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❶ 金刚经讲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我一直坚持虔诚佛教徒的做法,行善,读经。直到有一天,我逐渐明白了,金刚经在说什么
从那以后,看许多经文,古文,就清明了许多。
金刚经真的是学佛必看,人生必看,我一直认为它有一种特殊的频率。能够改变许多人。确实,流传千年的东西,是有他的道理的。古人说,书读万遍,其意自现。
如果实在不懂,就像当初信佛的我一样,就傻傻的读,傻傻地念。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相。用心去读。
其实,真正悟了后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只有捉摸不透的,才称之为“信仰。”
故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悟了之后,知道一切根源了,知道怎么回事,觉者由心生律,自然信仰也就不重要了。
然而又说,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达了目的地,就该弃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应尚舍,何况非法。
没有船,过不了河。过了河,就不要报着船了。所以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切法皆是佛法,那种说什么,道学比佛学高级,什么比什么厉害,都是只在半山腰的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的风景都是一样的。
你做什么车,怎么去,不重要,开心就好。别人嘲笑你,那是他水平不够。就有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佛教修心养性,是非常好的。见了真相容不得别人,才是最要不得的。所以老子给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因为觉得无法容忍别人的愚蠢。自己是明的状态,觉得周围人都愚钝,无法容忍别人暂时无法开窍的状态。
认识一个朋友,简直是杠铃,经常到处怼人,群里的人都快被他怼完了,我看到他都是毫不客气。把他特地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举个例子。他特地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虽然平常怼,说出来的还是很为正确的。
聪明又能洞察本质的人,一般周围的人,也差不多水平,都不简单,你随便指出来别人的缺点,那不是招人讨厌,死的更快嘛。鬼谷子捭阖,也说了,口者,心之门户。故而,佛家繁衍出,闭口禅,止语,戒定慧,不妄语。
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可是有后果的。所以修性,也更为重要。光明白是没有用。
我也经常这样,网上会放大习性,怼别人,还好可爱,卖个萌,就过去了。大家觉得我是个宝宝,也就不和我计较了。但是自己是知道的,多多少少,会带来些麻烦,现实中是看起来斯斯文文不怎么说话的,说话就语出惊人or不折不扣的彩虹屁制造机。
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我执,我慢。说白了,无法和别人同频。真正厉害的,确实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佛说大身,是名非身。能包容一切。无量心,才有无量界。
所以在没有明白之前,该遵守规矩的,好好守吧。
金刚经说,一切相布施,福德还不如念四句偈,不如明白了这个智慧,给别人说。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当你有了智慧,你的人生就不再迷茫了。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面,当楚门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是假的的时候,就不再接受导演的安排了。
那么《超体》里面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在于传递。
我想我表达出来吧。送给大家。
但是首先声明:佛陀都会说,自己说的东西不是永恒的。就像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咱说出来,本身就是错的。也没有永恒的正确,我所说的,只是我现在的想法。也并非永恒。
假借于说,翻译一下。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就是一天佛陀带着弟子化缘回来,吃完洗完了,坐着没事。一个弟子问,老师呀,这个世界好复杂,我这个心总是乱糟糟的,我该怎么降伏它?
“云应何住,降服其心?”
佛陀就说,这个问题妙极啦。你好好听着。应如是住,降伏其心。
看似我度了无数,其实我什么也没干。本身具足。如果菩萨有相,那都不是菩萨。
这个世界有无数未知的,眼耳鼻身意只是你所感觉到的,就比如人听不见超过20Hz~20000Hz的声音,那么它就不存在吗?你所见到的,只是局限于自己可以感观接触到的东西。那它就不存在吗。不是的,四维上下皆不可虚空,不要局限于我们局限的东西布施。
我以前看动物世界,看到了赶鸭子神器,一根小红布条,捆在棍子上,就可以赶鸭子了。因为鸭子,可以看见那个小红布条。别的东西就不存在吗?
也不要痴迷于我们局限的东西布施。
比如你借朋友钱。你是需要,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也借给你。你是需要回报的。这不是不住相布施。所以有了,施恩于害这句话。许多人因为借钱反目成仇。
再比如,你给乞丐施舍,你做好事。你总是期待回报的,希望自己来财。这都是住相布施,你不是真正地想给他,而是考虑着啥子福报。
凡是有相,皆是虚妄。黄梁一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做了一个一生的梦,梦是不是真实的呢?是的。但是,凡是他意识到这是梦,或者,他醒来了,这就不是真实的,而是梦了。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当你看山不是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它实质意义了。
什么是看山不是山呢,就是咱们大家,看到苹果落地,是件正常事。但是牛顿看到了,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
再然后,牛顿和后来的人,大家看到苹果落下来,都又觉得很正常。万有引力嘛。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若见诸相非相,就能知道如来的真实含义。
看到金刚经,生信心,是累积的。
不再痴迷我相各种相,不再执着,悟得自性。对佛法,对一切法,都是如此。法只是工具,用过了就赶快放下。
任何法,都像乘的船,到达了目的地,就该弃了。不可能过了河,还抱着个船。
越是单纯的娃,越容易发现。就像小时候的我们,虽然小,但是没有经过后天思维的固话,总有很多惊人之举,也不按照套路出牌。然而越是学的多的,越容易被所谓的知识局限。
能被说出来的,都不叫法了,一说就错。没有法是固定的。不能语言表达,自己去体会。所以无有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西游记当中,唐僧取经,质问为什么真经是无字的。真经本身就是无字的。是让你自己明白。
如来所说的各种法门,皆不可取。说不得。
果空师父:
我知道有一个故事就是过去呀,一个禅师带了一个徒弟。修行的这个徒弟就跟着禅师学习。等到这个禅师年龄大就要圆寂的时候,就留了一个法宝挂在了这个徒弟的后背上,说等你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再把这个锦囊妙计打开看一下,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看。然后禅师就圆寂走了。后来这个徒弟打坐,各方面都做的都挺好的,打坐也能坐住两个小时,也没有淫欲心。可是他就是开不了中脉,他没办法,就把这个锦囊妙计取了一看写着:“吃点儿好的。”
戒律不对吗?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
戒律就是以行制性。戒律是什么呢?不喝酒不吃肉吗?自律也是一种戒律。
然而还是执着于“有”,到一定境界,是可以舍弃的。
法不是死的。什么时候都可以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掌握核心的人。可以说出来很多法。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一通百通了。不要把法学死了。
所以六祖,能说出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震惊四座。
一切圣贤,是以无为法而有区别。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你看似什么也没有干,却什么都搞成了。
故鬼谷子: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老板,自己什么活都干,忙的要死,他是挣不到钱的,也做不了大老板。
揠苗助长的人,他自己拔了一天的苗,辛苦死了,第二天庄稼还死完了。
如果有人捐金山,你觉得他福德多吗?不多,还不如你明白这个道理再讲给别人多。一切大智慧,这个经里都有讲。道理是相通的。它说了核心。
有了智慧,才能真正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
个人翻译,仅供参考。非法非非法。
ps:我除了<金刚经>,<道德经>也造了一遍,现在在抄别的。大家记住,凡是能称为经的东西都不简单。佛教方法,真是爽歪歪。无论什么经典,你能发愿读一万遍,虔诚地去抄,去写,去念。你都会有所得。
感恩伟大的佛陀。
你问我看金刚经信佛吗?
你问我看道德经信道吗?
你问我看毛选信马克思吗?
没有一个标签可以拘泥于我。那都只是“是名”。
真正的精华,在佛儒道里。
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马云说的
❷ 金刚经主要讲什么
金刚经是500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5000余字。金刚经主要讲法空的道理,经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就是讲:一切法只是假名而已,并没有真实的法存在。金刚经中常常拿佛法比喻,佛法也是虚幻不实的法,所以金刚经中说:无有定法得阿耧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金刚经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后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那么金刚经提出的修行方法就是不住相生心,不住相布施。所谓不住相,就是不要执著于法的相状,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菩萨做到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我们普通人都是住相布施,住相生心,就如金刚经中说: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❸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❹ 金刚经到底讲的什么
《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拓展资料:
思想要义(行)
发趣义(所依)
1.发趣之金刚不坏
发趣即发心趣无上乘,此非当初一下即了的自相。由资粮加行,地地胜进至於究竟等觉,皆名发趣。所以是贯彻道果,始终意趣。此发心是一切行所依止,有金刚不坏之义。般若学和大菩萨行所依托的,即发此金刚不坏心。是心内容极广,最主要的二点是《金刚经》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2.发趣之大乘不共
发心是求三乘究竟菩提,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其实无众生得度。对此世亲说是菩萨以他为自之义,因有情原非孑然一己,而与他有情实相关涉。二乘但求一己意念不生,虽证灭尽定但并不可靠。唯识大乘观为心所现对象如幻不实,然有他有情互为增上,令所缘行相不得不生。所以必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乃能究竟实际令自得度。
3.发趣之无住胜进
发心本不住彼名想计着(为了名利而发心),若有所住,所住动摇,发心即失。此不住发心为金刚不坏,而非为名想的发心也不住。对此无著提出愿、欲二字,般若行据此欲愿展转胜进而至究竟。如《金刚经》问发趣行人云何应住,佛示发此金刚心后,随示十八住处的层层抉择对治,皆与发心同一进止,至般若道更明示应无所住而发心。
金刚经 (佛典)-网络
❺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
(5)金刚经说什么扩展阅读:
思想重心
1、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2、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3、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❻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道理
《金纲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萨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精髓。其意思是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修行者应该“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间的执著或眷恋,以般若慧契证空性。
此经主要通过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要成就无上知觉,就得破除一切执著,扫除一切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实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什值得执著,这就叫“无住”。在修竹实践中,能真正认识到无相之实相,能做到于世界万物都无念无系的“无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
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金刚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菩萨在自觉觉他的修行过程中,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其同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但是根据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唯有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才能认识真相。故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释迦牟尼的色身有三十二种端庄的特征,但是不能依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三十二相只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执著于这三十二相,就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
要如何不执著呢?《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住相”。世人在布施时,每施一东西,即作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此布施行为将积累多少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在布施,也就是要对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和所布施的财物不产生任何的执著,方能证得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虽应不执著于外相,但也不能否定“相”的存在。即是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甚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所谓“肯定一切存在的存在,否定一切存在的自性”即是此意。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在迈向解脱的过程,《金刚经》强调般若智慧是佛门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使奉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宣说,必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❼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❽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金刚经》主要说的是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着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金刚经》的由来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❾ 金刚经主要讲了什么
金刚经里主要讲的是般若,就是离相智慧,解脱之道。主要阐述了般若法门的重要性和如何修行人般若的方式方法。
❿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从文字上,《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证成佛。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
所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发愿成佛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终极意义。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这种追求,直到近现代还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宗教经验的高级阶段,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内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这种坚定的信仰,在现代心理学看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10)金刚经说什么扩展阅读:
《金刚经》经文看似简单实则也很简单,简单到多数人以为自己理解了,但是一看经文的注解又不懂了,诸多的经典中《金刚经》的注解自古以来在是最多的,保守估计就有八百多重注解,专门研究《金刚经》的注解,那活到一百岁注解都看不完。
梁武帝曾经恭请善慧大师升座讲《金刚经》,善慧大师就是这么讲的,讲经仪式举行完毕,扶指一拍经本就合上了,讲完了。
世尊曾经在灵山一会也这么示现过,讲经时一言不发,信手拈花,然后迦叶尊者就懂了,会心一笑,这场法会就圆满了,这种讲法需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领悟,中下根性的众生就没法指望了。
所以虽无法可说依然要头头是道,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注解,先让众生深入经文中学习让众生明白,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就是方便接引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