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历史
划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经历了两次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分为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以及三大社会主义变革。
社会主义社会是从1956年底开始的。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1956年底到1966年5月):它也被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主题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然而,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它呈现出曲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建国后历史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大陆国民党反动派的剩余武装部队和匪徒被淘汰,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各级人民政府的建立,官僚被没收,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企业统一国家财政和经济工作,稳定价格,完成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
镇压反革命,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三反革命”运动,反贿赂,反逃税,国家财产防盗,反盗窃工作,防盗国民经济“五反”运动的情报。旧中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富有成效的转变。
在顺利完成重大社会改革任务,开展抗美战争,保卫国家大战的同时,旧中国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施计划经济建设。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㈡ 建国历史划分6个阶段
1、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2、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右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7-197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
为祭奠周总理的四五运动奠定群众基础;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四人帮”。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达5000亿元,但社会还是有缓慢发展。
4、1976-1978:徘徊时期
“徘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前进”:教科文事业面貌一新,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1978-1992: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6、1992-至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到21世纪初,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到2011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㈢ 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哪些
1950 抗美援朝
1951-1952 整风运动 “三反”“ 五反”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1953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中共八大
1957-1958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59-1962 庐山会议 反右倾斗争发动 三年自然灾害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1962-1965 七千人大会 国民经济调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 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工作开始
1982 中共十二大
1987 中共十三大
1989 十三届四中全会
1992 中共十四大
1997 中共十五大 香港回归
1999 澳门回归
2002 中共十六大
2007 中共十七大
2008 北京奥运会召开
㈣ 建国后中国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请详细解答)
建国后中国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请详细解答) 建国后中国经历了哪几个历史版阶段?(请详细解答)权满意答案:1、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 4、1976-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 5、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相关问题: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中国在历史上一共经历了几次大一统? 中国的历史大致分哪些阶段? 历史上同伊的经历是怎样的?
㈤ 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是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我们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时期。
(5)建国后历史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家作主的人民热情高涨,各条战线都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对当前形势缺乏理性认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一股在良好愿望驱动下的“大跃进”风潮悄然兴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以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人民公社是大跃进运动高潮下的产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将原来的小型合作社合并成为数千甚至上万户的大集体,原合作社和社员的一切财产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部分供给。“人民公社化”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平等、平均、共产”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失败实践——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再善良的愿望也无法带来美好的结局。
㈥ 中国建国历史
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了南京,八年抗战就基本结束了,10月1日,中央人民专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属届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后举行国庆阅兵,下午5时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㈦ 求中国建国后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好
公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公元1950年
•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运动展开
•10月8日,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赴朝参战的命令;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
•10月10日,《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颁布,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公元1951年
•5月23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和平解放
•1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指示,“三反”运动在全国开展
公元1952年
•1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全国大中城市展开对违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见三反五反运动】
公元1953年
•1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6月15日,中国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
•10月,中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又对油料、棉花和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供应
•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公元1954年
•9月,中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在网上很难查得到,自己组织起来的工作量可不小。我根据一些资料做了点增删,算是比较具体的,上面是建国五年内的大事,不知道是否是你所要的。内容较多,请你提供邮箱,谢谢
㈧ 列举建国及建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㈨ 中国建国后大事年表
1、·1964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2、1997年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3、1999年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时,第127任澳督韦奇立在澳门总督府进行最后一次的降旗仪式,为政权移交仪式拉开序幕。
下午4时30分,在亿万观众的见证之下,最后一任澳督韦奇立走出澳督府,迈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站在斜向门口的位置等待仪式开始。
17时,在澳门警察乐队所奏响的葡国国歌声中,葡国国旗从楼顶的旗杆处降下。
随后降旗手将降下的葡萄牙国旗折叠好后送到韦奇立的手中,韦奇立接过国旗并紧紧抱在胸前,面向嘉宾再次致意,望着天空及澳督府仍挂着的葡萄牙国徽深深鞠躬后便离开澳督府。
4、2003年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
在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00秒,负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2F火箭发射。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5、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北京正式开幕。开幕式共有9万1千多名观众以及多国元首政要参加。
典礼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表演开场由2008名工作人员打着会发光的缶,缶每被打一次就会发一次光,构成中国及阿拉伯的数字,倒数开幕秒数。
随后由永定门至主会场,沿北京城中轴线连续施放29个脚印造型的烟火,象征“第29届奥运会一步一步走进北京”,开幕式正式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