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在哪里
① 曹操 墓地在哪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加入日期:2005-09-02
--------------------------------------------------------------------------------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写成了一个生性多疑的枭雄,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临终前,遂命令下属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随着时间的流逝,本就显得扑朔迷离的曹操墓愈发湮没无闻,而近日,河北省的历史、考古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实地勘察后,将曹操墓锁定在河北省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
亲手修建了铜雀台的曹操对铜雀台及铜雀台所在的邺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其后半生的许多政治、军事、文学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他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西门豹即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改革家,其投巫治邺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是曹操毕生十分景仰的人物,让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而居是其心愿。西门豹祠在今河南河北界桥东一公里处,其“西原”上即今邯郸市辖磁县讲武乡西的丘陵地带。这里东居铜雀台仅十几里。然而,由于曹操生前大力提倡薄葬,多次提出“以高为基,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其子曹丕也忠实执行了这一遗嘱。由于曹操不肯为自己的陵墓多费银钱,所以,他死后只过了几年时间,陵上的祭殿就已经损坏了。由于没有贵重的金银珠宝等随葬物品,盗墓贼都懒得“光顾”,再加上此后的烽火战乱、朝代更替,曹操墓地从此无人能知晓了。据史料考证,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还是确定无疑的,这一点有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其墓地时所做祭奠文章为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以后,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宋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正统观念渐盛,曹操的脸谱越来越白,成为狡诈多疑的奸雄典型。关于其在此地设疑冢之说也兴起。连对曹操十分尊崇的一代改革家王安石也相信了这种说法,他在游铜雀台遗址时作了一首《疑冢》诗,写到“青山如浪入漳州(此处应指临漳),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到明代《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曹操被刻画成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谋夺汉室帝祚,设立72疑冢,成了一个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阴险狡诈的人。对此大加渲染,并首次以文学性的语言提出“曹在邺西建七十二疑冢之说”。应当说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在这一带自三国之后出现了许多的高大墓冢,并时有盗墓者盗出王侯用品。因此,直到1956年,河北省政府还在正式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对此冠以“磁县七十二疑冢”之名。千百年来有许多人力图揭开这一疑冢之迷,宋代文人俞应符甚至想出了一个"高明"的笨拙办法,他在《曹操疑冢》一诗中写到“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设的需要,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对这些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征集,对需抢救发掘的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一疑冢之迷:这些疑冢并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而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为此,1989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将这一墓群更名为“磁县北朝墓”,并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主张丧事从简,并身体力行,却被后人误认为耗费巨资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阴险狡诈的一个重要佐证。但曹操真正的墓地在哪里呢?在民间有主要有四种传说:
第一种曹操生前在邺城西面,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种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盗墓。
第三种曹操死后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
第四种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现今的三台村。
在这四种说法中,第二、第四种说法最离奇,邺城当地曾有民谣: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但这种说法始终没有找到考古依据。而清代野史中记载的一渔夫发现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则有石门,石门内的石床上所卧尸体就是曹操的记载,至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
② 曹操墓在哪里
72疑冢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找不到曹操的墓,还得从三国时期的历史找答案。
三国时期是汉以后,汉代兴厚葬,所以汉代的墓里值钱的东西很多,但三国时期,由于长年战乱,经济生活受到很大的破坏,人口下降,不足三国前的20%的人口,人民生活穷困,在这种条件下,汉以来的厚葬风气经济上不可能实行、政治上也不能这样实行,曹操作为当时统治者之一,极力提倡薄葬。有史为证:,《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也就是说曹操死后所葬之地为有发任何值钱的东西,也没有作记号,后人找不到也是正常的,也没有必要搞清他到底在那,因为你就是搞清了,里面什么也没有,你也不能确定就是他的墓。
当然曹操薄葬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曹操起兵后,因为军费不足,就挖前人的墓作军费,还搞了个专门的机构里面的官职叫,“发冢中郎将”、“摸金校尉”,明目张胆地盗掘陵墓,前段时间流行的小说《鬼吹灯》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来写的。有人说曹操薄葬也是怕后人来挖他的墓,当然后一种说法可是民间说法
③ 曹操的坟墓埋在哪里
关于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来说法众多,诸如许昌城外说,漳河水底说,铜雀台下说,河北彭城说,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十二疑冢之说——曹操临死前害怕坟墓遭到盗掘,吩咐死后将72座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邺城,埋葬在漳河旁72个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众多的传说中,哪些更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据说许昌有两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许昌采访三国文化遗迹时,曾听到曹操墓在许昌之说,这勾起我们探访曹操墓的兴趣。
我们的寻访首先从许昌开始。在许昌,据说有两处曹操墓:一处在今魏都区大十字街原土特产门市部的后院,这里传说在日军侵占许昌时,曾遭到日军一个连队的盗挖;上个世纪50年代,遗迹尚存,但已经没有文物可做佐证了;我们今日探访,已经看无可看。
另一处在许昌清潩河中。说曹操墓在此河中,来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曹操冢》一文:“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遏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在该文的最后,蒲松龄还曾感叹地说:“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藏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疑冢之外乎?奸哉瞒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采自民间志怪传奇,但这篇似乎言之凿凿,成为曹操墓所在地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许昌市文物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由于缺乏实物佐证,曹操墓在许昌之说不足为凭。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两岸的安阳与河北临漳境内。
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最流行
在关于曹操墓地的说法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莫过于“七十二疑冢”了。曹操做过盗墓贼,挖掘过黄巾军将领张角的坟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诈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临死设下“七十二疑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特别写道:“(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④ 曹操墓究竟在哪里
曹操墓是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魏晋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以至文学家、地理学家都对曹操墓很感兴趣。曹操墓成为历史之谜的过程,已远远超过曹操墓本身的价值,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考察踏访曹操墓,实际上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探谜过程。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洛阳,灵柩运回邺城,葬在高陵,就是曹操在《遗令》中所说的“西陵”。从唐以前过邺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看,有不少诗人在邺城上的铜雀台面对西陵抒发感情,未见提出墓的真伪问题。到了宋代,曹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为人们攻击曹操奸诈的物证,并且编造出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受这种丑化曹操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元末作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也是把曹操作为奸雄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后来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写曹操墓在许昌城外水下崖洞中,清褚人获《坚瓠续集》里写曹操墓在漳河水下等等,都是民间的传闻,作为史学研究查无实据,但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对曹操墓神秘奇异色彩的兴味。
虽然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有种种猜测,也有种种奇异传说,但是并非毫无踪迹可寻,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我认为曹操墓有可能在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乡西部和时村营乡中南部一带,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左右。提出以上看法,有以下几个依据。第一个依据,曹操自己生前对墓葬问题有过明确的安排交待。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曾下过一道安排墓葬问题的令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墓,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这条令文对选择墓址的条件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可以说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第一手直接史料。第二个依据,曹操安葬的时候,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写有记述丧葬过程的文字史料。曹丕写了《武帝哀策文》,文中说曹操的灵柩“弃此宫庭,陟彼山阿”。说明曹操埋葬在邺西的岗丘地带的山窝。曹植写了《武帝诔》,文中证实曹操确实埋葬在西陵,并且丧葬是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的。曹操入殓时穿着平时穿的缝补过的“补丁”衣服,印玺也没有带在身上随葬,只是埋了系印章的丝绳,陪葬的冥器没有雕饰,最好的陪葬品是没有染色的陶器。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诔文》也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极为珍贵的史料,是埋葬曹操时亲历亲见的历史文献记载。第三个依据,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提供了重要佐证史料。陆机任著作郎时在皇室秘阁的历史档案中看到过曹操的遗令,并在他写的《吊魏武帝文》的序文中披露出来。曹操在遗嘱中指令把他“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又指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句话对判定曹操墓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由此可以正确判定曹操墓是在铜雀台西边的望视之中,位于邺城以西的冈陵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地方。陆机的弟弟陆云曾在邺城司马颖部下任职,陆云给陆机的信中曾提到邺城上的三台中还有“繐帐及望墓田处”。陆机、陆云提供史料的时间,上距曹操去世只有七十多年,真实可信度很大。第四个依据,魏晋以后过邺文人留下的诗文指出了曹操墓。南朝诗人谢珋I在诗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唐代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朝望西陵墓,夕望西陵墓。望望不复归,明月又十五。”唐代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诗人歌咏的西陵在邺城的什么方位呢?唐初诗人王勃在诗中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唐代诗人王无竟在诗中写道:“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由此看来曹操墓田所在的西陵当在邺城的稍偏西北的方向。第五个依据,按照东汉三国时期的堪舆即风水理论标准,这一带是选墓址的最佳地点。与曹操同时稍晚一点的管辂,在相毋丘俭墓时,就已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来做标准了。这里北依荒凉瘠薄的岗丘,南临一条小溪,再南是漳河,西边是太行山余脉,东边是蜿蜒的畴田。曹操作为位极人臣执掌实权的魏王,虽然提出薄葬,但也不会草葬。这从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下令提出选墓条件和丧葬仪式可以看出来。在为曹操选墓址时,除了要符合曹操提出的条件,当时的相墓习俗也是应该考虑的。第六个依据,实地考察说明这一带是选墓址的理想地段。站在邺城西望墓田的最佳区位是这个地方。西门豹祠西原上也在这个地方。这里地势开阔,符合曹操说的墓前后要能容纳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作陪陵的要求。北朝时期,这里偏东北一点是东魏的西陵墓区,说明这一带是适宜建帝王陵的。
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与上七垣村相隔一条漳河),曾发现过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墓志为青石质料,长30厘米,宽20厘米,墓志有120字,记述了鲁潜墓与曹操墓的具体相对位置。我曾三次到出土墓志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块距今最早的出土标明曹操墓具体位置的文物史料。出土地点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在邺城上看偏西南。但是,这块墓志尚有诸多的疑点需要研究。一是曹操墓没有陵,是“因高为墓,不封不树”的,地表没有任何人为标志物。所以墓志记述的曹操陵墓很可能是来自民间传说,而据传说作为确定的曹操墓址还值得考虑。二是这块墓志不是在墓圹中出土,而是在漳河南岸一处高地上的砖窑取土坑壁中发现的。墓志中所说的标志物都还不能确定准确的位置。如果墓志中所说的曹操墓曾被盗挖过,那么历史文献应有记述,可是直到现在并未见到可信的挖掘曹操墓的史料记载。如果挖掘过的是证据不准的曹操墓,那么认定墓主是曹操的可信性就值得怀疑。三是墓志出土的地点在漳河之阴,这是魏晋以后相墓所忌的。按当时已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墓标准,玄武为北,为龟象,为冈丘地貌,墓志出土的地点西高穴村西北一带不具备这个条件。四是墓志出土的地点不是“瘠薄之地”。曹操曾在这里兴修水利,建天井堰,灌溉条件较好,是较为富饶的地方,与曹操遗令要求葬在“瘠薄之地”的标准不符合。五是墓志出土的地点北面就临靠漳河,不能再埋葬陪葬的诸多公卿大臣列将,这一点也与曹操的遗令不符合。我的看法是,曹操墓应在讲武城以西的地带,鲁潜墓志出土的地点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边上,曹操墓在这一带的可能性较小。不过,鲁潜墓志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信息,就是在十六国后赵时期,这里就有曹操墓的民间传说。这块墓志还表明,曹操墓在邺西西门豹祠西原上的区位是不错的。
最近,随着秦始皇陵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探明了地下宫室位置以后,人们对曹操墓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热心的朋友也向我提出了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探找曹操墓的建议。我想这里有一些情况需要加以说明。曹操墓与秦始皇陵还有所不同,秦始皇陵有高大的封土,曹操墓是没有任何地上标志物的,所以曹操墓探找起来难度要更大一些。另外,曹操墓所在的地域,由于地形地貌很适于作为陵寝之地,因而这一带地下埋葬的古代帝王朝臣贵戚也特别多。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皇陵区就在这里。所以,要在这么多地下墓葬中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测判曹操墓也不太容易。如何才能使曹操墓露出真面目呢?我的看法是,可以把考古勘探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在考古勘探的重点部位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测定。两相参照比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需要指出的是,曹操墓不是孤墓而是群墓。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宜陪寿陵”的当不在少数。只要能发现其中的一个陪葬墓,我们判测曹操墓就有了具体的参照墓址。探寻曹操墓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我们认真研究历史文献和进行实地考察,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探寻曹操墓的重要线索的,从而为揭开曹操墓的真相提供有力的证据。
目前,已经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好穿过我判测的曹操墓田区的东半部,不知在考古勘探中是否会找到曹操墓。
⑤ 曹操墓在什么地方
安阳
最近正好有一则新闻报道,破解了曹操墓到底在何处这一千古之谜
12月27日,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记者获悉,曹操墓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
历史上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1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那里,谜团重重。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终解开了这一千古谜团,专家的主要依据是一块珍贵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记者两次来到发掘现场高穴村二号墓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地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了解了“曹操墓”的来龙去脉。曹操墓规格相当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砖石墓室,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最深处距地表16米,属于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长35米,宽9.6米,呈阶梯式内收。在这座墓里出土有金、银、铜器,陶器、兵器等,但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这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的石牌,专家介绍,“魏武王”三个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这块写有“魏武王”的石牌确切的证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三具骨架,经专家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60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男性死亡年龄与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死亡年龄极为相符。
⑥ 曹操的墓在哪里
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 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止盗墓,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当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回答者: cazdm - 试用期 一级 11-15 13:45
河南,许昌
回答者: 立志朝廷 - 童生 一级 11-17 20:07
曹操一生玩弄权术谋诈,视为治国之良臣,盗国之好雄,是功是过,后世评说不一。而最令人感兴趣的则是曹操临死前的最后一步棋——疑家。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身为汉朝宰相而为曹家皇帝的曹操病死洛阳。二月,曹五遵其嘱将灵枢运至其封地螂《今河北临漳县》埋葬。《舆图备考》、《方舆纪要人杨免《山陵杂记》等书载,鉴于历史上众多帝王墓经常被后人掘盗之教训,曹操乃遗嘱其子,制棺材多副,来黑夜山饭项问四件,理尤丁一处。群体伙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不少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疑家作过考证,并到临漳县一带考察,均无收
获。曹操墓究竟在何处以魏书·武帝纪》载:“其规西门豹涧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与曹魏相隔不远的晋朝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也认为,曹操“葬于部之西岗上,与西门豹调相近。”由此可知其墓在古螂城西门豹词以西地方,相当于今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直到磁县境内的漳河沿岸。按说,在此,曹操墓葬方位已告诉后人在西门豹们以西。但是,在临漳一带西门豹调有多处、而且临津以外也有多处西门豹调,究竟是哪一个西门豹们以西,也颇令人费解。更何况,这一区域为北朝皇家墓葬区,王公大臣之墓颇多。元朝明前后,这里的陵墓相继彼人盗掘,但多为东沈、北齐之墓葬。有人认为,曹操设七十二疑家,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家伙。如宋朝俞应符就持此观点。采范成大也有诗云:“一格何用家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上,世间随事有知音。”但也有人认为;恐怕这七十二个疑家个个是假,元人陶南屯在《辍耕录》中说:“殊不知老腾(曹操小字叫阿瞒)之骨必不在七十二家之内耶。”清人黄协润步宋俞应符《七十二疑都诗之韵,反其意赋诗曰:“人言疑家我不疑我有一言告君知。七十二外埋一家,更于何处求君尸。”
据临漳当地传说,在清顺治年间,有一年漳河水干涸,有渔夫见河底有块大石板,召人掀开,见下有一石室,深而且广,室内侧卧许多美女,四周放有许多石凳(椅),中间石床上卧一人身穿蟒袍、头戴王冠,旁边立石碑一道,有识字者认出为曹操之扩,众人毁碎碎尸而去。此传说虽不可信.但有人据曹还(止临肖俊(曹)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语,认为曹操应葬于河底。邓之诚《骨董记》也载有这么一事,说:“壬戌(公元1922年)正现初三,磁县农民崔者荣,于彭城镇西十五里乱葬坟棺墓为莹,地坦为黑穴,继得石室,既深且广,中有石门洞开,人石门者管死,送报县令陈希贤,命人授以硫磺。
久之人内,见空之四壁深至如新,中罡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叙乃魏武帝操也。前五十年发石室十余处,唯皆无相,至是真系始现。石志今蠢县署,不知文何苦,他日当访之”。
关于曹操墓的方位和确认,河北临漳县历史上地方志有不少考席和记载,明朝嘉靖《彰德府志》载:“曹操西使在县(旧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文六尺,……甄皇后陵在灵芝村…··‘魏元帝陵在彭城村一”清乾隆时《彰德府志》也认为,这三座墓大体上呈三角形排列,曹操墓居前,甄皇后和元帝曹免的基则位其后东西两侧,相去其生前倍何所统的钢省、金风、冰井三台不远,因曹操(遗令》中有:“吾死之后……吾婶妄与使人皆勤劳,便著铜雀台,善待之。十台上安六尺床,施稳帐,朝朝上瞒粮之鹰,月且十五,自期至午,辄向帐中作使乐。汝等时时登钢省台,望吾西陵墓田。”据当地文物部门进行的方位实地考察,在部城遗址范围内的仅城村西南约二里处,有一北高南低的墓葬,其封土仅有一米金。又十此基之后方向,相继发现王座大、中到属于东汉晚期墓葬。据出土物品看,可判断为田大夫级墓葬,从整个墓葬区拉列尼,符合东汉葬礼‘后挨(墓)居左右似前,四大夫居后”的规定。但是,这座封土残存的墓是曹操的墓吗?没有进一步的证据。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恐怕只有官还等少数人知道,但在曹氏有关人物遗存下的文献资料中,可找到的蛛丝马迹不多。很可能,曹丕等继承者根本就没留7任何关于此事的可靠档案材料,其本意就是要使此事成为永恒的悬案。毫不怀疑的是,曹操不管是否埋在七十二家之一,但他肯定是葬在漳河流域,在今河北临
漳县一带,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不可能将其运葬到太远的地方。不管是葬于地下,还是葬于漳河底,既然曹极有没疑家迷恋后入之意,其真正墓葬之工程建设,在选择方位、工程设计、施工建造方面,也绝对是非同一般,不会轻易使人发现。但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据水文水利专家对森,历史上古漳河数次改道,曹操时
建设的钢好台、金凤台等均被大水冲设,而且正的曹操墓也许早已被河水冲毁。当然,这只是推测。我们希望,随著考古发回或工程建设,能发现真正的曹操墓,为千年疑案画上一个句号。
⑦ 曹操墓到底在哪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⑧ 曹操墓在哪里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作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汉赋”、“奸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三国志》还讲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
二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它主要是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写的,只是做了些文学加工,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那么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二省,是紧挨着的。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那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那么彰德府讲武城究竟有没有72疑冢呢?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72疑冢。从前有人盗掘过其中的几座,也的确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类的东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齐时代的王公大臣的坟,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确是曹操的疑冢,是后来被北魏、北齐的王公大臣坟上筑坟,加以占领,那么不知当年他们坟上筑坟时是否深挖过,有没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遗体或其他与之有关的随葬品之类。查遍北魏北齐的史书,不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阵,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遗体则葬在另一个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谋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么后人把72疑冢全都挖开,不就找到他的遗体了吗?看来曹操决不会这么傻。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讲武城至丰乐镇一带的曹操72疑冢处凭吊,并想对曹操的陵墓进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没有什么收获。曹操曾有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生前多次设下计谋,欺骗了许多人,到死时居然还设下这样诡秘的计谋,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⑨ 曹操的墓在什么地方
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