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皇阳是哪里

皇阳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5-02 11:33:55

❶ 风阳县是哪个省的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径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东西长74.64千米,南北宽49.6千米,总面积1949.5平方千米。总人口73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全县辖14个镇、1个乡。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现属滁州市管辖。

凤阳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气候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本段摘自《凤阳县志》,有删节)

地理位置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邻蚌埠市,西与淮南市接壤,东距南京150公里,南到省会合肥市130公里。现辖26个乡镇、71.9万人,土地面积1949.5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

历史文化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名为钟离子国,隋称濠州,历唐、宋、元三朝未变,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为家乡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❷ 黄帝和蚩尤在哪里打仗相当于现在哪里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打仗,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徐州南。

黄帝战蚩尤介绍:

有熊部落夹在神农部落跟九黎部落之间,有两面作战的危险。所以姬轩辕决定先发制人,他首先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河北省涿鹿县阪泉)郊野的战役中,把神农部落击溃,俘虏了敌人全部人口和牛羊。接着姬轩辕乘战胜余威,挥军渡过富春江,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

会战就在涿鹿郊野进行,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两军胶着,不分胜负。蚩尤跟姬轩辕一样,也是具有神性的人物。他张开大口,喷出滚滚浓雾,三日三夜不散,有熊部落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姬轩辕就发明指南车,使他的部队虽在浓雾之中,仍能辨识道路。

蚩尤又向风神雨神求援,立刻刮起倒山拔树的狂风,降下瀑布般大雨,大地上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姬轩辕也施展法力,召唤女神旱魃助阵。旱魃的相貌狰狞可怕,据说是僵尸变成的,眼睛生在头顶上,秀发全是一条一条的小蛇,身上长满白毛,所到之处,连一滴雨都不会有,

往往一连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有生物,全部干渴而死。人们听到她的名字都会发抖,但请她出面对抗风神雨神,却最恰当。她一出现,风神雨神就狼狈逃走,霎时间风停雨住,大水消失,泥泞干涸。姬轩辕乘机反攻,九黎部落大败,蚩尤战死,残余的民众向南逃窜,

定住在现在贵州省的万山之中,据说就是苗民族的祖先。

(2)皇阳是哪里扩展阅读:

黄帝战蚩尤的影响:

这一场大战展示了有熊部落所向无敌的兵力,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于是各部落那些心惊胆怕的酋长们,战战兢兢的拥护他当“天子”,尊称他为“黄帝”。天子的意义是天老爷的爱子,当然至高至上。“帝”的原始意又跟“皇”“氏”的原始意义一样,同是神祗,不过神性再次减少,可以说属于第四等级。

黄帝者,即黄颜色的神祗。这正是姬轩辕所盼望的地位,他把首都设在他部落的根据地有熊(河南新郑),建立黄帝王朝。他下令各部落间的争执,不准效法他那样用武力解决,改为向他控诉,由他以天子的身份为大家判断是非。

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古史学家说是纪元前二六九八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华人很多次想用这一年作为纪年开始,像西洋诸国用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一样,以代替中国特有的以帝王个人为基础混乱不堪的年号制度。这主张屈服于专制政体的压力,没有成功。但它值得纪念的价值,至为显然。

❸ 汉阳陵是哪位皇帝的皇陵位于哪里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位于陕西咸阳的咸阳原上,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威。

❹ 莱阳属于山东省哪个市

莱阳所属的市:烟台市(山东省)

莱阳,是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名称来自于“日月出东莱之阳”。古为“昌阳”、“长广”,又有“梨城”、“龙城”的称号。

莱阳位于山东东部,北邻烟台,南接青岛,自古以来就是“胶东腹地”;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属温带季风气候;下辖5个街道、13个镇,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2017年,莱阳市总人口88万人。

(4)皇阳是哪里扩展阅读;

莱阳自古就有“半岛陆路旱码头”之称,蓝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横贯全境,荣潍、龙青、沈海、威青、荣兰、烟上等12条高速公路和国省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莱阳已融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一小时经济圈”,是半岛都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莱阳基础设施完备,水电供应充足,科教文卫事业蒸蒸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42.96平方公里,拥有4处地市级以上卫生医疗单位、3所大中专院校、60所中小学校。

自然资源富饶。占山、田、河、海之利,境内旌旗山群罗列起伏、巍峨秀美;五龙河水系贯穿全境、通山达海。莱阳茌梨驰名中外,曾被列为皇家贡品;莱胡参、莱阳芋头、五龙鹅等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大理石、膨润土、钾长石、石墨等矿产资源品质优良,储量丰富。

白垩纪地层发育齐全,蕴藏丰富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化石的地方,也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诞生的地方。

❺ 皇上所在的地方,中国古代的皇城有哪些

一、洛阳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二、开封

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三、南京

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 ,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四、北京

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明清时期,北京成为“天下四聚”之一,中华民国时期曾是北洋政府首都,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五、西安

长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❻ 历史上的首阳山权威的认为在哪里

千古之谜: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一座仅有数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多么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却闻名遐迩,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 千古之谜:伯夷叔齐与首阳山 公元前11世纪末期,两位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王子从位于今天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逃离,沿着古老的渭河而上,隐居首阳山采薇直至而死。后来,二人被尊为“仁”、“圣”,首阳山也从此名扬天下。两位王子就是商末周初的孤竹国二子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为什么逃离孤竹国,又是什么原因来到了渭源首阳山的?他们的死因是又什么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起解开这一千古谜团。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的故事 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地处今河北省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他们虽然是远离朝歌的边陲王国,但也受到了当时战乱的压抑和不安。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殷商快亡,自己也年迈体衰,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便对君位的继承作了安排: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齐,他立诏传位叔齐。墨胎初驾崩后,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可是叔齐却说:“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国为君呢?”伯夷坚辞不受,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二人互让不就,众臣左右为难。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地。叔齐也逃离了孤竹。二人同时离开孤竹国京城,众臣无奈,只得拥立二子公望为君主。 伯夷、叔齐逃离孤竹国后,向西而行。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养贤纳士,堪为明主,于是二人决定投奔。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西岐。二人见到周文王已死,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振军备械东行伐纣。见此情景,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 “你的父亲死了,不好好地让他入土为安,却要兴兵打仗,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你作为臣子,现在要去弑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这时,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兄弟二人虽说出这番话来,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可杀害,就随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劝阻,放了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一番苦心劝阻武王,差点送了性命,就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便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几年过去后,周武王的大军消灭了殷纣王朝,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获悉这些情况,心里非常矛盾,为武王的不义所愤,于是立志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 他二人便上山采折薇菜充饥。虽然首阳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它毕竟是山珍野菜,很难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两人的身体日渐消瘦,面呈菜色,且出现浮肿。三国时期《古史考》一书又增其波澜,说,一天,一个村妇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齐,村妇对他们说:“二位先生有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就再也不吃野菜了。《列士传》将“妇人”改为“王摩子”。最终,兄弟俩疲劳不堪地歌吟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留下著名的《采薇歌》,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至贤至忠的气节被孔孟推崇,首阳山遂成天下名山。真是山因人而名。 其实,目前我国境内的首阳山大致有六处之多。一说辽西,原名阳山;二说河南偃师,原名首山;三说山西和顺,原名阳区山;四说山西蒲坂河曲之中,原名雷首山或首山;五说陕西歧山之西,原名不详;六说陇西首阳山(即今甘肃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孰对孰错,历来争论颇多。为什么全国首阳山有六处之多呢? 真实首阳山到底在哪里? 拔开迷雾重见天(“天下六首阳,唯有渭源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认为,伯夷叔齐采薇饿死之地就是甘肃渭源首阳山,主要论据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渭源首阳山自古就有其名说。据《渭源县志》记载:周秦时期,渭源为戎族领地,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渭源一直由貔道管辖;汉高祖二年,由貔道分置首阳县,因伯夷、叔齐葬于境内首阳山,县因山得名。其城设址在首阳山出口10多公里处的渭河北岸乩阳口附近。这个名称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l年)始更名为渭源县,因其境内有渭水,县因水而名。 二是从地理位置说。《史记》中所录伯夷、叔齐《采薇歌》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先民们在很早就居住在西北泾、渭水一带,周文王逐渐消灭了西北小国,周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商朝又以关中平原为基地逐渐强大。因此,根据地理方位推断,唯渭源首阳山在镐京以西的地方,它才有资格称得上“西山”。《定西史略》讲,二人“越过陇山进人甘肃,溯渭河西进,经今清水、秦安、通渭、陇西、渭源”。庄子言“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此处“北至”之地,即为渭源首阳山。 三是采薇说。《史记·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采薇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有作者署名的抒情诗。薇被当地人叫做“蕨菜”。蕨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龙头菜”、“猫爪子”菜,又誉为“吉祥菜”,据史料记载:“蕨,出生时,卷曲状如儿拳,长则宽展如雉尾,高三、四尺,茎嫩时无叶,采来加以热汤,去其涎滑,晒干做蔬,味甘滑,肉煮甚美。姜醋拌食亦佳。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喜欢食用蕨菜,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古代的一些著名诗人赞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 ......清朝时,蕨菜也被列为贡品,每年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晒后,贡奉朝廷。 渭源县首阳山一带雨量充足,气侯阴湿寒冷,良好的土壤益于“薇”之生长。该县南部土石山地盛产薇,据乾隆《甘肃通志》载:“蕨可作蔬,根可祷粉,首阳白蕨最有名。”首阳白蕨色白、质嫩、味美,明清以来就被客商运往沿海各省,近年远销海内外。关于白蕨菜,据当地的老人们说那是神仙菜,一般人见不到,普通蕨菜4月份才有。俗话说:“首阳山的白蕨菜,早上出来晚上败!”可见民间对圣贤的无限尊崇,已上升为神话。蕨菜喜阴湿,高山善长,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带。渭源首阳山主峰海拔2412米,比高321米,这样的地方远离周都,又居高山秀林,更适合隐居吧。别处的首阳山既无“薇”,焉能“采薇”? 四是文献说。现存大量的碑文、诗词、注解、考辨文字等都证实了甘肃渭源县首阳山的真实性。今天留存的渭源首阳山石碑达十几块,各类文字达十多万字。其中考证最认真的非明代杨恩的《首阳山辩碑》莫属,后人多以此为蓝本。古代释家中也有两位权威人士的说法为渭源首阳山的真实性添写了浓重的一笔。一个是班昭的《幽通赋注》,另一个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西北师大文学院范三畏教授著书《旷古逸史·夷齐首阳采薇蕨》一文也认定首阳山在渭源。渭源县旅游局第一任局长徐化民先生编著的《莲峰山风土录》收录的关于此山的诗词、散文、金石碑文等达64首(篇),其中《首阳山小考》一文在《陇苗》发表后,引用者甚众。 五是首阳县旧址说。离首阳山不远有一现属陇西县名曰首阳镇南门村大小堡子社的地方,人称“熟羊城”。其实就是古代的首阳县城。“熟羊”和“首阳”只是方言的讹传而已。这儿的群众都说这儿以前叫“熟羊城”。虽然城垣已毁,但遗迹可辨。从现存的遗址看,这儿曾经是很大的一个城池。之所以叫做大小堡子,是因为中间曾经是一个城堡,后来又在这个城堡外围加筑了一道城墙,是为大堡子,也叫穿甲(意为给曾经的小堡子穿了一层盔甲)。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也可以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范三畏教授说,其他地方不管怎么争论,从历史资料来看,其地名要么有“首”没有“阳”,要么有“阳”没有“首”。而只有甘肃从汉代开始就有“首阳县”县治,县名的来源一定与当地的山、河,或者某个著名的特征有关,现在可以想象,肯定是因为有首阳山而名,所以叫首阳县。回到兰州后记者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查到,西汉时的确有首阳县,从其标注来看,应是现在的首阳镇大小堡子村位置。 伯夷、叔齐因守志而饿死于首阳,首阳山也就因贤圣而彰显其名了。 首阳山就在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处 渭源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应该明确的是古代的渭源首阳山包括俗称“莲峰山”(马鹿山)和夷齐古冢(今天埋葬伯夷叔齐的墓地)两地。为了官员祭祀方便, 明朝末年,将莲峰山五台湾夷齐庙迁于山外阳坡里,后毁于兵火。从此, 首阳山与夷齐古冢分开成为两个地方,也成为两个名字了。大约在清初,始将夷齐庙迁修到现在的享堂沟,并更名为“清圣祠”。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莲峰镇县城东南34公里处,因九峰环峙、状如莲花而名“莲峰山”。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间,故俗称“马鹿山”。这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独立山峰,其悬崖峭壁,形态各异。山腰古松参天,丛林密布,山顶清泉涌波。爽气宜人,设身其间,大有坐莲揽翠之感。在首阳山五台的密林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即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09年)陇西进士杨恩撰写而立的《首阳山辨》。杨恩《首阳山辨》指出:“陇西首阳山其名最古。自孔子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其名虽与五岳争高。”杨恩对陇西首阳最真列举了五条铁板证据。马武挂鞭树旁边有一平台,据说伯夷叔齐在此处吟诵《采薇歌》,故称为“吟诗台”。 首阳山一老道士告诉记者,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至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雕塑彩绘.栩栩如生,是一座艺术宝库。又因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曾屯兵此山,山腰有一棵数人合围的千年古松,相传为马武挂鞭树,此山又被称为“马武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首阳山传统庙会之日,四方游人,兴会而至,人山人海,花开满山,春潮弥漫,山歌四起,白蕨滴露,成为渭源县一大文化景观。今年渭源县在此举办了伯夷叔齐公祭典礼。 在渭源县城莲峰镇首阳村的首阳山记者看到,“夷齐古冢”在那里静静地“躺着”,两个墓相偎着,大小相同,高约2米,直径丈余,周围全是苍松翠柏。其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在山湾的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个墓堆就像两座小山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楷书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是“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根据唐代著名画家李唐《采薇图》以优质玻璃钢雕塑的伯夷、叔齐像。 三千多年来,坟头的萋萋芳草绿了一次又一次,生生不息,一如伯夷、叔齐的故事世代相传,千古以来脍炙人口,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两个商代逸民、两个多年来让人们给予高度评价的名字——伯夷、叔齐。首阳山是丰富而博大的,它的明山秀水不仅熔铸了诗人高古的才情,贤者悲愤的歌吟,也留驻过征人的马蹄和出世者的破钵芒鞋。 然而,有许多人认为伯夷叔齐二人迂腐可笑,连毛泽东也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逃跑主义者”。那么,究竟任何评价他们二人功与过?他们又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什么哩? 伯夷叔齐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 范教授认为,在伯夷叔齐的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不知是伯夷叔齐的“仁”、“孝”行为启迪了孔孟的思想的形成,还是孔孟发扬光大了伯夷叔齐的道德风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不说伯夷叔齐与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仁义道德有很大渊源,也率先垂范了忠于职守、不朝秦暮楚、不见异思迁的做人准则,恐怕,左宗棠所题写的“百世之师”未尝不是这种意愿吧!是首阳山接纳了两位疲惫而高洁的伟大心灵,用满山白薇滋养了他们饥饿的身心,赐予了他们构建中国文化精神高地的舞台。 渭源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说,尽管夷、齐二人的行为在后人看来颇有尽愚忠之嫌,后世虽给予众多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大解放的今天,有人对此颇有微辞。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道德、讲气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伯夷、叔齐之后近千年,有“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的廉者、志士,再过千余年,零丁洋上又有一位“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受元人奉禄的南宋名臣文天祥,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有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的文学家朱自清。三千年来,帝王将相,文人才子,视气节、道义为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者比比皆是,惟其如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继承中发扬,发扬中光大。姑且不论夷、齐二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了历史进步的规律,仅仅是其重道义之举,也当之无愧于后人的各种称颂的。清圣殿门口有一幅笔墨拙朴的对联:“几根瘦骨头支撑天下,两张饿肚皮包罗古今”。可谓意蕴深长!有道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然而,伯夷、叔齐这殷商的两片落叶,无可奈何地归根于首阳山这片远离大周庙堂的地方。本该属于他们的孤竹国已是周之天下,他们以死,守住了这殷商的最后一片土地。 西北师大文学院的范三畏教授告诉记者,光绪时岳军统领范秉诚游首阳山后也留下了“奉檄迢遥戍陇疆,翩翩戎驷共腾骧。洗兵正喜临渭水,下马先宜拜首阳”的诗篇。在首阳山的山水胜迹面前,强悍的武人也敛尽了金戈铁马的腾腾杀气,而在精神上皈依于反对“以暴易暴”的夷齐二贤。可见,“下马先宜拜首阳”,是首阳山强大的文化魅力对武人的征服,更是人类和平精神对武力的胜利。伯夷叔齐二人以实际行动告诉后人珍视和平,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伤亡。不论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还是从临终遗诗《采薇歌》中都可以看出他们对“暴政”的厌恶。 以暴易暴,固然是暴力的延续。但是,如果周武王不用暴力,任其自然,纣王的为君之道会有所改变吗?如果武王恪守君臣之道,不以下犯上,推翻昏庸无道的殷商王朝,纣王的肉池酒林还会让多少他的臣民们死于非命呢?如果周武王不以暴力来实现改朝换代,周朝初年农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升平景象何时才能实现?这些,都是伯夷、叔齐所未曾想到的。他们没有想到自以为忠心耿耿却招来殷鉴不远、助纣为虐的话柄,没有料到当一个荒淫无度的君王已成为众矢之的时,竭力为这个暴君维系江山已有不得人心之嫌,作为封建贵族,他们不明白人心向背决定着政权更替的规律。他们的可悲之处也正是解不开这深奥的历史命题。因为,占据他们全部脑海的忠孝之道不允许他们再想其他的事,他们只有以臣子身份守臣子之道,最终饿死,他们方能问心无愧,方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方能以物质生命的消亡换取精神生命的永恒。在君臣之道的窠臼里,拘泥于固有伦理的伯夷叔齐没有更深远、更广阔的思想空间,留下了千古遗憾。 从放弃王位到马头劝谏再到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齐诚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难怪孔、孟等儒家先贤都要给他们以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当然他们是两位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片面的以现代的眼光“打量”和评价他们,更不能肆意拔高。
2.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首阳山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君之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首阳山巍峨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慈母,山湾正中为伯夷、督齐的墓冢。坟堆高2米,直径3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书的“百世之师”和“商逸民伯夷督齐之墓”的碑文。碑坊门砖上刻有陇西书法家王霖后书的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为“高山仰止”。现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后有清圣祠(夷齐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尚存正在大殿五间,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绪年间所立。 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岩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夜月”为当地一景。两崖之间有一水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是一处理想的水上乐园。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围,蓝天变成一条细线,人如处在井底,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天井峡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沿十五里开井画廊,到处充满着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之情趣。如从县城向南行起码抵天井峡,约有20多公里路程。 渭源是古丝绸之路在今甘肃境内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阳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 叔齐与伯夷
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明万历二十三年户部主事杨恩就此事撰文进行论证,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县莲峰乡莲峰山五台下。此碑高7尺,宽3,5尺,文1184字。碑文认为全国虽有五处首阳山,而以渭源首阳山为真。作者引经据典,多方论证。刻石字迹清晰,书法刚劲有力,堪为明代碑碣书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巩昌知府曹司牧撰写的《改建首阳山夷齐词记》,文中介绍了伯夷、叔齐的生平及历代奉祀概况,并说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经过。由于此碑论据确凿,资料翔实,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明代朱燮远、清代左宗棠还以此碑文为蓝本,撰写了夷齐庙碑文。 在墓后面百余步,是后人为纪念伯夷、叔齐而修建的清圣祠。此词最早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后因兵乱而毁。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们集资重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正殿五间,殿前左右墙壁上嵌着墨绿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绍儒撰写的《首阳山怀古诗(并序)》以及陇西汪凌撰写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记》。院内还有一块《首阳山新建清圣庙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写的。

❼ 清朝的苏阳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苏阳县出自电视剧《李卫当官》,剧中李卫去苏阳当县令,没有这么一个地名,而且当时康熙是让李卫去这么个穷地方锻炼的,沭阳跟苏阳发音最近,而且经济也是比较落后的,它的原型大概是沭阳县。

沭阳县是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简称沭,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

沭阳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新石器时期的万北遗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时的孟墩、殷墩,前汉时的厚丘、阴平方城遗址,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业与虞姬诞生地有关的虞姬沟、虞姬庙、九龙口、霸王桥等;

明代抗倭将领刘綎筑的营垒,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遥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姬传说、工鼓锣。

(7)皇阳是哪里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沭阳西周时,境域属青州。

春秋时属鲁国,鲁成公九年,在今县西北建中城邑。

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初属薛郡,后改属郯郡。

西汉景帝封卫绾于建陵,在境内首立侯国,建陵今属新沂市。

西汉武帝时,始设厚丘县,隶属东海郡。县治厚镇,前有丘陵盆地,后有厚镇河,故名厚丘县。

汉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阴平始为侯国。东汉除侯国,置阴平、建陵二县。

三国时魏黄初年间,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西晋武帝裁阴平县,封鲁芝于阴平。阴平由县变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并入襄贲,另置僮县,隶属南下邳郡。刘宋势力在南方,故僮县为侨县。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僮县遂属南彭城郡。境内古有潼水故以僮名县。南齐复置厚丘县,寻废,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废僮县,置僮阳郡。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兼置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隶属沭阳郡,复置建陵县。东魏还置临沭郡并县,寻废。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吴明徵、裴忌领兵10万进攻江北,击溃北齐,占领沭阳郡,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并入怀文县。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于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废建陵县。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县治迁入郡治,隶属海州。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阳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复置厚丘县,八年(625年)省,入沭阳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间,沭阳从海州析出,隶属淮安府。

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

民国2年(1913年),属徐海道。

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沭阳充分发挥“中国花木之乡”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特色优势,深入挖掘“虞姬故里”历史品牌,着力构建大生态、大旅游、大观光体系,全县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国家2A级景区11个。

2015年,沭阳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沭阳被列入“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县(市、区)”重点创建县、周圈村被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中国沭阳花木节被列入“节庆品牌”建设项目。

沭阳县古为纷争之地,近为革命老区之一。北宋时宋江义军活动于海、沭一带,南宋时韩世忠在此抗金。清顺治年间,以榆园山为首的农民义军,奋起反抗清庭统治。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

❽ 老子是什么地方的人

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8)皇阳是哪里扩展阅读:

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1、《史记·正义》明确说苦县与“彭城相近”,同时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亳州谷阳县在哪里,在鹿邑吗,谷阳必与谷水有关,鹿邑没有谷水,谷水入涡处在今涡阳。

2、河南鹿邑说,老子是河南鹿邑人,这种说法在一九九零年之前争议并不多。直到一九九零年之后安徽对老子是哪里人提出异议以后,关于老子到底是哪里人才有了争议。

热点内容
帮的教育 发布:2025-09-13 17:57:15 浏览:311
河北高一语文 发布:2025-09-13 12:37:27 浏览:839
学霸班主任 发布:2025-09-13 11:47:07 浏览:346
高三语文素材积累 发布:2025-09-13 11:35:58 浏览:735
美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2025-09-13 11:24:53 浏览:938
小学师德述职报告 发布:2025-09-13 08:53:41 浏览:468
社会摇广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9-13 06:12:04 浏览:6
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发布:2025-09-13 05:43:52 浏览:351
美丽的英语单词 发布:2025-09-13 04:53:47 浏览:113
教育青少 发布:2025-09-13 04:51:27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