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初三
⑴ 某中学初三(1)班对本班甲、乙两名学生10次数学测验的成绩进行统计,得到两组数据,其方差分别为 s
∵ s 2 甲 =0.002、 s 2 乙 =0.03 , ∴S 2 甲 <S 2 乙 , ∴甲比乙的成绩稳定; 故选A. |
⑵ 某中学初三(3)班STS的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飘浮在水面上
(1)开始时,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所以F浮=G,则ρ液gV排=ρ物gV物.猜想1认为可能是盐水的密度变大造成马铃薯下沉,如果是盐水密度增大,则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会增大,马铃薯就会上浮而不是下沉.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马铃薯放在盐水中过几天后,质量会减小,所以猜想2是错误的.
因为马铃薯放入盐水中过几天后,都下沉了,所以F浮<G,则ρ液gV排<ρ物gV物,
因为下沉时,V排=V物,所以ρ液<ρ物,由于马铃薯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所以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
(3)根据小组的实验过程可知,实验小组先根据遇到的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因此用到的研究方法有:B、作出假设与D、实验探究.
故答案为: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错误;马铃薯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BD.
⑶ 某中学初三年级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图甲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小灯泡标有2.
(1)滑动变阻器接左半段,滑片处于B端,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电路电流最小,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实验过程中,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完成多次测量,得出电阻变化规律.
(2)画出电源符号,从电源正极开始,依次串联开关、滑动变阻器、灯泡、电流表的符号,到电源负极、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如图.
所以,灯丝中电流增大,灯丝电阻增大.
故答案为:(1)B;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2)如图;(3)0.32;7.8;(4)大.
⑷ 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实践活动, 他们要测量一幢建筑物AB的高度.如图,他们先在点C处
![]() ⑸ 南京市某中学初三年级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图甲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小灯泡
(1)电路图如图 U | I | |
而且是越来越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灯丝的温度在不断升高.
故答案为:变大;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⑹ 某中学初三年级A、B两个班同学分别做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如下图所示.实验后废液分
由题意可知,当硫酸、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时.硫酸、盐酸分别与氢氧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氯化钠和水. 由于A班观察废液呈红色,则溶液中有剩余的氢氧化钠,则废液中含有:NaCl、Na 2 SO 4 、NaOH; 由于B班观察废液呈无色,测pH=2,说明了酸有剩余,则废液中没有NaOH,含有 NaCl、Na 2 SO 4 、HCl、H 2 SO 4 . 故答为:NaCl、Na 2 SO 4 、NaOH;NaOH;NaCl、Na 2 SO 4 、HCl、H 2 SO 4 . |
⑺ 某中学初三女生宿舍闹鬼
心理障碍
首先,你们对某一事物的恐惧程度很高,有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脑海里面形成了;
其次,一旦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潜意识就把这个事件与你们内心的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了.
还有就是压力太大了,学会自己给自己解压;闭上眼睛,慢慢想美好的事物,慢慢就会好的.
实在害怕的不行,相信佛的么去求个护身符吧.
⑻ 某中学初三(1)(2)两班学生从学校出发,到一山区小学进行“手拉手”活动.初三(1)班学生先出发,行
(1)y1=
15 |
60 |
(2)当初三(2)班的学生赶上初三(1)的学生时他们走的路程相等即y1=y2,
∴3x+0.75=3.5x,
∴x=1.5
答:1.5小时后,初三(2)班的学生赶上初三(1)的学生.
⑼ 某中学初三(1)班、(2)班各选5名同学参加“爱我中华”演讲比赛,其预赛成绩(满分100分)如图所示:
(1)中位数填85,众数填100. (2)因为两班的平均数都相同,但初三(1)班的中位数高,所以初三(1)班的成绩较好. (3)如果每个班各选2名同学参加决赛,我认为初三(2)班实力更强些. 因为,虽然两班的平均数相同,但在前两名的高分区中初三(2)班的成绩为100分,而初三(1)班的成绩为100分和85分. |
⑽ 某中学初三(1)班的一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0分,男生平均成绩为82分,女生平均成绩为77分,则该班男
设男、女生的人数分别为x、y,
82x+77y=80(x+y),
整理得,2x=3y,
所以,x:y=3:2.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