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知识进校园
❶ 汤显祖是谁呀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邯郸记》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主角卢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无耻和淫逸行径。卢生在未飞黄腾达以前,穷极无聊,阔小姐以送官法办逼他成婚,以钱买通司礼监和勋贵而状元及第,以鬼蜮伎俩而建立功勋,汤显祖的这种讽刺性的改写,借以吐露他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懑。《南柯记》据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与《邯郸记》一样,借以评议现实,但存有较多的虚幻色彩。《紫钗记》据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但情节多有改动,如把小说中原来名义是郡主而实为妓女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新科状元李益拒不参见卢太尉被派到边境,也是小说中所没有的。汤显祖的这些增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曲文时有佳句 ,清新俊逸,近于小词,而流利晓畅略嫌不足。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
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❷ 求汤显祖贵生书院说的全文翻译,谢谢
贵生书院说
【明】汤显祖
【原文】
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吾前时昧于生理,狎侮甚多。受命以来,偶读至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乃叹曰:“谓之天民,当如是矣。”始知“君子学道则爱人”。故每过郡县,其长吏及诸生中有可语者,未尝不进此言。而徐闻长熊公,爱人者也。此邑士气民风,亦自惇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且徘徊于余,不忍余去也。故书《贵生说》以谢之。
【题解】
汤显祖来到徐闻的时候,看到徐闻的教育非常落后,于是提议县令熊敏在他居住的地方创立了一个书院,起名叫贵生书院。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他意在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这个名字的由来。汤显祖写下的《贵生书院说》,同《明复说》等一批诗文一样,以“君子学道以爱人”为宗旨,宣扬“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这对当时社会教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很多海南、雷州半岛的文人学士仰慕汤显祖,纷纷来到这里听他讲学。然而汤显祖壮志未酬,1592年春离开徐闻,赴任浙江遂昌知县。临行时题诗一首《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表达了对徐闻的无限眷恋之情。
【译文】
所以说:“对待死了的人就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这是孝的最高境界。”治理天下就像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一样,这是孝的最高目标。孔子曰:“天地对人的最大功德和恩惠就是(它给人以)生命,圣人最视为珍宝的东西就是位置(本分、职分)。”(圣人)为什么要以此位为宝呢?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才能为天地扩大生命广大生命,所以(通过)观看卦象(我们会发现)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才能“观照自我的生命”,那么天下的生命就都属于自我;不能拥有位置(本分、职分)的人就只停留在“观照客体的生命(关照生命客体)”,天下的生命虽然属于人,也不能忘记观照它。所以大人之学(成人之学),发端于了解生命的本质本原,了解生命的本质本原就能够懂得尊重自我的生命,又从而懂得天下的生命都应当尊重贵重也。
既然这样,那么,天地的本性太重要了,我怎么敢吾只局限于把它当物来看呢?天下诞生很久了,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而损毁它呢?《尚书》上说:“不要做坏事来弄臭自己。”这是说自己的心本来是香的,做坏事就是使自己变臭。又说:“恐怕人们会引导百姓变得邪僻不正。”这是说破坏世法的人,能引导百姓变得邪辟不正。凡此种种都是由于不懂得自我的生命和天下的生命可贵,所以仁爱孝顺的心都死灭了,(这样的话,)虽然有生命,(却)正与死亡(没有生命)是一样的。何况对那位置(本分、职分)呢,有什么值得珍视的呢!
我以前的时候对生命的道理并不明白,(所以)轻慢侮弄生命的行为很多。受教以来,偶然读至伊尹(曾经)说:“上天使这些百姓拥有生命,使之先有感觉然后知识。”不禁慨叹:“称之为天民,就应当是这样的。”才知道“君子学习了道就(自然会)爱护百姓”。所以每当经过郡县,对那些郡县里的重要官员以及诸生中有值得交谈的,(我)总是会进献这样的话。而徐闻的长官熊先生,是爱护百姓的人。这座县邑读书人和百姓的风气,也是醇厚文雅值得爱护,新会县以南称得上是第一县。而且(官吏百姓)在我跟前围绕徘徊,不愿我离去。所以我写了《贵生书院说》(这篇文章)来表达感谢之情。
【注释】
1、贵生书院: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被贬到徐闻任添注典史时,与知县熊敏捐资创建了这个书院。1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政府拨款维修,重修后的书院依然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占地面积约。1989年,贵生书院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事死如生,孝之至也:这两句话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3、郊与禘(dì):即“郊禘”。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韦昭注:“角如茧栗,郊神祭天也。”《东周列国志》第4回:“僭用郊禘,比于王室。”清顾炎武《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一年祭三举,侍从来班、扬,诗追《安世歌》,典与郊禘光。”参见“郊配”。
4、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这两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下》。
大德:大功德;大恩。
(1)大功德;大恩。《易经·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诗经·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
(2)品德高尚。《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尹知章注:“德虽大而仁不至,或包藏祸心,故不可授国柄。”
(3)指德行高尚的人。《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清黄鷟来《和陶饮酒》诗之十三:“大德安钝拙,下士快新颖。”
(4)大节。《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朱熹注:“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
(5)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梵语为“婆檀陀”(bhadanta)。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常有大德名僧讲一切经,受业沙门,亦有千数。”《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毘柰耶律》云:佛言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帝(隋文帝)深崇佛法,天下大德,群集关中。”道士亦有称大德者。唐赵璘《因话录》卷四:“元和以来,京城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号。”
大宝:珍贵的财宝、宝贝。
(1)皇帝之位。(2)珍贵的财宝、宝贝。(3)对佛法的称呼。(4)一种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5、大生:使生命扩大。
6、广生:使生命广大。
7、观我生、观其生:这两个词语皆出自《易经·观下》。
8、贵重:尊重;持重。
(1)位高任重。《韩非子·内储说下》:“大臣贵重,敌主争事,外市树党,下乱国法,上以刼主,而国不危者,未尝有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将军是张王得力之人,贵重用事,势焰赫奕。”
(2)指位高任重的大臣。《管子·明法解》:“人主不参验其罪过,以无实之言诛之,则奸臣不能无事贵重而求推誉,以避刑罚而受禄赏焉。”
(3)高贵尊严。《后汉书·崔骃传》:“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五代齐己《赠询公上人》诗:“威仪何贵重,一室贮冰清。”《官场现形记》第7回:“翻译说:‘外国人请贵重客,都是主人自己把菜一份一份的分好,然后叫细崽端到客人面前。’”
(4)器重;看重。《汉书·金日磾传》:“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贵重荣华轻寿命,知君闷见世间人。”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5)尊重;持重。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明王文禄《求志编》卷一:“今之为官者,太自尊大而贵重,与民隔绝。”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哎,主任,光咱父子俩说话,那两个手脚不贵重的人,咱叫他们来年再入社不行吗?”
(6)价值高;珍贵。《红楼梦》第24回:“像这贵重的,都送给亲友,所以我得了些冰片、麝香。”鲁迅《彷徨·孤独者》:“这种本子,在他是算作贵重的善本。”王西彦《隔膜》:“这样的丝袜子哪里会不贵重呢,说是要三百块钱一双哩。”
9、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这两句话皆出自《尚书·盘庚中》。
10、狎侮:轻慢侮弄。《尚书·旅獒》:“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孔传:“盛德必自敬,何狎易侮慢之有。”《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融(孔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陈天华)内怆怀于祖国之孱弱,外不堪日人之狎侮。”
11、受命:犹受教。
(1)受天之命。古帝王自称受命于天以巩固其统治。《尚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史记·日者列传》:“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瑜天命哉!”宋苏轼《策别十八》:“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明吴骐《汉昭烈》诗:“名儒卢郑久周旋,正值黄星受命年。”
(2)泛指接受任务、命令。《仪礼·士冠》:“筮人执筴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孟子·离娄上》:“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朱熹集注:“受命,听命于人也。”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太行山庞炳勋集团军是受命专门反共的。”
(3)特指受君主之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宋王安石《上相府书》:“伏惟阁下方以古之道治天下,而某之不肖,幸以此时窃官于朝,受命佐州。”明张纶《林泉随笔》:“王魏为东宫之臣,受命于高祖也。”
(4)犹受教。《晏子春秋·谏上六》:“公(齐景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于黄发,独含辞而采言。”
(5)获得生命。《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故极下之地,右手之尺,为受命之根本,如天地未分,元气浑沌也,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
(6)授命;牺牲生命。明李贽《读史·张千载》:“(张千载)又密造一椟,文山受命日,即藏其首。”
12、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
伊尹曰:出自《孟子·万章下》。伊尹,商汤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
13、长吏:指州县长官的辅佐。
(1)旧称地位较高的官员。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唐陈鸿《长恨歌传》:“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2)指州县长官的辅佐。《汉书·百官公卿表》:“(县)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唐王维《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会稽长吏闻新太守将到,大发人夫,修治道路。”
14、熊公:即熊敏,江西新昌人。时任徐闻知县。
15、惇雅:醇厚文雅。惇,世风淳厚。
❸ 以生命为题,汤显祖的事迹为内容的六百字作文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
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万历十一年(1583),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势力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
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 “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wú,杀戮),罢桁(héng)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❹ 魅力抚州知识进校问答
抚州魅力
魅 力 抚 州
抚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才子之乡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期,临川内史、山水诗人谢灵运笔下就有“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对临川古郡秀山丽水抒情写意;在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用“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的文辞高度赞扬临川才子;两宋时期,乡贤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李觏等人都曾被家乡的灵山秀水所倾倒而赋诗赞美;元朝时,盍西村曾用八首[越调·小桃红]散曲小令《东城早春》、《西园秋暮》、《江岸水灯》、《金堤风柳》、《客船晚烟》、《戍楼残霞》、《市桥月色》、《莲塘雨声》从不同角度描绘过临川美景;明代,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也曾留下“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的不朽诗句。
如今,漫步在抚州市区,映入眼帘的抚州文化园(博物馆、图书馆、汤显祖大剧院)、梦湖、抚河橡胶坝、汝水森林公园、市体育中心等精美杰作,你一定会欣赏和赞叹抚州是座“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景中”的江南城市。徜徉在文化园,玉茗堂的梦魂,临川之笔的光辉会带你到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的氛围中;驻足在占地460多亩的市体育中心,集 “时代性、标志性、地方性”建筑形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令你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放眼抚河橡胶坝围堰形成的10万亩湖面,一碧万顷,烟波浩渺,平楚苍茫;在2100亩湖面的梦湖上泛舟,“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的美景重现于世;在汝水森林公园观景阁上鸟瞰,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心旷神怡之际,把酒临风,发思古之幽情;流连于“一河两岸”的上下沿河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花园式亮丽道路陶醉了行人。
如今的抚州,在400万抚州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一定更美好!
疑似银河落九天—梦湖公园
梦湖不是梦!抚州市以“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契机,政府出资对多年来一直是城市内涝主要根源的凤岗河进行改造,其中下游投资3.6亿元,利用低洼地建造人工湖,取名梦湖,水面面积达2100亩,其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300亩,其中:湖水常年面积885.7亩,中心岛屿面积205亩,半岛面积663.03亩,道路面积181.64亩,绿化带面积322.67亩,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生态功能。
梦湖是个经抚州人民精心设计打造的人工湖。梦湖工程是集蓄洪排涝、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居家商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工程,是抚州市为做大做美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
梦湖公园集休闲、文化景观为一体,园内灯柱上写满了抚州历朝历代名人歌颂抚州的诗词歌赋。
为了迎接国庆节,9月28日《同一首歌》在抚州新建体育馆隆重上演,将抚州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抚州、建设抚州。
“江西抚州梦湖国庆彩灯”灯会
人们不会忘记中秋的夜晚,万人云集梦湖,观赏中秋美丽的灯展夜景。抚州梦湖国庆彩灯大型艺术灯会,气势恢宏,整个灯会以精致璀彩的彩灯精品展现了盛世中华大背景下,江西抚州人民团结奋斗,为建设和谐的抚州市而努力拼搏的时代风采。
汝水森林公园
该公园是2007年抚州投资6000万元兴建的一个占地300多亩的集娱乐、休闲、观光与一体的森林公园。公园建成后,将免费为市民开放,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学习的场地。
抚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悄然地在你我身边发展,马家山广场
圣约瑟天主教堂(全国第三大教堂)
光照临川之笔
抚州鸟巢体育馆
文化广场
在抚州文化园,一块浑圆的淡黄色巨石上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文化广场”,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的韵律在流动,在巨大的历史文化层面中渗透。
汤显祖大剧院
投入1.2亿资金建设的“汤显祖大剧院”,建筑面积17064平方米,外围长廊设置为汤显祖艺术展廊,整个剧场宏大,内部设置了1244个座位,灯光音响设施高档豪华,剧院设施达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接纳大型艺术演出,是抚州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之一。
我们流连在汤翁艺术展廊,3米多高的朱砂红浮雕壁画,再现了汤翁“四梦”的戏情,充分展示了汤翁戏剧人物的魅力。在抚州众多的文化名人中,我最佩服汤显祖的优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对庙堂都充满了敬畏,要潇洒离开庙堂归于闾巷,独善其身,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站在艺术展廊透过玻璃墙壁,遥遥相望的是图书馆、博物馆,那是一座白色的建筑,犹如一块宝石温玉嵌入抚州新开发区这块文化的宝地上。
王安石纪念馆
汤显祖纪念馆
轻歌曼舞之羊城广场
国家图书馆屹立在广场的两边,为抚州的美丽又添一笔。
文昌桥夜色
美丽的人民公园夜景
人民公园一角
河滨小景
抚州夜色
梦桥
❺ 汤显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
汤显祖一生写过四个半剧本。最早写的《紫箫记》只完成上半部。有刊本传世的传奇作品是《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传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剧中都有做梦的情节。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所以世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堂号是玉茗堂,所以也称“玉茗堂四梦”。“四梦”中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牡丹亭》是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的,汤显祖有自己的许多发挥和创造。
女主人公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病。死后3年,却因与柳梦梅的“至情”而迎来了还魂新生。一对爱侣当真结成了夫妻。汤显祖大胆地肯定了女性的情爱,并以超常的方式使美好的爱情得到了理想的结局。
汤显祖歌颂“至情”,他说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也可以复生,“至情”有着超越生死界限的不朽意义。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形象的过程中,灵感飞动,触及了与“情”有关的多个方面。比如在剧中对封建礼教和冬烘先生作了极具幽默感的揶揄和嘲讽。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牡丹亭》出版后,很快地在坊间和舞台上传播开去,成了非常轰动的畅销书,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5)汤显祖知识进校园扩展阅读:
1、显祖戏剧对后世的影响
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
汤显祖戏剧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言情”理论对戏曲创作的推动。在言情理论的鼓舞下,晚明的戏曲作家们大胆地张扬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最为杰出的一部。
汤显祖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代不乏人。直到清朝,洪升的传奇杰作《长生殿》被说成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单写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蒋士诠专门写了一部《临川梦》。
2、在戏曲舞台上汤显祖的影响
在戏曲舞台上,汤显祖的影响更为巨大。
汤显祖的《牡丹亭》刚问世,就成了戏曲舞台上争相演出的剧目。无论是在士大夫家班演出,还是江湖戏场演出,《牡丹亭》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剧目之一。至今,昆曲舞台上可以演出的《牡丹亭》的折子,仍有二十来出,成为昆曲的经典。
近数十年,《牡丹亭》的演出,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热潮。7个昆曲剧团有好几个版本在演出。《牡丹亭》不但在国内演出,而且走向了世界。昆曲《牡丹亭》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最好的标本。
不仅昆曲在演出《牡丹亭》,各地的剧种如京剧、赣剧、闽剧、粤剧、越剧等也有《牡丹亭》的改编演出。不仅戏曲舞台上有《牡丹亭》的演出,甚至芭蕾舞的舞台上也有《牡丹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汤显祖: 艺术魅力穿越四百年时光
❻ 汤显祖是谁,汤显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邯郸记》共30出,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曲词比较朴素。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死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死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叙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紫箫记》现存34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绮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
《紫钗记》共53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华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汤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导演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牍《答吕姜山》)。他和以沈?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吴江派作家进行了顽强的论争。尤其是作为1602年前后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不仅记述了弋阴腔的演唱情况,为中国戏曲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而且对表、导演艺术发表了精辟见解,强调演员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领会曲意,在生活上和艺术上严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观众。他自己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海盐腔的宜黄班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实际上成了地方戏曲运动的领袖。他还亲自为演员解释曲意,指导排练,“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❼ 汤显祖是哪个朝代的人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死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
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万历十一年(1583),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势力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
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wú,杀戮),罢桁(héng)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❽ 论述汤显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着《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 结为夫妻。汤显祖在《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图册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着,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着、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
《牡丹亭》文词以典丽着称。《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如〔皂罗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又如《寻梦》中的〔懒画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写杜丽娘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却用她见到的景物来烘托。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小姐的情态是很适合的。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还有不少属插科打诨的宾白则常流于庸俗,这也是元代以来戏曲中的一种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堕入恶趣的笔墨。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断肠而死,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一桩戏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删改《牡丹亭》的争论。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说吕改本实为沈改本),汤显祖不止一次对吕改本表示异议。他嘱咐宜黄伶人罗章二说:“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来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为,如臧懋循和冯梦龙都曾更定、删削。冯梦龙还把他的删改本改名为《风流梦》。汤显祖和他家乡一带的宜黄腔艺人交往颇多,他所写传奇当是便于用宜黄腔演唱。由于昆腔盛传,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
围绕着修改《牡丹亭》的争论,也反映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首先讲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计较于按字模声的创作主张。他对当时沈等编纂的曲谱、曲论虽有肯定,但也有批评。他在致吕玉绳的信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这种观点同他主张文章要有灵性,是一致的。
《邯郸记》
《邯郸记》共30出。曲词比较朴素。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死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死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内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 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着。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yin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邯郸记》和《南柯记》都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由于唐人小说中原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的思想,汤显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也就表现出虚幻的色彩。
《紫箫记》
《紫箫记》现存34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
《紫钗记》
《紫钗记》共53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娼妓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和《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
其他成就
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
汤显祖在戏曲批评和表、导演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他通过大量书札和对董解元的《西厢记》、王玉峰的《焚香记》等等剧作的眉批和总评,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辞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尺牍《答吕姜山》)。他和以沈璟为首的偏重形式格律的吴江派作家进行了顽强的论争。尤其是作为1602年前后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不仅记述了弋阴腔的演唱情况,为中国戏曲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而且对表、导演艺术发表了精辟见解,强调演员要体验生活,体验角色,领会曲意,在生活上和艺术上严以律己,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观众。他自己勤于艺术实践,“为情作使,劬于伎剧”,同临川一带上千名演唱海盐腔的宜黄班艺人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实际上成了地方戏曲运动的领袖。他还亲自为演员解释曲意,指导排练,“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着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提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