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爱孩子
1. 如何去爱孩子
1.
坦白说,之前读过国内外不少孩子教育方面的书,还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很多笔记,自信满满,以为有了小孩,完全可以教育好她。
女儿12岁了,不得不承认面对她还真有些抓狂。和同年龄的父母交流,原来很多父母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转念想,并不是书里讲得不对,是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大背景下,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变化,相应地,父母的教育理念,沟通方式,甚至沟通语言都要改变。
想起了龙应台的一段话: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的确如此,这一代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是充满文字和按键的二维世界,他们大多数可不是带着情感和理性与人交往的。
在这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的复杂环境里,如何和孩子交流,找到表达彼此的语言,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
诚然,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变化,更是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持续状态里。相信没有哪一本书可以一板一眼地教导你怎么做,但每一本书都可以为读者,为父母开启一种思维方式,引领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思考和创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正是这样一本书,副标题是:找到表达彼此的语言,恰好回应了龙应台的那句话。书中指出,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父母要认清现实教育面临的困境,学习自我成长,同时要培养孩子内在的觉醒力量,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我们也可以带着更多的自由为人父母。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是美国的塞西和梅丽莎,都是教育学博士,两人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咨询顾问六十余年,合著过多部作品。两人在城市社区内外提供了夏令营和亲子课程,他们崇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为家庭带去希望。
我为之共鸣的是,他们也坚信现代社会中恪守传统价值的重要性,他们爱古老的东西,相信这些物件会唤醒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很容易读,大量的案例娓娓道来,脉络清晰,语言明白晓畅。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阐述了现代家长的困境,以及如何唤醒和优化孩子的内在价值体系,最终通过学会与孩子沟通,进一步优化父母内在的终极真理。
2.
在这个充斥着按钮和代码的时代,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游戏,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父母身在其中,还未来得及学会处理大量垃圾信息的骚扰,就惊恐地发现孩子们的手机里已经出现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画面。
比方说前段时间鹿晗宣布他的女朋友是关晓彤,女儿班上的女同学马上建了个微信小群,语言讨伐关晓彤,其中不乏一些网络术语的脏话。
鉴于此,我尝试着教导女儿我一直坚信的为人之道,女儿却说:妈妈,我们的的世界你不懂,妈妈你得学会和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交流。听了这样的话,我纳闷了一会儿,又笑了,为人父母,学无止境呀。
有句中国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说是打仗的术语,但在我们所处的复杂育儿教育环境里,学会与变化万千的网络世界相处,想和孩子站在同一轨道,保持信息的同步,确实需要不断地学习。
问题是现代互联网世界变化太快,父母面临的教育环境也纷杂多变,怎样以“不变应万变”,是父母应当掌握的万全计策,和智慧的教育方案。那就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唤醒孩子内在的觉醒力量。
塞西个梅丽莎两位教育专家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孩子们挡在门外,是因为我们太小看孩子了,以为年长是足以应对孩子的利器。
反观身边以及媒体报道里出现的孩子教育问题,很多是因为我们把孩子就是当成一个小孩子,以为小孩子没有耐心和同情心,不懂得爱与感恩,不用太计较小孩是否有礼仪,诸如此类,我们大人世界里倒是非常重视的那些为人处世的准则。
其实不然,孩子同样需要正确的言行法则。孩子首先是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个孩子。我们的一言一行逃不开孩子雪亮的眼睛和聪慧的耳朵。
意大利教育学者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心灵都是有吸收力的心灵。孩子们心灵的感知力非常敏感,外界信息好的坏的他都能吸收,小孩子最初是没有判断力和辨别力的,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
因此,作为父母,应当早早将那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灌输给孩子,来唤醒孩子内心自觉的力量。
2. 怎样用心爱待孩子
答: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复制父母的行为,更会复制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修养、原则、格局。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就要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除此之外,还要谨防过度溺爱以及错误表达爱。
错误表达: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正如纪伯伦的诗所言,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却不是因为父母而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灵魂,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使得家长很生气很生气,无法控制想要发火或动手时,先默数五个数,让情绪暂停一会儿。你暂停的这段时间,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溺爱:学会有规矩的爱,与孩子一起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在孩子哭闹不止想要某件东西时,不妥协,冷静严肃的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学会对孩子说“不”。
3. 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那怎样爱孩子才正确
父母觉得孩子一定一点都不饿。因此,当孩子因为食物不合口味而不想吃的时候,父母只能劝他们吃自己喜欢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会被宠坏,会挑食。孩子会觉得只吃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不吃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行。反正成年人是不会忍心让自己饿着的,总会让步的。如果偏食这种不好的现象发展下去,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为了孩子,我们应该多和他们一起锻炼。要做一些简单的可以在室内做的活动,到室外更好,通过各种运动培养孩子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寒能力。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是训练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切行为的动力。孩子做什么,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都是基于三观。
4. 你认为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娃是优秀的,性格好,智商高,有礼貌……许多父母信奉“虎妈”育儿方式,认为成功是逼出来的。
其实孩子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揠苗助长未必是好事。在孩子6岁前,有5件事尽量不要逼着做,否则适得其反,对孩子成长不利。
不逼孩子勇敢
朋友家的儿子乐乐今年5岁,被妈妈逼着勉强可以分床睡,但不敢一个人去厕所,老感觉厕所里有个怪物。
他妈妈对他要求比较严格,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勇敢,她经常对儿子讲,要让自己强大,要克服胆小,要努力做到。
哪成想,这两天乐乐竟然尿床了,他妈妈懊悔不已,乐乐也越来越内向胆怯……
谁小时候,没有被头脑中可怕的“鬼怪”吓到过?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总会有一些让我们恐惧的东西。
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你要勇敢”,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感,甚至造成心理阴影。
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才能迈出尝试的第一步。而安全感源于你的关爱、保护和鼓励!
父母可以试试这样:
1.正面面对,给予理解
不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可怕”,也千万别跟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可以说“宝宝,告诉妈妈你到底怕什么?妈妈觉得你有点害怕。”
2.不去强迫,陪伴完成
不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去了,为什么就你不敢”这样刺激人的话,可以说“等你准备好了,我陪你一起去”。
3.杜绝逃避,寻找办法
像上文,乐乐不敢去厕所尿到了床上,就是一种对恐惧的逃避。这次妈妈没有指责他,而是跟他一起想办法,最后养了只狗为他壮胆,解决了问题。
不逼孩子分享
“给弟弟玩玩,你是姐姐要让着他。”
“这个玩具你又不玩,我送人了。”
“没事,他拿走一个怕啥,你不还有好多呢!”
很多家长都说过这样的话,孩子不依,家长就会数落孩子没礼貌,自私等。结果呢,孩子还是不愿分享,反而更“小气”、防范心更强,还可能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其实宝宝2岁时就进入了物权敏感期,自己的东西不容许别人侵犯。到了3岁宝贝会觉得身边的东西都是他的,一旦别人拿走就会慌张。
分享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要拥有。但其前提是快乐、自愿和尊重。
母可以这样做:
1.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是否分享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不要强硬,换一种说服方式
要求孩子分享时,可以委婉提出:“你要不要跟他一起玩,妈妈觉得你们一起玩更有意思,你愿意吗?”
3.教孩子社交智慧
比如鼓励孩子拿自己的去跟别人的交换,这样就可以玩更多玩具,还能交到好朋友。当然愿不愿意还是孩子决定。
不逼孩子表演
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带孩子聚会,有些家长喜欢让娃在众人面前秀本领。
“来,给阿姨跳个舞!”
有的孩子不愿意,扭扭捏捏,结果会被说害羞胆小。
其实没有征求孩子意见,擅自让孩子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孩子不愿表演,受到负面评价,也容易自尊心受伤。
父母可以这样做:
1.询问孩子,摆正心态
是否表演先寻问孩子,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不要觉得“丢脸”,学会幽默化解。
2.积极评价,切记指责
表演欲强的孩子,给予鼓励;不愿意表演的,切忌上纲上线,强迫孩子。
3.跟随气氛,自然带动
让喜欢表演的孩子带动自家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有其他孩子一起表演,孩子自然会被带动起来。
不逼着孩子多吃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挑食,吃不好,有时候当孩子明确说不吃了,还要追着赶着给孩子喂食。实际上,饿了吃饭是人的本能,1岁半的宝宝就已经自己会吃饭了,而且可以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
也就是说,“吃”这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需要由别人来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父母可以这样做:
1.从小培养习惯
在宝宝一岁半时,给他准备宝宝椅,让他围在餐桌前,自己吃饭,用手抓也无所谓,主要给孩子一种仪式感,培养他定时吃饭的习惯。
2.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自由
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什么,吃多少,大人不要强迫。
3.不要太“重视”吃饭这件小事
在吃饭问题上保持平淡态度,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要吃零食,建议家长坚持原则,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
不逼孩子提前写字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写字了,自己的孩子连笔都不会拿。”在这种攀比中,很多家长会陷入焦虑:要不要教娃写字?
对于6岁以下的宝宝,小编不建议提前学写字。
首先,写字是一件很精细的技能,要会对文字观察分析拆解,还要知道笔顺结构等等,需要手脑眼协同才能写出来。孩子连笔顺、偏旁部首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写出一个完整的字,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小孩的手关节没有完全发育,手部肌肉还很弱,不能持久握笔。
最后,过早的重复练字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教育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家长万不可因为攀比操之过急。
父母可以这样做:
1.鼓励孩子涂鸦,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2.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参与讨论,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
3.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增长见识的同时激发孩子的探索欲。
4.注意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和精细动作,为他后期学习写字和正确握笔打下基础。
5. 如何正确的爱孩子,什么才是爱
做一个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然而,现实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父母帮忙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父母帮忙系好。。。。。。有这种做法的父母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间接地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1、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分地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给他自己去尝试、去实践。
2、 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
父母最好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柜子等,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支配个人用品的习惯。例如: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放在自己的抽屉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时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3、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4、 引导孩子自己找答案
孩子发问,是孩子智能活跃、独立思考的表现,此时也是启发孩子智慧的最佳时机,父母应好好利用。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切忌轻易和盘托出答案。你只需给孩子一个“引子”至于结论,就让他自己去寻找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你的启发诱导下,相信孩子自己会找到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的。
5、 有耐心,不代劳
有些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就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口气就把孩子半天也没表达明白的话全说了。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他变得沉默、依赖。要知道,孩子的独立性不仅依赖身心发展的成熟,也要靠后天的学习。因此,父母一定得有耐心,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6. 怎么才是正确地爱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不等于溺爱,作为父母我们该怎样正确的去爱孩子呢?
3、鼓励的爱
保护孩子只能保护一时,而如何让他们变得坚强,学会应对困境的方法和勇气,才能让孩子受用一世。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中充满了难题,也充满了挑战。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如想学习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是魏华,也是米妈,是一位实战派亲子教育专家、儿童学习力提升研究专家,著有育儿书籍:《嘘,告诉你一个秘密》、《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
7. 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
1
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
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对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8. 父母如何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不走进爱的误区,才能做到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呢?
1、把孩子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
父母要知道,孩子毕竟是要离开父母,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因此,他们从小就要培养起生存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包”得太多,孩子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父母爱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他应有的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就行了,什么都不要你管。”因为,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是体验,这样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上小学就应该做家务。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受爱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从家务劳动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习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学会关爱,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学会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惊喜中获得知识、能力,发现和创造快乐。
2、爱孩子就应该培植孩子的情感。
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让孩子学会感受爱、理解爱、付出爱、表达爱。爱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源,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父母都不爱,在学校不可能爱老师、爱同学,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就不会爱他的领导、同事,组成家庭后就不会爱他的妻子或丈夫,不会爱自己的孩子,真是这样的话,麻烦就大了。所以父母要从小给孩子定规矩,培养孩子心中有别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关注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如带着孩子植树、种花、养蝌蚪、小猫小狗等,培养孩子体贴、关心、照顾的关爱之心。有这样一件事:在公交车上,一位母亲在用关爱的目光看着坐在座位上的已经上中学的儿子,妈妈几次用手去抚摸儿子的头,儿子却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后来上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司机提醒乘客为老人让座。妈即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确,可是孩子没理会,听到车上有人说:“这么大岁数了,家里人怎么不陪着?让老人一个人出门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谈论起来,这时妈妈问儿子:“我要是到了这个年纪,儿子你会让我一个人出门吗?”儿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妈妈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出来干嘛?给别人添麻烦,你到时候就安乐死吧!”车上没有了议论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身上,母亲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深思:这位妈妈这么爱她的孩子,为何儿子会讲出这么令人寒心的、毫无人性的话呢?如果从父母身上找原因的话,那绝对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一直以来只知道给孩子爱,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别人的情感。这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9. 怎么爱孩子才是正确
爱孩子,首先态度上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但是并不是孩子喜欢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要结合孩子的爱好,然后和自己的教育理念一起,作为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德,有丰富的知识,还有社会的上面的社交能力,所以爱孩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他良好的品德,其次,要让他学习丰富的知识,这些都要结合他的兴趣爱好,看她喜欢哪一方面的东西,还有让他多元交流,锻炼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最重要的还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过程中,你很体现一个父母是否明事理,是否真的爱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全部强加到孩子身上,你要多想想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他想得到什么,并不是父母想什么,就把父母的思想强加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