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什么
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分别从大家和小家的角度去阐述的,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意思是,国家要人民做什么事,人民就要做什么事;父亲要儿子做的事,儿子也不得违背;妻子必须严格遵守和听从丈夫的一切决定。这些都是封建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实施的一种治国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和家庭矛盾。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用来约束人与人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是古代为了约束和限制女子所制出的一系列的条款。极大的限制和剥削了女子的权利和自由。让她们专心的服从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国家。女子的地位在古代是不受重视的,一切都要听从男人的。用一些规定,规定了在那个时代要做一个怎样的女人,才是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丈夫的女人。
❷ 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2)三纲五常是什么扩展阅读:
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作为封建社会道德准则的三纲五常,对封建时期的传统社会和专制政治起到了稳定作用,一方面“三纲”是封建社会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三纲的神圣化与绝对化,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理论武器,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它束缚了人们思想和行动。
❸ 儒家所提到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这是我复制的)
❹ 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董仲舒最先提出了束缚中国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显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说的发展。其目的是要把所有阶级统治秩序化、合理化。“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更是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试图让劳动人民心甘情愿地为地主阶级服务,备受压迫而毫无知觉。他还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是天意,而要实现大一统,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于是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要罢黜。皇帝受命于天,王侯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所有这些都是天的意志。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提出的“三纲五常”实际上也是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工具。
❺ 三纲五常是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5)三纲五常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地位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纲强调封建主义人伦关系的尊卑与高低、主从关系;五常强调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确立和维护法定的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序列,由此强调等级的不可逾越,对这一政治伦理原则,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家,都拥护它并围绕着它来思维。
古代社会歧视女性,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一大弊端,在我们当今社会应该更加关爱女性。现在女性的地位相比古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纲五常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不能“一刀切”。三纲还可以“出新”,五常则可以大加倡导。如果我们恰当地利用传统道德精华,“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将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三纲”中不足之处,是应予以唾弃的,而“五常”中则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纲五常
❻ 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简称纲常。
三纲: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五常:
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