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在哪里
Ⅰ 泸定桥在哪里
泸定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河西街与成武路之间的大渡河上,北距上游雅康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218)兴康特大桥5千米,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游城南大桥800米;桥西接海子山,桥东接二郎山。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

(1)泸定桥在哪里扩展阅读: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
在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
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
Ⅱ 谁知道这是什么桥,在哪里
渡河铁索桥
大渡河铁索桥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又称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桥净跨 100 米,净宽 2.8 米,桥面距枯水位 14.5 米。全桥共用铁索链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东西桥台用条石砌筑,高 20 余米,上建有桥亭,有清康熙题写的“泸定桥”匾额和泸定桥碑记。锚定坑设在桥台后,宽 2 米,长 5 米,深 6 米,竖直埋置生铁桩 8 根,另有长 4 米、直径 20 厘米的锚桩 1 根,横卧在铁桩后面, 13根铁链就系在锚桩上。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悬崖绝壁之间建修跨过急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 1935 年 5 月 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 1950 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籍记载
这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可见康熙对当时疆土完整的意愿;而反过来看,“山河统一”又表现了他对疆土完整统一的一种喜悦。由此可想,铁索桥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应明白“泸定”二字的意义了。
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飞夺泸定桥而使该桥闻名中外。
泸定桥参观游览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年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位置就在泸定县城内,川藏公路旁。
泸定桥位于四川西部泸定县,人们常称之为大渡河铁索桥,是甘孜州的门户,康藏交通的咽喉。据《卫藏通志》载:“泸定桥”为康熙皇帝命名。
此桥每根铁链约重2.5吨,由890个扁环左右扣联在一起,上铺木板形成桥面,桥之两侧各悬2根铁链作扶栏。桥之两端,各有1座20米高的桥台,内置若干铁桩,13根铁链铆定其上。桥台自重作为压重,承受铁索的巨大压力。桥之东西两端分别铸有铁牛、铁蜈蚣,表达了人们镇服“水妖”、铁桥永固的美好愿望。桥东对面左侧置有康熙年间的《御制庐定桥碑记》,上有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民俗传说
沪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上,在修建此桥时,荣经、汉源、天全等县的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地理位置
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人文历史
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山珍海味、肉菜)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军队的频繁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这块御碑如今还屹立在西桥头。桥东还有康熙48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
关于泸定铁索桥,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正是当年红军18勇士强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险,红军取得了陕北会师的胜利,因而泸定铁索桥也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载入历史史册。1961年国务院批准泸定桥(包括附属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Ⅲ 海螺沟的景点在哪里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东坡,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海螺沟位于贡嘎雪峰脚下,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
交通行程:
1、由成都经成雅(经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 石棉)高速公路后从石棉下高速沿四川省省道211线到泸定猫子坪大桥。全长368公里,行程一天可抵达海螺沟风景区(6小时左右),沿途可以欣赏雅西高速美景(首选)。
2、从成都出发方案,成都新南门车站每天有直发海螺沟的长途班车,5个小时左右到达,110元左右/人。9:30左右开始发车,车次很多。或选择前往康定的班车买到泸定,8:00左右开始发车,到泸定的车票通常为120元左右/人。去海螺沟的分岔路口在冷碛镇甘露寺村,当地人称“干谷底”,再搭车或租车约15元可到磨西镇。但通常建议前往泸定县城,除泸定县城找车方便外,也可看看有名的泸定桥。
3、从泸定出发方案,每天都有到海螺沟磨西镇的班车,当地也有不少跑这条线的面包车,25元左右/人,全程50公里,1.5小时可到。离开海螺沟方案,9:00之后从三号营地有发往磨西镇的沟内班车,凭此前购买的车票上车。磨西镇往来泸定县城的面包车很多。从泸定前往康定或者返回成都比较方便。

Ⅳ 泸定县城的关于茶马古道的塑像在哪里
过去从雅安到泸定要翻越高过万丈的二郎山,路途十分艰险。那些身背一两百斤茶包的人们,要徒步走到泸定、康定,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期入藏考察的刘曼卿这样描述过:“自雅至炉则万山丛脞,行旅甚难,沿途负茶包者络绎不绝,茶一包重约二十斤,壮者可负十三四包,老弱则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数武必一歇,尽日仅得二三十里。”
泸定境内的茶马古道历来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骡马驮运大宗货物的通道,最早开辟于汉代的大路为兴隆飞越岭——沈村——德威——摩岗岭——磨西——雅加埂。飞越岭海拔2830米,雅家埂海拔3948米,还算是大雪山脉和邛崃山脉较低部位,相对较易翻越。当时沈村为贸易中心,派兵打仗也走这条路。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泸定铁索桥,打箭炉(康定)形成贸易中心之后,增添了一条分路,即兴隆——冷碛——泸定桥——烹坝——回马坪——冷竹关——黄草坪——大岗——头道水——柳杨——打箭炉。大路运输的物资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产自雅安、荥经一带的茶叶,称大路茶。即使号称大路,从冷竹关翻大岗山的路也十分狭窄、艰险。俗语说:“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这条道路的残迹看来仍不免触目惊心。
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运货物所走的险而近的道路。总的线路是从天全经岚安、马鞍山到大渡河和打箭炉。清廷在泸定桥设巡检司,“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宄。朝夕启开封锁,稽查更甚严密”。规定凡进打箭炉茶包,一律需通过桥关验引,无引或引茶不符都是违法,要受到处罚。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骡马,最初茶包只能竖着背,经整修后才能横着背。背之前将茶包一层一层重叠,用竹签贯穿,再用细篾编成背带,套在两肩上。这条路上运送的茶叶大都产于天全,称小路茶。其实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称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骡马歇的店叫脚店,背子们住的店叫客店。
每个背子手里握一根丁字形背架子或称拐架子,墩拐子,拐尖镶着铁杵。脚上穿着偏耳子草鞋。茶包上用竹片卡着一块玉米饼,小布袋里放着一块二三两重的块盐,是途中进餐拌豆花的调料,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小篾圈,专门用来刮汗水。最初,背子的两肩和背心常会磨烂,只有到了客店后,用盐水喷喷,直到双肩和后背磨得起茧,磨成厚皮,才能稍缓痛苦。有时背子在路上哼哼自己顺口编成的歌谣,诉说自己的苦闷和辛酸:
一出泥头桅杆坝,老君关坡坡是难爬。
三天三个坪,九天到炉城。
隆巴堡去把酱油打,木瓜沟去拌豆花。
冷碛大桥头把工耍,橙子坡坡实难爬。
破碉房的花生抓几把,腰堂子的烧酒斟满花。
甘露寺和尚没答答,瓦角十里到大坝,皂角顶过去金钗花。
摩子沟有个曾幺大,大小两路都要去拜望他。
拢了皇桥杵一下,过桥就是几响刷。
打到大路人不谈话,打到小路人卷他妈。
过河就歇白日坝,去就碰到沙皮娃。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吓,托得老子头眼花。
浑水沟的萝卜涨了价,弟兄们商量不吃它。
溜马槽的坡坡难得爬,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岗岗风吹沙,伞岗坪的凉水涨了价,小烹坝的豆花炖空花。
水打沙湾是河坝,大烹坝的臭虫满街爬。
黄金坪的坡坡软塌塌,迥马坪的房子矮爬爬。
打儿窝的石头懒得耍,冷竹关尽歇女娃娃。
石门坎的梯梯实在多,大嘴上的凉水不好喝。
瓦斯沟去把青菜买几把,凉水井的水还吃得下,
拢了大升航,算来银子统身上,
拢了海盘石,算来将就吃,
拢了椒子岗,算来要贷帐。
一进东关口,大家邀约绑回手,
背大背,是勉强挣,对对罗罗吃一顿。
背子背上一百八,裤儿拉来挽疙瘩,
背子背得杂,就怕三个砸。
这些顺口溜详尽诉说了背二哥们悲惨的生活,他们身负两百来斤的重担,完全靠两条腿在大山河边的沟沟坎坎上上下下,吃青菜喝凉水,能够抓几把花生,斟些劣质烧酒就算是神仙过的日子了,在路上辛苦十多天,难免会瘦下来,挽起过长的裤头。摩子沟的曾幺大是一位袍哥大爷,大路小路的背子都得到他那里去上供打点,不然连出卖劳力的机会也得不到。响刷本是泸定人用来赶猪轰鸡的竹制工具,这里用来形容背二哥过桥需缴付的苛捐杂税,真是入木三分。泸定桥修好后,除茶商向官府申领茶引,按引交税之外,背茶过桥还要收费,每背铜钱十文,就连背捆柴火过桥,每背也要抽一根柴过关。
Ⅳ 大渡河 哪里最精彩
泸定桥最精彩
一、泸定桥简介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二、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用“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泸定桥的历史价值
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泸定桥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陈运和用诗《泸定桥》评价:“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一座十分惊险的桥,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飞跃峡谷的桥”;“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Ⅵ 哪里可以看到电影飞夺泸定桥
到土豆网搜索就可以,
Ⅶ 红军除了过草地、爬雪山、飞夺泸定桥还去了哪里
会泽,红军长征中扩红最多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以后,红九军团在罗炳辉军团长、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完成了迷惑牵制敌人、掩护主力渡过乌江的任务后,迂回穿插,于4月25日经贵州盘县北盘江上游的虎跳岩渡江进入云南,4月27日攻克宣威县城。红九军团攻克宣威后,于4月29日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迅速离开宣威,渡过金沙江,向披沙前进。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相机袭占东川(即今会泽)。
云南威信:
。因为继遵义会议以后,在云南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党和红军的命运发生了重要转折
金沙江:;还因为红军从云南渡过了天险金沙江,从此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渡江北上的战略转移在云南得到实现。
乌蒙山区:二六兵团转战湘中、黔东后,于1936年3月初进入滇黔边境,和围追之敌在磅礴的乌蒙山区展开了千里回旋战。国民党军5个纵队,近十万之众向乌蒙山的红军逼近,对红军形成了包围态势,红二、六军团进入了长征途中以来最艰险曲折的乌蒙回旋战。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区回旋先后历时1个月,行程1500余里。在气候恶劣、山高谷深、人烟稀少、给养困难,且多路敌军不停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红军在千里乌蒙山区与敌周旋,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大踏步的运动战中调动敌人、疲惫敌人,给围追之敌以沉重打击,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攻。
虎头山:1936年3月17日,红二、六军团越过滇军孙渡纵队在昭通、威宁间的防线,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向南急进。3月22日,红军进入宣威县城北的来宾铺地区,23日,与滇军孙渡纵队和国民党中央军郭汝栋纵队在虎头山进行了激战。由于敌援军增至3个旅加1个纵队,又占据了有利地形,要全歼敌人已不可能,红二、六军团遂决定天黑后撤出了战斗。虎头山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在万人以上,红军重创了滇军刘正富旅,打击了中央军郭汝栋纵队,毙伤敌400余人,俘敌4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0余支。但红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300多位红军英烈长眠于虎头山前。
盘县,富源,曲靖县,寻缅,丽江,广通,楚雄:3月23日,红二、六军团收到了红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和张国焘联名签发的电报,指出“因你们善用机动战,已将你处敌军陷入严困状态中。”建议二、六军团在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过金沙江。电报并具体提出了渡江点的五个建议,即“(1)在蒙昭一带渡河,该处渡船多,渡口多,但须先抢到手。经会理、盐源到雅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2)第二渡河区在绞(皎)平渡、鲁车渡渡河亦可,但船少。(3)元谋龙街亦可渡。(4)如上述三处不能渡河时直经禄劝、武定、元谋,进姚安、大姚、盐丰一带设法渡河,到华平永北一带便为稳妥。(5)若西上即到邓川、鹤庆、丽江,过维西、中甸、阿子经德荣、定乡,可到巴安与我们会合。”并指出过金沙江后即可休息整理缓进。
接到电报后,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在贵州盘县召开会议,讨论两军团今后新的行动问题。经盘县会议讨论并做出决定:放弃留滇黔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并最终放弃东渡盘江到安顺建立临时根据地的设想,决定北渡金沙江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会议确定选择到第三渡江点,即越过普渡河,经元谋到龙街渡金沙江北上。
盘县会议后,红二、六军团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的的战略转移。
4月1日,红二、六军团开始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转移。4月2日,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绕过平彝(富源)县城,顺利冲过孙渡纵队的防线,向西急进,再次进入云南。右路红二军团绕过平彝城北之阿迤诺、通化铺、松林一线,击溃地方民团的阻拦,经沾益直抵寻甸;左路红六军团绕过平彝城南之营上,经曲靖县境,直抵寻甸的羊街一带。两军于寻甸城西地区会合。
红军进至云南寻甸、禄劝之间的普渡河地区后,军团领导发现滇军已在普渡河布防堵截红军,蒋介石、龙云拟与红军决战于普渡河,妄图聚歼红军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地区的计划。经普渡河铁索桥战斗、小松园战斗、六甲战斗后,军团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根据敌情的变化,当机立断,改变原定走元谋的计划,决定从丽江石鼓渡金沙江。由此揭开了红二、六军团横扫滇西的战斗序幕。
再不给分我就崩溃了!!!!!!
Ⅷ 飞夺泸定桥在哪里
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Ⅸ 哪里可以查到飞夺泸定桥的背景资料
1935年5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围追堵截,毛泽东在安顺场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水流得很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27日晨.7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一口落井。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Ⅹ 红军长征中的大渡河是哪里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