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朱熹中学
婺源中学好
相关信息,
可上两校官网查看,
有详细介绍。
祝你好运。
㈡ 婺源朱熹中学潘晓东老师的简历表
婺源朱熹中学潘晓东老师的简历表,
不挂网公布的。
如有合法需要,
可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㈢ 江西省婺源天佑中学的介绍
天佑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又具现代特色的省优秀重点中版学。其前权身是以朱熹的号命名的“紫阳初级中学”, 始创于,1938年改名为“婺源县立中学”,1958年易名为“婺源中学”。1983年作为婺源中学高中部落址于紫阳镇天佑路6号,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婺源二中。1993年11月,为纪念祖籍婺源的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詹天佑先生,激励青少年求知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壮志,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天佑中学”。
㈣ 婺源中学的三座雕像分别是谁
孔子朱熹詹天佑?不记得了都
㈤ 我是朱熹故里江西省婺源县人、虽然自学周易与测八字、但总想全面学习
读朱子的著作啊。《易学启蒙》、《周易本义》。那是经典著作。至于八字,读过之后就没必要学八字了。
㈥ 请问你在现在是在婺源天佑中学读书的吗
天佑中学是江西省重点中学,那里的老师都很负责任,师资力量也很雄厚,相信去那里没错。
婺源天佑中学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之一。其前身是以朱熹的号命名的“紫阳初级中学”,始创于1924年,1938年改名为“婺源县立中学”,1958 年易名为“婺源中学”。1983年作为婺源中学高中部落址于紫阳镇天佑路6号,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婺源二中,为纪念祖籍婺源的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科学家詹天佑先生,激励青少年求知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壮志,1993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天佑中学”。婺源县委、县政府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县的教育资源,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于2007年8月将我校整体迁入新校园。新校园位于紫阳镇园丁路369号,占地200亩,教学、运动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新校园的设计,匠心独运,将婺源徽派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将自然美与人文美集于一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置身于新校园,拾级而上的校前广场、叠水广场、升旗广场宽广壮丽;教学楼、实验楼鳞次栉比;塑胶田径场艳丽夺目,尤其是立体式的校园绿化,绿树葱茏,花团锦簇,到处生机盎然。是一个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好处所。
学校现有近70个教学班,学生4000余人,在编教职工241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90人,中级教师76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一直坚持推行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向素质教育和课堂效益要高考质量的理念。学校一直坚持全面推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和谐发展。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来抓,把智育作重点抓,把体育和美育作特色来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艺体美工作逐渐形成了品牌。如学校连续二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并获省普法先进集体荣誉。在全市中学生篮球赛中04年获得第二名,05年获得第四名。多人次参加市中学生舞蹈、演唱比赛并获奖。此外,我校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近几年无论是获奖级别还是团体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其中2008届应届生江灏同学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全省第三名,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高中奥赛冬令营,并获国家奥赛铜牌。近几年我校高考成绩更是突飞猛进,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本上线人数逐年攀升,2010年多达731人,升学率近50%;年年有人录取清华、北大,06年6人,08年9人,录取清华、北大人数两次刷新市纪录,2010年又有3人录取清华北大。
学校多次获各种“先进单位”称号,09年2月获“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形象(中小学)30校”荣誉,09年2月获省教育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09年4月获“江西十大人民满意学校”称号, 09年8月获“市军(警)民共建领导先进单位” 称号,2010年2月获“市2009年度高考质量优胜单位”光荣称号。
㈦ 婺源中学2018年初一期中考试排名,471分能排多少名
婺源朱熹中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或你的班主任。
或到学校贴吧看贴、发贴。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新年进步,马到功成
㈧ 朱熹到底出生在哪里有出生在婺源的证据吗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朱熹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随父回到徽州。
朱熹出生时,正是父亲因得罪秦桧被罢官羁留设馆教书时,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国事日非,希望儿子长大后,有个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给儿子取名“熹”。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朱熹严守父训,虽生在福建,但对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阳山,朱熹曾以紫阳书院榜其所居之厅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扫墓省亲,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闽问学者络绎不绝。
他在作书序、跋和论著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阳镇
地处婺源县城,是以朱熹别号命名的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大小景点近20处,为多古典景致,如婺源博物馆、婺源民俗馆、老城门(墙)、虹井等。
虹井位于紫阳镇南门街原“文公阙里”西侧。井掘于唐代,井圈呈六边形,内壁对径1米,深5米余。《婺源县志》记载: 朱熹父朱松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朱熹生时,井中紫气贯天。立有“虹井”巨碑并刻有井铭。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祭祖,曾经过城北门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公山朱子文化园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县南部晓林乡境内,距县城紫阳镇26公里,因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遂将此山更名为文公山。
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并按八卦方位排列。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径3.43米,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景区内还有千年古驿道等古迹,后人又新建了朱熹纪念馆、朱熹诗词文化碑廊、紫阳书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亩方塘等与十万亩天然阔叶林、文公湖等自然风光和谐组合。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资办书院。在徽商与宗族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朱熹理学对徽州的影响,更是“胜于他邑”。徽州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礼》搬到“族规”、“家典”中来,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宗族的统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一直到宣统、民国时才逐渐废除。
徽商与理学,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指导思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发展,千姿百态,产生了“新安画派”、“徽派刻书”、“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和“徽剧”等文化门类。
婺源是朱熹故里,又是茶乡,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
朱熹一生为官五十年,历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当官为民,不仅劝农桑救灾荒,关心民间疾苦,自己常常“豆饭藜羹”。回婺源寻根访祖时,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鹅湖书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