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发展
Ⅰ 关于电影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电影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它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光学、电学、化学、生理和心理学以及机械制造和摄影技术,当这些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促使电影的出现,并随着这些学科及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这时因为反映在我们视网膜上的视象不会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视象有视网膜上具有滞留性的特点。科学家试验并确证,视像在眼前消失之后,仍然能够在视网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时间。今天的电影,胶片上每画格中的影像都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据说19世纪50年代,有位摄影师想6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的动作,他采用的办法是: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未曝光的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的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如此这般逐次地拍摄,一直拍摄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如:1872年美国有位富商和人打赌,他认为马在奔跑时,它的4只蹄会同时离地腾空。为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请一位摄影师来拍摄马在奔跑时的实况。摄影师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机进行连续拍摄的试验,花了几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这项实验,虽获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两秒钟。可见一般的摄影技术是不可能适应电影摄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
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1894的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卢米埃尔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在前人探索试验制造放映机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突破,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遂使影象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法国里昂的企业家、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7内,向社会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如《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坛和电影史学家们公认,它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伟大的电影先驱者卢米埃尔,为世界电影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茶楼中放映了一部表现外国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轰动,被称为西洋影戏。从此,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人也纷纷把自己国家的影片输入中国,在酒楼茶肆中放映。
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京剧是当时中国人最喜爱、最熟悉的剧种,谭鑫培又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京剧艺术家。任景丰当时的选择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颇有精品意识的,因此,影片大获成功。报载,放映时有13“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当然,由于那时还是默片时代,所以任景丰等人只拍了其中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或舞蹈比较多的场面。
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1917
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
《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
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
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
《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派的腐败和反革命的本质。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Ⅱ 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之后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1898年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的舞台,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8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Ⅲ 形容历史发展的成语
历史悠久
久经沧桑
沧海桑田
百年老店
千秋万代
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Ⅳ 关于中国的发展史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1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中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2台和0.8台。
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1993年,TCL在上半年就开始推出“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英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10多万台。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手中。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退出。
1999年,消费级等离子彩电出现在国内商场。当时40英寸等离子彩电的价格在十几万元。
2001年,中国彩电业大面积亏损,康佳、厦华、高路华亏损,长虹每股赢利只有1分钱,这种局面直到2002年才通过技术提升得以扭转。
2002年,长虹宣布研制成功了中国首台屏幕最大的液晶电视。其屏幕尺寸大大突破22英寸的传统业界极限,屏幕尺寸达到了30英寸,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屏”。
2002年,TCL发动等离子电视“普及风暴”,开启了等离子电视走向消费者家庭的大门。海信随即跟进。
2003年4月,倪润峰掀起背投普及计划,背投电视最高降幅达40%。
2004年,美国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导致中国彩电无法直接进入美国市场。
2004年,中国彩电总销量是3500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销量不过区区40万台,占整个彩电产品的1.14%。
2004年10月开始,平板电视在国内几个主要大城市市场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传统CRT(模拟)彩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平板彩电的销售量达到72.5万台,同比增长260%;城市家庭液晶电视拥有率达到了3.56%,等离子电视拥有率也达到了2.81%。
Ⅳ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
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重载单元铁路。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是一条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200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截止至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
(5)关于历史的发展扩展阅读:
自从中国的高铁网络建成之后,每天的客流量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在春节等一些大型节日中,高铁更是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中国内地,还有着很多贫穷与落后的地方,在高铁网络全面建成之后,在带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将让中国的经济再次腾飞。
从世界历史上来看,铁路运输对于兵力运输意义重大。而在中国高铁网络出具规模的今天,想要集合十万大军,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半天。
Ⅵ 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史学指先秦时期至鸦片战争(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史学。
1起源编辑
中国古代史学追本溯源,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黄帝、蚩尤之战是关于部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是关于对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传说,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关于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英雄人物的传说,还有许多关于创造发明、祖先崇拜、血统承传的传说。这是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的原始历史意识和历史知识传播的最初形式。
2产生
殷、周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为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古代史学从最早的官文书《尚书》和史诗即《诗经》中的《雅》《颂》出现为萌芽起,历二千余年,经过5 个发展时期,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成就。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尚书》中的《盘庚》《牧誓》等篇记载了殷、周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雅》《颂》反映周室东迁前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情况和有关封国、征伐、农事等活动,它们与金文记载都表现出明确的历史意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国史”发展起来,称“春秋”、“梼杌”、“乘”,均编年纪事。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开私人撰史的先河。战国时期私人撰史逐渐增多,《左传》和《国语》是记述春秋史事的,《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是记述战国史事的,《竹书纪年》和《世本》是记述远古至当世史事的通史,政治形势走向统一的趋势在史书中多有反映。
3确立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确立。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前者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者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西汉初年诸家史论和东汉末年荀悦撰写的第一部断代编年史《汉纪》,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学成果。
4发展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编撰,是这个时期史学的重大成就。它们占了《廿四史》的半数以上。刘知几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唐中宗景龙四年,即公元 710 年),杜佑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体通史《通典》(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 801 年),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传、谱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发展,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裁也都明显的增加。
5完善
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代表了编年、纪传、典制三种体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杰作。《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编撰,以及对于当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学继续发展的势头。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李贽的《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是这个时期的史学名作。对于历史文献的考订、整理、校勘和对于古史的考信,王鸣盛、钱大昕、赵翼、阮元、崔述等,是为名家。封建正宗史学思想仍居统治地位,同时出现了批判和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进步思想。
Ⅶ 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类的史前时代还有历史
详情请看《熊猫战纪》新浪首发,火热连载
Ⅷ 有关历史发展的名言
●只有传记是真实的历史。
——卡莱尔(英)《新闻评论》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汤因比(英)《汤因比论汤因比》
●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
——波普(英)《公开社会及其敌人》
●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
——菲利浦•古德利尔(英)《龙套与超人》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
——亨利—伊雷内•马鲁(法)《历史如同知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历史哲学》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雨果(法)《笑面人》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神圣家族》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
●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高尔基(苏)《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
——卡尔•贝克(美)《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中)《廖沫沙近作选•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历史会重演。
——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
——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历史有三种不同的任务,我们可以称为科学的、想象的或推测的和文学的。
——乔治•屈维廉(英)《克莱奥——一位缪斯》
●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
——雨果(法)《悲惨世界》
●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
——雷蒙•阿隆(法)《历史哲学》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
——彼得•海尔(荷)《在历史中遭遇》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恩格斯(德)《自然辩证法》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
——高尔基(苏)《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
——阿伦•尼文斯(美)《历史学导论》
●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
——泰戈尔(印度)《飞鸟集》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班固(汉)《汉书•京房传》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魏源(清)《默觚•治篇五》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李道钊(现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毛泽东(中)《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老舍(中)《四世同堂》
●历史是不能容纳谎言的。
——唐弢(中)《只是过剩》
●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余秋雨(中)《艺术创造工程》
●历史是进化的,但有时总使人感觉它是在重复过去。
——廖沫沙(中)《廖沫沙杂文集•历史重复》
●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
——华岗(中)《中国历史的翻案》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
——范文澜(中)《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华(中)《芙蓉镇•人情•鬼情》
●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
——乔万尼奥里(意)《斯巴达克思》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休谟(英)《论历史研究》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
——乔治•屈维廉(英)《克莱奥——一位缪斯》
●历史不应该仅有消除偏见,它还应该孕育热情。
——乔治•屈维廉(英)《克莱奥——一位缪斯》
●历史又可教我们以智慧和价值的相对性。
——莫洛亚(法)《书卷长留伴一生》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
——廖沫沙(中)《廖沫沙近作选•关于我在三十年代写的两篇杂文》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吴晗(中)《学习集•论历史知识的普及》
●历史还不是一门科学,仅仅靠伪造和删节才会被弄得像门科学似的。
——罗素(英)《自由与组织》
●历史只是一连串罪恶与灾难的图画。安分守己与清白无辜的人,在广大的舞台上一向就没有立足之地。
——伏尔泰(法)《天真汉》
●历史有如悲剧,要没有情欲、罪恶、灾难,在其中掀风作浪,就会显得毫无生气,令人生厌。
——伏尔泰(法)《天真汉》
●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转的洪流一样。
——雅斯贝尔斯(德)《人的历史》
●历史是用激情和痛苦创造的。
——高尔基(苏)《克里姆•萨姆金的一家》
●历史的第一页是从互相猜忌、搞阴谋和耍手腕开始的。
——米•左琴科(苏)《一本浅蓝色的书》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玩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寺田寅彦(日)《科学家与头脑》
●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为根据,这正如一种新的爱情不能和旧的爱情一样。
——胡也频(中)《到莫斯科去》
●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
——李维(古罗马)《罗驶》
●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到生成——演变中去。
——雷蒙•阿隆(法)《历史哲学》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
——马克思(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雅斯贝尔斯(德)《人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赵鑫珊(中)《哲学与当代世界》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管子(战国)《管子•形势》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大戴礼记•保傅》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汉)《报任少卿书》
Ⅸ 历史的发展受了哪些影响
历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后来恩格斯为了反对有的人对唯物史观的简单化,还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把作用于社会历史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是它们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甚至把许多人的意志力量也看成是一种“合力”。但是,这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现实: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其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了的历史运动的规律。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在人类的命运中,除了不固定本身外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不变化的东西;只要注意观察历史的不可阻挡的进程,看到历史的车轮是怎样无情地驶过一个个帝国的废墟、常常毫不惋惜地毁灭整整一代人,充满了偶然突发的事件,但历史发展的总航向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唯物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毫无疑问,历史唯物主义会把人类关于自身历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