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是哪里
⑴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是在哪里
这些流放地的所在地就是,房县,海南岛,丰州 ,伊犁,这4个地方在我国古代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经常会有罪犯被流放到这些地方。
⑵ 房县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是多少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跨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北与十堰城区、郧县、丹江口市接壤,东界保康、谷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毗邻。
⑶ 古来“流放”之地环境皆恶劣,为何偏偏房陵(今房县)很宜居
“流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数千年,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上古时期,流放被称之为“放”、“逐”、“迁”、“谪”,因为当时国家皆以部落形式存在,范围较小,故而“流放”只是作为惩戒手段,且用得不多。
后来,随着国家的形成,“流放”作为刑罚手段被写进历朝历代的法律体系,称呼虽不尽相同,但实质没变,故,“流放”又叫“迁徙”、“徒放”、“发配”、“流刑”等。这时候的“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其残酷性可见一斑。
二是房陵是皇朝德化教育之地。房陵自古有“忠孝名邦”的美誉,清朝同治版《房县志·卷五》记载:“房号‘忠孝名邦’,盖西有黄香祠,东有尹公墓也。”被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誉为“中华诗祖”的《诗经》编纂者、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大诗人的尹吉甫死后葬房陵以东。《诗经》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篇,同时也是皇朝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教本”,其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等语源深刻反映了道和德的思想性,被世人崇敬。当政者将流放者发于此,让他们接受德育教化,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统治。
⑷ 房县是湖北的哪个位置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
⑸ 房县大河村属哪个乡镇管辖距县城有多远坐车的路线怎么定步行又怎么去
大河村隶属于房县、紧挨四树村、军家村、钟岩村,空气清新,物产丰富,依山傍水
主要农产品:透明包菜、香菇、洋蓟、芒果、青豆、黄瓜、四季豆、大芋头
村内资源:铬铁矿、铁钒土
企事业单位:马蹄中心小学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截至2012年,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1个国营林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国家级贫困县。
⑹ 房县是湖北那个地区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截至2012年,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1个国营林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国家级贫困县。
⑺ 房县的文化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化资源品味高,有上古神农氏炎帝尝百草之地,武王伐纣时阐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阳洞,有西周诗经的采集者,编著者,被誉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的尹吉甫家庙,创世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因为《黑暗传》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农架和保康地区收集整理的,但是房县也还流传黑暗传里面的内容,房县打待尸里面都有黑暗传当中的内容。再者,神农架、保康两地在古代都是房县的县域。
神农架1970年由房县划出,保康明清时期由房县划出。神农架在房县南部,保康在房县东南。所以黑暗传有很大可能发源于房。唐中宗流放房县带来的宫廷文化,如房县的敬酒文化,吃饭摆菜的方式,说话等等红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区和襄阳地区有所不同。还有汉代的黄香,在小西关有黄孝子祠遗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赐忠孝名邦挂在当时城东门,忠说的是尹吉甫,孝说的是黄香。关于黄香到底是哪里人,死后葬在哪里?有房县和安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生于房,葬于房。一种说法是生于安,葬于安。太平寰宇记这本书两存其说。但是房县碑文记载黄香生于房,在安陆当官,死后葬于房,安陆只是他的衣冠冢。
地区方言
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房县话),调值上接近中原官话。(儿话音较多且声调向后仰)
房陵文化圈
“房陵文化圈”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特点:蕴藏量大,形式多样,积淀深厚,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传承自觉。
⑻ 知道房县在哪里不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跨东径110°02′—111°15′,北纬31°34′—32°31′。北与十堰城区、郧县、丹江口市接壤,东界保康、谷城,南邻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毗邻。县城距省会武汉市582公里,距十堰市102公里。县境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31公里,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版图大县,素有“千里房县”之称。209国道、305省道呈十字形贯穿全县,交汇于县城。据江汉之要隘,扼川陕之咽喉,为秦楚边缘陆运之枢纽,豫鄂商品流通之载体。 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⑼ 十堰房县向氏发源于哪里
一: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东北交丹江口市, 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截至2012年,房县下辖12个镇、7个乡、1个国营林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国家级贫困县。
二:向氏起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
另外,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更明确地记载:“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国被强大的邻国莒国所吞并,亡国时间在史籍《春秋·隐公二年》中有记载:“莒人入向。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
⑽ 唐朝时房陵在哪里
即今湖北房县,隋置房州,改曰房陵郡,治竹山,即今湖北竹山县,寻废,唐复置房州,改曰房陵郡,寻复曰房州,宋曰房州房陵郡,治房陵,明省房陵入州,改州为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