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鳌拜
1. 鳌拜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的鳌拜
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鳌拜(?~1669)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崇德二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八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多斩获。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攻灭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於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襄,迭败之,克孝义。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世祖亲政,授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八年,受顾命辅政。既受事,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又恶其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直御前,不加礼辅臣。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 初入关,八旗皆有分地。睿亲王多尔衮领镶黄旗,定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间、任丘、肃宁、容城诸县。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鳌拜以地确,倡议八旗自有定序,镶黄旗不当处右翼之末,当与正白旗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中外皆言不便。苏克萨哈为正白旗人,与相抗尤力。鳌拜怒,悉逮苏纳海等,弃市。事具苏克萨哈传。又追论故户部尚书英俄尔岱当睿亲王摄政时阿王意,授分地乱序,并及他专擅诸事,夺世职。时有窃其马者,鳌拜捕斩之,并杀御马群牧长。怒蒙古都统俄讷、喇哈达、宜理布於议政时不附己,即令蒙古都统不与会议。 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讷莫及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玛尔赛、泰必图、济世、吴格塞等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上亲政,加一等公,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师,纳穆福加太子少师。鳌拜益专恣。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齮而去之。卒,又擅子谥忠敏。工部满尚书缺员,妄称济世才能,强请推补。 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核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2. 真实历史中鳌拜是怎样死的
一、老死于囚牢中。
鳌拜后半生则操握、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康熙又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
鳌拜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以战功封公爵,是清朝三代元勋,因为鳌拜的官职是少保,所以叫他鳌少保。
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
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二、人物简介:
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参考链接:
网页链接
3. 历史上的鳌拜是怎样的人历史上的鳌拜究
鳌拜很忠心玉皇太极,皇太极有个弟弟叫多尔衮,当年多尔衮势力也很大,和皇太回极形成对立之势。鳌拜是多尔答衮的坚强追随者,在后期立顺治为帝,打击多尔衮势力中也有很多贡献。所以在顺治死后,他是托孤大臣之一,是顺治较为信任的人。可以说在清早期皇室斗争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不是他的意见和决策,皇太极死后,可能就是多尔衮继位了。
顺治死后,鳌拜同其他三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康熙理政,但是晚年的鳌拜也犯了很多人犯过的错,就是居功自傲,认为没有我的出手,你爹都当不上皇帝,何来你继承一说呢,就对康熙执政期间加以干涉。如打击其他大臣,在朝中形成自己的势力圈子,把一切不听话的人都排挤出去,并且制造了几起迫害大臣的案件。但是康熙他奶奶可不是一般人,是孝庄,当年没有这个妈,顺治也是当不上皇帝。所以在时机成熟时,康熙就把他给办了。
4. 历史上真正的鳌拜,到底是什么样子
早在明朝还在时,努尔哈赤那时与明朝作战,只不过那个时候鳌拜只不过是一个专名不见经属传的小人物,当时努尔哈赤有一种兵种叫做“死兵”就是以命突破阵地的人,而鳌拜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鳌拜每次都是冲在前面,因此屡立战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赏识,后来皇太极即位,鳌拜主打了一场战役那就是著名的皮岛之战,因为这块地方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费劲了心思,拔出这个“鸡肋”的地方。
这地方易守难攻又是一个小岛,只能强攻,是鳌拜顶着危险往前冲,就这样拿下了这里,经过后统计,鳌拜在这场战役之中所受到的伤,大大小小共有40多处,也正为此,鳌拜被封为“满洲 第一 勇士”也一举成为了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5. 历史上真的有鳌拜这个人吗
有。
人物经历
崇德二年(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
崇德六年(1641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
顺治元年(1644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顺治二年(1645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攻灭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於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
康熙八年(1669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5)历史上的鳌拜扩展阅读
晚年专权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
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6. 历史上的鳌拜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简介:
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现代评价: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7.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鳌拜这个人物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语:Oboi),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时期,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1780),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8. 鳌拜怎么死的 历史上鳌拜真正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鳌拜是中国清王朝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为了大清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难得善终。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鳌拜怎么死的。关于这一话题,目前依然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一种认为鳌拜觊觎康熙帝的皇位,康熙帝必须要快刀斩乱麻将其杀害,另一种则认为鳌拜自知无路可走,只好自杀谢罪皇太极,还有一种则认为鳌拜触犯了多尔衮拥护者的利益,最终只能借刀杀人将其杀害。
关于鳌拜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依然是莫衷一是,其中众多说法之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康熙帝下令杀害鳌拜。由于鳌拜位高权重,并且常年以先朝元老身份自居,因而触犯了康熙帝的威严,因此他最终被杀也就非常正常了。不过最近一份历史资料中表明,鳌拜下捕入狱之后,随即向康熙展示了其一生戎马的功绩,于是康熙帝饶鳌拜不死之罪,但是鳌拜最终还是在狱中死亡,因而也有人认为鳌拜自知穷途末路,在狱中反省,最终也认识到自己背叛了皇太极,因而谢罪自杀。而关于多尔衮这一说法,目前的可信度不是很大。
通过鳌拜之死也可以看出鳌拜其实也只是一个王朝的牺牲品。虽然他自身也有不少问题,但是他的死亡确实是因为王朝的需要。纵然他早年叱咤疆场,最终还是难以逃过众人株伐的悲惨结局。但是,鳌拜死亡的真实原因依旧没有确定。
9.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鳌拜既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个忠臣。
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电视荧幕上那一次次的登台亮相,每次都是胡子拉碴、怒目圆睁,目中无人和嚣张跋扈的形象,简直是深入人心,沁入骨髓。
尤其是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的那一幕,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耳熟能详,各个影视作品打着滚儿的演绎了一遍又一遍,《康熙王朝》、《鹿鼎记》、《于成龙》等等,甚至都有些不厌其烦了。但是,基本的故事情节却大都一致,就是说鳌拜同学自恃功高,谁都不屌,欺凌少主。而小董事长康熙则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终于一击而中,将鳌拜集团全部拿下。
事实上,历史中的确有鳌拜这个人存在。鳌拜(1610年—1669年),出生于瓜尔佳氏,满洲上三旗镶黄旗人,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其军功赫赫并以战功受封公爵,赐封称号“巴图鲁”,是康熙帝早年的辅政大臣并在此间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位极人臣,风光无二。
鳌拜可以说是清朝初期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出生于武将世家的鳌拜,继承了满人的传统,自小尚武,精于骑射,长期效力于军前,很早便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南征北战并且屡建奇功。
当时鳌拜统领皇太极的近卫军,自然也成为各方势力的争夺对象。出于对皇太极的忠心,鳌拜没有犹豫,他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继位,并且同时向另外两方势力施压。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很清楚,各方最终妥协,共同拥立福临继位。就这样,坚决拥护豪格的鳌拜成为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开始被残酷打压,一步步淡出了清初的政坛,几乎就要被人遗忘。
荡到谷底就会反弹,股票如此,人也一样。
在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对鳌拜很是器重和赏识,鳌拜又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积极参与国政和军事,进一步赢得了顺治的信任。当鳌拜旧伤复发之时,顺治皇帝以九五之尊亲自前往鳌拜府上探视,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客观的讲,在鳌拜担任镶黄旗的统领期间,无论对于皇太极还是顺治,都非常的忠心,可以说是史志不渝。不论受到多尔衮多大的迫害,始终未改其心志,没有向多尔衮屈服,更没有投靠多尔衮。仅从这点来看,鳌拜称得上是一位忠义之臣。
康熙八年(1669)五月,先帝遗命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被康熙皇帝玄烨缉拿问罪。这个缉拿的过程远没有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么凶险,因为!因为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这点很重要!请记录。
如果鳌拜真要谋反,以他当时的权势,即便不能除掉康熙,但最起码反抗的力量总是有的,毕竟几十万的军队在那儿摆着。但鳌拜没有这么做,而是束手就擒。康熙皇帝事后也觉得或许过分了,将原本议定的死刑改为幽禁。
康熙四十二年,特意下旨善待鳌拜的后人,重新给予官职和田产。虽然没有公开为鳌拜平反,可也算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歉意。
康熙五十二年时,公开承认:“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着,应给世职。”追封为一等男爵。
雍正皇帝即位后,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并将先帝康熙所定鳌拜的诸多罪状悉数勾去,正式为鳌拜正名。之后,又再次追封鳌拜为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鳌拜既是一个功臣,也是一个忠臣。至于说,康熙皇帝除掉鳌拜是否正确?那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