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是什么节
⑴ 阳历7月15日是什么节日
七月十五号是来中元节。
中元节,别源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1)7月15是什么节扩展阅读: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⑵ 7.15什么节日
7.15为鬼节或者叫中元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2)7月15是什么节扩展阅读: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文革”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
⑶ 7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你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吧?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上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的“鬼节”。
希望能帮到你。
⑷ 七月十五号是什么节日
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4)7月15是什么节扩展阅读
各地习俗
1、河北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河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⑸ 农历七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街上有人烧纸呢
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街上的人烧纸是一种传统习俗,是为了祭祀鬼魂。祭祀的鬼魂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祭祀那些梗死的恶鬼魂,让他们得意安息,消除怨气,不来阳间作恶;另一种说法是祭祀死去的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与祝福。
⑹ 为什么农历七月十五叫“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以七月十五祭祖荐新这个活动来说,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这可能是七月十五荐新祭祖最早的记录了。当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大家就以日期相称。
可能是为了借助民间有七月十五祭祖的习俗吧,道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地官的生日,被称作中元。相应的天官和水官的生日,也被称作上元和下元(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地官主管赦罪,所以在这一天,道观中会举办大型的斋醮活动,赦免亡灵的罪过。而信众也自然会参与进来,为自家逝去的亲人祈福,希望亲人们可以过得好一些。
⑺ 阴历七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它的来历是什么
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鬼节”。这个节日源于我们的佛道两家,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的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一天大家扫墓祭祖。
⑻ 农历七月十五是什么节有什么讲究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元节的讲究是烧纸时间、烧纸位置、烧纸时要画圈、圈内外都要烧纸、烧纸时翻动幅度不宜过大。
讲究一:烧纸时间
中元节烧纸的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人们一般不会选择白天烧纸,因为白天阳气太盛,鬼魂无法接收到纸钱;但是深夜烧纸也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夜晚的阴气太过浓重,尤其是鬼节这天鬼魂众多,太晚烧纸容易被邪气影响,带来不幸。
讲究二:烧纸位置
烧纸的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地方烧纸的位置也是不同的,有些地区会在自家门口放一个火盆,而后在火盆中给祖先烧纸;而有些地区会选择在距离家比较远的地方烧纸,并且会选择在十字路口处,烧纸的位置可以根据各地的习俗进行选择。
讲究三:烧纸时要画圈
烧过纸钱的朋友一定会觉得,家里长辈在烧纸之前,会把地面清理干净,而后用一个小木棍在地面上画一个圈,然后会在圈内烧纸。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圈千万不能画成实心圆,要给它留一个开口,而且一般开口的位置是西南方向。
讲究四:圈内外都要烧纸
圈内是为自己逝去的亲人烧纸,而圈外则是为安抚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烧纸的时候一定要切记圈内外都烧一些,这样其他的鬼魂也不会给你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讲究五:烧纸时翻动幅度不宜过大
在烧纸钱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拿一根木棍将纸钱挑起,让其充分燃烧,但一定要注意,挑起纸钱的时候不宜动作幅度过大,因为这样容易冲散纸钱,最好让其成为一个整体进行燃烧。
⑼ 7月15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现民间俗称为鬼节。七月十五的复杂履历导致它的文化内涵比别的节日更加丰富。完颜绍元认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报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源起
七月十五悼亡节是怎样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影响最大的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传统秋祭起源说。
声势最强的是道教起源说。以前民间把七月十五叫做“鬼节”,解放后通常叫中元节。中元是道教的概念,道教有三位一体的天神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三位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三个月圆之夜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天官在正月十五为人赐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为人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为人解厄。
佛教起源说的故事性最强。佛教经文《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祖的大弟子目犍连(中国人常叫他目连)见到母亲在阿鼻地域中受罪,形销骨立,于是以钵盛饭菜送给母亲,母亲抓饭要往嘴里送,饭一到手就变成炭火。
目连向佛祖祈求救母的办法。佛陀说,你的母亲生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所以受此饿鬼之苦。要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肴、鲜果供养十方僧众,通过大家的法力使她得到超度。
为什么是七月十五呢?佛教中,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职人员的安居月,大家关在寺庙中修行,到七月十五日结束,等于放假了。
七月十五叫“僧众自恣日”,也叫“佛欢喜日”。目连在这天供养僧众,解救了母亲。他为此感谢佛祖,还说应该让天下佛徒都可通过这种方式解救七世父母,佛祖同意了。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盂兰是梵文,汉译为“倒悬”,形容饿鬼之苦,如人倒悬。唯有以盆盛食品斋僧,才能解除倒悬之苦。
两种来源说的对悼亡节日源起的解说和其中的逻辑关系高度相似。到底是谁克隆了谁,一直有争议,到现在也没争出结论,但是为第三种说法,也就是传统秋祭起源说提供了佐证。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孟秋七月的祭祀活动,迎接秋神的降临。祭神之后就要祭祖。珍贵的时鲜食品奉献给神明和祖先,叫做荐新或秋尝。
中国传统认为,四季各有神明主宰,主宰秋季的白帝,既是掌管收获之神,也是掌管刑杀之神,是中国的死神。古代中国处理死刑犯都是放在立秋后,叫秋后问斩。秋祭的日期过去是随意的,立秋以后任何时间都行,到了南朝,定下七月十五为祭祖的日子。总之,七月十五的直接渊源是先秦时节的秋祭。
文化阐释
七月十五的复杂履历导致它的文化内涵比别的节日更加丰富。完颜绍元认为,七月十五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报本反始,也就是祖先崇拜。
中国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祖先崇拜观念,后来儒家提炼出孝悌亲亲意识,发展出宗族组织和社会结构。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很淡薄,祖宗观念很强烈。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必须允许中国人奉拜祖先,否则传不下去。
佛教最终也接受了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目连救母就是个孝道故事。七月十五文化的第二个层次,是中国人的鬼神观念。中国人认为,人死了去往冥界,一切生活起居与活人无异,还要定期和我们产生信息沟通。因此有了悼亡活动,定期给亲人送吃的、送日用品、送冥币。
第三个层次,七月悼亡的哲学内涵。有研究者认为,阴阳五行的理论是悼亡活动的哲学依据。传统中国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形态,都可以归为金木水火土的互动。五行的发展变化都由阴阳二气推动。鬼是致寒的,方位在北面。
鬼行水而来,十一月水的运行最旺,冬至那天达到顶点。但冬至同时也是阳气开始回归的日子,所谓冬至一阳生,所以冬至是个吉祥的日子,不完全是悼亡日。于是就把悼亡日子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