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⑴ 母乳性黄疸一般有什么症状 黄疸值超过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
母乳性黄疸症状一: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小便为黄色,大便颜色正常。
母乳性黄疸症状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黄疸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母乳性黄疸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病理性黄疸的症状与体征
如果孩子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过快,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伴有贫血、体温不正常、吃奶不好、呕吐、大小便颜色异常。有的是黄疸已经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和加重,多属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
诊断:
(1)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红细胞计数。
(2)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达205μmol/L(12mg/dl)早产儿256μmol/L(15mg/dl)应警惕发生小儿胆红素脑病。
(3)尿常规及尿三胆试验。
(4)注意大小便颜色,必要时行粪胆原检查。
(5)根据病情选作以下检验:
①疑为新生儿肝炎者作肝功能检查,同时查母子HB—sAg、HBeAg、HBV DNA、抗HBc-IgM等,甲胎蛋白(正常新生儿甲胎蛋白阳性,生后一月时转阴)。
②疑为新生儿败血症者作血培养,局部感染渗出物作涂片及培养。
感觉有帮助 请采纳
⑵ 母乳引起黄疸的原因是什么宝妈该怎么改变呢
黄疸是很多宝宝出生后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宝妈不太懂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奶水出现了问题?从而责怪自己,还有的宝妈听信谣言,干脆就给孩子停了母乳,而完全改喂配方奶了。
事实上,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宝妈不必急着自责,虽然该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要住院,但是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
据了解,目前医学上对造成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暂时还不是很清楚,但医学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是因为宝宝在喝下母乳后,身体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从而出现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肤色偏黄的情况。也有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于是,宝宝便出现了黄疸并持续不退。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
支持以上两种说法的专家,具体推测出以下三大原因: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1、光疗: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对于已经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足月儿,如果血清胆红素实在太高,超过220μmol/L的绝对峰值,可先通过光疗把峰值降下来。
研究发现,波长425~475nm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将宝宝置于光箱前应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以防脱水。一般应连续照24小时,或间隔照10小时,歇半天后再继续照,疗程为两到三天。
而症状不太严重的小儿,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因为阳光中也有蓝光存在。但晒太阳时不能隔着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温度超过30℃,可考虑让小儿裸体晒,让皮肤尽情接触日光中的蓝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喂养: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
另外,是否应该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的问题呢?虽然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退,但母乳为小婴儿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断掉奶,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知识,不妨到TOPKID在线儿童早教去看看。
在此期间,妈妈应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儿黄疸减轻后仍应继续哺乳。此后,即使症状出现反复,也不主张多次断奶,但可适当考虑改变喂养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法,并适当给孩子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随着小儿的月龄增高,母乳性的黄疸可逐渐消退,且不会对婴儿的健康发育造成大的影响。
⑶ 母乳性黄疸这种病,会出现什么特征吗
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继续代谢和排泄,出现了皮肤和巩膜的发黄。黄疸现于出生1周后,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方消退;若停母乳喂养,黄疸在48~72 h明显消退。先不说停不停母乳的问题,要知道黄疸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白了都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无法排出体外造成的。那为什么我们正常人可以排出体外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肝脏,它可以通过代谢,将胆红素从我们的肠道排出体外。
⑷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症状,有什么危害怎么治疗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这是它的一般特征。母乳性黄疸是因吃母乳而发生,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开始常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在一起,但在2周左右生理性黄疸应该消退时,黄疸却持续不退或又缓慢地加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这就是母乳性黄疸。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所以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首先,要暂停母乳喂养,一般改为人工喂奶3天;其次,控制人工喂奶量,一般每天150ml即可;再次,为了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要用吸奶器将母乳从母亲体内吸出;最后,注意为婴儿保暖,适量喝温水,利于排便。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⑸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内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大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它的特点是常于生理性黄疸重叠,而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20mg/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没有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出现。黄疸多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到高峰6-12周消退。在停止母乳喂养3-5天,黄疸可以明显的减轻或者消退。
⑹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⑺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可以吃母乳喂养
你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吗? 母乳性黄疸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妈妈饮食方面吃清淡点,其他的没什么
⑻ 母乳性黄疸宝宝有什么症状诊断标准是什么什么药对黄疸有效
母乳性黄疸是的病理性黄疸的一种,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出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如果想要确诊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可抽血做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如果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出现母乳性黄疸后,现在不主张停母乳,而要少食多餐,晒太阳,同时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如汉森四磨汤,并搭配肠道微生态制剂联合治疗,这样就会加速胆红素分解,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疗效明显。另外,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还要给孩子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⑼ 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是什么
我家孩子出现过母乳性黄疸,你可以这样区别,用奶粉在白天替代母乳,如果在这种替代情况下,黄疸退去较快,即为母乳性黄疸,可以吃点茵桔黄口服液之类的,这种类似的药可到儿保医生那里去咨询开药。区别方法还有一种,但是这种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看不出,是我这儿的儿保医生教的:看眼睛的巩膜,如果也是黄的,就不是母乳性黄疸,而是病理性的。
如是新生儿黄疸,可以做日光浴,用紫外线脱黄,现在是冬天,大概要晒半个小时左右。晒的时候要裸露肌肤,所以要先撩起裤脚晒膝盖5~10分钟,脱掉裤子晒大腿以下10~15分钟,然后脱掉尿布光屁股晒肚脐以下15~20分钟,把上衣撩起来晒胸部以下20~30分钟,最后全裸晒背部30分钟。晒的时候找个向阳背风的位置,注意别着凉。另外不能透过玻璃晒,玻璃会隔绝紫外线,晒着也没用。
⑽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意思
病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现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临床表现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检查
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诊断
1.病史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治疗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预防
母亲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婴儿出生后,母亲也需继续注意饮食健康,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