页。两汉时期,衢州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仍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六朝时期,地处江南的衢州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缓慢发展。唐代初年于信安县设州城,衢州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开凿,使衢州作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凸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郡县制,于姑蔑旧地设大末县,故城在今龙游县城西,正式开始了衢州建县的历史。东汉末年,又设立了新安县(今衢江区、柯城区)、定阳县(今常山县)。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县设须江县(今江山市)。同年于信安县设州级行政区划,因境内三衢山而称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时期的衢州
两宋时期,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繁荣。特别是在北宋,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顶峰,为两浙(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翘楚。北宋167年间,衢州仅文科进士就达250人,远高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南宋时期,随着圣裔南迁,衢州成为南方新的儒学圣地,史称“东南阙里”。作为南宋全国知名书院,柯山书院、包山书院更是人文荟萃,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时期的衢州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时期的衢州作为东南军事重镇的地位日益显现。平“三藩之乱”后,衢州自此有了“铁城”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从杭州经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驿道,成为明清时期内陆交通最繁盛的商路。处在这条驿道要冲之地的衢州,经济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鼎盛于明代中后期,以经营珠宝、书籍为主,以衢籍,特别是龙游籍商人为核心的龙游商帮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也正是衢州作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证。
Ⅶ 衢州有那些历史文化
一、节庆活动
衢州地理复杂、历史事件(战争、移民等)众多因此而方言众多,多受北部吴语、皖南徽语、江西赣语、闽北方言的建州语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其中江山方言堪称是汉语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7)衢州市历史扩展阅读
衢州被称为中国特产之乡,各县都有一批名牌旅游特色产品:开化纸、开化根雕、江山西砚、柯城莹白瓷等。
柯城区花卉、特禽;衢江区椪柑、竹炭;龙游县:竹笋、黄花梨;江山市:白鹅、猕猴桃、白菇、蜜蜂;常山县胡柚、油茶;开化县龙顶茶、金针菇、根雕艺术。
衢州著名小吃:三头一掌,衢州三头分别是兔头、鸭头、鱼头和鸭掌,都是衢州地方特色风味食品。
风味特色小吃:衢州烤饼、衢州麻饼、八宝菜、龙游米糊、龙游开洋豆腐干、龙游发糕、毛豆腐、衢州油炸果、山粉肉、开化青蛳、开化焙糕、常山胡柚、菱角豆腐、开化板栗、高家萝卜丝、衢州椪柑、衢州柑橘、衢红桔、双桥粉干、常山索面。
衢州也是产茶地区,龙游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之一,有1500多年的种植史。龙游方山茶、开化龙顶茶、衢州玉露茶、江山绿牡丹等。
Ⅷ 历史上衢州的古代称呼有哪些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并分置须江(江山)、定阳(常山专)2县,衢州属州名始于此。
七年(624)废衢州,并定阳,须江、白石、太末4县入信安县,隶婺州;
武后垂拱二年(686),复置衢州,辖信安、龙丘、常山3县,属江南道,信安为州治;
天宝元年(742年),改衢州为信安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衢州;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
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
Ⅸ 我想了解浙江衢州历史、地理位置
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内连江西上饶,北邻安徽容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化学工业基地。古有周初徐诞、春秋畴无馀、汉代高土龙丘苌、徐陵,三国徐平,晋朝陈弘,南朝徐伯珍,唐代文辞宗伯徐安贞、祝其岱,五代慎知礼,宋朝铁面御史赵抃、毛滂、抗金名将徐徽言、毛自知、状元程宿、名相余端礼,元朝赵友钦,明代杨继洲、清代罗大椿;近有民国余绍宋、华岗、徐以新、戴笠、毛人凤、毛子水;今有两届奥运冠军占旭刚,当红影视明星周迅、何晴。
Ⅹ 衢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孔子``虽然不是衢州的,但也在这住过``还有哪个比他更有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