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师德 » 传统文化师风师德

传统文化师风师德

发布时间: 2021-01-14 00:52:45

A. 师德师风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师风。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都是必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不但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

(1)传统文化师风师德扩展阅读:

师德: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师德的民族。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示范性是指优秀的教师的言行会给周围的个体主要是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主要是指老师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的、深远的,老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B. 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认为知识储蓄处于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什么地位

师德师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它是成功与否的基础,知识储备在其次,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没有好的品德也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C. 什么是师德师风

D. 中国传统文化对师德培养的作用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指教师自身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同时在教育学生
时要勤奋教导、永不疲倦,即“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学习。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别强调“学而不厌”的重要性,他说:“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说,教师学习上勤奋努力,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明达;道义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会与日俱增,日有长进的。此外,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育者更要要诲人不倦。柳宗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曾强调到“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的重要内容。他说:“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也就是说,若说讲道理和古代文辞,我是从来不对向我请教的人缄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突出强调教师的行动教育,指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经说过:“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如果教师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行为端正,不需要相应的命令,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行为模式而行为,如果教师本身道德有问题,那么教师的命令学生是不会服从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归之”,主张“教者必以正”。西汉学者扬雄更是明确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可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这种巨大教育力量,
是来源于教育者的自我对象化的严格律己性和通过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的真实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
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习之道,有教无类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学习之道,有教无类”的卓越思想,主张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那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权接受教育,也就意味着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孔子创办了私学,他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报复。他的弟子不分贵族,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他创办的学校接受教育。可以说“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并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师德伦理思想。

E. 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明古国的中国,蕴育了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融合为一体,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F. 师德师风有哪些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师风。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G. 师德风尚丨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你了解多少

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H. 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建筑什么的长城

搜一下:在师德师风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师德师风建设是建筑什么的长城

I. 师德师风有哪些内容

1、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师风。

2、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3、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引路人,是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

4、“德高为范,技高为师”,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两字可分解来看,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而这个“老”就代表了“德”,师者就不必细言了。

5、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这都是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都是师风。

(9)传统文化师风师德扩展阅读

师德: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师德的民族。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热点内容
中国建筑历史 发布:2025-08-28 11:43:53 浏览:161
威尔的英语 发布:2025-08-28 09:09:26 浏览:799
数学九上课本 发布:2025-08-28 07:49:47 浏览:763
广安市教师公招 发布:2025-08-28 07:43:26 浏览:836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发布:2025-08-28 05:16:12 浏览:975
师德自查反思 发布:2025-08-28 05:14:48 浏览:52
c罗射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8-28 03:56:00 浏览:176
教师编数学题 发布:2025-08-28 03:44:21 浏览:617
高二数学期末考试卷 发布:2025-08-28 03:44:20 浏览:319
保护环境英语 发布:2025-08-28 03:15:54 浏览:899