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

发布时间: 2022-06-15 12:28:46

1. 清朝时雍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热河和南苑行猎之后“偶感风寒”,住在畅春园休息,命皇四子胤往天坛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恶化,至夜间猝然逝世。

据说康熙驾崩之前曾经将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允、皇八子允、皇九子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招至御前安排后事,并命隆科多草诏传位于皇四子胤。

康熙驾崩7天后,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谕:“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胤在太和殿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雍正元年。

(1)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扩展阅读

康熙一共有24个儿子,最后参与皇位斗争的这9位皇子,最后四阿哥胤禛获胜,继位成为雍正帝。

九子夺嫡每个人的下场:

1、老大胤禔,是惠妃的儿子,一直不走正道。在妄想当上皇帝的路上,老大虽然也立过战功,但是后来却用喇嘛教的魔镇之法打算谋害皇太子,最终被反噬。余生都在监狱中度过。

2、老二胤礽,是康熙立的皇太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当上皇帝,无奈自己的兄弟能力太突出。心切的老二为了顺利登上皇位,开始结党,这就犯了康熙最大的忌讳。于是太子位被废,胤礽被囚禁至死。

3、老三胤祉,只是一介书生。估计本人对于皇位 也没有太大兴趣,只是皇子不急,下人急啊。他的手下却是积极结党,希望三阿哥登基,因此,事发之后,无辜的老三在康熙朝的时候就被削了爵位,自此再没一点争位心思。

4、老四胤禛,隐忍内敛,城府极深,能力出众的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5、老八胤禩,胤禩生母出生卑微,只是因为美貌被康熙选为妃子。不过,胤禩最终未能生出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实力太弱,而是风头太盛了。胤禩的大张旗鼓却是显示出了其出众的能力,却也成为了众矢之的。雍正四年,死在狱中。

6、老九胤禟,十分聪明,喜好研究化学“毒物”。后来也是雍正四年死在狱中,据说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

7、老十胤俄,其实老十的能力并不突出,单论能力是最没有可能登上皇位的,但是他却力挺八哥。最终被雍正派去守陵,直到乾隆二年寿终正寝。

8、老十三胤祥,是最挺雍正的一位。所以,如果胤祥没有因为疾病早逝的话,肯定会受到雍正的重用。

9、老十四胤禵,雍正的胞弟。军功卓著,能力极强,深受康熙喜爱,不过在政治斗争中头脑不如雍正。最后病逝于乾隆年间。

2. 雍正是如何登基做的皇帝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皇子们为争夺储君地位的斗争屡见不鲜,雍正登上皇位就被野史认为是阴谋篡位,那么,雍正皇帝是怎样登上皇位的?他真的是矫诏吗?

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

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祯”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3. 雍正是如何登基做的皇帝呢

历朝历代的皇帝登基都是光明正大的一件事情,昭告天下。可是唯独雍正皇帝,康熙皇帝死了,他继位当皇帝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有人议论纷纷,说这里面有事,说雍正不是合法的继承帝位,这是清朝留下来的诸多疑案当中最为扑朔迷离的。

咱们分析一下,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有以下几个根据,就是按照清朝的行文惯例,不是传位于十四皇子,是传位于皇十四子,不叫十四皇子,是皇十四子,那这样要是把“十”改成“于”就不对了,变成了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这和当时的行文惯例不符。另外,繁体字“于”是“於”这样写的,所以说这两点就决定了这种说法不合理。再说,前面说了,诏书是一式两份,并且一份诏书是用三种文字写成的,有汉文、满文还有蒙古文字,这汉文能改,蒙文、满文根本就没法改。所以说诏书是没有问题的。

那为什么康熙怎么突然就死了,有种说法是雍正进了一碗参汤表孝心,喝完参汤中毒而亡。这也不合历史规矩,首先就是无论是谁进参汤,皇上都不会直接喝,都是太监先尝,尝了没事了皇上才喝。



4. 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是正常继位,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康熙驾崩前宣诏继承嗣位和遗命嘱托胤禛(雍正),雍正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小说,评书里编造雍正争夺储位,都不是真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第一次赐给胤禛爵位,封为多罗贝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赐皇家园林圆明园给贝勒胤禛,十一月,胤禛恭请康熙幸(圆明园)进宴用膳(1707年至1722年,康熙帝总共了去圆明园12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罢黜皇太子胤礽。在推选新皇太子的过程中,贝勒胤禛支持复立前皇太子胤礽,同时与八皇子胤禩也保持好的关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也升多罗贝勒胤禛爵位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胤禛妾室典仪之女藩邸格格钮祜禄氏(熹妃)生下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再次废黜胤礽,自此不再立皇太子。争夺储位斗争由明转暗,更加激烈。胤禩因争位意图过于明显,被康熙斥责、疏远。

胤禛沈迷释教,时时在王府中讲解《金刚经》,有时崇信道教,到诸宫观礼拜天尊真君图像,与道士们研究金丹之学,与诸兄弟维持和气,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暗中与隆科多与年羹尧交往,加强自己的势力集团。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历虚岁12岁时,初见康熙于圆明园,康熙因弘历之故,幸圆明园进宴用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前宣诏继承嗣位和遗命嘱托胤禛,封嫡长孙弘皙和硕亲王。胤禛二哥允礽次子弘皙是胤禛上位后第一位晋升王爵多罗郡王的侄辈。


(4)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扩展阅读: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之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遗诏:“宝亲王皇四子,……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

雍正帝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胤礽死。

康熙帝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抚封为廉亲王。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

康熙帝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

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状;后被圈禁。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

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

然而“手段毒辣”之说,有人反对,并举出了皇五子胤祺封至恒亲王、皇七子胤祐封至淳亲王、皇十二子胤祹封为履郡王、皇十三子胤祥封至和硕怡亲王、皇十五子胤禑封多罗愉郡王、皇十六子胤禄承袭庄亲王、皇十七子胤礼果亲王。

以及皇二十子胤祎封多罗贝勒、皇二十一子胤禧封贝勒、皇二十二子胤祜封固山贝子、皇二十三子胤祁封镇国公等,诸多无利害关系的兄弟,得到封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胤禛

5.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究竟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二十四个,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称为九龙夺嫡。而最终是四皇子胤禛胜出,在康熙死后继位,成为雍正帝。那么雍正是怎么在惊心动魄的九龙夺嫡中胜出的呢?登基时又遇到了些什么阻碍呢?笔者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雍正登基时遇到的艰辛阻碍。

雍正上位之艰辛,手段之高明,在登基时稳定朝局,重用年羹尧,与对手周旋,将危机化于无形,成功登基。

6. 雍正到底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

有关野史记载说,雍正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由于他少年无赖,酷爱饮酒、击剑,康熙对他很不喜欢。雍正于是就出亡宫外,多方结交剑客力士。雍正有生死之交13人,为首的是位僧人,武艺高妙,骁勇绝伦,甚至能炼剑成丸,藏于脑中,需用时从口中吐出,若长虹,杀人于百里之外,号称“万人敌”。第二位也是武艺精绝。他能够炼剑如芥,藏在甲缝,用时掷于空中,当者无不披靡。雍正对此二人非常佩服,常跟他们学习武功,所以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康熙末年,圣祖康熙帝病重。雍正偕剑客数人,隐秘地返回北京。雍正神奇地窃出了康熙密诏,改“传位十四太子”为“传位于四太子”。雍正将密诏隐藏在身,进宫以后,在宫门外预布心腹。康熙宣诏大臣入侍,半晌没有一人趋进。突然间,康熙发现雍正站在床前,就恼怒地取下念珠,向他掷去。随即,康熙归天。不一会,雍正出示遗诏,以念珠为证,宣告群臣,于是继承帝位,为清世宗雍正皇帝。这段记载,有鼻子有眼,真是神乎其神,但很明显,它只能算是传闻而已,不足为信。

当然,这些记载疑点颇多,只有一部分可信。关于雍正纂位的说法,仅矫诏纂位说就有多种:一是说矫遗诏而立的。这一说流传极广,甚至还拍成了电视、录相、电影。第二种说法是,允稹的母亲与年羹尧有私,她在入宫之前就与年氏有过“密切往来”,所以她在入宫以后仅仅八个月,就生下了皇四子,即允?。康熙驾崩,年羹尧当然就要矫诏改窜,立实际上是自己儿子的允?入嗣为帝。第三种说法是康熙手书遗诏“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允?窃得遗诏,改“十”为“于”字,由此即位为帝。与第一种说法大同小异。第四种说法认为,康熙驾崩前夕,榻前只有顾命大臣隆科多一人,遗诏“传位十四皇子”,隆科多改“十”为“于”,允?于是即位。第五种说法,是根据雍正的《大义觉迷录》,说在康熙末年,圣祖病重,雍正进碗人参汤,于是康熙驾崩,雍正即位。第六种说法,是据《同文汇考补篇》记载,康熙六十一年,朝鲜冬至行正使全城君李混,副使左参赞李万选返回以后,给国君奏呈报告,上言“或称秘不发丧,或称矫诏袭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李朝实录》也说:“雍正继立,或云出于矫诏。”

对雍正夺得帝位的诸种说法,孟森先生写有《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书,提出了质疑。孟森先生说,《清实录》、《东华录》等榻前谕立嗣君的说法,是无稽之谈,向壁虚构而已。因为其中的破绽是非常明白的。既然雍正抵达圣驾寝宫时,康熙还能口齿清楚,缕述病势,为何迟迟不将社稷大事当面托付?而且允?、允械、允糖之辈,均重权在握,是雍正劲敌,他们都在榻前听命,只有雍正未至,这很不合情理。孟森先生还在书中,引《年羹尧奏折》等史料,指出隆科多与世宗关系不深,他的一家还是世宗的政敌,但又说世宗登基,内得力于步军统领隆科多外得力于领有重兵的年羹尧。真是疑云丛生,令人费解。这段公案还未了结,雍正如何即位,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7. 历史上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登基存在争议。

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耳。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无定论,但流传的把"十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假如这样”十“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7)雍正怎么当上皇帝的扩展阅读:

从“康熙遗诏”了解雍正继位:

1、“康熙遗诏”与中国古代“遗诏”的特点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所谓“遗诏”,一般是先君驾崩之时宣读的诏书,内容多为对其执政生涯的总结及对于新君的期许,当然,通常也会指明某某皇子继统为帝。

而古时的遗诏并不严格等同于今天的遗书,很多遗诏并非皇帝亲笔,而是皇帝驾崩后大臣或新君根据皇帝生前意愿所拟。因此,所谓遗诏的真伪,关键在于它是否真实反映了先皇生前意愿。

如是,则为真诏;如非,则应认为是伪诏、矫诏。最著名的矫诏事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出巡暴崩于沙丘,赵高李斯二人传遗诏令长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自杀,命胡亥登基。古今史家皆认定其为矫诏。

对历史上遗诏真伪之弊康熙本人心知肚明,在《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条(1717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中记载了他对诸子的面谕,其中有:“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每观其遗诏,殊非帝王语气,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暓之际,觅文臣任意撰拟者。朕则不然,今预使尔等知朕之血诚耳。”

当然必须指出,他所说的多是自己过往的总结,并无任何宣布继位人选的记录。

毫无疑问,诏书应该是皇位传递时至关重要的依据。但纵观中国历史,皇位更迭之际,因诏书真伪掀起的波澜并不多见。雍正即位可谓此中最为激烈者。

个中缘由,又与清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方式经历了种种变化,但总体上,以嫡长继承制建储最为普遍。

一般说来,如果太子身份及早确立,不出意外的情况下,由其继位顺理成章。此时诏书所起的不过是程序上确认新君登基的作用。

换言之,如果太子人选未出现变化,而诏书所写有异,很难不引发朝臣的怀疑,与宗法礼制也不相合。

因此,历史上如隋炀帝谋夺大统,便是设计先使文帝废除杨勇太子之位,再立自己为太子,以太子身份而非遗诏为继位依据。

清朝初年,汉族王朝惯用的嫡长继承制并不符合满族传统。关外时期,满族多采八旗推选制,入关后,也多有平衡八旗势力等考虑。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甚至康熙本人都并非嫡长子,也不是以太子身份继位。

康熙意图效法前代,于康熙十四年立次子胤礽为皇太子,但康熙四十七年、五十一年发生了著名的两废太子事件,之后直至康熙驾崩,再无太子之立。在这种背景下,储位虚悬,并无法定继承人,遗诏才成为继位人选的决定性因素。

2、“康熙遗诏”的出台与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驾崩于畅春园。按雍正自己写成的《大义觉迷录》所言,康熙临终时将遗言宣付负责禁卫的隆科多,由隆科多传口谕,令雍正入继大统。

据《上谕内阁》记载,三日后即十六日,胤禛公布了所谓遗诏,且只宣读了满文本。不管是篡位派或继位派的学者,都认同此做法的原因是:当时汉文诏书尚未写就,故不得不如此。

而更有学者指出:康熙确曾用满文宣布了遗言,根据这个遗言,十六日暂时写就了满文草稿,但遗言并不利于皇四子,故此不能马上公布(金恒源《康熙遗言与康熙遗诏关系》)。

无论如何,从中可以证明一件事:即现存所有“康熙遗诏”,至少都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后再行做成,在十三日康熙帝驾崩时,只有口谕而已。

因此,这次三体文字合璧的辽诏,恐怕更晚于现存汉文诏书与满汉合璧诏书,据此定案说服力有限。

而几乎就在雍正登基同时,各种怀疑、流言就接踵而至。康熙末年残酷的储位斗争,让各位皇子都难以接受既成事实。故各种说法真伪掺杂,纷至沓来,也给日后的历史研究造成极大混乱。

此中流传最广者,即为改诏说。本次辽诏公开,很多人认为雍正合法继位的立论依据,其实在于根据它可以判断改诏说难以成立。

所谓改诏说大致有二,其一较为流行,即“传位十四子”改“传位于四子”(参见《大义觉迷录》)或“传位第四子”;其二为“传位于胤祯(十四子名)”改为“传位于胤禛”(参见金承艺《清朝帝位之争史实考》)。

两种说法都曾引起学界辩驳,很多人也从三种文字的写法来论证改诏为不可能。但实际上,无论诏书是以汉文、满汉文还是满蒙汉文写就,改诏说从逻辑与事实两方面本身就都难以说通。

改诏一事风险极大,不论任何高明的写手,都难保不留下痕迹,容易欲盖弥彰、弄巧成拙。而且如果冒着风险改诏,必须具备两大前提。

第一,康熙曾公开表明自己已拟好遗诏,并宣布于某处保存。第二,诏书当于皇帝驾崩之时当众取出宣读。否则,根据前文所论遗诏的性质,则改诏不如重新制作一份诏书便利。

康熙是于出猎途中突发疾病,至畅春园休息而突然驾崩,而任何史籍都没有言明已有遗诏。退一步讲,就算史籍都经过雍正即位后的修改消除了痕迹,也很难想象康熙出猎会随身携带遗诏。

而三日后才发布诏书,不难看出雍正有时间有条件制作诏书。故而改诏一说,本来就于情于理难以成立。因此辽诏至多证明雍正没有改诏,依然无法成为判断雍正皇帝即位情况的关键证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展“康熙遗诏”难解雍正即位疑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胤禛

8. 雍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

肯定没有篡位啊,雍正皇帝是否篡位一直是热门话题,民间所传其实都是当时反对雍正的人传播。

关于民间所说的雍正私改诏书,这种说法不存在的,清朝的传位诏书分为满汉蒙三种文字形式,即使汉字可以改,满文怎么改。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康熙驾崩前夜,雍正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下后,然后就驾崩了,然后雍正篡位自立。不过都是野史传闻,不可靠。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胤禛有一个好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对于这个孙子特别喜爱,有意立其为隔世之君,事实证明,雍正元年就密立弘历为储君。

9.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编者按:本文有语法错漏之处,未加修正,敬请见谅。 康熙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样即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康熙临死前曾手书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说,康熙临死前并没有什么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还有的说,康熙本来就以四子胤?为继承人,如此等等。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个悬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雍正是谋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为西征之役关系到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选择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当大将军。对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养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 其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 其三,遗诏是科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能将“十”改成“于”字。 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问题。因为: 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的,用满文宣读,不可能篡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的中伤。 二、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未来的皇储,为何长期滞留边陲? 三、康熙临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时,又将几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说:“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可见,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诸皇子夺嫡争储的斗争中继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种观点认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说明他是康熙选择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后选定。否则,为何让他长期滞留边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十二次参予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还多次让他参与政务,赐给他圆明园和狮子园。他还十分喜欢胤禛之子弘历,称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侯选人。也有人认为,康熙本就想传位于十四子胤禵,但他远在边疆,若将他叫回国宣布诏书,在空位阶段必发生皇位纠纷,不得已只好传位于雍正。

10. 雍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康熙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即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是怎样即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康熙临死前曾手书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而胤禛串通隆科多等人,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帝位。也有人说,康熙临死前并没有什么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改成宣召四子;还有的说,康熙本来就以四子胤?为继承人,如此等等。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个悬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雍正是谋父篡位。原因如下: 其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十四子胤禛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为西征之役关系到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选择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充当大将军。对胤?的任命提高他的威信,培养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 其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之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 其三,遗诏是科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能将“十”改成“于”字。 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问题。因为: 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的,用满文宣读,不可能篡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的中伤。 二、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未来的皇储,为何长期滞留边陲? 三、康熙临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时,又将几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御榻前说:“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可见,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 四、胤禛是在诸皇子夺嫡争储的斗争中继皇帝位的“捷足先登不能叫“篡立”。 第三种观点认为,康熙原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中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定了胤禛。 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说明他是康熙选择的皇太子之一,但未最后选定。否则,为何让他长期滞留边陲?而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后,在皇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先后十二次参予祭祀活动,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 康熙还多次让他参与政务,赐给他圆明园和狮子园。他还十分喜欢胤禛之子弘历,称其母是“有福之人”。 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侯选人。也有人认为,康熙本就想传位于十四子胤禵,但他远在边疆,若将他叫回国宣布诏书,在空位阶段必发生皇位纠纷,不得已只好传位于雍正。

热点内容
小学健康教育计划 发布:2025-05-02 04:19:58 浏览:446
产品成本包括哪些 发布:2025-05-02 04:07:04 浏览:183
闵行教育网 发布:2025-05-02 04:02:40 浏览:30
杨琴教学 发布:2025-05-02 03:49:11 浏览:449
赛克化学 发布:2025-05-02 03:04:25 浏览:167
哪些是龙头股 发布:2025-05-02 02:30:31 浏览:191
武陵春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02 02:04:13 浏览:364
纳智捷哪里的 发布:2025-05-02 01:34:38 浏览:260
东方物理勘探 发布:2025-05-02 00:27:34 浏览:139
汉中教育机构 发布:2025-05-01 23:39:06 浏览: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