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⑴ 全部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点化,双关,互文,同感,反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作用是揭示文章中心,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文学的(句子)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联想;创造文章的氛围。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对偶,指的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最经典的就是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于对偶的判断,一个在于句式一个在于情感。句式要相似,情感要相同。
8、借代:指的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一般分为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可能有同学认为,比喻和借代有些相似,的确,没有经过系统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是有些相似,但是经过分析的话,比喻和借代却是很好分辨的。比喻中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是没有关系的,而借代里出现的两种事物或景物,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⑵ 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优质解答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拟人: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互文: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举例子: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作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列数字(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分类别: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打比方: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下定义: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作诠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画图表(列图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⑶ 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常用修辞手法汇总如下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