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师德
㈠ 听了专家关于师德师风讲座后的心得体会
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老师要为人师表,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特别要注重身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和崇高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
其次,凡要求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不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无小事,事事见真理,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我们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呼唤,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对班主任的选择标准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素质教育,事实上,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的是教师、家长、各级领导、公务员和明星们。教师的素质不高,肯定难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孩子们在家的时间显然多于在校,如果家长文化素质低下,言行不文明不规矩,孩子们怎会有高质量的成长?各级领导及公务员则无疑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如果这些形象代表的文化和能力不及格,品行不端,做事不正,你叫孩子们长大后怎么去尽心地为国为民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也实施了好几年,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很有必要先认清究竟什么才是素质,咱们需要具备些什么素质。强调素质不等于忽视品德。
㈡ 提出,医德医风,官德官风,师德师风等三风的专家是谁
一、单选题(总共20题,总分40)
“官德官风”、“医德医风”、“师德师版风”三个概念所属课程题权目是( )
A. 《语文新课改十年热点综述》
B. 《教育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
C. 《教育与幸福生活》
D. 《语文教师审美素养与有效的语文教学》
答案:B
㈢ 专家对老师让学生打伞违背了哪些师德的评定
我引用成都名师李镇西的话来回答你。
最近,被冠以“最霸气女教师出游,小学生为其打伞遮阳”的几张照片在网上火了。许多评论充满“正义感”:“现在的老师也真是牛了!” “霸气女教师,你摆的什么谱?”“感情你是国家领导人了?”……还有的评论矛头直指撑伞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拍马屁!”
我得知这事的第一个反应,是回忆我从教三十多年中有没有让学生给自己撑过伞。想了很久,确定我从来没有过。但我反而更加“不安”起来,因为我的许多行为,其“恶劣”程度远远超过了让学生给我撑伞——
我曾经让学生帮我搬家,而且不止一次;我多次和学生摔过跤,把学生紧紧地压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吃了饭,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有一年出差,学生送我去火车站,他们帮我背包;至于让他们帮我抱抱作业本,或去办公室帮我拿拿粉笔,或者……哎呀呀,太多了。我越想越后怕,同时也很庆幸:幸好以前拍照摄像没那么方便,而且也没有互联网,否则我不知会被“人肉”多少次!
所谓“后怕”所谓“庆幸”当然不过是调侃而已。实际上,当我回想起这些往事,涌上心头的是温馨是幸福。我说过,只要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现在,我还想补充一句,只要师生之间彼此依恋,举手投足都是真情——
我让学生帮我搬家,是因为我把他们当做我的哥们了,他们也为能够给李老师搬家而开心;我把学生压在下面,是因为他们也曾把我压在下面——但无论谁压谁,共同的感觉都是“痛并快乐着”;我让学生帮我洗碗,是因为周末我请他们到我家玩,一起包饺子,饕餮之后有的洗碗,有的扫地,俨然一家人了,哪还有什么师生之分?去火车站的路上,孩子们帮我背包,他们幸福我开心,彼此都被感动着,哪有一丝所谓“霸气”所谓“拍马屁”的气息?
我写这些,无意标榜自己多么“爱学生”,而是想说,当师生关系到了一种境界,就很难说究竟是谁在为谁“付出”,或者说谁“伺候”谁。我相信,许多普通老师都有一肚子这样温馨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和学生平常在普通不过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爱——朴素而又纯净。
同时,还很自然。比如最近网上热传的小学生为老师撑伞的照片。孤立地看照片,“这位女老师手里拿着扇子,戴着墨镜,全程无表情……”似乎这老师很冷漠,很摆谱。当然,如果苛求一些,这她确有不妥。比如如果拒绝孩子就好了,或者撑着伞搂着孩子一起走就好了,等等。如此心安理得地享受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撑伞,看着是不那么“为人师表”。
但这不是摆拍,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并不是随时都一本正经的,再高大上的老师也有随便随意的时候。在拍照之前或者之后,也许也有过笑容,有过亲昵,而恰好这个“瞬间”和“横切面”没有——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虽有不妥,但没有犯错。略有遗憾,但作为极普通的一个生活常态,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应上纲上线。
问题是,上网了曝光了,于是有关部门便“高度重视”了。据媒体的跟进报道——
很快,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便就此事回应称,经调查,被打伞的老师确认为上海宝山顾村中心校的,学生为教师打伞一事属实,撑伞学生称是自愿为老师打伞,该局责成学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各单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醒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注意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积极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只知道,孩子帮老师撑伞,已经是一种“和谐氛围”了。这绝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主观偏见”,在我的博客上,许多网友留下这样的评论——
小学生帮老师撑伞,多美好多可爱,这会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这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是一幕充满温情的师生情景,被好事者伤害了。
……
媒体报道中还提到:“这位女教师平时和孩子关系比较好。”我相信。如果不是平时对孩子的爱,这位老师会收获孩子自愿帮自己撑伞的爱?我这不是主观推断,有该事件最新进展为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女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错了”,同时流泪说道:“现在舆论一边倒,说我的行为不好,这个我也是承认的,校长怎么处理,教育局怎么处理我都是接受的,因为的确是我个人的问题。但是,我也看到有些言论是攻击小朋友的,我希望你能帮到我,就是让他们不要再评论(哽咽)小孩子,他们还小,都只有十岁左右。我很担心的,因为他们其实不懂的,就很单纯的。”
这段话我读得很感动也很心酸。自己被舆论声讨,还担心着孩子,这不是爱心吗?然而,这么一位从教才三年的年轻教师,却仅仅是因为随性了一回,因为没那么“严于律己”,便被领导批评,被网络示众,被“全民”声讨……我为我们的教师感到一种锥心的痛。
真不知道,从今以后,那可爱的小男孩和这纯真的女教师如何相处?
但我想对孩子说,你很乖很可爱,继续这样爱老师吧!
我想对女教师说,千万不要因此而放弃你的教育理想!
我还想说——
那些攻击小朋友“拍马屁”的人,心态是扭曲的,因为他们以自己并不干净的精神世界去揣度孩子纯洁的心灵。
而这几张照片的偷拍者和上传者则是可耻的——什么心理?这么阴暗!
㈣ 教师队伍双培养是什么
“双培养”制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肩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职业责任,而且还应肩负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引领学生的育人责任。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为了认真贯彻局党委的决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制度
一、建立“双培养”党建工作机制的意义
(一)建立“双培养”机制,能充分提高党员素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实施在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和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的“双培养”工作,有利于把优秀的人才、骨干人才吸引到党员队伍中来,能不断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组织在广大教职工群众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产生团结一致的震撼力,为学校的又快又好提供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建立“双培养”机制,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岗位上,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工作实际中,“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党员的地位得到认可,责任得到释放,优秀的岗位技能和业务技能充分得到了发挥,无形中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向党组织靠拢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