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怎么
⑴ 篆书是怎么写
[是]字历代名家碑帖的篆书写法。
如图所示:
⑵ 篆书怎么写,必须收藏
篆书怎么写,必须收藏
⑶ 篆体字怎么查
查询篆书目前只能用已知的汉字去查找篆书写法,而不能凭据不认识的篆字来查它的读音和字义。也就是说,现在没有工具书能解决识别篆字的问题。识别只能凭经验。据说有人在开发“图片识别”软件,现在还没见到。
一、纂体
篆体,汉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有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二、不认识的纂体字怎么查
1、在网络中搜索「汉典」,打开汉典网(http://www.zdic.net/)
2、点击汉典网中的「汉字拆分」
3、以「上爪下土」这个字为例,该字为上下结构,即为⿱,在搜索框中输入「⿱爪土」,搜索即可
4、然后点击这个字,就可以看到它的读音和释义。坕是尘在古代的写法。
⑷ 篆体和篆书怎么区分
篆书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一个笼统的字体名称。所谓篆书,最早本指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为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上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而且说秦代选录下级文书吏要“以八体试之”,可知大篆、小篆的名目秦代已然确立,于是“篆书”一词就成了两者的合称。后代为了与大篆区分开来,也称小篆为“秦篆”。如西汉末年的刘歆作《七略》,即称小篆为“秦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李斯等所作《仓颉》等三篇,“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书”是写的意思。一般手写称“书”,如楷书、隶书、草书;印刷字体则称“体”,如“宋体”、“仿宋体”等。“隶体”、“楷体”也有,因为隶、楷也常用作印刷字体。宋体字是因印刷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实是明代,而非宋代发展起来的),就没听说过有“宋书”的说法。篆书在印刷中比较难以实现,在古代虽用过一段时间,但比较成形的印刷术发明之后,通行的字体已经是隶、楷了,篆书主要是文人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在写。古代好像没见过通篇用篆字印刷的书。篆字在电脑上实现起来也比较困难。你的GF说没有篆体,可能是因为现在一般电脑软件没配篆体。但其实篆体已经开发出来了。在http://font.knowsky.com/down/5624.html就能下载到“超世纪细印篆体繁”等篆体字体,在http://www.youmade.com/shufa/index.asp可以随便输入一些字,将其转变为篆字。
也许是有过一个没有篆体的时代,但随着这些字体的开发成功,那个时代已成为过去了。
⑸ “书”字的篆书怎么写
“书”字的篆书写法:
基本释义:
1.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
2.字体:楷~。隶~。
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
4.书信:家~。~札。
5.文件:证~。保证~。说明~。挑战~。白皮~。
6.姓。
相关组词
书写 看书 草书 念书
书本 藏书 说书 书包
(5)篆书怎么扩展阅读
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一、书香
解释: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人家|~子弟|世代~。
造句:
1.他年纪狠轻就有许多著作问世,真可说是蓝田生玉,不愧是书香世家。
2.在我家的藏书柜中许许多多的书籍让我陶醉,许许多多的知识把我渲染,每天都沉醉在书香之中该有多么惬意!
二、书写
解释:写:~标语|~工具。
造句:
1.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有着迥然不同的书写方式。
2.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三、板书
解释:
(1)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写字。
(2)也指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
造句:
1.同学们都抬起头,目不转晴的看着老师写板书,专心致志,就像在品尝一道美味佳肴。
2.我教书也不是三年五载了,怎样写板书还是知道一些,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
四、法书
解释:
(1)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作为书法典范的字。
(2)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造句:
1.主要议题是传统文法书中名词可数性质的说明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2.裘德收到文法书之后头一两月,对死了的语言捉弄他的卑鄙伎俩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但是,他这种情绪实际上并没能维持多久。
五、尚书
解释:古代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造句:
1.我已经把这事查清楚了,宝大祥托的人是南京兵部尚书王琼,王琼陛下还记得吧?
2.此剧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尚书之女王瑞兰在战乱逃难中相遇,于患难中相慕相爱,私结百年之好。
⑹ 怎么学习篆书
一、篆书入门。识篆和写篆阶段。- 先来谈谈识篆。篆书是古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书可分为大篆与小篆。先秦古文字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为小篆。识篆可从小篆开始。因为小篆的偏旁部首与我们现在通用文字的繁体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说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么,百分之九十五的现行汉字都可以写成小篆了。当然,还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记硬背的。
- 篆书在写法上有两个要点:一是笔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选择一本篆书字帖来临摹练习篆书的笔法与字法。
- 篆书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提按与捻管。二李(李斯、李阳冰)篆书笔法的起、收笔为圆起圆收法,行笔为平移法,转笔用捻管法。清代邓石如开创以隶书笔法入篆书,篆书的起、收笔与行笔、转笔都引入了提按的笔法,增强了篆书笔法的书写性。之后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齐白石等篆书名家辈出。
- 篆书在字法上以均匀、对称、对比、呼应等十个结字原则为准。可参考本人编写的《经典碑帖解读·邓石如篆书》(2010年12月,中国书店出版)。
二、入门之后提高。了解篆书的发展史和提高技法修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学习历代篆书名家名帖的笔法和字法特点,具体的方法就是比较研究。例如:传为李斯所写的《峄山碑》与邓石如成熟期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邓石如篆书与吴昌硕篆书的笔法、字法之异同的比较研究等等。通过比较研究的学习,逐步了解和掌握历代名家名帖的篆书笔法与字法的特点,及其历代篆书笔法、字法的变化规律。这样,篆书的书法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阶段。
那么,融什么会?贯什么通呢?那就是融历代篆书名家的各种笔法、字法会于自我的审美追求之中,贯自我的审美追求通于篆书的自由书写之境。这个过程是要靠我们的大学(哲学)、小学(文字学)等学问和人生修养来共同完成的。
我书写这本“篆书古文三篇”是以艺术原则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为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地将大小篆、简帛书等笔法、字法融合在一起来书写,笔法上注重既要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时加强笔法自由挥运的书写性,以丰富篆书之美。我无意追求书法的形式性风格,希望笔里字间不断透发出文雅之气,在自我审美追求的驱使下,个性笔法、字法逐渐地自然形成。
⑺ 怎样写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当先学篆书。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种类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荐碑帖为例,详细讲解小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篆书推荐碑帖:
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当代临习钟鼎文字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
习篆宗法
清钱泳《书学·小篆》曰:“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惜所传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语:《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为小篆极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二)结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i],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以我个人的体会,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⑻ 篆字怎么读
篆读音是:zhuàn(形声。从竹,彖( tuàn)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释义:
1、汉字形体的一种:~书。~体。大~。小~。真草隶~。
2、写篆书:~额(用篆字写在碑额上)。
3、指印章。
篆字笔顺为:
(8)篆书怎么扩展阅读
相关组词
1、篆章
读音:zhuàn zhāng
释义:用篆字所刻的印章。
2、小篆
读音:xiǎo zhuàn
释义:也叫秦篆。汉字字体之一。是在大篆(即籀文)基础上发展形成,较大篆简化。结构整齐,字体略长,笔画圆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
3、大篆
读音:dà zhuàn
释义:汉字字体之一。泛指秦代小篆以前的各种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等。
⑼ 篆书怎么辨认有什么方法
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 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 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⑽ 篆书怎么看
以《说文解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
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
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
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言其“某声”、
“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
者可与《说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说文》的版本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
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