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什么时候数伏

什么时候数伏

发布时间: 2022-05-14 01:05:42

『壹』 请问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一共有几伏,一伏有几天

2021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一直持续到8月19日,共计40天
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

头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贰』 中国人说得“数伏”从哪天开始呢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交节,夏至当天,太阳几乎是直射在北半球的,同时也是一年中直射北半球纬度最高的一天,因此夏至这一天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夏至开始,太阳的照射就会慢慢往南半球转移,从夏至开始,白天的时间会一天比一天短,而夜晚的时间会一天比一天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气,夏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非常有意义。

夏至过后,我们会迎来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短,太阳光照的时间也会变短,为何气温会越来越高呢?

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虽然夏至过后太阳照射北半球的时间缩短,但地表在太阳照射下积聚的热量却没有减少,夏至过后,白天接受的热量要比夜间散发的热量多,这时候地表就有很多热量出现了积聚,随着热量的不断积聚,在夏至过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还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且夏至节气正好是梅雨季节,雨水会影响地表温度的散发,因此,夏至虽然白天时间短,但温度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上升。

那么夏至已到,什么时候会迎来高温呢?会持续多少天呢?下面小农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农村有句老话“夏至三庚数头伏”,这里的头伏说的其实是三伏天的第一个伏天,而三伏天被人们公认为是全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气温会出现明显上升,而且还会出现很多极端的天气,比如南方有些地方温度经常可以达到40°C以上,北方偶尔也会出现40°C高温的情况,所以,夏至过后的三伏天,才会是温度升高的高峰期。

老话中说的这句“夏至三庚数头伏”其实是在告诉后人,什么时候是三伏天的开始,从字面理解就是夏至这一天开始计算,第三个庚日就是头伏的开始,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下,什么是庚日?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

古时候的人们经常使用一种纪年法,通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来记录时间的变化,古时候也称这种方法为“六十甲子法”,这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为庚日属于十天干中,十天干就是十日,每十日就会出现一个庚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正好是“庚子日”,从夏至的6月21日开始计算,7月11正好是头伏的第一天,所以7月11日我们正是开始入伏。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呢?

三伏天在民间有一个计算法则,有30天的情况还有40天的

『叁』 2○2O年什么时间数伏

2020年初伏7月16日,中伏7月26日,末伏8月15日。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肆』 数伏是以什么时间计算的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
、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表示每天是什么日。60天一循环。”庚“是每10天出现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所以就有: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葵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葵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葵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葵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葵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葵亥。

如:2011年6月22日,从万年历上查到这天是戊申日,那么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4日,因为每10天有一个庚日,那么第三个庚日就是7月14日。(这天数伏)

因为8月8日立秋,第三伏必须在立秋后开始的第一个庚日,8月8日是丙申日,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2日,从这天开始第三伏。

又因为从7月14日(包括这天)——8月12日(不包括这天),期间有30天,初伏10天,那么中伏就成了20天。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



夏至日
数伏开始日
中伏天数
立秋日
末伏开始日

2010年
6月21日
7月19日
10天
8月8日
8月8日

2011年
6月22日
7月14日
20天
8月8日
8月12日
2012年
6月21日
7月18日
10天
8月7日
8月7日

『伍』 数伏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7年数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2017年7月12日(庚子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庚戌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庚午日) ~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陆』 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一共有几伏,一伏有几天

2021年从7月11日开始数伏,一共有三伏。
一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二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三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柒』 数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盛夏时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那么,什么是三伏?三伏日期是怎样确定的呢?

三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总称。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中伏天数的多少视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为10天。

确定三伏的日期要从干支纪日法说起。所谓干支纪日法就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记载日的顺序的方法。天干又称10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又称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与地支顺序搭配可得到60个干支“对子”(见下表)。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60个干支依次循环记载日的的顺序,并把其中带甲字的称为甲日、带乙字的称乙日……带庚字的称庚日。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这样,三伏就是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这段时间,按节气一般都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间到8月中旬的一个月里。此时,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气温最高、天气最热。末伏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便进入秋季。

不难理解,每年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主要取决于当年夏至日和立秋日的日序。如夏至日正好为庚日,则该年入伏即交初伏的时间最早,在夏至日后第20天;如夏至日后为辛日,则该年入伏时间最迟,在夏至日后第30天;其余年份则在夏至日后20-30天之间入伏。入伏时间已定,中伏、末伏则依次类推即可。例如,查1992年夏至日(6月21日)日序为“戊辰日”,夏至后第一个庚日为“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为“庚寅日”,出现于夏至日(戊辰日)后第22天即7月13日入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7日立秋,当日日序为乙卯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庚申日”,出现于立秋后第5天即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可见,1992年的中伏为20天。通常,只要查出夏至日的日序,其它庚日日期均可从干支表上查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原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2年第三期 作者 秦克铸

『捌』 什么时间署伏呢

7月14日(农历六月十四)进入初伏。7月24日(农历六月廿四)进入中伏。8月13日(农历七月十四)进入末伏。即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40天。

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三伏天的习俗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伏天

『玖』 今年从什么时候开始数伏啊,三伏一共多少天啊

2020年三伏天从7月16日至8月24日,一共40天。

具体时间如下:

1、初伏:7月16日—25日;

2、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3、末伏:8月15日—24日;

2020年的三伏不是30天,而是加长版的40天。“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此期间,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此时的饮食应以“消暑去火”为原则,同时需要防“空调病”。

(9)什么时候数伏扩展阅读:

气象专家表示,夏天炎热与否,是由天气系统变化决定的,伏天时间长短与夏天炎热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按照我国传统历法的推算,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今年是7月16日)起为初伏,第4个庚日(今年是7月26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今年是8月15日)起为末伏。

一般初伏与中伏之间固定为10天,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所以中伏到末伏的天数不固定,为10天或20天。今年为20天,比一般年份多了10天,所以我们将要度过一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热点内容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发布:2025-09-11 09:35:01 浏览:124
师德师风政治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1 09:06:43 浏览:485
阶梯数学4 发布:2025-09-11 07:08:42 浏览:884
氧分子的化学符号 发布:2025-09-11 07:06:35 浏览:28
化学课程论 发布:2025-09-11 04:13:35 浏览:883
新疆特岗化学 发布:2025-09-11 04:05:34 浏览:421
高一数学测试题 发布:2025-09-11 01:15:41 浏览:828
师生失身情 发布:2025-09-10 23:13:58 浏览:215
班主任教育部 发布:2025-09-10 23:08:18 浏览:165
118全年历史 发布:2025-09-10 21:15:03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