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怎么
① 你对生死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们总是把生死分开来认识,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够了就死了。有生也有死。有死也有生。不死咋生,不生咋死,等等等等。就是说生与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然而人们忘记了,生本身就含着死亡的种子,生就意味着死,就是说生与死是时时刻刻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生开始,死也开始了。生结束,死也结束了。相反现成。死亡不是一迅间的事,死是也是个过程,这过程不多不少正好从生开始。这就是真正的生死观。真正的看透了生与死。活一天事实上就是死了一天。器官自然老化,这不就是在死着吗!
② 怎么看待生死
《论生死》
很多时候,越是常见的事物,越难了解;越是基础的问题,越难回答。古往今来,看多了生死的人,比比皆是;看淡了生死的人,为数不多;看透了生死的人,寥寥无几。
西方的智者哲人,尤好探讨人生、人性的问题;而对于生死,他(她)们并未得其要领。即便如孔子这般伟大的思想家,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发出“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慨。
真正能解悟生死的,唯有中国的道家人物;而对其有着深刻论述的,仅庄周一人。道家思想,深不可识,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说句题外话,若对“阴阳”没有深入的思考和重大的领悟,谈起哲学来,终究显得肤浅。
《庄子·知北游》有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大宗师》有云:“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生死的谈论,连同上文,敬请读者自行查阅、理解,此处恕不一一罗列、翻译。
——那么,何为生死?一孔之见,姑且谈谈:
生,是能够连续地感知到自身存在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能力的状态。或者说,生,是能够连续地维持自身稳定的状态;死,是丧失连续的对自身稳定的维持能力的状态。
必须说明的是,非生物也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维持自身的稳定);但这感知(维持),并不连续。由非生物到生物的衍化过程中,必定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其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越明显,便越接近于生物。
由此不难明白,脑死亡的人,即是死人。就算借助医疗手段,使呼吸、心跳继续进行,也无法令其复生:人,已死;所生的,不过是死人的器官、组织、细胞而已。
借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古人所说的“气”:脑死亡而呼吸、心跳未停的人,与活人相比,便是缺乏这股连贯“精”“神”的“气”,以致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自身稳定的维持)的连续性丧失。
对生物而言,生死完全对立,两者不可共存:其要么生,要么死;不能既生又死,或不生不死。
生终于死,死源于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严格说来,生不能知死,死亦不能知生;但我们可依据阴阳之理,通过对生的了解,来推测死的特征——两者的性质,完全相反。
生是连续的,有长度的,如同一条线段;那么,死是非连续的,无长度的,仿佛一个质点。也可以说,生是短暂的,而死,是永恒的。
生是有知有觉的,死是无知无觉的。任何对生的感知(譬如喜怒哀乐),在死中,都不存在。所以,死本不苦,苦于死的,乃乐于生;死本无乐,乐于死的,乃苦于生。
若苦乐不入于心,则生死皆置之外。人能苦乐一视,则可生死两忘,步入不生不死的境界——所谓的“永生”,便是如此。
阴阳原无二分,生死本为一体。求生过度,便是找死;顺天应命,方为正道。若人类能长生不老,那么:彼时的生,如同当今的死;彼时的死,如同当今的生。如今痴迷于生的人,彼时将醉心于死。
在此,谨奉劝那些企图通过高等科技,来延长人类固有寿命的人:不要功在当代,祸及千秋;不可为一时之赞誉,而受万古之毁骂。
③ 你怎么看待生死
我坐在5号病房的阳台上往下望,这里是9楼跳下去应该就解脱了吧。
传说鬼门关是连接人世和地府的分界线。人间其实也有一个鬼门关就是5号病房。这里专收绝症、危重病患者。只要入了这个门就一只脚踏入鬼门关,另一只脚还在人间挣扎,结局就看哪边脚向前多迈一步了。
④ 如何认识生死
送你三个字:平常心!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惧:□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着。
□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有人寿尽归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着。
□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房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要把生死时刻挂在心头,同时要彻底的理解四大皆空世间无常的本质,这样,能体悟人生宇宙的本来面目,那么你不管是生是死,都能直面他,而不是对死亡有什么恐惧的念头。因为人的生生死死都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放下、看破、就能得自在,就能感受到佛教的清净平等的真义。
⑤ 怎么看待生死怎么坦然接受
生,老,病,死,这是一个轮回,逃不掉,既然没法逃避,那只能够坦然面对,死了的话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时候就要活的精彩,活的无愧于心,自己体会吧,没法教。
个人建议别去想它,找点事情做舒缓一下心情,人呐,就是太闲了,才会胡思乱想
如果很长时间都没法想通,反而导致心情抑郁不振,甚至身体都受到影响的话,那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千万别讳疾忌医
⑥ 佛教中的两种生死怎么解释
生死一语,又作轮回,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一、分段生死,以有漏的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的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的长短、肉体的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的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的缘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的限制,所以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⑦ 生死怎么划分
以被人记住开始为生
以被人遗忘之后为死
⑧ 怎么对待生死
没办法,坦然面对,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也害怕过,也害怕得了绝症什么的,现在的我只想开心过好每一天,健健康康的,好好爱我我自己,多陪伴我的宝贝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