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有哪些
1. 人类主要的卫星都有哪些类型
人类世界主要的卫星有两大类型,分别是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卫星,通俗地讲,就是环绕一颗行星按照固定轨道进行周期性运转的天体。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卫星就是月亮,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人造卫星有风云二号、东方红一号等。
一、卫星的分类按照卫星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卫星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这两大类。在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其他的卫星都有天然的卫星,比如地球的天然卫星是月亮,木星小卫星木卫已等。而人造卫星是人为建设的,是为了探究天文地理的科学知识,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应用卫星、技术卫星和科学卫星。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关于卫星的分类,你们都明白了吗?或者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卫星,可以在评论区中一起分享。
2. 地球的卫星有哪些
地球卫星通常分两类。一是人造卫星,为技术卫星、通信卫星、科学卫星、侦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二为自然卫星,即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在发射前需经过一系列的地面试验,但为更加全面地考验卫星的技术性能,还需把卫星发射上天加以验证,技术稳定才能正式应用。
?
3. 中国人造卫星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中国人造卫星有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实践一号、实践四号等。
作用:
1、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作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作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5、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6、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3)卫星有哪些扩展阅读
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有几十颗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号试验飞船返回大地,中国已开始向载人航天迈步。回顾中国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开端“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度技术在基础差且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
从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中国发射了74个航天器,它们覆盖了地球所拥有的4种轨道。其中有国产的实验飞船1艘,国产的人造卫星4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26颗。现以47颗国产卫星为主。
4. 世界都有什么卫星
地球卫星一般分两类,一人造卫星,为技术卫星、通信卫星、科学卫星、侦察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等,二为自然卫星,就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 主要的陆地卫星有哪些啊!
1、陆地卫星一号
陆地卫星1号(Landsat 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一颗遥感卫星。它是NASA的一项长期遥感卫星计划——陆地卫星计划的第一个成员。该人造卫星属于最早的地球资源卫星之一,对后来各国发射的一系列类似卫星有很大影响。
这颗卫星原被命名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ERTS-1),但在1975年发射了第二颗相同任务的卫星后,该卫星被改名为“陆地卫星1号”(1月14日正式宣布)。相应的,第二颗卫星被称为陆地卫星2号。
陆地卫星1号的星体采用了较成熟的、雨云4号气象卫星的平台,但经过必要改进。卫星拥有2块太阳能电池板,约重950千克。卫星运行于近地轨道。
陆地卫星的主要任务
调查地下矿藏、海洋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监视和协助管理农、林、畜牧业和水利资源的合理使用,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研究自然植物的生长和地貌,考察和预报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环境污染,拍摄各种目标的图像,借以绘制各种专题图(如地质图、地貌图、水文图)等。
用以收集地球信息的星载遥感器有多谱段扫描仪(MSS)和返束光导管摄像机(RBV)。这些信息以电信号形式记录,卫星飞经地面接收站上空时把电信号发送给接收站,经处理后供用户使用。
陆地卫星还装有数据收集系统(DCS),为分布在各地的150个地面数据自动收集平台中继传输数据。这些平台收集当地的河水流量、雨量、积雪深度、土地含水量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等数据,经卫星中继以后集中送给用户。
6. 太空中都有什么卫星
人造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
自然卫星:月球,土卫一......
望采纳
7. 有哪些卫星又有什么作用
卫星的种类及作用:
1、气象卫星:
用来监测云层气象信息,提供最新的气象情况以及长期的气象分析。我国气象卫星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极轨卫星围绕南北极跨越赤道飞行,飞行一圈约102分钟,轨道高度830公里左右。
卫星所经过地点的地方时基本相同,所以也称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它的优点是可以对全球任何地点进行观测,主要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军事卫星: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对重要军事目标进行监视。
2、通信卫星:
主要为民用,提供各种通信用途,例如电视广播、IP通信网、电话网等等。通信卫星采用了Ka 频段、激光通信和电推进等一系列新技术,通信总容量超过20兆比特/秒;
从而超过了我国此前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这标志我国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时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通信卫星宽带应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资源卫星:主要用于资源探测等等。
3、低轨卫星:
低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的卫星即是低轨道卫星。
一般是由多个卫星构成的、可进行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型卫星系统,可以实现通信、遥感、导航等功能。星座规模群体产生的效益,可能超过功能全面、性能突出的大卫星。
低轨道卫星也用于手机通讯,卫星的轨道高度低使得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多个卫星组成的通讯系统可以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频率复用更有效。
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也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低轨道卫星是最新最有前途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4、军事卫星:
可为地面战车、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甚至单兵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并能为导弹和炮弹精确制导,大大提高武器的使用效率。
军事卫星要求具有迅速、准确、保密、连续、灵活等优点,所以常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星上处理、星间链路等先进技术,以便提高可靠性、生存能力、抗干扰性等,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为作战所需的大容量、快速信息传递发挥关键性作用。
5、资源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中等高度的“太阳同步卫星”,它的近地点是905千米,远地点是918千米,所以轨道是近于圆形的;每103.267分钟它就由北向南,又由南而北地围绕,地球一周,一天要转14圈,每隔25秒钟就“拍”一张相片。
地球资源卫星上带有两种“摄影”仪器(称为传感器),一是反光束导管电视摄像仪,类似电视摄像机;另一种是多光谱扫描仪,能把地面反射上来的电磁波按波长分开,记录下来。
这些仪器接收到的光讯号都经过转换,变成电压讯号记录在磁带上,等到卫星经过地面接收站上空,地面站又用磁带把它发射回来的电压讯号记录下来,再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把它变成光学讯号,在感光材料上重新成像,这就是卫星相片。
8. 我国卫星有哪几个系列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从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起,至1977年6月,一共发射了40颗国产人造卫星,从某种意义讲,可谓“中华之星捧月”了。
我国卫星已形成三大应用卫星系列,它们是:近地轨道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共发射了17颗,成功回收16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共发射了8颗,成功投入使用的6颗;太阳同步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3颗,全部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有用于空间环境探测和火箭、卫星技术试验的各类科学探测技术试验卫星12颗。
中国的应用卫星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领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通信卫星
我国从1984年至1997年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的通信卫星有6颗,通称“东方红”系列。
通信卫星使我国的通信、电视、广播、信息传输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广播电视方面,国产通信卫星传送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和第二套综合节目,并向云南、贵州、青海、新疆、西藏转发中央台的节目,解决了这些地区数亿人收看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全国已建成电视卫星接收站30000多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0%。
在电视教育方面,通信卫星传送着两套教育电视节目。截至1995年,中国已建成地方教育电视台1000多座,单收站10000多个,收录节目放像点62000多个。全国已有省级以上电视大学42所,培养了电大毕业生117.5万人,还有300万在职职工在电视上接受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327万中小学老师接受电视教育培训。另外还有2000多万农民收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节目。据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抽样调查,收看教育电视的人多达3000万以上。
在长途通信方面,到1995年底,已开通了8000多条国内卫星电路,25000条国际卫星直达电路。除此之外,还在石油、煤炭、水利、电力、通讯等业务部门开通了十几个专用卫星通信网。目前国内各主要大城市都建起了卫星通信地球站,全国的终端站(VSAT)已达到35000个。
在金融方面,通信卫星为中国银行传输数据,以北京主站为中心,通过卫星连接350个分站,形成了由总行与一级分行组成的金融数据网络,完成了资金清算与转化、业务培训、电视会议等工作,建立了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过去,由于信息不灵、调度迟缓,我国每天的在途资金多达500亿元人民币,通信卫星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在途资金。
(2)返回式遥感卫星
我国从1975年至1996年一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6颗回收成功。
在国土普查方面,在资源调查方面,在矿藏勘探方面,在测绘方面,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都发挥出了极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在返回式遥感卫星上进行了包括半导体晶体生长、藻类菌类微生物培养、蛋白质生长等科学试验更是丰富多彩。碲镉汞、锑化铟、砷化镓等单晶生长试验,铝锂、铝铌、铝基稀土材料等难熔合金和超导材料的空间热处理试验都获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特别是空间获得的砷化镓单晶,结构完整,无杂质,无条纹,组分均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利用返回式卫星还进行了8次农作物种子搭载,共51种植物、300多个品种。经地面多年育种试验,证实经过空间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的环境影响,植物能够产生明显的遗传变异,经过优选,可以培育新型良种,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抗灾能力。
(3)气象卫星
我国的气象卫星称“风云系列”。1988年、1990年共发射了2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第一颗“风云一号”入轨后,获得了高质量的云图照片,捕捉到了锋面云系、次序涡云系、温带气旋、暴雨云团、赤道辐射带、热带云图和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图像,还指出了地形地貌特征、海面温度、海雾、植被、洪水、积雪等地面情况。
1997年6月10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9. 卫星有哪些分类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卫星按它所围绕的行星可分为地球卫星或其他星球的卫星。按来源分,地球卫星又可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地球卫星。
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太阳系已知的天然卫星总数(包括构成行星环的较大的碎块)至少有160颗。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
10. 人造卫星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有什么用处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7类:
1、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作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作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6、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7、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10)卫星有哪些扩展阅读
一、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分:
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1、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2、太阳同步轨道是绕着地球自转轴,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3、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二、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人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